书城养生心理学的帮助:人人受益的心理策略
1416900000056

第56章 心理学帮助你清除心灵的毒素(1)

★不可轻视心灵排毒

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失败和打击,面对这些失意的人生经历,有人会把负性情绪和心理感受牢记于心,耿耿于怀。这样一来,他们的心灵长期受到困扰,就会丧失对生活的自信和热情。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病毒既包括外来之毒,如世俗的不良观念、他人的恶意嘲讽,也包括内在之毒,如错误的观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前者往往是不良心理的刺激源,后者则是前者堆积、滞留于心,内化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反应机制。因此,及时地排除体内毒素,保持内心环境的卫生,是非常重要的。

过去的记忆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有意无意抛掉那些消极的情绪及体验,可使个体得到心灵的有效卫护。因此,为身心健康着想,对那些长期困扰自我的经历有选择的遗忘,是值得提倡的。

美国红十字会负责人克拉克·巴顿女士就有过一次吃亏的经历,几年后的一次聚会,她的朋友谈起此事,但是巴顿女士已经想不起来了。她的朋友追问道:“难道你不记得了吗?”巴顿女士回答说:“我不记得了,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我决心要忘记这件事!”可见,人的内心必须要保持与外界顺畅的状态,让积极的东西不断进来,把消极的东西排挤出去。

所以,人们万万不可忽视这类心理上的排毒工作。

★克服虚荣心理

要想在世上寻找一个毫无虚荣的人,就和寻找一个内心毫不隐藏低劣感情的人一样困难。其实,虚荣不过是被人们借来遮掩他们低劣的心理罢了。

有一个人做生意失败了,但是他仍然极力维持原有的排场,惟恐别人看出他的失意。为了能重新站起来,他经常请人吃饭,拉拢关系。宴会时,他租用私家车去接宾客,并请了两个钟点工扮作女佣,佳肴一道道地端上,他以严厉的眼光制止自己久已不知肉味的孩子抢菜。虽然前一瓶酒尚未喝完,他已砰然打开柜中最后一瓶XO。当那些心里有数的客人酒足饭饱告辞离去时,每一个人都热烈地致谢,并露出同情的眼光,却没有一个人主动提出帮助。

希望博得他人的认可是人的一种无可厚非的正常心理,然而,人们在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后总是希望获得更多的认可。所以,人的一生就常常会掉进为寻求他人的认可而活的爱慕虚荣的牢笼里面。

如果你想获得个人的幸福,你必须将这种征得他人认可的虚荣心从你的生命中根除掉。

※正确认识虚荣心

18世纪的著名诗人威廉·科贝特在他的《乡间行》中,曾经挖苦地描述新一代资产阶级追求时髦的心态:“摆上几把招眼的坐椅和一个沙发,挂起六七幅镶有金框的版画,装满小说的旋转书柜……许许多多的酒瓶酒杯和‘一套正餐餐具’、‘一套早餐餐具’以及‘甜食刀具’……最糟的是客厅!还有地毯和拉铃!”这种消费攀比的热烈景象和氛围,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

荀子说:“人生而有欲。”因为人是一种生命,生命自然有欲。有欲无欲是生命与非生命的分界。欲是生命之所以成为生命的本原。所以说,人的欲望是天生的。但凡是生命,都是一种群体。有群体便有差异与不同,便有攀比和嫉妒的欲,于是便产生虚荣心了。所以说,虚荣心总是与攀比、嫉妒、追求等相伴而生的。

有人把虚荣心的表现分为十四个方面。

1.喜欢谈论有名气的亲戚朋友或以与名人交往为荣。

2.热衷于时髦服装,对西方的流行货倾倒。

3.行事购物喜摆阔。

4.不懂装懂,海阔天空。

5.热衷于追求一鸣惊人的成果。

6.对名著、影片只求一知半解,夸夸其谈。

7.好表现自己,尤其想在大庭广众面前露一手。

8.好掩盖自己。

9.对表扬沾沾自喜。

10.对批评耿耿于怀。

11.表面热情,内心冷淡,讨好别人。

12.找对象过分追求长相门第。

13.婚礼讲排场、摆阔气。

14.讲面子,面子第一。

虚荣心理,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是妨碍道德品质的优化,不自觉地会有自私、虚伪、欺骗等不良行为表现。其二是盲目自满、固步自封,缺乏自知之明,阻碍进步成长。其三是导致情感的畸变。由于虚荣给人的沉重的心理负担,需求多且高,自身条件和现实生活都不可能使虚荣心得到满足,因此,怨天尤人,愤懑压抑等负性情感逐渐滋生、积累,最终导致情感的畸变和人格的变态。严重的虚荣心不仅会影响学习、进步和人际关系,而且对人的心理、生理的正常发育,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虚荣偏爱哪些人

虚荣心理的产生及其强弱与个体心理品质、思想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除此之外,还受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及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

1.自尊心过强的人易产生虚荣心理。

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尊的需要,每个人都喜欢听恭维、赞扬的话,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本性的显现。如果一个人的自尊心过于强烈,渴望获得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尊重和赞扬,而自身又缺乏过人之处,不具备足以令人称道的实力,则不得不寻求其他手段,如借用外在的、表面的,甚至是他人的荣光来弥补或替代自己实力的不足,以此满足自尊的需要。在此过程中,虚荣心理的产生在所难免。

2.私心过重的人容易产生虚荣心理。

私心过重的人会时刻考虑个人的利益得失,总希望自己时时处处胜过别人、超过别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常常煞费苦心地营造或借用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虚假的荣誉来掩饰个人的缺陷和不足,以抬高自己,显示自己的“过人之处”。

3.缺乏自信的人容易产生虚荣心理。

虚荣心理的产生往往是那些缺乏自信、自卑感强烈的人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一种结果。某些缺乏自信、自卑感较强的人,为了缓解或摆脱内心存在的自惭形秽的焦虑和压力,试图采用各种自我心理调适方式,其中包括借用外在的、表面的荣耀来弥补内在的不足,以缩小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进而赢得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和尊敬,虚荣心便由此而生。

※战胜虚荣四种武器

1.改变认知,认识到虚荣心带来的危害。

虚荣心强的人,在思想上会不自觉地渗入自私、虚伪、欺诈等因素,这与谦虚谨慎、光明磊落、不图虚名等美德是格格不入的。虚荣的人为了表扬才去做好事,对表扬和成功沾沾自喜,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他们对自己的不足想方设法遮掩,不喜欢也不善于取长补短。虚荣的人外强中干,不敢袒露自己的心扉,给自己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虚荣在现实中只能满足一时,长期的虚荣会导致非健康情感因素的滋生。

2.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的需要,必须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建立在社会责任感上,正确理解权力、地位、荣誉的内涵和人格自尊的真实意义。

3.摆脱从众的心理困境。

从众行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另一面。对社会上的一种良好时尚,就要大力宣传,使人们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发生从众行为。如果社会上的一些歪风邪气、不正之风任其泛滥,也会造成一种压力,使一些意志薄弱者随波逐流。虚荣心理可以说正是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所带来的恶化和扩展。例如,社会上流行吃喝讲排场,住房讲宽敞,玩乐讲高档。在生活方式上落伍的人为免遭他人讥讽,便不顾自己客观实际,盲目跟风设计,打肿脸充胖子,弄得劳命伤财,负债累累,这完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所以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面对现实,实事求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处理问题,摆脱从众心理的负面效应。

4.调整心理需要。

需要是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人有对饮食、休息、睡眠、性等维持有机体和延续种族相关的生理需要,有对交往、劳动、道德、美、认识等的社会需要,有对空气、水、服装、书籍等的物质需要,有对认识、创造、交际的精神需要。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满足需要中度过的。可人毕竟不能等同于动物,马克思指出:“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在某种时期或某种条件下,有些需要是合理的,有些需要是不合理的。对一名中学生来说,对正常营养的要求是合理的,而不顾实际摆阔的需要就是不合理的。对干净整洁、符合学生身份的服装需要是合理的,而为了赶时髦,过分关注容貌而去浓妆艳抹、穿金戴银的需要就是不合理的。要学会知足常乐,多思所得,以实现自我的心理平衡。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他的话虽然未必全对,但至少反映了相当一部分生活的真实。让我们用实事求是的武器,去战胜虚荣心理吧!

★克服攀比心理

某机关有一位小公务员,过着安分守己的平静生活。有一天,他接到一位高中同学的聚会电话。十多年未见,小公务员带着重逢的喜悦前往赴会。昔日的老同学经商有道,住着豪宅,开着名车,一副成功者的派头。这位公务员重返机关上班,好像变了一个人,整天唉声叹气,逢人便诉说心中的烦恼。

“这小子,考试老不及格,凭什么有那么多钱?”他说。

“我们的薪水虽然无法和富豪相比,但不也够花了吗?”他的同事安慰说。

“够花?我的薪水攒一辈子也买不起一辆奔驰车。”公务员心疼地跳了起来。

“我们是坐办公室的,有钱我也犯不着买车。”他的同事看得很开。但这位小公务员却终日郁郁寡欢,后来得了重病,卧床不起。

攀比是一把刺向自己心灵深处的利剑,对人对已毫无益处,伤害的只是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攀比是人的一种天性

攀比,是人的一种天性。一个人有思维,必定有思想。看到人家好,人家强,凡夫俗子,哪个不心动?就算是道人法师,也要三声“阿弥陀佛”,才能镇住自己的欲望和邪念。

这世间,有的人家财万贯、锦衣玉食;有的人仓无余粮、柜无盈币;有的人权倾一时,呼风唤雨;有的人抬轿推车、谨言慎行;有的人豪宅、香车、娇妻美妾;有的人丑妻、薄地、破棉衣……一样的生命不一样的生活,常让我们心中生出许多感慨。

看到人家结婚,车如龙,花似海,浩浩荡荡,又体面,又气派。想想当年自己,几斤水果几斤糖,糊里糊涂就和自己的男人圆了房,心里就屈。

看到人家逢年过节,送礼者踏破门槛、挤裂墙,而自家却是“西线无战事”、“顿河静悄悄”,心里就妒。

看到人家暮有进步,朝有提拔,今日酒吧,明日茶楼,而自己却是滴水穿石,总在原地,猫在家里,像只冬眠的熊,心里就酸。

看到人家儿成龙,女成凤,而自家小子又倔又强没出息,心里就怨……

看看别人,比比自己,生活往往就在这比来比去中,比出了怨恨,比出了愁闷,比掉了自己本应有的一份好心情。

生活的差别无处不在,而攀比之心又是难以克服,这往往给人生的快乐打了不少折扣。但是,我们能换一种思维模式,别专拣自己的弱项、劣势去比人家的强项、优势,比得自己一无是处,那样多累。要把眼光放低一点,学会俯视,多往下比一比,生活想必会多一份快乐,多一份满足。正如一首诗中所写:“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头轻些儿。”再说骑大马的感觉也并不一定就是你想像的那么好,也许跨着驴子,悠哉游哉,尚能领略一路风光,更感悠闲、自在。

※人比人,比什么?

其实人比人并不会气死人,如果可以客观地比较的话,结果肯定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如此。而会气死人的,只是因为自己拿自己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比较,却忽略了自己的优点,比别人差的地方看得很重,比别人好的地方觉得很普通,甚至忽略看不到。有人会说,人怎么可以跟比自己差的人比呢?要比,当然是跟比自己好的人比了。这句话听起来是很积极的心态啊,好像是在向好的学习啊,看到不足,然后加以改善,不好吗?当然,如果是这样的心态的话,当然是很好,但问题是,往往自己看到别人好的地方之后,并不是开始好好学习和努力,而是不断地埋怨自己,甚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人比人并不要紧,看到别人的优点可以去学习,但是这不应该是自卑和烦恼的理由。事实上,人比人而生气的人,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性格和心理上的问题,使自己产生了自卑的心态,跟心理医生谈谈,才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自卑(人比人气死人)的心态。

在一家公司当干事的老王,就是因为自己少评一级职称,少长两级工资,耿耿于怀,终日喋喋不休,有时大骂出口,已发展到精神失常状态,不能自控。朋友劝其想开些,他根本听不进去,不久得绝症去世。细想起来,实在不值得。如果早早自我调节,怎么能抱着金娃娃跳井呢?!看到人家事业有成时,如果自己从中看到了努力的方向,脚踏实地,好好工作,也许下一次涨工资的就是自己了。总之,如果能及时调整心态,结局就不会如此了。

所以,人比人不要紧,就看你怎么比,比什么。

※人间没有永远的赢家

人生是一个由起点到终点,短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所拥有和承受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是一样的、相等的。这既是自然赋予生命的规律,也是生活赋予人生的规律,只不过我们享用、消受的方式不同,这不同的方式,便演绎出不同的人生。于是,有的人先苦后甜;有的人先甜后苦;有的人大喜大悲,有起有落;有的人安顺平和无惊无险;有的人家庭不和,但官运亨通;有的人夫妻恩爱,却事业受挫;有的人财路兴旺,但人气不盛;有的人俊美娇艳,却才疏德亏;有的人智慧超群,可相貌不恭,正如古人说“佳人而美姿容,才子而工著作,断不能永年者”。

有一妇人,年轻的时候,心灵貌美,贤慧能干,可嫁人十年,就“克死”了三个丈夫,当年一双水灵灵的眼睛硬是被泪水泡得混浊痴呆。当她的第三个丈夫撒手而去的时候,她誓不再嫁!她拉扯着三个丈夫留下的儿女守寡至今,现在已经60多岁了。几十年来村子里的人压根儿就没见她笑过,大家同情她、可怜她,说她命真苦。可就是这么个命苦的人,养的一儿一女却意外的争气,双双考取名牌大学,并都在京城成家立业。两兄妹亲自开着轿车回来,把母亲接到北京。那会儿,老人僵硬的苦脸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颜,乡亲们也第一次向老人投去羡慕的眼光,大家都感慨地说,真是苦到了尽头。是啊,也许这就是生活,有苦有甜,有悲有喜,有山穷水尽之时,也有峰回路转之日。

人间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永远的输家,这一如自然界中,长青之树无花,艳丽之花无果。雪输梅香,梅输雪白。

★克服悲观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