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武志红心理学套装(共四册)
14199700000019

第19章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19)

你真想改变吗?那么就要好好问问自己,你放下了改造别人的梦想了吗?你放下了对别人的执着了吗?你真的放下了吗?

一旦你当真放下改造梦想,放下对别人的执着,你势必会感到恐慌。

因为,对别人的执着是被当作救命稻草的,你死死抓着它,以为它是唯一能救你的,那么一旦连它也放下了,恐慌很容易到来。

恐慌的背后是答案

恐慌了,该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是,任凭自己恐慌,由它去。这个恐慌也是一个虚妄。我们执着于某个事物,是为了逃避一些人生悲剧的真相。这个被我们紧紧抓着的事物,一旦被放下,我们就必须去面对真相,但我们一直是惧怕这个真相的,于是当看到自己就要面对它时,恐慌一下子就来了。

但恐慌过后,你的生命真相就会涌出,而不管是多么凄惨的人生真相,一旦你拥抱了,你就会发现,原来拥抱真相本身就是解脱。

说到这儿,我忍不住又要讲Z的故事。我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一书中讲过她的故事,标题是《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她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婚,至今都不知道妈妈的去向,甚至连妈妈是死是活都不知道。爸爸是个花花公子,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照顾她。爱她的爷爷奶奶也在她五六岁的时候去世,最后她只剩下一个姑姑对她还不错,但姑姑也有自己的家要照料,不可能分给她太多的爱。

她的人生真相是“没有什么人爱我”,这个真相太惨了,她拒绝接受,于是她朝相反的方向努力,渴望赢得身边所有人的爱。她向亲人、同学和老师索取爱与认可,她特别努力地讨好他们,想尽办法赢得别人的赞誉。但是,没有人愿意接近她,因为她对于人际关系中的负面信息极其敏感,你做了9件令她开心的事,但有1件你做得不够好,她就会注意到并因此不开心。

这很容易理解,她一直试图逃避“没有什么人爱我”的人生真相,但这个真相不在别处,就在她心里。那么,无论她走到哪里,这个真相都紧紧跟着她。于是,她越想否认人生真相,就对别人的爱越执着,同时对别人的不爱越敏感,因为一点不爱的信息,就会触动她的潜意识,让她不得不去暂时面对人生真相。但这一直是她最怕的,所以每次不得不去面对时,她就会不开心,并对别人产生怨气。

结果,她特别努力地讨好别人,但别人都特别抵触她,不愿意接近她,她连一个朋友都没有。她的表哥也回忆说,尽管她当时看起来很乖巧,但他和亲戚都不喜欢她,因为觉得她身上有很多刺。

到了小学四年级,她彻底陷入了绝望,于是想到了自杀。在尝试自杀前,她第一次认真回顾了自己短短的一生,发现自己的人生真是没有多少亮色,她伤心欲绝,放声痛哭。但哭到最伤心的时候,她内心深处涌出一句话:“你很惨,非常惨,但你有力量好好活下去!”

拥抱真相是走向解脱的唯一途径

这句话救了她。从此,她的性格发生巨变,以前她总是讨好别人,把焦点放在别人身上,但此后她不再讨好任何人,而将焦点放到了自己身上。她的内心发生了改变,而她的人生也随之发生改变,她的人生态度越来越积极,她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她的人生悲剧反而给了她力量。

Z得救了,她的办法不是别的,首先是放下,放下改造别人的渴望,放下对别人的执着。接下来,她陷入了恐慌,这还不是一般的恐慌,而是令她想到了死亡的恐慌,但她听任这恐慌进行,结果这恐慌最终化为最纯粹的悲伤。她在这纯粹的悲伤中自然地拥抱了她的人生真相,她第一次彻底地承认“你很惨”,结果这一彻底的承认立即把她从人生悲剧的旋涡中拉了出来,于是又出来了下半句彻底积极的话:“但你有力量好好活下去!”

这一句话是自然涌出的,Z没做过丝毫努力,她只是在放声痛哭而已。但这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最根本性的治疗力量,这可以用克里希那穆提的话来诠释:

只有眼前的“真相”才是实况,如果你能觉察到“真相”而不跳到相反的状态,这份觉察的本身就能带来秩序。

不是我们刻意去追求秩序,我们只需放下,放下执着的幻象,放下加诸别人身上的虚妄,如果恐慌产生,就听任恐慌进行。如果悲伤产生,就听任悲伤进行……最终,我们会在某一瞬间,彻底拥抱自己的人生真相,而也就在这一瞬间,我们被拯救了。

或许,你尝试过去拥抱人生真相,你悲伤了,你愤怒了,但于事无补,并且心态好像变得更加糟糕。那么,我建议你好好去体会一下,你的悲伤和愤怒中是不是仍然有着对别人的执着,你仍然渴望改变别人,于是悲伤成了哀怨,愤怒成了怨恨。只要掺杂着对别人的执着,你的悲伤和愤怒就不会是治疗性的。

我听了数以千计的故事,但很少有人比Z更悲惨。这可能恰恰是她被拯救的一个重要原因。无数人也有过放声痛哭的经历,但这种痛哭中,多数人总还有亲人可以期望,于是无意中继续着对他人的执着,但Z不同,她身边再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了,她对所有亲人都失去了期望,并且她还没有一个朋友,她只剩下了她自己。她没有别的选择,只好放弃改造梦想,她放弃得如此彻底,于是奇迹产生了。

觉察到执着,就能放下了

拥抱真相是走向解脱的唯一途径,除此以外没有别的路可走。我们必须诚实地直面自己的人生真相,这时不管产生什么感受,都要尊重它,而随着感受越来越纯粹,它最终会将你带向解脱。

讲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一天晚上约12时,我准备睡觉前,打开了邮箱,想最后收一下电子邮件,也的确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邮件里一个朋友说,他的一个朋友的弟弟最近老觉得有鬼跟着自己,该怎么办?

这封信令我毛骨悚然,一股寒气从脚下腾地升起,令我一下子陷入了恐惧中。不行,不能就这么睡觉,会做噩梦的,我对自己说,应该做一些阳光点的事把这个恐惧冲一冲。于是,我没关电脑,一会儿读一些轻松快乐的文字,一会儿又翻看了一些自己拍摄的照片,还做了些其他琐事。但是,那个恐惧会不时地袭击我一下,令我再次陷入恐惧中。

这样过了约一个小时,我突然醒悟过来,质问自己,你不是整天和别人讲要自我觉察吗,你为什么不试试这个办法,为什么非和恐惧对抗?

于是,我停止做事,听任自己恐慌,也听任恐慌之后的其他情绪带我走向任何地方。这样过了几分钟后,我脑子里就跳出了一个答案:最大的恐惧是孤独。

这句话一出来,我立即理解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随即也从恐惧中解脱了出来。原来,我这两天是打算斩断一个重要关系,但那样会令自己陷入极其孤独的状态,而当还执着于别人时,那么再没有人牵系的孤独其实就意味着最大的恐惧。

当你对自己的执着不够了解时,这份执着就会控制你,但你一旦认识到它是什么,那么你立即会发现,这个执着其实已不是那么重要了,那么相应的,依附在这个执着上的恐慌也就可以破掉了。

这是一个简单的拥抱真相的事例,假若你这样的事越来越多,那么你就会觉察到并破掉自己许多不必要的执着,你的心灵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成长。

再回到所谓的“改变方法”上来。我个人认为,谈到“改变方法”,不做什么,或许比做什么更重要,因为“做什么”很容易发展成一种新的执着。一些方法的确很有价值,但在使用这些方法之前,我们最好先去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了解自己的执着,以及为什么会产生那些执着。如果不做了解的工作,而试图直接使用方法来改变自己,那么你很容易会再次回到老路上,因为你的内心并没有改变。

有时候,我们渴望方法,是因为我们发现,尽管知道了无数道理,但我们还是没有发生改变。这是因为,这些道理和你还没有关系,它们还不是你自己的。你必须通过自我觉察,清晰地捕捉到这些道理的确在你自己身上的展现,等你捕捉到这些信息后,好的转变自然就会发生了。也只有做到这一点后,这些道理才成了你自己的。

看到的境界与达到的境界

读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的书,常常引起我的共鸣。譬如关于悲伤,他写道:

有没有可能完全不逃避悲伤呢?也许我的儿子去世了,这的确是很大的悲伤、震惊,然后我发现自己实在非常寂寞。我无法面对这件事,我无法忍受这件事,因此我逃避……有没有可能不采取任何形式逃避这样的疼痛、寂寞、悲伤、震惊呢?而且还要怀着苦恼,完全与这个事件同在?你有没有可能握着任何问题,不想办法解决它,而是看着它,仿佛握着某颗珍贵的宝石、手工雕成的精美宝石……如果能够的话,思想不运动、不逃避,握着我们的悲伤,不离开事实,就会引出一股全然的释放,叫人摆脱所谓的痛苦。

对于我,这段文字分外亲切,令我想起了我的一段感受,写在我的《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一书中,小标题是《最纯的悲伤宛如天籁之音》:

读研究生时,我们几个同学组成了一个心理学习小组,每星期聚一次,轮流讲自己的体验和故事。

那时,我们的心灵都披着厚厚的盔甲,总为自己的故事涂脂抹粉,那些故事也因此失去了力量。大约半年时间,听了许多故事,但我没有一次被打动过,直到那一次例外。

当时,我的一个女同学××讲了一件她的伤心事:一天晚上,一个长途电话从美国打来说,她高中班上最天才的男同学在美国五大湖上划船游览时遭遇意外,同一条小舟上的其他人安然无恙,只有他当场身亡。

她是在北大校园的一个电话亭接的电话,那边话音刚落,她的眼泪已刷刷地流了下来。接下来,她忘记还说了什么,也不知道是怎样回的宿舍。

在小组中讲这个故事的时候,那种感觉再一次袭来,她再次失声痛哭。

我们被深深地打动了,大家陪着她一同落泪,我也不例外。只是,在难过之后,我还有了一种特殊的感觉:我仿佛听到了天籁之音。

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言,这自然的悲伤的确如宝石,而我那个女同学只是握着它,这时,这就是一种美。

只是,多年以来,我总担忧,自己那种感觉有一点另类,直到现在读了克里希那穆提的书,这种担忧才彻底消失了,我才知道,我那个自然的感受,和最纯的悲伤一样,也是一种美。

比财色更有诱惑力的,是权力

克里希那穆提把很多道理说得那么透彻,我忍不住有了一丝崇拜,但我立即把这崇拜放下,因我知道,不管他是一个多么好的哲人,他也只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者,他既不是那信息本身,更不是那信息的肇始者。

此外,我还知道一点:看到的境界,和达到的境界,常是两回事。一个能看到很好的境界的人,未必能达到这个境界,甚至,他可能还会背离这个境界。

比财色更有诱惑力的,是权力。控制别人,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头上,这就是权力。

美国影片《断箭》中,坏主角哪怕自己死掉也要引爆核弹。他的对手质疑他是疯子,而他回答说:“死也要死得有价值。”

这个所谓的价值,就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头上,一下子剥夺几十万人的生命,这是一个何等强大的权力,为了追寻这权力,这个坏蛋愿意死去。

以理想和崇高的名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头上,这其实是在追求同一个东西。

《断箭》中坏蛋的权力欲望,注定会受到其他人的强烈反抗,但加上一些巧妙的名义,再攫取权力,就容易多了。

然而,我深信,任何一个人,不管他能说出多么好的道理,他仍然只是一个凡人,并且必然有一个凡人的苦恼和脆弱。

由此,任何试图装扮成神的,要么别有用心,要么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例如,当尼采说“我是太阳”时,他就已是一个严重的精神病人了。

再如,一个网友,他写的哲理诗非常棒,写透了许多难以参透的道理。然而,我对他很担忧,因为我觉得他把自己和道理混为一谈,他认为自己可轻松地在各个境界中自由穿行。这种认为,一定是妄念,是他将自己当成了这些信息的肇始者。

又如,我的心理学文章写得尚算不错,写出了一些迷人的境界。但是,许多我看到的境界,我远不能达到。一天早上,我8时起床,想早早开始写这篇文章,但磨磨蹭蹭一直到10时才开始在电脑上敲字。

怎样证明我有权力?令你受苦!

也因为同样的道理,我对禅宗很不感冒。修禅的人,说话很有机锋,许多对话也有趣极了,美极了。然而,很多这些对话,是将看到的境界和达到的境界混为一谈了。

由此,许多禅宗中有名的公案,在我看来,更像是文字游戏。

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我们需要一个终极的牵系,有了这个牵系,自己的灵魂就不再是孤魂野鬼。然而,任何人都不能成为这个牵系的另一方。

假若一个民族都习惯将凡人推上圣坛,那么这个民族势必会不断地重复一个轮回——他们不断被“半神”的独裁者重重地伤害。

但这个灾难,不是那个“半神”自己制造的,而是这个民族集体参与的。

这是一个必然的逻辑,任何一个团体,一旦将某个凡人推上圣坛,那么他们最终必将被这个“半神”所伤害。

我们须明白这一点,并永远保留自己对自己人生的选择权,永远拒绝任何一个人为自己的人生做主,因为那个人不管多么贤明,他一定仍然是个凡人,他仍然一定会谋他的私利,而最大的私利,其实不是钱财名利,而是权力,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头上的欲望。

这种欲望,几乎必然会走到英国著名小说《1984》中一段对话所显示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