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武志红心理学套装(共四册)
14199700000022

第22章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22)

一开始,这个发现让小王子非常伤心。但最后,小王子明白,尽管世界上有无数朵玫瑰花,但他星球上的那朵,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因为那朵玫瑰花,他浇灌过,给她罩过花罩,用屏风保护过,除过她身上的毛虫,还倾听过她的怨艾和自诩,聆听过她的沉默……一句话,他驯服了她,她也驯服了他,她是他独一无二的玫瑰。

“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一只被小王子驯服的狐狸对他说。

心理点评:

这是法国名著《小王子》中一个有名的寓言故事,我曾读过十余遍,但仍然是直到2005年才明白这一点。

面对着5000朵玫瑰花,小王子说:“你们很美,但你们是空虚的,没有人能为你们去死。”

只有倾注了爱,亲密关系才有意义。但是,现在我们越来越流行空虚的“亲密关系”,最典型的就是因网络而泛滥的一夜情。

我们急着去拥有。仿佛是,每多拥有过一朵玫瑰,自己的生命价值就多了一分。网络时代,拥有过数十名情人,已不再是太罕见的事情。但我所了解的这些滥情者,没有一个不是空虚的。他们并不享受关系,他们只享受征服。

“征服欲望越强的人,对于关系的亲密度越没有兴趣。”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咨询师荣伟玲说,“没有拥有前,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拉近关系的距离。但一旦拥有后,他们会迅速丧失对这个亲密关系的兴趣。征服的欲望越强,丧失的速度越快。”

对于这样的人,一个玫瑰园比起一朵独一无二的玫瑰花来,更有吸引力。

然而,关系的美,正在于两人的投入程度和被驯服程度。当两个人都自然而然地去投入,自然而然地被驯服后,关系就会变成人生养料,让一个人的生命变得更充盈、更美好。

但是,无论多么亲密,小王子仍是小王子,玫瑰仍是玫瑰,他们仍然是两个个体。如果玫瑰不让小王子旅行,或者小王子旅行时非将玫瑰花带在身上,两者一定要黏在一起,关系就不再是享受,而会变成一个累赘。

切记:

一个既亲密而又相互独立的关系,胜于一千个一般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会把我们从不可救药的孤独感中拯救出来,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种救赎。

如果不曾体验过,你就无法知道这种关系的美。

Part 5 心灵成长书吧

好书的真正价值,不是科学与正确,不是知识丰富,而是,它能帮助你成为一个人。

《不要用爱控制我》

作者:帕萃斯·埃文斯

译者:郑春蕾,梅子

启迪性:5.0分

易读性:4.5分

趣味性:4.0分

推荐度:5.0分

推荐理由:

这本书,每个家庭都应该拥有一本。

因为,最常见的恶性事件,不是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而是发生在亲人之间。

譬如,多个独立调查显示,刑事案件有三分之一是发生在亲人之间。在这些恶性事件中,至少有一小半看不到“钱权名利”等物质因素的参与,那些肇事者经常是以爱的名义行恶,当他们说,他们的确是因为爱才向对方泼硫酸,或者砍上几十刀的时候,还显得极其真诚。

这种恶性事件还包括大量的精神性伤害,譬如彻底控制对方,不论有多大的物质损失,都坚持让对方与所有的亲朋好友断绝关系;譬如用尽各种办法,伤害恋人,毁掉他们的生活和前程……这样做的时候,他们仍然会说,我太爱他(她)了,所以才这么做。

实际上,这不是爱,而是控制。把控制说成爱,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常见的谎言之一,而且对这个谎言,我们很容易信以为真,并因此受伤或伤人。

关于对亲人的控制欲望,许多学者写了许多本书,但我还不知道有哪本书比帕萃斯·埃文斯这本著作写得更透彻、更有震撼力。

或许,你认为以上那些例子太“极端”了。那么,说一些普通的。

你肯定见过许多人,在同事、朋友和陌生人面前表现得非常有礼貌、非常尊重对方,但唯独对配偶或孩子表现得特别没有耐心、特别粗暴。你或许会猜,这个人一定是对自己的配偶失去了爱,但恰恰相反,当事人会表示,他爱对方,且根本离不开对方。

这些现象,如果让你迷惑不解过,那么,你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如果你特别爱控制配偶,或者你就是配偶的强烈控制欲的牺牲品,那么这本书是必读书。

如果读懂了这本书——这不难做到,那么你会明白很多事情:为什么开车时脾气大;为什么初恋失败其实是一件好事;为什么你的上司那么难以相处;为什么不管你怎么做,你的父母都指责你做得不对——我一个朋友说,他把水杯放到桌子左边,父亲会斥责他为什么不放到右边,但他猜如果他放到了右边,父亲肯定会斥责他为什么不放到左边。

如果擅长举一反三,你还会明白,为什么萨达姆会做起白日梦,幻想美国会重新扶植他做伊拉克总统;为什么希特勒非得让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全部战死,以及,为什么他不选择那些真正有魅力的女性做恋人,而是选择了爱娃那样一个有点愚蠢的女人。

这是一本魔书,但又是一本写得极其通俗易懂的书,只是略少点趣味。

《中毒的爱》(原名《中毒的父母》)

作者:苏珊·福沃德 克雷格·巴克

译者:许效礼

启发性:4分

易读性:5分

趣味性:4分

推荐度:4.8分

对这本重要的书的“启发性”只给予4分,只是因为美国女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这本书中披露的,是我们睁开眼睛就能看到的事实。但是,面对这个事实,我们中的许多人却宁愿闭上眼睛,因为这个事实太痛苦了,太难以面对了。

譬如,本书一开始谈到一个叫戈登的来访者,当谈到父亲时,他描绘说:“他很了不起,病人都把他看成圣人。”但实际上,这个“圣人”每星期会用皮带抽儿子两三次。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生活在痛苦中,戈登也不例外,所以他不仅对别人也对自己说,爸爸爱他,爸爸好得像个圣人。

这是他在自己生命中制造的最大的谎言,和其他所有谎言一样,这个谎言最后演变成了他的心理障碍。

“没有父母不爱孩子”,这句话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谎言之一。如果真是这样,这个世界会比现在至少要美好100倍。譬如,如果希特勒的老爸不狂暴地虐待自己的儿子,世界上就会少一个战争狂人。

做孩子的,需要去面对这个真相。

做父母的,一样需要去面对这个真相。

因为,父母也曾是孩子。几乎可以肯定地说,那些中毒的父母的父母,一样也是中毒的父母。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遗传。

所以,承认这个真相,并不是为了把自己心理问题的责任,完全推卸到父母身上,而是为了从自己开始,斩断这个家族遗传,让自己成为这个遗传的最后一个链条。

在这本书中,福沃德详尽地描绘了各类中毒的父母,并对症下药地提供治疗和自我治疗的一些行为技巧,使得一般读者也可以把这本书当作自助读物来阅读。

不过,如果读这本书时觉得太痛苦,那么,我建议你,还是去做一下心理治疗,在心理医生的陪伴下,去直面这个事实。这个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难以面对。

此外,我建议读完这本书后,再读一下海灵格的《谁在我家》。在描述父母的中毒上,福沃德描绘得非常非常好了。但是,在分析孩子对待中毒的父母的态度上,以及孩子到最后是怎样必须原谅父母这一点上,我认为《谁在我家》的作者海灵格更富洞察力。

《爱是一种选择》

作者:汉姆菲特、米勒、米尔

译者:王英

启迪性:5.0分

易读性:5.0分

趣味性:4.8分

推荐度:5.0分

推荐理由:

你是这个家的好人。他是这个家的坏蛋。

你重任在肩,里里外外都是自己一肩挑。

他只会破坏,对你恶言恶语加拳打脚踢,还去找第三者……而这一切做得是那么理直气壮。

显然,他依赖于你。但是,你是否也离不开他呢?

你不肯承认,你认为这是地狱般的生活,你发誓要结束这种生活。于是,你离开他,另找一个异性组建新家庭。

但很快,你会发现,他一样是个坏蛋……

这是很多女人的人生模式,也是很多男人的人生模式。他们自己活得非常辛苦,但他(她)的辛苦都被伴侣给糟蹋了。

为什么会这样?

这本书给出了答案:因为你患上了“拖累症”。所谓的拖累症,即你习惯甚至喜欢上被另一个人所拖累,意识上你总会抱怨这个人,但潜意识中却很依赖这种拖累。

譬如,一个女人嫁给酒鬼丈夫,她不堪忍受,极力要求丈夫去做治疗。但当丈夫戒除了酒瘾,成为了一个好男人后,这个女人却提出了离婚。然后,她又找了一个酒鬼丈夫。

再如,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娶了个酒鬼妻子,他劝妻子去做心理治疗以戒除酒瘾。但当心理治疗进行得很顺利,妻子的酒瘾大大改善时,这个男人却开始用种种有意无意的举动,试图阻碍妻子的治疗。

这又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这些“好女人”或“好男人”,他们的“好”是需要“坏”做衬托的。

“好人”找“坏人”有瘾

他们内心深处是自恋的,他们很以自己的“好”而自得。但这种“好”是孩子式的,是过分自我牺牲的。并且,这种“好”必须和“坏”在一起,才能展现出来,才能让“好人”充分觉得自己多么好。

所以,他们会像上了瘾一样地去寻找“坏人”。

譬如,一场舞会中,一个“好人”会天然被“坏人”吸引,而那个“坏人”也会天然对这个“好人”产生好感。

一物降一物,世界因此而丝丝入扣,“好人”的总量与“坏人”的总量是基本相当的,任何人都不必发愁找不到让自己有“感觉”的伴侣。

“好人”很可怜,“坏人”很可恨。这是这个世界最常见的情感,这种情感正是家庭中的“好人”所需要的,他们会因为和“坏人”绑在一起而产生道德上的优越感。一些好莱坞女明星,找了一个丈夫,发现他很暴力,于是付出一大笔离婚费离开他。她又找了一个丈夫,发现他一样暴力,于是又付出一大笔费用离开他。她再找,结果这个男人同样暴力……

一些男人也在这样做,天涯论坛上一个男人发表了一个帖子,题目是“女人不要太过分”。原来,他虽然很富有,但很节俭,却负担着前妻、前女友等女人的很过分的奢华生活。

不必同情那些女明星,也不必同情这个男人。他们这么做,其实是在寻求潜意识深处的快感,而这快感是受虐性的,当被人虐待的时候,他们内心深处会认为自己是个圣人,认为自己是道德君子。

这当然很危险。如果你也意识到了这危险,而且渴望改变。那么,这本书是无可替代的。

在我所有推荐过的图书中,这本书的推荐度可以列在第一位,它虽然不及《少有人走的路》更富有文采和智慧,但更实用、更具可操作性。所有习惯在家中、在公司里、在朋友中间很过分地扮演“好人”的人,都该读一读这本书。

《少有人走的路》

作者:斯科特·派克(又译斯考特·派克)

译者:于海生

启迪性:5.0分

易读性:4.8分

趣味性:4.5分

推荐度:5.0分

推荐理由:

或许,这本书是这个世界上目前最好的心理学“科普”著作了。

这样说,可能是笔者孤陋寡闻,看的书还远不够多,而且有不可避免的个人感情因素。

那么,可以换一种说法:

自1978年出版以来,这本书连续652个星期排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这是美国最重要的图书排行榜)上,这是一个空前绝后的纪录。

尽管没做广告宣传,但这本书在出版后20年间仅在美国就发行上千万册,超过同期的《圣经》发行量。

不仅如此,一个在伦敦修学多年的朋友对我说,她身边的许多朋友都读过派克的这本书。

之所以在“科普”二字上打上双引号,是因为我觉得,这更是一本大师级的心理学著作,足以与心理学乃至人性哲学史上的任何一本名著媲美。普通的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非凡的启迪,专业读者一样也可以从中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

一般的心理学科普著作,无法同时做到这两点。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多数的科普著作,不过是在介绍心理学知识和术语。不管其语言多么优美,书里的内容都给我很遥远的感觉。并且,这些书,很像是大人写给小孩子看的,但是大人自己对这些知识和术语,也缺乏真正的领悟。

但派克的这本书就不同,书中讲述的这些内容,对一个专业的心理学人士而言,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超然的地方,几乎所有的内容,你可能都已经了解。但一页一页地翻下去,你仍然会不断地感受到震撼和触动,这是因为这些内容,都有派克本人的生命体悟做佐证。

最好的心理学著作,一定是作者用自己的生命体悟来写的。否则,我们从一本书中掌握再多的心理学知识和术语,都未必会有什么收获。

这本书在国内至少有两个译本,《心灵地图》沿用的是台湾的意译法,但这个版本目前已无法买到;而另外一个译本《少有人走的路》,是英文书名的直译,这个译本还可以从一些网络书城买到。此外,还可以比较方便地在网上搜索到它的电子版。

我自己喜欢“心灵地图”这个书名。派克认为,我们都有一个心灵地图来指引自己的意识和行动,但问题是,很多人的地图都过时了。譬如,童年有糟糕的父母,小孩子必须警惕不值得信任的亲人,以保护自己,这样他就形成了不信任的心灵地图。在童年,这个心灵地图是保护他的,但问题是,等长大了,自己具有了强大的力量时,他仍然持有这个心灵地图,结果不仅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我们必须学会及时地修正自己的心灵地图,从而走上爱与成长之路,这是这本书的全部宗旨。修正心灵地图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让童年缺少爱的人重新学会自爱和爱别人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假若你决心这样做,那么这本书一定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帮助。

我期望这本书至少能在国内发行70万册,那么它一定会在相当程度上提升我们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