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武志红心理学套装(共四册)
14199700000033

第33章 为何越爱越孤独(升级版)(9)

彻底被控制的结局常是被抛弃

从大二开始做心理热线一直到现在,这样的故事我听了估计不下100个了。它们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男人掌握金钱的管理权,男人希望女友或妻子最好既不和朋友来往也不和亲人来往……

作为男人,多年以来,我一直不明白,这一类型的男人到底是在干什么。原来我以为,这样的男人可能是醋意太大了,但他们限制女人和亲人来往,这实在是没有道理啊。

后来,看了美国女心理学家帕萃丝·埃文斯的《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我才彻底明白:这样的男人是在做洗脑的工作,将自己所爱的女人的意志洗去,然后将他心中的一个女性形象加在爱人身上。并且,他们所幻想的这个女性形象都有一个共同点——永远知道他在想什么,永远不会违背他的意志。

但是,这样的努力一旦成功,一个女人的意志就彻底被爱人洗去,变成了一个绝对被他控制的玩偶。这时,男人会发现,即便如此,这个女人仍然不是他所幻想的那个女性形象。所以,他会抛弃这个女人,转而去找一个新的有独立意志的女人,继续玩洗脑的游戏。被抛弃的这个女人,就会变得凄惨无比,因为她的独立生存能力已随着她的独立意志一同丧失了,再失去这个男人,就意味着她失去了一切。

最近,在广州电视台《夜话》节目组,我几次见到这样的女子在家人的陪伴下来求助。她们的神情总是令我想起木偶,似乎没有了任何活力。

支配欲太强的男人会给女人洗脑,而支配欲太强的女人一样也会给男人洗脑。并且,洗脑成功后,这样的女人会更失望,因为尽管她是女强人,但仍然会和多数女子一样,渴望男人能让她依靠。所以,看到自己的丈夫已没什么独立能力和独立精神后,她们会非常痛恨这一点,整日斥责丈夫没本事,但她们没有想过,这样的丈夫,也是自己塑造的结果。

一次,我和一个大公司的女高层聊天,她说她丈夫现在对家庭的贡献简直是零,甚至是负,因为他只能带来麻烦。然而,当她回忆年轻时,她发现,她喜欢的男子都有两个特点:年龄比她小,没有个性。

为什么会喜欢这样的男子呢?最明显的答案是,这样的男子好支配。

为什么一些人会如此渴望支配恋人呢?美国心理学家谢尔登·卡什丹在《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一书中总结了两个常见的原因。

1.这样的人童年时,和父母的关系是颠倒的,即他们的父母是脆弱的依赖者,不仅不能照料孩子,反而要孩子来照料自己。因此,孩子很小的时候便成了一个大人,并从照料及支配父母的过程中获得了自己最初的价值感。长大了,他们便渴望重复这种关系模式。

2.他们曾与妈妈有严重的分离,或者妈妈对他们的照料严重欠缺,这让他们对现实中的妈妈极端不满,而在心中勾勒了一个永远不会离开自己的爱人形象。长大后,一旦爱上哪个人,他们便会把这个形象强加在这个人身上。因为童年时曾严重受伤,所以他们极其惧怕分离,而恋人的任何独立意志都会令他们担心分离,所以他们会尽一切努力打压恋人的独立意志。

帕萃丝·埃文斯在她的著作《不要用爱控制我》中描绘了大量这样的个案。如果你正受着类似问题的折磨,那么,无论你是折磨别人的支配者,还是被支配者折磨的对象,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支配欲望,都渴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爱人身上,支配者是主动地强加,而被支配者则是委婉地强加。我们都不容易看到并尊重恋人爱的逻辑,相反,我们都执着于自己爱的方式上,并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这就导致了孤独,并且越相爱越孤独。

所以,这是一个普遍问题。

此外,在支配与被支配上,有明显的两性差异。因为种种原因,男人的支配欲望常被美化,或起码被合理化,而女人被美化的则是依赖和服从。人类历史上一直如此,所以,男人普遍会喜欢依赖型的女子,而女子则普遍会喜欢支配型的男子,而这一倾向会一直诱惑男人发展自己的支配欲。

帕萃丝·埃文斯还认为,男人超强的支配欲和女人超强的依赖,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恐惧。

恐惧什么呢?分离!

意思即,男人认为,支配是好的,支配欲强的男人才会得到女人的爱,才会保证女人不离开自己;女人则认为,依赖是好的,依赖型的女人才容易得到男人的呵护,才会保证男人喜欢自己。

不过,这种恐惧源自过去,要么是人类几千年乃至几百万年的历史,要么是一个人童年时的历史。它过去曾经是有用的,但现在,假若它正伤害着你最在乎的亲密关系,那么你应当去重新认识它,并改变自己的关系模式。

因为强加,爱成了咫尺天涯

爱了,就渴望与爱人合二为一。

然而,这种渴望,太多时候的意思是,你应当融入我的世界中,融入我的梦想和我所熟知的逻辑中。相应地,爱人也执着于这种渴望中。于是,相爱成了强加,合二为一的渴望成了要消灭彼此存在的战争。

由此,最远的距离便成了咫尺天涯。

小说《巴别塔之犬》中,语言学家保罗想教会他的狗罗丽说话。

因为,当保罗的太太露西——一个著名的面具制作者从自家院中的苹果树上摔下身亡时,罗丽是唯一的目击者。保罗猜太太是自杀,但不明白太太为什么会自杀,他想罗丽一定知道,所以决定教它说话,希望它用人类的语言告诉他答案。

这个想法很奇幻,因而这本小说也多了一些奇幻色彩。

保罗的这个想法并不孤独,在他之前,一些男人已做了这种努力,而且似乎还有人成功了。一个叫贺里斯的男人给很多狗做了手术,最终一条叫“小J”的狗学会了说话。据说它开口求救,并在法庭上说“可恨”“很痛”和“兄弟们死了”等,从而给贺里斯带来了5年徒刑。

同事和朋友都认为保罗的想法太荒诞,但贺里斯给了保罗力量。他参加了一个由教狗说话的男人组成的团体,但在看到小J的那一刻,保罗发现,被改造得拥有类似人脸和人的喉咙的小J只是发出了一些类似人的语言的音节而已,那不是“说话”。

因此,他放弃了这一努力,罗丽没有学会说话。

这是小说的一条主线。

小说的另一条主线,是保罗对露西的回忆,从两人相识一直到露西自杀。

既然在第一条奇幻的主线中没有找到答案,答案自然就藏在第二条平淡的主线中了。

因为强加,爱成了咫尺天涯

读懂第二条主线,你便会明白,露西之所以自杀,是因为她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她认为自己乱发脾气的这一部分是“坏我”,她接受不了。为了不让“坏我”控制自己并伤害爱人,她选择了杀死自己。

自然,这和保罗也有关。尽管保罗无比爱她,觉得她便是“整个世界”,但在她几次失控时,他的确做不到仍然接受她。

这验证了露西自己的逻辑:最爱她的人也接受不了她的“坏我”。

保罗完全不懂露西的这一面,他只看到了露西的“好我”:美貌可人,善解人意,才华横溢……

大多数时候,露西展示的是“好我”。于是,保罗一直以为露西是“好端端的”,却不知道露西的“好我”是她努力得来的结果,同时她一直在极力压制她的“坏我”。每当“坏我”突破这种压制而一时控制露西,她都有想杀死“坏我”并杀死自己的冲动。

露西一直在给保罗讲她的绝望,但保罗一直没有重视这一点。

譬如,露西不想要孩子。她喜欢孩子,但她不敢要,因为她认为自己会是个坏妈妈,她担心当“坏我”控制自己时,她会伤害孩子。

保罗知道露西不想要孩子,但他完全不懂这是为什么。尽管露西几次谈到了她的担忧,但保罗仍执着于自己的欲念上。他渴望要个孩子,一直在寻找机会说服露西。当露西有一次说“我猜我应该可以”做一个好妈妈时,他欣喜地记住了这一点,并把它当作证据,准备露西一旦反悔,他就可以把这句话拿出来反驳露西。

然而,当露西说这句话时,她其实已有身孕,并频繁地做梦,梦中总有信息说,她不该有孩子。

当读到露西写在日记本上的梦时,保罗心碎了。本来,他恨露西“在结束自己生命的同时,还心知肚明地带走了另一个生命”,但这时,他才知道,怀孕给露西带来了多大的困扰。

保罗是在读到文字时才明白了这一点,但其实,露西一直在对他讲,她是多么惧怕做妈妈。

为什么他就是不懂露西的痛苦呢?

因为,他执着在自己的梦想上,执着在自己想要一个孩子的渴望上。他想把梦想和渴望强加在露西身上,于是,他对露西的痛苦视而不见,并一再试图说服她要个孩子。

因为这种强加,爱便成了咫尺天涯。

原来,我以为我专栏中的“解梦”文章非常受欢迎,因为每次文章一见报,都会收到大量的读者来信,但后来我发现,所有来信都没有谈到我在文章中所解的梦,所有来信都在说读者自己的梦。

显然,我们对别人的梦不感兴趣。

并且,越爱一个人,我们越渴望将这个人纳入自己所梦想的世界中。

我们常幻想,爱就该有这样的境界——我不说他都知道我在想什么,并很高兴地实现我的想法。我们也常说,我不会为了一个人改变自己,但如果有人爱我,他就得为我改变。

如此一来,爱人作为一个人的独立性就被抹杀了,而仅仅沦为“我”实现自己想法的一个工具而已。

于是,身体的距离越近,心灵的距离就越远。

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便可达成

保罗感受过这一点。他的前妻莫拉很爱他,但她爱唠叨,并常对他说“你爱我就该按我的要求去做”,最终令保罗离开了她。

然而,和露西在一起时,保罗也做了很多同样的事。

当我们执着于自己的逻辑时,我们永远看不懂别人,而我们又如此渴望理解与被理解。于是,荒唐的想法出现了:我不懂,那条狗应该懂吧。保罗参加的那个教狗说话的团体中,一个男人的太太跟别的男人走了,他想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于是产生了和保罗同样的想法——他妻子养的那条狗应该知道答案。

其实,达到理解并不太难,只需要你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认真地思考对方的逻辑就可以了。

露西做过这样的努力。她特意做了两个面具,一个以她的脸为原型,她要保罗戴上;一个以保罗的脸为原型,她自己戴上。然后,她以他的角色说话,并要他以她的角色说话。这是对理解的渴望。

而她,也努力活在他的梦中。一次,她梦见自己是个作家,非常有名,却只写过一句话:“忆起我穿白纱的妻子。”所有人都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最悲伤的字句,完全不管这个作家是否写过其他的句子。

作家,即指保罗这个语言学家。露西有一次穿着白纱与保罗做爱,所以“忆起我穿白纱的妻子”,即指露西早已有自杀的意念。但当她站在保罗的角度看时,发现这是“有史以来最悲伤”的事情。由此,她懂得保罗承受不了,才一再推迟了自杀的日期。

可惜,保罗不懂得露西的这些悲伤。当他看到露西最后一次发脾气弄坏了父母送他的金笔时,他没法再做到尽快原谅露西并拥抱她的脆弱,他还第一次有了和她分手的念头。

第二天,露西便自杀了。

露西这次发脾气,也源自保罗的强加。他想把露西从抑郁中拉出来,于是自以为是地设计了几个面具,想让露西完成,借此给露西找点事做。然而,露西一再说过,她只会根据自己的灵感做面具。当保罗一再坚持让露西完成他的设计时,露西再一次崩溃了。

《圣经·创世记》中写道,原来人们说一种语言,他们齐心协力要建一座通天塔。上帝想阻止这个工作,于是让人们说不同的语言,当语言不通时,这个塔便建不下去了。这就是“巴别塔”的含义。

当理解不存在时,一个关系便成了巴别塔。

最后,保罗深深地懂得了这一点。他并没有太责怪自己,因为尽管他参与制造了巴别塔,但露西之死主要还是她陷入自己制造的巴别塔的缘故。尽管她做过站在保罗的角度看问题的努力,但她却没有看到最关键的一点:她的所谓“坏我”,其实对保罗并无太大的杀伤力。保罗是生气了,是感觉到了受伤,但每次他都愿意去宽慰她的痛苦。

所以,小说最后,当一个女子想和他约会时,他略犹豫后答应了。

露西的客户们喜欢露西为他们死去的亲人所制造的非写实主义的面具,喜欢将这些面具挂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这样可以看见面具便想起死者。但保罗明白:

“我努力记住她原来的样子,而不是那个为了安抚我的悲伤而被我建构出来的形象。”

记住她原来的样子,就是我能送给我们彼此的最佳礼物。

如实地看到恋人的真实存在,爱恋人本来的样子,而不是自己头脑中建构出来的形象,这也是我们活着的每个人应该努力做到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