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武志红心理学套装(共四册)
14199700000006

第6章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6)

这种逻辑无处不在。前不久,我去佛山做一个讲座,最后留了半个小时让听众提问。有十几个听众提问,但所有问题全是关于别人的,要么问我该怎么帮有学习问题的孩子,要么是问我该怎么对待有问题的配偶,还有人提问该怎么帮助有问题的朋友,但没有一个人说,我有一个苦恼,请问该怎么办。

这些问题给我的感觉是,就好像提问者在说,我的生活很痛苦,但不是我造成的,而是我有问题的孩子、有问题的配偶所造成的。

一旦持有这样的逻辑,你就必然会陷入命运的轮回之中。

前面我提到,童年的苦,长大了还要再受一次,这就是命运的轮回。我们之所以陷入这个轮回中,原因很简单——我们渴望改变别人。童年时,你想改变父母,长大了,你选择像父母的恋人或配偶,再去努力改变他们。

但是,父母不会因为你的渴望而改变,像父母的恋人或配偶也不会因为你的渴望而改变。

于是,你童年受过的苦,长大后按照同样的模式再受一次。

一个40多岁的女子,已是第三次结婚。她的前两次婚姻都堪称不幸,两任丈夫都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常把她打得鼻青脸肿。熟悉她的朋友和同事都为她鸣不平,因为她不仅漂亮温柔,而且非常能干。当她第三次结婚时,她的朋友们认为,她的不幸可以结束了,因为第三任丈夫苦恋她多年,终于如愿以偿和她走到了一起,还发誓说会一直疼她,绝对不会让她再受苦。

然而,结婚刚过两个星期,他们就发生了争执。她给几个朋友打电话,哭着求他们过来,因为她又挨打了。那个自称会爱她一辈子、再也不让她受苦的男人,居然这么快就违背了自己的誓言。难道男人都是这么不可靠,难道她的命就是这么不好……

几个朋友立即赶到了她家,发现她正坐在电话旁呜呜地哭,而她丈夫则蹲在旁边,边流泪边求她原谅,并对纷纷谴责自己的朋友们说,自己绝对不是有意打她,只是当时突然失控了,一拳打在她脸上。但把她打倒后,自己又心疼,又惶恐,惶恐自己怎么也变成了坏男人。

赶来的朋友中有一位女子是心理医生,她没加入谴责他的队伍,而是耐心地问,到底发生了什么,请讲一下整个事件的细节,越详细越好。

当两人把事情经过讲出来后,赶来的朋友都惊讶地停止了对她丈夫的谴责。

原来,因一件很小的事,他们发生争吵。争吵到最激烈的时候,妻子质问丈夫,你是不是想打我,像×××(她爸爸的名字)打我妈妈一样?

丈夫说,怎么会,我不会打你的,我承诺过的,而且我从不打女人。

妻子说,你就是想打我。我早看出来了,你和他一样,你和他们(她的前两任老公)一样,你们男人都一样。你打我啊,你打我啊,你不打我,你就不是男人……

她这番话重复了很多次,突然,他失控了,挥起了拳头,等醒过神来,就发现她已躺在地上。

如果只看表面现象,这个男子绝对错误,因为他是暴徒。但是,这个过程一梳理出来,赶来的朋友立即明白,这个女子,真的是在讨打。当然,不是意识层面上的讨打,而是潜意识层面上的讨打。

为什么讨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女子在追求“我永远正确”这样的心理,一旦丈夫施暴,从道义上,他就是绝对的错误,而她是绝对的正确,人们一定会同情她,站到她这一边。这样一来,他们关系中的所有问题,她都可以说,不是我不好,而是他粗暴。

简单而言,这是用受苦来寻求道德上的制高点。当然,这并非这个女子意识层面的有意追求,而是潜意识层面的无意追求。她妈妈先用这个办法在家中取得了道德制高点,而她则把这个办法转移到了自己家中。

于是,她的命运相对于她妈妈的命运是一个轮回,她第三次的婚姻相对于前两次婚姻也是一个轮回。

然而,这正如我在《定律五:幸与不幸,是你主动实现的》一文中所说,这个命运的轮回,是这个女子主动实现的。当第三任丈夫不想参与她的轮回时,她主动将他带进了这个轮回,从而把一个从不打女人的男人变成了一个暴力男。

不过,她并非只是在渴望挨打。后来,在对那个学心理学的朋友讲述自己的心理时,她说,用言语刺激丈夫时,她知道自己的想法——我就是要去碰触你的底线,看看你是不是和其他男人一样。如果是,她会在挨打的那一刻有一种带着怨恨的惬意——我早就知道你们男人就是这样子。但如果不是,她认为自己就得救了,终于有一个男人会是她生命中的例外了。

只是,她会一次次地刺激丈夫,一次次地逾越丈夫所能承受的一个又一个底线。最终的结果是,她的生命中不会有例外,一切的确都如她所料——男人都一个样,没有一个是好东西。

这个故事,用我讲的第五个定律——幸与不幸,是你主动实现的——可以给出经典的诠释。再次举这样一个例子,是想特别强调,许多成年人的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并不在别人身上,而在你自己心中。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可惜的是,只有少数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多数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别人身上寻找答案。

许多女士不幸嫁给了酒鬼或赌鬼,她们整日为此焦虑,无比渴望丈夫发生改变。然而,许多心理医生发现,一旦她们的丈夫经过心理治疗,酗酒或赌博的情况大大缓解后,这些女士会无比焦虑,她们会做一些微妙的事情,阻止丈夫彻底变得健康。原来,这些女士自我价值感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建立在不断指责并帮助有问题的丈夫上,一旦丈夫真的没有问题了,她们的指责和帮助就都失去了意义,她们因此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做。

其实答案很简单,她们最需要做的,是把焦点从丈夫的身上转移到自己的身上来,是反省她们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这经常是“有问题的爸爸(或其他重要的男性亲人)”和“渴望改变爸爸(或其他重要的男性亲人)的小女孩”。假若这个内在关系模式不发生改变,那么这些女士的命运就不会发生改变,她们看似渴望丈夫变成一个健康的好人,但其实只是在渴望这个改变过程而已。丈夫不能彻底变好,丈夫应该永远都有比较重大的问题,这样她才能将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完美地投射到她与丈夫的外在关系上。

怪罪父母是逃避成长责任

受苦,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心理问题,如果深入到其内核看,都有一个共同点:爱的缺失。

然而,受苦只是心理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有心理问题的人,几乎必然受过苦,但受苦并不必然导致心理问题。

因为,在受苦的原因和受苦的结果之间,还有一个重要条件:你如何看待自己受过苦这个人生真相。

假若你承认自己的确受过苦,不去扭曲这个人生真相,那么,你就自然而然地会得到解脱。因受苦太多,你也许会有些忧伤,但你不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相反,如果你不承认受苦这个事实,问题就会产生。

无数读者在给我写信时,会问到一个问题:既然你说,心理问题的原因可回溯到童年,回溯到与父母的关系上,那么请问,我怎样才能改变父母?还有少数读者,在明白这一点后,对父母产生了很大的愤怒甚至仇恨情绪,极少数开始不断斥责父母,甚至出现了对父母的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自然是错误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我的文章,除了分析童年对我们心理问题的影响外,也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可以归因于童年,归因于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上,但不要怪罪父母。因为,怪罪是一种逃避,是将已成年的自己的成长责任放到了父母身上。自己不愿意承担自我成长的责任,而只是一味地怪罪父母或其他亲人,这就是一种沉溺性的情绪发泄,没有益处。

渴望改变父母,和怪罪父母一样,都是没有认识到真正的问题在哪里。我们童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关系模式,是我们人格的基础,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命运。然而,我们长大后,与父母的现实关系的重要性,就不如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了。

改变别人的努力,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失败。改变父母的努力,一样会有这个结果。并且,即便理想的状况发生,父母的确因你而改变,他们反省自己对我们的教养方式的问题,甚至还向我们道歉。这时,我们会产生深深的感动,并流下激动的眼泪。

但是,过后我们会发现,问题依旧存在。因为,虽然我们与父母的外在关系改变了,但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仍然没有发生重要变化,你的性格还是老样子,那也意味着你的命运一样不会发生改变。

譬如,前面提到的那位女士。小时候,她爸爸常打她妈妈,这种关系模式最终扎根于她的内心,于是她将它复制在自己的三次婚姻中。那么,设想,她的父母改变了,不再发生战争了,甚至非常和谐了,她的婚姻关系模式,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吗?

显然不会!父母糟糕的关系模式,是她的糟糕的内在关系模式的原因。但她的内在关系模式一旦形成,就具备了独立性,就不再会随着父母关系的变化而自动发生根本性改变。

成年后,我们必须有这个意识,不要再将焦点放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上,不要认为这个外在的关系改变了,自己就得救了。要想得救,我们必须把焦点放到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上。

内心不改变,还会走在老路上

父母不是我们心灵成长的答案,我们自己的外在条件也不是。

一位50多岁的男子,在广东和香港都有公司,两个儿子都在国外留学,他的外在条件够优秀了,但他的自我评价仍然很低。他特别爱养狗,但之所以喜欢上养狗,是因为第一次遛狗时,他一路上赢得了许多关注的目光,以前从不打招呼的邻居跟他打起了招呼,从不注意他的美女开始对他微笑。这种感觉太好了,以后他一发而不可收地喜欢上了养狗,现在家里已有多条狗了。

一位50余岁的女士,也是成功人士,她对金钱有一种痴迷。尽管她已不再需要挣钱了,因为她的事业和积蓄足够她和家人过很富足的生活了,但她停不下来,因为一旦停下,她的心就会有空空如也的感觉。这种感觉很不好,而要逃避这种感觉,她发现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拼命工作拼命挣钱,钱不断累积时,她会有一种安全感。

这两个例子表明,很多时候,追求成功的心理机制是一种循环。我们不断地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奋勇前进,但其实只是为了逃避内心的一些受伤感。这个办法看似有效,因为我们奋勇前进的时候,受伤感的确似乎没有了,而成功带来的富足、荣耀和羡慕,也令我们非常享受。

然而,一旦陷入这个循环,我们会发现,我们不能停下来。一旦停下来,一种莫名的受伤感就会袭来,而那些所有外在的荣耀似乎都没有一点力量,可以抵挡这种感受的袭击。

于是,我们宁愿每天都像高速旋转的陀螺一样,一天只睡五六个小时,甚至三四个小时,其他所有时间都在拼命忙碌。但这忙碌,只是为了不去面对内心那个无法逃避的受伤感。

许多人失眠,也是因为同一原因。当像陀螺一样高速旋转时,我们绷得非常紧,内心的东西就被忽略被压制了,但一旦处于放松状态,内心的这些东西就会冒出来,我们就会难受。于是,为了不难受,我们就不放松,但不放松,就不可能有很好的睡眠。这也是一个恶性循环,于是你会发现,你越努力,越优秀,失眠就越严重。最终,你只好求助于药物,而这也逐渐成为一个恶性循环——你对药物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你需要的药物剂量也越来越大。

对此,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有很好的描述:“先是有孤独,然后又有逃避这份孤独的执着活动,接着这份执着就变得非常重要,它操纵了你整个人,使你无法看清真相。”

好好反省一下,看看你外在的优秀究竟有没有带给你良好的心态。如果没有,那么你一定是将外在条件当成了逃避内在自卑的工具了。如果意识到自己有这个问题,那么请试着对内在自卑做工作,而这个内在的自卑,一定发生在内在关系模式中,一定是因为“内在的小孩”对获得爱与认可没有信心。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

一切自由、一切真理和一切意义都依赖于个人作出并予以实施的选择。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

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

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童年的关系模式会成为我们内在关系模式,也即人格;

我们不断将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的人际关系上;

幸与不幸,是我们在内在关系模式的引导下主动完成的;

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这是我在《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中提出的六个定律。这六个定律可以概括成一句话:

我们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但这个过程是在关系中完成的。

自我觉察——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

相对于“成为自己”而言,我似乎更看重“关系”,心灵成长的前五个定律,不管怎么强调“成为自我”,但大部分篇幅还是放在了关系上。我似乎不断在强调,要理解关系,要接受关系的实质,要放下对关系另一方的执着,放下埋藏在潜意识深处的改造别人的梦想……

我为什么不把重点放在“成为自己”上,反而把“关系”当成了重点呢?

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我知道我该如何成为自己,但我不知道你该如何成为自己,这只能由你自己去探索;第二,束缚我们走向成为自己的最大障碍,就是围绕在关系上的迷雾。假若破除了这些迷雾,理解了关系的实质,懂得放下对别人的执着后,对成为自己的渴望自动会浮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