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家庭史话(中国史话·社会风俗系列)
14207800000004

第4章 前言

家庭,不仅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个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主要依托。传统中国就是一个以家庭为本位、“家国同构”的社会。

那么究竟什么是家庭呢?家庭与其他社会共同体有何区别?

首先,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属团体;其次,家庭还是一个同居共产、共同生活的最基本的生活组织。这两点是我们判断家庭历史起点、区分家庭与其他亲属组织、择取相关史料并做相应表述的根据。当然,古史中的所谓“家”,内涵丰富而复杂。我们所说的“家庭史”中的“家庭”只是对应于同居共爨共财的狭义的“家”概念。

国际学术界对家庭史的演进,一般划分为血缘家庭(同辈婚姻)、普那路亚家庭(群婚,“普那路亚”意为亲密的伙伴)、对偶家庭(母系为主)、一夫一妻制家庭四种不同的历史形态。一夫一妻制是人类最后一种家庭形态。但是,近年西方一些国家出现同性恋家庭,对于“夫妻”特指“一男一女”的传统含义进行了颠覆。

一部家庭史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其中应包含哪些内容?依然是一个探讨中的问题。中国家庭史研究从起步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仍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学术构架。

本书的内容结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首先是家庭规模,主要关注家庭的规模、结构、形态、等级,将家庭人口与类别交代清楚;其次围绕婚姻的缔结和夫妻关系讨论家庭中择偶、成婚、性爱、离婚等内容;再次讨论夫妻关系之外的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如父子关系、婆媳关系等;然后是家产的继承与析分问题;最后从家庭生计的角度探讨日常生活,包括生产和消费、居住与衣食等。

聚焦于家庭生活,亦即关注家庭里夫妻生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是本书的一个特点。家庭生活不同于衣食住行之类的日常生活,以夫妻、老人、子女为中心的家庭伦理关系、矛盾与冲突(如家庭暴力)等都属于“家庭生活”的内容。而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史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从“过日子”、消费水平、生活习惯等“家计”、“生计”的角度来叙述。围绕家庭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这两个中心而展开的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及其内容、形式与状态的变化,而不是家庭制度、形态、模式或者结构,才是家庭历史演进的基轴。此外,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细胞,其历史发展演变同社会、文化的整体变迁息息相关。家庭任何方面与局部的重要发展变革,都必须放到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加以考察,才能真正认识家庭演进的历史。

从方法论上说,研究中国家庭史,要注意法制史、经济史和社会史三个维度。所谓法制史的维度,主要是关注家庭内部各成员的法权关系,把伦理关系放在法律的视角下加以考量。所谓经济史的维度,是要讨论家庭的生计问题。所谓社会史的维度,则主要是关于家庭中的社会生活问题,如老人问题、儿童问题、再婚家庭的亲子关系问题等,这是过去缺乏足够重视的内容,也是当代家庭史研究最应当关注的部分。

中国家庭的历史,我们从对仰韶文化后期母系家庭的讨论开始。整个先秦时代,中国传统家庭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到春秋战国时代,以小型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为特点的传统家庭形态占据了社会主流,家庭经济结构和经营规模已经具备了传统小农经济时代的若干特征。

两汉时期,传统家庭获得了初步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而全”综合经营的小农家庭生计模式逐渐定型。到魏晋南北朝,家庭类型更加多样。从春秋到南北朝,这是传统家庭的奠基和初步发展阶段。到了隋唐五代,传统家庭迎来了第一个兴盛阶段。这首先是因为“江东曲辕犁”的出现,从生产资料上给小家庭生产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基础。经过秦汉魏晋的确立与发展,这一时期的家庭呈现出“同籍异居”和“同居别籍”的二元复合型特征;同时,普通民众的小家庭与官宦士绅的大家庭共存。婚姻重门第,亲子重孝养。男子除了妻子之外,还可以有多个女性伴侣,因而形成复杂的家庭人际关系。

辽宋金元时期则是传统家庭发生近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南宋时期的朱熹设计了一套新的家族制度。宋代及其以后的血缘型的家族制度,大体上就是按照朱熹设计的模式和规范建立起来的。这种以壮年夫妇为核心的三代五口之家,规模小,结构简单,是宋以来直至近代中国大部分家庭的主要形态。

至明清,传统家庭达到了鼎盛,同时也是衰落前最后的辉煌。家庭规模延续了宋以来的三代五口结构;婚姻关系强调“论财”,童养媳成为许多贫困家庭的婚姻模式;对女性守节的强调则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民国以后,传统家庭衰落,现代家庭兴起。家庭结构更趋小型化,婚姻关系开始强调情感基础、自由结合。但民国政府倡导的新式文明,对传统家庭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城市里,广大农村地区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家庭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