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鸿爪雪泥:袁志鸿修道文集
14208600000013

第13章 正一派授箓简介

这是因龙虎山初开箓坛后,以笔名“南方”和实名发表的《正一派授箓简介》和《今日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两篇文章,道教正一派在当代恢复“授箓”和正一派祖庭的情况,是教内外关心道教的人们都希望了解的情况,因此笔者在中国道教协会安排下撰写了以上两篇文章,为了使研究者更多获取这方面的情况,并将《中国道教》编辑部《龙虎山开坛授箓》的报道附后备考。龙虎山天师府授箓于1949年后即已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海内外道教界的要求下,中国道教协会经研究论证,决定于1991年恢复此项涉及正一派道士,通过正规渠道获得神权的教务活动。先是对海外要求授箓的进行举办活动,1995年中国道教协会决定对内地正一派道士试行初授箓活动,开展之后有效地促进了道教正一派有序正常的管理和发展。在初授箓的基础上2006年中国道教协会在江西鹰潭龙虎山天师府,举办了第一次内地36位道士获得升职的授箓活动。在我看来:现在江西鹰潭龙虎山天师府几乎每年都举办道教正一派授箓活动,这项神圣活动开展起来不能仅仅是为延续授予神权的过程,还需要通过这种活动平台强化和提升正一派道士的素质,更深更准确地探讨历史传统授箓客观实际的内涵,注重研讨授箓这种教务在教内外当下的实际价值、应达至境界以及现实应有的意义;要通过这一活动阐发有益社会的教义,凝聚教团人心和力量,在提升道教徒信仰的基础上,引导道教徒适应时代,适应社会,感恩天地自然,服务社会人群,使道教能够更为社会接纳拥护,从而有效完成新时代的转型。

东汉末年,天师道在汉中一带兴盛发展,后曹操迁封天师部众,第四代嗣师张盛率部重返老祖天师修道炼丹旧地。从张道陵开始,天师世系已六十三代。前三代天师活动中心主要在陕西、四川的一些地方,后六十代天师的活动圣地则在贵溪龙虎山中。

唐宋以降,天师世家重新得到统治阶层的承认,并备受尊崇。历代王朝对张天师也多有封赠,许多朝代的天师曾经官居一品,挂金印,着蟒袍。其封号有:法师、国师、先生、真君、大真人、大夫等等。并修建宫观,赐予良田。尤其是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朝廷以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主领三山符箓,并为正一教主。于是南方符箓道派遂合流为正一道派,与全真道派分别为道教南北两个大的宗派。

正一道派对自己的道徒有专门的选拔方式,称作“授箓”。被“授箓”后的道士才可以称为“法师”。道士临坛“受箓”期间,称为“箓生”。1949年前的“授箓”活动,一般均由历代天师主持科仪。临坛箓生受箓后,按正一道传统的法派、辈分取法名。龙虎山师传法派又称“三山滴血派”,其时的“三山”已不包括江西清江县的阁皂山,而是指江西龙虎山、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山。法派内容是:“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元蕴,高宏鼎大罗,武当与兴振,福海启洪波,穹窿扬妙法,寰宇证仙都。”并依据正一“学道之士,修真有得,刊名仙籍之品格”的《天坛玉格》,授予神职,颁发职牒、符箓、法印、天蓬尺、玉笈、拷鬼棒、令牌、令旗等法器凭证。

《天坛玉格》是正一道举行授箓科仪时所依据的一部重要典籍,有多种版本传世,以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撰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朱鹤卿录写珍藏的本子内容较为全面。按张洪任所说,《天坛玉格》是“老祖天师奏请纶音,按支干而分治气,照箓章以定品衔,犹朝廷有设官,有等级高卑,有贵贬正副,毫厘不可假借者也。今位三省专司其事,即如世间铨部天下官员职品,皆从选出焉。”通过“授箓”,并按《天坛玉格》而取得法名、神职的“法师”,可以“代天说法”,并能从事斋醮祈禳诸类法事活动。而法师自身也因此“名录天曹,乃有道位”。受箓者,初受《太上三五都功经箓》,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经箓》,加授《上清三洞五雷经箓》《三清三洞经箓》《上清大洞经箓》等。逐次为初授、升授、加授,依凭道功德行,不可越阶授受。

南方正一道在1991年10月9日,于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重新恢复了授箓科仪活动,首先为台湾和海外正一派道侣举行了传度。当时授箓情景:道坛庄严,科仪隆重,既显示了活动的神圣,同时又不失欢快典雅、融融祥和之气氛。科仪活动不拘泥于过去天师主坛授箓的旧习,而是由“三法师”共同主持道坛传度。在悠扬典雅的道乐声中,两名道童执剑、捧印,引众“箓生”礼请玄冠法服、执简当胸的“三法师”。然后前导“三法师”临坛为众“箓生”授箓传度。“三法师”后则有身着法衣的高功道长、众道侣顺序呵护而前。步虚声声,仙乐悠扬,鸣钟击鼓,天人共庆!真所谓:高远而不可致,美妙而不可言。

授箓仪式中,“箓生”要表示决心终生尊奉“三皈九戒”。“三皈”即道、经、师“三宝”;“九戒”即一者克勤,忠于国家,是念真戒;二者敬让,孝养父母,是初真戒;三者不杀,慈救众生,是持真戒;四者不淫,正身处物,是守真戒;五者不盗,推义损己,是保真戒;六者不嗔、凶怒凌人,是修真戒;七者不诈、贼陷良善,是成真戒;八者不骄、傲忽至真,是得真戒;九者不二,奉道专一,是登真戒。

授箓时众“箓生”还要在掌仪道长的带领下,于道坛上发“十二愿”。其内容是:一愿乾坤明素,二愿气象清圆,三愿主躬康泰,四愿融洽八埏,五愿天垂甘露,六愿地发祥烟,七愿四时顺序,八愿万物生全,九愿家多孝悌,十愿国富才贤,十一愿箓生受福,十二愿正教兴行。

正一道派的授箓活动,规模较为隆重,场景较为壮观,不仅显示宗教的神圣,更有道教文化艺术的展现,是道教正一派用独特的方式方法,为道侣宣扬各类自律规戒的一种制度和仪式。道坛为道士授箓,自然是对修道者往昔精勤修道功德的肯定。受箓后的道士,应该勇猛精进,修得更完美、更崇高的道果。箓生(道侣)在法坛中皈依“道”“经”“师”三宝和“九戒”,并虔诚地发十二宏愿,是正一派道士宣誓持奉“清规戒律”信念和决心的定规方式,也是道士自我完善和启迪社会、净化人们心灵的一种倡议。

(载于《中国道教》199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