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刑事法治(依法治国研究系列)
14217900000003

第3章 序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紧紧围绕大局,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法学理论、法治实践、法律制度、法治文化创新,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我们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不仅责无旁贷,而且机不可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抓住机遇,积极作为,及时推出“依法治国研究系列”丛书,可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依法治国研究系列”丛书中,《刑事法治》一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丛书的重头戏。承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信任和厚爱,我受托担任《刑事法治》一书的主编,负责该书的整体编撰和协调工作。《刑事法治》一书主要收录近年来我国刑事法理论与实务界代表性的精品成果,集中展现刑事法理论与实务界理论研究和创新的整体水平。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引导广大刑事法理论与实务工作者对刑事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更为深入的思考,为繁荣刑事法学研究事业,更好地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为保证本书所收入论文的质量和及时出版,我们成立了论文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著名法学家——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高铭暄教授和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陈光中教授担任顾问,本书主编、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赵秉志教授担任主任,并延揽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两位青年教师彭新林副教授、何挺副教授协助评审委员会主任负责本书的组织、编辑以及论文的选定工作。评审委员会对论文的选取采取“选人”与“选文”相结合的方法。“选人”即以人选文,由我国刑事法学领域做出较为突出贡献并有代表性著论的刑事法学者预选1至3篇代表性论文作为备选论文,然后由评审委员会审议定稿;“选文”即以质取文,主要由评审委员会在“选人”的基础上选取具有重要理论创新和应用价值并在刑事法学界产生一定影响的代表性论文,并且都要求发表在法学类核心期刊上。两种方法相互结合、相得益彰,力图保证本书所载论文的质量。为了保证论文的代表性,评审委员会在选取论文时还特别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兼顾理论与实务。本书收入的代表性论文,既有偏重基础理论研究的,也有偏重刑事司法实践应用的,两者有机结合,共同促进了我国刑事法学研究的繁荣和刑事法治事业的进步。论文的作者,既有来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著名学者,也有来自司法实务部门的专家型领导,亦兼顾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特点。第二,兼顾刑法学与刑事诉讼法学。刑事法治可分为刑事实体法治与刑事程序法治两个维度。刑事法学的繁荣发展、刑事法治事业的进步,既需要刑法学的繁荣发展,也离不开刑事诉讼法学的创新进步。本书分为上、下两编,总共收入26篇论文,其中上编收录17篇刑法学论文,下编收录9篇刑事诉讼法学论文。在收入论文数量的匹配上,充分考虑到了刑法学分支学科较多的特点。第三,兼顾不同时代,以晚近新作为主。本书选择代表性论文时,以收录晚近5年来的新作为主,以体现本书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同时也适当考虑时间跨度和论文发表的具体时代背景,对1997年刑法典颁行前后的代表性论文亦有所选取。第四,兼顾作者的老中青结合。刑事法治理论创新,刑事法学研究,需要老中青三代刑事法理论与实务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因此本书收入的代表性论文,注意了作者的老中青结合,既有德高望重、睿智豁达的老一辈资深法学家,也有造诣深厚、学识渊博的中年法学家,还有才思敏捷、成果丰硕的青年法学家。

当然,晚近数年间,广大刑事法理论与实务工作者,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为我国刑事法治建设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其中不乏精品力作。由于篇幅所限,本书收入的只是部分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要以有限的26篇论文汇集和代表我国刑事法学研究的所有精品之作,显然不可能做到全面,因此难免会有遗珠之憾!好在“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近年来我国刑事法学研究的发展,更加全面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刑事法治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好地把握我国刑事法治的未来发展方向,一定会有所裨益!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论文作者的结集出版授权,得到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为此,我衷心地向所有关心、支持本书出版的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及同仁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赵秉志

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