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去极端化”宣教读本
14218600000003

第3章 变化和进步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人类物质文明的演进

一 瓦特改良蒸汽机

生产工具是人在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具,如机器、农具、仪器等。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生产工具体现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生产工具的进步,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18世纪70年代,英国发明家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蒸汽机是人类继发明用火后,在驯服自然力方面所取得的里程碑式胜利。蒸汽机出现之前,人类只能依靠自身或自然的微薄力量,从事生产活动,与大自然抗衡。蒸汽机的问世,瞬间改变了这一现状,劳动力的稀缺性大为缓解,蒸汽机成为人类社会真正的“大力神”,无数纺织厂、钢铁厂、木材厂、造纸厂、印刷厂,不再需要临河而建、以水流为动力。蒸汽机完成着人类以往难以完成的挖掘、起重、钻探等重大任务,人类征服自然的雄心和创造财富的激情与日俱增。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具有深远的意义:第一,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蒸汽动力的出现,使工厂摆脱了水力条件的限制,解决了大工业发展所必需的动力问题,工业化速度加快,工业城市兴起,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第三,蒸汽动力的使用,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铁路运输出现,铁路时代到来,汽轮问世,加强了洲际联系。

二 电话的发明

通信是指人与人或人与自然之间通过某种行为或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古代人使用了多种通信手段,如烽火、旗语、信鸽、书信、驿站等,但这些主要靠的是人力或者动物,受到时间、距离的种种限制,范围小,速度慢。19世纪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出现了电报,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交流,但是仍然存在着场所、发报技术等方面的限制。

1875年6月2日,美国人亚历山大·贝尔在实验室向他的助手华生求助,“华生,快来帮我呀”,这句内容普通的话改变了世界。因为这是人类通过电话线传递出去的第一句话,电话从此诞生了!通过电流传递声音,人类的通信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此后的100多年里,后人在贝尔的基础上,对电话进行了重要改进、提高。电话的性能不断完善,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办事效率提高,人与人交流更加密切。现在又出现了移动电话、可视电话,人们的信息传递更加迅速、便捷、清晰、直观。今天,电话已经成为世人最普及的通信工具,它实现了人类消弭时空的愿望,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让地球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

三 飞机的发明

交通工具是指一切用于人类代步或运输的装置,如马、车、船等。长期以来,以人力、畜力和风力作为动力的交通工具,占据了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直至18世纪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交通工具的发展才进入飞速发展阶段。短短数百年,轮船、火车、汽车相继问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运输方式。20世纪初飞机的发明,则再次给世界带来巨大变化,成为20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一号”,并试飞成功。虽然这架飞机只在3米多高的天空停留了12秒,飞行了36.5米,但这是人类交通史上的一大步。莱特兄弟因此于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此后,人类对飞机不断进行研究和改进。

飞机的发明,实现了人类像鸟儿一样飞翔天空的梦想,打开了人类征服星空的大门,为人类遨游太空创造了可能。莱特兄弟开创的航空事业,在当代得到迅速发展,现已发展出客机、直升机、喷气式飞机、超音速飞机、核动力飞机和航天飞机等,广泛应用于民航、运输、军事、宇宙探测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飞机日益成为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飞机具有速度快、机动性高、安全舒适等特点,与铁路运输并列为最为安全的交通运输方式。航空运输的空前发展,大大减轻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如今空中航线四通八达,把世界各地的人们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不断地交流,传达信息,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

四 巴氏灭菌法

民以食为天,食物一直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人们不仅要满足自己的饮食需求,同时也不断地在如何让食物更好吃、更利于健康、更便于保存等方面进行探索,于是就出现了食品加工。

食品加工是将原粮或其他原料经过人为的处理,形成一种新形式的、可直接食用的产品的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加工食品,将生食做成熟食、腌制肉类、制作乳制品、酿造美酒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食品加工技术不断进步,但是长期以来,食品加工依靠技艺和经验在作坊或家庭内部世代相传,缺少科学支撑。直到19世纪,科学研究的步伐不断加快,食品加工方面接连取得突破,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为巴氏灭菌法的诞生。

19世纪,法国的啤酒、葡萄酒业在欧洲是很有名的,但是当时的酿酒业面临着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啤酒、葡萄酒在酿出后常常会变酸。整桶芳香可口的啤酒、葡萄酒,变成了酸得让人不敢闻的黏液,根本无法饮用,这使酒商叫苦不已,有的甚至因此而破产。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路易·巴斯德受人邀请,专门研究、解决这个问题。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使葡萄酒变酸的罪魁祸首是乳酸杆菌,而杀死乳酸杆菌又不会破坏葡萄酒本身的方法是:以63.5℃的温度加热葡萄酒半小时。这一方法挽救了法国的酿酒业,并且很快便被应用到各种食物和饮料的加工上,最先应用的是牛奶的加工,为商业化加工奶和奶制品开创了近代意义上的先河。

人喝刚刚挤出的新鲜牛奶是不安全的,因为生鲜奶极易遭到各种微生物污染而传染疾病,一旦处理不当,就会使人致病、致死。当奶还在牛乳房里待挤之时,既可能遭到健康带菌牛体或病牛自身的感染,也可能在挤奶和收集以及储运过程中被各种微生物所污染。如果意欲扩大消费范围,尤其在商业化供应非发酵液态奶的模式下,其风险大为增加,必须对牛奶进行消毒处理。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巴氏消毒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将牛奶加热到62℃—65℃,保持30分钟,灭菌效率可达97.3%—99.9%,经消毒后残留的只是部分对人类有益的乳酸菌;二是将牛奶加热到75℃—90℃,保温15—16秒,其杀菌时间更短,工作效率更高。杀菌的基本原则是,能将病原菌杀死即可,温度太高反而会有较多的营养损失。巴氏消毒纯鲜奶较好地保存了牛奶的营养与天然风味,在所有牛奶品种中是最好的一种。

在巴氏消毒法发明前,还未发明抗生素,欧洲因喝生牛奶或吃乳制品而染结核病的人不计其数。自从巴氏消毒法广泛应用以后,因喝牛奶而染此病的人已很少见。目前,巴氏消毒牛奶是国际市场上消耗最多的牛奶品种。

第二节 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

一 原始社会的族群

人类社会有五个发展阶段,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及其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原始社会(约公元前300万年~公元前21世纪),是人类从猿类分化出来之后建立的第一个共同体,也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人类出现,原始社会也就产生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世界上有哪个民族没有经历过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早期阶段。在这个时期,生产工具极其简陋,所以生产力水平低下,处于刀耕火种阶段。没有国家,只有族群、部落;没有法律,只有禁忌和习惯。原始社会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原始人群时期,称为前氏族公社,人类处于群婚阶段,人们没有固定居住地,而是组成不大的游荡集团,主要依靠采集自然物作为生活来源;二是氏族公社时期,由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比较稳定的人的联合,它是为全体氏族成员谋利益的,体现全体成员意志的原始民主组织。

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母系氏族,即由一位共同的女祖先所繁衍的后代子孙组成,是原始公社制度的典型形式,占据原始社会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期;父系氏族,即由一位共同的男祖先所繁衍的后代子孙组成,历时较短即为阶级社会所代替。无论是原始人群,还是氏族公社,原始社会的成员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族群,这样的族群称之为氏族。它是原始社会组织的基本经济和社会单位,是由一个共同祖先传下来的血亲所组成的团体,内部禁止通婚,财产共同继承。几个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往往联合成为一个大氏族,即所谓的胞族,几个大氏族又常常联合成一个部落,这就构成了所谓的氏族制度。

这样的族群关系中,每个成员都依靠氏族而生存,同一氏族的人有互相保护、互相援助、共同复仇的义务。氏族议事会由氏族全体成员组成,是最高的议事机关,一切重大的事情都由全体氏族成员平等地讨论决定,不存在专门管理社会的特殊权力机构。氏族首领是在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中产生出来的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管理氏族的日常事务和处理纠纷,他们没有任何特权,与其他氏族成员一样平等地参加劳动和分配劳动产品,他们的权威来自于他们自身的良好品质和氏族成员对他们的信任。氏族成员之间完全平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即所谓原始“民主主义”。

二 奴隶社会的人身依附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进一步发展,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产品除维持人们的生活必需以外,开始有了剩余。剩余产品的出现,一方面为一部分人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科学活动提供了可能,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私有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社会上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奴隶社会产生了。

奴隶社会主要有两大阶级,即奴隶主和奴隶。奴隶主和奴隶之间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是奴隶主的财产,是“会说话的牲畜”。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奴隶实际上也相当于“买回来的家庭成员”,奴隶所生的子女还是奴隶。奴隶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劳动创造的产品全部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奴隶主拥有对奴隶的庇护权,奴隶脱离了主人的庇护,就将完全成为无主之物,除非逃往异乡,通常也将意味着更贫困而没有生路。简单地说,就是奴隶主需要奴隶来创造财富,而离开奴隶主,奴隶往往也无法生存。

最早的奴隶主,是从原始社会内部分化出来的氏族贵族。最早的奴隶,是氏族部落战争中俘虏的外族人。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氏族部落内部贫富分化不断加剧,富裕的氏族贵族对贫困的氏族成员的奴役也日益加深。其主要形式是债务奴役,无力还债的贫困氏族成员往往被债主卖到其他氏族部落充当奴隶。此外,惩罚罪犯、海盗掠夺、拐卖人口、奴隶买卖、家生奴隶等也是奴隶的重要来源。随着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趋激烈,作为奴隶主阶级镇压奴隶和其他被剥削者的工具——奴隶制国家应运而生。

三 封建社会的等级

根据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定义,“封建社会”是指地主或领主占有土地并剥削农民或农奴的社会形态。封建社会中,人们都处在一定的等级当中。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等级制度处于萌芽状态,表现为出现社会分层,开始产生了阶级。社会不断进步,私有制产生了。奴隶社会中,奴隶主与奴隶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二者明显处在一个极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中。阶级的形成标志着等级制度正式形成。

等级是一定的社会集团,如奴隶社会中的奴隶主与奴隶,封建社会的地主与农民。社会分工推动了社会等级的分化,此外血缘关系、财产分化、人身依附、征服战争、移民和宗教活动等因素,都加速了等级制度的深化。等级分化进一步发展,表现为古代国家出现的各种社会等级制度。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是划分社会集团的制度。其划分是以阶级分化为基础的,是阶级差别的一种形式。在封建社会,这种制度得到了升华,成为封建社会最普遍的、根深蒂固的制度。如,欧洲有国王、教士、贵族、市民;中国有皇帝、皇室贵族、士大夫等;印度有种姓制度,等等。

不同等级中的人享有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最高等级的人享有一般等级所没有的种种特权,最低等级则往往承担较多的义务。不同等级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加入或被排除于某等级的条件,都是国家法定的。等级身份一般是世袭的,个别成员的身份有时因战功、贡纳或罪罚等而升降。等级制度的实质,是法律规定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上下等级之间一般是统治与隶属关系,它起着稳定统治秩序和保证统治集团利益的作用。

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等级划分方式各有不同,或者取决于政治地位,或者取决于宗教神职,或者取决于职业差别、民族差别、血统关系、门第门阀等。例如,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和奴隶等级。在中世纪的法国,城乡居民因职业、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彼此隔绝。到11~12世纪间,教士、武士和平民三部分人逐渐固定下来,形成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前二者被称为第一、第二等级,市民等级即第三等级。在这些等级之下,是广大农奴。这种社会等级结构,是法国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的基础。1302年,国王首次召开了有三个等级代表参加的三级会议,在14~15世纪,这种等级会议在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世纪西欧其他各国,国王之下也大都存在教士、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

四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一部分人拥有大量生产资料,开始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经营,最终发展到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与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权、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是相矛盾的,只有取消了封建等级特权,资本主义才能得到充分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力量不断壮大,为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荷兰在16世纪末,英国在17世纪中叶,法国在18世纪末,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在19世纪中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变革了封建制度,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的生产方式扫清了道路,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工人的制度,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

资本主义社会中,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被废除,原则上消灭了等级,公民获得法律上的平等,阶级不再以等级的形式表现。但阶级仍然存在着,社会分化为两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为资产阶级,而没有生产资料只能出卖自己劳动力的为无产阶级。阶级斗争表现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两者之间是一种赤裸裸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财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通过雇佣劳动进行生产经营。无产阶级中的工人阶级,成为劳动的主力军。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大超过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支付的价值,两者的差额就构成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在资本的竞争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等都参加了剩余价值的瓜分。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是整个资本家阶级发财致富的源泉,是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获取剩余价值或追求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资本家进行生产和从事各种活动的唯一目的和动机。一切提高生产力的手段,同时都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手段,即缩短再生产工人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相对延长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机器的改进使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受到排挤,形成一支产业后备军。这支后备军是工人阶级对资本家进行斗争的绊脚石,是资本家把工资抑制在合乎其需要的低水平上的调节器。机器的改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本来是增加社会财富、缩短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却变成了提高劳动强度、增加失业人口、使无产阶级陷于贫困的手段。所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无产阶级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其自身受剥削的程度也越深。

因此,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无产阶级要想摆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经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劳苦大众当家做主。然后,无产阶级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逐步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终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直到整个人类的彻底解放。

五 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等

资本主义维护私有制,剥削工人阶级,实行资产阶级专政,而社会主义要消灭私有制,反对剥削,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劳动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其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当家做主,是国家的主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人人平等,即人们之间没有等级制度,在法律、人格、权利、机会等方面一律平等,没有哪一个人享有特权。

社会主义坚持人人平等,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各尽其能并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尊重劳动,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人民的诉求,并积极整合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合理要求,凝聚他们当中的有效力量,通过整合和凝聚,使人们能“各得其所”,力求保持各种因素、力量以及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平衡,使公平和正义的理念得到体现,使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够各得其岗、各司其职、各守其则、各得其位和各享其成。“各得其所”的结果是,社会成员做到和谐相处。和谐相处的基本特征是,以各种关系的和谐来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从外延来讲,和谐相处主要包括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人和人的和谐相处、人和组织的和谐相处、人自身内部各要素的和谐相处。人和人的和谐相处,又主要包括党和人民的和谐相处、干部和群众的和谐相处、党员干部之间的和谐相处、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相处、个人和他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代际之间的和谐相处等。从内涵来讲,和谐相处即是指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人人平等,即人们之间在人格、权利、机会、规则和分配上的平等,而机会、规则和分配上的平等是核心。和而不同,即尊重个人、包容个性差异,并通过协商共识,使多样性之间达到协调、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即社会各阶层、群体和成员之间能保持一种互惠互利关系。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天,我们要继续坚持人人平等,凝聚各方力量,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三节 人类知识的不断累积

一 人类的起源

人是怎样诞生的?对于这个话题,自古以来就有各种传说。

有人认为是植物变的,如日耳曼神话认为天神把两棵树分别造成了男人和女人。比较常见的是认为人是动物变的,如澳洲神话说人是蜥蜴变的,美洲神话则说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变的,希腊神话也说某族人是天鹅变的,某族人是牛变的。但更多的民族认为人是神造的,如中国的神话中女娲用泥土造人,日本神话中天神创造了两兄妹,印度神话中三位一体的宇宙最高永恒实体梵天是一切众生之父,远古埃及神话中天神阿图姆的眼泪变成了人类,等等。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说呢?因为受古代生产力水平、科学水平的限制,先民对世界的认识水平是有限的,对很多现象没有科学的解释,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神话传说,实际上都是先民对自然和神力的敬畏与崇拜。

宗教产生以后,人们对人类起源的认识又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即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基督教信仰上帝,认为上帝创造了第一个男人亚当,又从亚当身体上抽出一根肋骨创造了第一个女人夏娃。伊斯兰教信仰真主安拉,认为安拉用泥土创造了人祖阿丹(阿丹,即亚当。在阿拉伯语、希伯来文、英文中,阿丹和亚当是一个词,在翻译成汉语时,为示宗教区别才分别翻译成阿丹或亚当)和第一个女人。佛教则认为地球上的人是从光音天(佛教语,色界诸天之一,二禅天之第三天。此天绝音色,以光为语言,即此界众生不使用语言,仅以定心发出光明来互通心意,故称之为光音天。)来的。近代以前,人由神创成为人们对于人类起源的普遍认识。

那么人类的起源到底是什么呢?直到近代,自然科学取得重大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用大量资料证明了所有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1871年,他又出版了《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列举许多证据说明人类是由已经灭绝的古猿演化而来的,指出人类从动物状态中脱离出来的根本原因是劳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劳动。其中还论述了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为寻找食物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前肢则解放出来,并能使用石块或木棒等工具,最后终于发展到用手制造工具。与此同时,在体质上,包括大脑得到相应的发展,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随着化石材料的不断发现,测定年代方法的持续改进,人们对人类起源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尽管进化论目前仍存在很多理论、证据缺陷,但已经可以大致勾画出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线索。

达尔文提出的物种进化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一开始就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但也得到进步学者的捍卫支持和积极宣传。21世纪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绝不是神力所为,人类的进化过程长达几百万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人类是由猿类进化而来的,逐渐成为世界的共识。

二 宇宙的结构

宇宙是什么?宇宙是所有时间和空间的总和。人类诞生以后,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在古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做出推测。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有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远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中国古代就逐渐形成“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朴素的直观见解。到了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又逐渐形成了盖天说。盖天说认为,大地不是平整方形,而是拱形,天空如一个斗笠,大地犹如一个倒扣的盘子。到了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提出了浑天说,认为天不是一个半球形,而是一整个圆球,地球在其中,就像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宣夜说很早就出现了,不同于盖天说和浑天说,它认为天是没有形质的,宇宙是无限空间,日月星辰都在气体中漂浮运动,各有自己的运动规律。这种认识无疑是非常先进的,或许正因为它的先进思想离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太远,不可能为多数人所接受。

在西方,对于宇宙的认识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古人的想象到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近代科学的宇宙体系。

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由几只大象背负着,而大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6世纪,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大地是球形的,直到1519—1521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最终证实了这一观念。

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尽管它把地球当作宇宙中心是错误的,然而从历史的角度看仍然具有进步意义。地心说作为教会支持的学说,被认为是“正统理论”,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1609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至此日心说才被人们接受,人们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是包括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所构成的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太阳系的主要成员。这一学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现当代,自然科学迅猛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已经远远超出了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大爆炸说、星云说正被越来越多人所理解和接受。无论哪种学说,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宇宙绝对不是神创的。

三 社会的形态

社会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是共同生活的人们在特定环境下长久形成的彼此相依的一种存在状态,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一个社会由一个或多个民族组成。

人类生活在社会中,一直都对社会进行思考与探索。古希腊,柏拉图认为人类社会是有机统一的,各个组成部分共同实现了国家的功能,也从属于整体的调配,社会是一个分工的和不平衡的统一体;圣贤(哲学王)则是居于社会最顶端掌控国家机器的最佳人选。柏拉图认为,私有财产和家庭这样分散且独立的因素应该为社会整体的发展发挥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各个部分的独立要素在构成社会整体的同时,也能保持各自的独立性。17—18世纪欧洲发生了启蒙运动,众多思想家都对社会进行了认真地思索和探究。孟德斯鸠论述了自然地理条件对社会、国民心态的影响,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伏尔泰的自然法权论寻找符合人自然本性的社会立法原则;狄德罗的小康社会思想,卢梭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休谟关于权威对社会影响的观点,亚当·斯密研究的关于商业社会中产生社会分化的命题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对社会思想发展的重要贡献。可见,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但是,无论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还是欧洲的启蒙思想,其观点都受到个人的教育程度、所处的社会阶层、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的影响。19世纪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进行唯物主义的研究,人类以更加科学的角度认识社会。

马克思主义将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及其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五种形态。每种社会形态都有其特点,例如奴隶社会的人身依附,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人平等。

关于民族,马克思主义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反对种族优劣论。人类有种族的差别,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习惯,世界上各民族不分大小,都是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都以自己的创造力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民族的先进和落后不是绝对的,是可以改变的,绝对没有天生的“优等”民族和“劣等”民族。任何一种种族优劣论,都只能给人类进步带来灾难或阻碍。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鼓吹日耳曼民族是优等民族,犹太民族是劣等民族,对犹太民族进行大屠杀,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灾难。又如,美国在历史上很长时间里,对黑人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造成了众多的社会问题,最终种族歧视被废除。

关于阶级等级,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久存在的,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表现为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在实质上只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标准,阶级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经济关系。任何阶级的经济利益都必然反映到政治思想上来,政治的、思想的关系归根到底是由其阶级的经济地位、经济利益决定的。有了阶级,就有了阶级斗争,它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斗争。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但是,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阶级最终也要归于消亡,这是历史的必然。人类最终将达到生产力高度发达、没有剥削、没有阶级等级、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