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章句浅释(述而作)
14219800000005

第5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註解】

“道可道”,第一個“道”字,理也;謂世俗所謂事物之理也。第二個“道”字,說也;謂可以言辭具體表達之也。“常道”,謂永恒不變之道,卽廿五章“字之曰道”之“道”,自然之道也。“名可名”,第一個“名”字,謂世俗指物就事以制之名也。第二個“名”字,命名也;稱號之義。“常名”,謂永恒不變之名,卽以“道”為混成之物之命名也。

【文義】

謂凡可以言辭具體表達之道理,乃世俗事物之理,其理可變;非永恒不變之道,卽非自然之道也。蓋自然之道,無色,不可得而視;無聲,不可得而聽;無形,不可得而搏;寂寥恍惚,不可致詰,無法以言辭具體表達其究竟者也。是以道之可道者,卽可道之道,非常道也。凡世俗指物就事所制之名,其名可變,非永恒不變之名,卽非“自然之道”之名。蓋“道”本無名,無可以名之也。是以可名之名,非常名也。謂“道”之不可以名也,經文之義,在闡說“自然之道”之不可說、不可名;而命名之為“道”者,乃擬設之詞,所以為立說之便也。

【論述】

王弼氏以“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為解;謂指事造形之道、之名,非常道,非常名也。而常道不可以道,不可以名也。王安石氏以“常者,莊子所謂‘無古無今,無終無始。’‘道’本不可道,若是可道,則是其跡,則非吾之常道也。‘道’本無名,有可名,則非吾之常名”為解。所謂“跡”者,指事造形也。所謂“無古無今,無終無始”,卽永恆不變之義也。蘇轍氏以“莫非道也,而可道不可常,惟不可道,而後可以常耳……‘道’不可道,況可得而名之乎!凡名皆其可道者也”為解。所謂“凡名者皆其可道者也”,謂可道者,世俗之道;可名者,世俗之名也。李息齋氏以“常者,不變之謂也。物有變而道無變”為解。所謂“而道無變”,“道”者,謂“常道”也,“自然之道”也。蔣錫昌氏以“《莊子·繕性》:‘道,理也。’此道為世人所習稱之道,卽今人所謂‘道理’也。第一‘道’字,應從是解。《廣雅·釋詁二》:‘道,說也。’第二‘道’字,應從是解。‘常’,乃眞常不易之義”為解。高亨氏以“道可道,猶云道可說也。名可名,云名可命也……皆可說者,非常道也……皆可名者,非常名也……其意以為吾所謂‘道’之一物,乃常道,本不可說也;吾所稱‘道’之名,乃常名,本不可命也……常道者,自然界之道;常名者,自然界之名也”為解。所謂“自然界”,卽“有物混成”之物也。其義皆是。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註解】

“有”,謂道中有物、有精,卽物生之原也。“無”,謂道體也。道體無形,故名之曰“無”也。

【文義】

天下萬物皆生於道中有物生之原,而此物生之原乃蘊於道中也。

【論述】

經文自四十章移此。說明見該章。王弼氏以“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為解。所謂“以有為生”,言道中有物生之原,萬物由此而生也。所謂“以無為本”,言道以“無”為體,卽道體無形,而“有”蘊於其中也。呂吉甫氏以“唯‘有’能為天下生萬物,而‘無’又能生天下之有”為解。言唯有物生之原能生天下萬物,而道體之中有此物生之原也。其義均是。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註解】

“無”,謂“道”也。道體無形,故以“無”名之也。“始”,初也,根源之義。“有”,亦謂“道”也。“道”中有物、有精,為物生之原,故以“有”名之也。“母”,物之所由生也。(參閱廿五章“可以為天下母”之解。)亦根源之義。

【文義】

謂道體無形而為天地之根源,故可以“無”名“道”也。“道”中有物、有精,而為萬物之根源,故可以“有”名“道”也。道為天地萬物之根源,“有”“無”同屬於“道”,“有”“無”同體也。

【論述】

右經文斷句,自嚴遵、王弼二氏以來,均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為讀。王安石氏始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為讀。以“有”“無”並稱道也。蔣錫昌氏則力言以“無名”、“有名”之讀為是,而以“無”、“有”之讀為非。其言曰:“司馬光、王安石、蘇轍輩讀此,皆以‘有’字‘無’字為逗,不知‘有名’、‘無名’為老子特有名詞,不容分析。卅二章‘道常無名’,‘始制有名’;卅七章‘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四十一章‘道隱無名’;是其皆可以‘無’與‘有’為讀乎?”然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無”皆言“道”也,何必概以“有名”“無名”言“道”為是耶?故蔣氏之論,不免於偏執也。高亨氏以“梁先生(啓超)曰:以‘無’名彼天地之始。以‘有’名彼萬物之母”為是,並以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為證。其說是也。

王雱氏以“受命於無,而成形於有,故曰: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為解;是“無”“有”皆言“道”也。“道”為天地之始,萬物之母,卽“道”為天地萬物之根源也。嚴靈峯氏以“有生於無,‘無’卽自然也。自然者,以無所由為義,卽無而自來,是為始也。故以‘無’字以命名天地所自始也。母,能生物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萬物由道而生,是為母也。‘有’卽道也。故用‘有’字以命名萬物之所自生也”為解。所謂“無”,卽自然也;自然,卽道也,“有”亦謂道也。此皆以“有”“無”為一體之論也。蔣錫昌氏以“天地未闢以前,一無所有,不可思議,亦不可名,故強名之‘無名’。天地既闢,萬物滋生,人類遂創種名種號,以為分別,故曰‘有名’。質言之,人類未生,名號未起,謂之‘無名’;人類既生,名號已起,謂之‘有名’”為解。廿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字此混成之物曰“道”,道生於天地之先,天地萬物卽由道衍生,故不能謂“天地未闢以前,一無所有”也。名由人起,人類之前,有“物”無“名”;既有人類,“物”始有“名”。此“名”乃物之名,非“道”之名也。下文有“兩者,同出而異名。”“兩者”卽謂“有”“無”也,謂“有”“無”同出於道也。是“有”“無”皆所以名“道”,非物之名也。所謂“人類未生,名號未起,謂之“無名”;“人類既生,名號已起,謂之“有名”,似誤。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註解】

“常無”,常謂“道”也,言以“無”名“道”也。卽上文“無,名天地之始。”之義。“妙”,微妙也。卽道體無形,而為衍生天地萬物的根源之微妙也。“常有”,常謂“道”也,言以“有”名“道”也。卽上文“有,名萬物之母。”之義。“徼”與“妙”同義。卽道體有物而所以有衍生天地萬物之微妙也。

【文義】

謂以“無”名“道”者,欲以使人察知道體無形,而為衍生天地萬物的根源之微妙也。以“有”名“道”者,欲使人察知道體無形而有物,其所以能為衍生天地萬物的根源之微妙也。皆言道用廣大而微妙,此所以以“無”“有”名道之故也。

【論述】

經文斷句,多以“常無欲”、“常有欲”連讀者,如河上公、王弼、呂吉甫、成玄英、蔣錫昌諸氏,並以“欲”為人之欲望、欲念,而據以為解,似皆非經文之旨。

高亨、嚴靈峯、余培林諸氏,皆以“常無”“常有”連讀是也。蓋上文以“有”、“無”名“道”,此則說明其所以以“有”、“無”名“道”之故,自當以“常無”、“常有”連讀也。高亨氏以“‘常無,欲以觀其妙’,猶云欲以‘常無’觀其妙也。‘常有,欲以觀其徼’,猶云欲以‘常有’觀其徼也。因特重‘常無’與‘常有’,故提在句首,此類句法,古書中恒有之”為解。此以文字句法而證當以“常無”“常有”連讀也。嚴氏以“應從‘有’、‘無’為讀……且《老子》書中,多言無欲,除此處外,無有以‘有欲’連文者。況老子以致虛守靜以觀萬物反復,而‘有欲’則不虛靜矣,又豈可觀徼乎!”為解。余氏以“這樣的斷法,(指以常無欲、常有欲連讀)無論在文字上或意義上都說不通。就文字上說,與上文不能相貫,(上文,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字也沒有着落。就意義上說,老子固主張‘無欲’,但却決不贊成‘有欲’。三章云:“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十九章云:“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五十七章云:“我無欲而民自樸。”都是證明。老子既教人‘無欲’、‘寡欲’、‘不見可欲’,怎麼會主張‘有欲’以觀其徼!且既‘有欲’,又如何能夠觀徼?所以以‘無欲’、‘有欲’為句,完全不合老子思想。此處應承上文以‘無’、‘有’為句”為解。皆以《老子》經文內容及其思想,以證當以“常無”、“常有”連讀。其說皆是。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註解】

“此兩者”,謂“無”與“有”也。卽上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同出”,謂出之於同一根源也。“有”“無”一體之義也。“異名”,名不同也,謂一名之為“無”,一名之為“有”也。“玄”,謂“道”也。

【文義】

謂“無”與“有”,出之於同一根源,同謂之道;“有”“無”為一體也。

【論述】

“此兩者”,河上公、成玄英、曹道沖、劉巨濟、蔣錫昌諸氏皆以無欲、“有欲”為解;以將上文讀為“常無欲”、“常有欲”之故也。

王安石、陸農師、張默生、高亨、嚴靈峯、周紹賢諸氏,皆以“無”與“有”為解。王弼氏以“始”、“母”為解,所謂“始”,其名為“無”也;所謂“母”,其名為“有”也。其義皆是。

“同出而異名”,王安石、劉巨濟、曹道沖、宋常星、蔣錫昌、高亨、嚴靈峯諸氏,皆以同出於“道”為解。河上公氏以“玄”為天,天卽道也。王弼氏以“玄”為“始”,母之所出;卽言“始”、“母”同一根源也。王安石氏以“玄”為“道”;蔣錫昌氏以“玄”為“無名”。所謂“始,母之所出”,“無名”,言“道”也。“有”“無”同出於道,卽以“玄”為“道”也。而“道”兼“有”“無”,是“有”“無”皆“道”也。周紹賢氏以“兩者,指‘無’與‘有’而言。‘有’‘無’雖然異名,然而有生於無……‘無’為‘道’之體,‘有’為‘道’之用,體用不離,相通為一,故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為解。其義是也。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註解】

“衆妙”,萬有也;謂天地萬物也。“門”,所從而出入者也;謂天地萬物之所從出也。

【文義】

謂道兼“有”“無”,以“無”為道之名,言其體也;以“有”為道之名,言其用也。體用皆玄,卽體用皆道,故謂之“玄之又玄”,而天地萬物皆從之而出也,卽廿五章“可以為天下母”之義也。

【論述】

王弼氏以“衆妙皆從同而出,故曰:衆妙之門也”為解;言萬有皆由道而出也。劉巨濟氏以“衆妙者,萬物之妙也。萬物皆有妙,而皆出於道,則道妙萬物也”為解;亦言“道”為萬物之所從出也。其義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