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1422500000052

第52章 杂说(7)

原文

何谓事迹?昔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而语之曰:“自夫子之守阿也,誉日闻。然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贫苦;赵攻甄,子不能救;卫取薛陵,子不能知。是子常以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常誉之者。齐国大理。

汉元帝时,石显专权①。京房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②?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也,将以为贤?”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此事迹者也。由是言之,夫立身从政,皆有本矣;理乱能否,皆有迹矣。若操其本行,以事迹绳之,譬如水之寒、火之热,则善恶无所逃矣。

注释

①石显:西汉元帝时为中书令,是当时的奸佞臣子。②幽、厉:指周幽王和周厉王。

译文

什么叫“事情的痕迹”?过去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了即墨任职以后,说你坏话的人每天都有。可是我派人去巡视即墨,看到荒地都开垦出来了,人民丰衣足食,官府没有积压的事务,东方一带和乐安宁。这是因为你不阿谀巴结我身边的亲信以求荣誉啊。”因而封给即墨大夫万户做采邑。又召见东阿大夫,对他说:“自从你治理东阿以来,每天都能听到有人说你的好话。然而我派人巡视东阿,只见田野一片荒芜,百姓穷困;赵国攻打甄城,你不能救助;卫国攻取薛陵,你竟然不知道。这是你常用金钱收买我身边的亲信,以求得荣誉的缘故啊。”当天,便烹杀东阿大夫和身边亲信中常说他好话的人。齐国因此治理得井然有序。

汉元帝时,石显专政,京房借朝宴的机会私下进见皇帝,问汉元帝说:“周幽王和周厉王时,国家怎么陷入危机的呢?他们信任的是些什么人呢?”元帝说:“君主不贤明,信任的都是些投机取巧、吹牛拍马的人。”京房说:“明知他们投机取巧、吹牛拍马还要任用他们呢?还是认为他们贤能才任用他们呢?”元帝说:“是认为他们贤能。”京房说:“那么现在怎么知道他们不贤能?”元帝说:“根据当时社会混乱,君主的地位受到威胁的情况知道的。”这就是凡事必有迹象表现出来的道理。由此说来,安身立命也好,从事政务也好,都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则。政治是否清明混乱,人是否贤能,都有迹象表现出来。如果能秉持把守住根本,以办事的迹象作为考察的依据,那么就像水是寒冷的、火是炙热的一样,或善良或险恶就无法掩盖逃脱了。

小结:待人接物都应有一定的原则,立身处世都有一个根本。守住本分,所以齐威王厚赏即墨大夫;表里不一,所以齐威王烹杀东阿大夫。国家是否富强,官员是否廉洁,人是否高尚,都要去其表象,追究其本质。而探求其本质,就从社会实践中去获得。可以根据社会现象看清国家状况。官员的廉洁或一个人的高尚从他们生活起居与日常行为中就可以洞察。

量过第三十七

人各有不同,或环境不同,或地位不同,或追求不同,所以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和评价一个人行为的好坏。

原文

孔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何以言之?太史公云:“昔管仲相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然孔子小之曰:‘管仲之器小哉!岂不以周道衰,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虞卿说魏王曰:“夫楚亦强大矣,天下无敌,乃且攻燕。”魏王曰:“向也子云天下无敌,今也子云乃且攻燕者,何也?”对曰:“今谓马多力则有之矣,若曰胜千钧则不然者①。何也?夫千钧非马之任也。今谓楚强大则有矣,若夫越赵、魏而开兵于燕,则岂楚之任哉?”

由是观之,夫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孔子小之;楚人不能伐燕,虞卿反以为强大,天下无敌。非诡议也,各从其党言之耳。不可不察。

注释

①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译文

孔子说:“人的错误,往往因为身处的环境、地位或集团不同而不同。仔细审察某个人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有仁爱之心的人还是没有仁爱之心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司马迁说:“过去管仲辅佐齐桓公,九次会盟诸侯,使天下得以匡正安定。可孔子还是小看他,曾说:‘管仲的器量太狭小!为什么不趁着周室天下衰落,齐桓公的贤能,去尽力辅佐齐桓公成就帝王之业,而不是只让他成就霸业?’”

虞卿在游说魏王时说:“楚国也是个强大的国家,可以说天下无敌。楚王即将攻打燕国。”魏王说:“你刚才说楚国天下无敌,现在又说即将攻打燕国,这是什么意思?”虞卿回答说:“假如有人说马很有力气,这是对的,但假如有人说马能驮动千钧重量的东西,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千钧重量,不是马能驮起来的。现在说楚田强大是对的,假如说楚国能够越过赵国和魏国去和燕国开战,这怎么是楚国能做到的呢?”

由此看来,管仲九次会盟诸侯,匡正平定天下,而孔子还小看他;楚国人不能攻打燕国,虞卿反而认为楚国强大,天下无敌,这并不是诡辩不负责的说法,而是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不同的环境和地位来说的,不可以不仔细分析考察。

小结:管仲九次会盟诸侯,孔子还不满,这是正常的,而如果让一个普通百姓会盟诸侯,则是对他要求过高。一个人有多大的才能就做多大的事情,不必过于苛求他人。我们和他人交往时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项和弱项,不要用某人的弱项和别人的长项相比,否则就是一种苛求。关注他人的优点,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势运第三十八

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它不会因为哪个人停留。身处太平盛世,世道风气让小人也遵循君子礼节;而身处乱世,则更多的是奸人当道、好人受害。

原文

夫天下有君子焉,有小人焉,有礼让焉。此数事者,未必其性也,未必其行也,皆势运之耳。何以言之?《文子》曰:“夫人有余则让,不足则争。让则礼义生,争则暴乱起。物多则欲省,求赡则争止①。”

《淮南子》曰:“游者不能拯溺,手足有所争急也;灼者不能救火,身体有所痛也。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者,有所余也。故世治则小人守正,而利不能诱也;世乱则君子为奸,而刑不能禁也。”故《庄子》曰:“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智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智失也。时势适然。”《新语》曰:“以近河之地湿、近山之木长者,以类相及也。四渎东流②,则百川无西行者,小象大而少从多也。”

是知世之君子,未必君子;世之小人,未必小人;世之礼让,未必礼让。夫势运者,不可不察。

注释

①赡(shàn):富足,足够。②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江河的古称。

译文

天下有品德高尚的君子,有品格卑劣的小人,也有推崇彼此的谦让的时候。但君子之举,或小人之举,或礼让之举都未必出于人的本性,或品行如此,都是大的形势造成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文子》上说:“人们富有时才会懂得谦让,而衣食不足时便会相互争斗。谦让就产生了礼义,争斗就会发生暴乱。财富多了欲望就减少,获取得多了争斗就会停止。”

《淮南子》上说:“在水里游泳的人不能挽救掉入水里的人,因为他自己的手足抽不出空来救别人。在火灾中被烧伤的人不能救火,因为他自己的烧伤疼痛难忍。在树林子中没有卖木柴的,在湖上没有卖鱼的,因为没有人缺少这些东西。所以世道太平,道德卑劣的小人也会奉公守法,利益诱惑不了他,但在世道混乱的时候,即使品格高尚的君子也会干坏事,法律也禁止不了他。”所以《庄子》说:“在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不如意的人,并不是因为人都聪明;在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显贵的人,也不是因为人都愚昧,这都是时势造成的。”《新语》中说:“靠近河边的土地总是潮湿的,靠近山边的树木,总是长得很高,这是各类事物相互影响的结果。长江、黄河、淮河、济水都向东流入大海,则其他江河湖泽没有向西流的,这是小效仿大,少追随多的缘故。”

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未必本质上是真正的君子;世上的小人,也未必本质上是真正的小人;世上的礼让,也未必出于人们的本意而礼让,这都是时势造成的。这个道理不可不仔细考察。

小结:大势所趋,时势造就不同的人。所以一个人的好坏并不一定取决于他的品性,还会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正因为改革开放的大势,所以涌现出了许多业界精英,使国家经济突飞猛进。同时进行的文化舆论宣传,提高了人们的道德修养,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社会更健康地发展前进。

傲礼第三十九

向来人们都遵循礼仪,把以礼待人视为美德,但有时候,以傲为礼更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原文

《左传》曰:“无傲礼。”《曲礼》曰①:“无不敬。”然古人以傲为礼,其故何也?欲彰于人德者耳。何以言之?昔侯嬴为大梁夷门监②,魏公子闻之,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引公子过市,及至家,以为上客。侯生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稠人广众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注释

①《曲礼》:《礼记》篇名。内容讲的是具体细小的礼仪规范。②侯嬴:战国时魏国人。年老时才为大梁监门小官。后成为信陵君上客。他曾献计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

《左传》说:“不要以骄傲视为礼仪。”《曲礼》说:“不要失去恭敬的态度。”然而古人确实有以骄傲为礼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想使他人的品德能够彰显,为什么这样说呢?过去有个隐士侯嬴,是魏国首都大梁东门的看守。魏公子信陵君听说侯嬴是个贤者,就举行了一次大宴会,宴请宾客,待宾客坐好后,信陵君率领一队车马,把车中左边的客位空着,亲自去迎接守东门的侯嬴。侯嬴引导魏公子信陵君从热闹的街市上通过,来到信陵君家中,侯嬴被当做最高贵的宾客。侯生对信陵君说:“今天,我为您所做的事已经很不少了。我本是东门看守大门的人,而您以魏国公子的身份屈尊驾车迎接我。而且本不应去大庭广众之中,可是您故意从热闹的街市通过。我也为了成就您礼贤下士的美名,所以才故意让您和您的车马停在街市那么长的时间,来观察您的态度,您更加谦恭。市场上的人都说我是个小人,而认为您是有道德的长者风范,能礼贤下士。”

原文

张释之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①:“为我结袜。”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辱张廷尉?”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由是观之,以傲为礼,可以重人矣。

注释

①廷尉:官名。掌刑狱,为九卿之一。

译文

汉朝的廷尉张释之上朝,三公九卿等高官显贵都在朝上,老人王生说:“我的袜带子开了。”回过头对张廷尉说:“给我把袜带系上。”有人对王生说:“为什么在大庭广众之中,单单要侮辱张廷尉呢?”王生说:“我年纪很老了,地位又卑贱,自己思量没有什么办法能对张廷尉有所帮助。张廷尉是当今天下有名望的大臣,所以才想在大庭广众下稍稍侮辱一下廷尉,让他跪下给我系袜带。我是想让人们更加敬重张廷尉。”那些高官显贵听了,认为王生是个贤人,也更加敬重张廷尉了。

由此看来,以骄傲的态度为礼,可以使人更受尊重。

小结:侯嬴的傲礼彰显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德行,王生的傲礼让张释之更受尊崇。侯嬴和王生是在牺牲自己人品的基础上成就他人美名,可见这种傲礼是送给对方的更大的礼品,是对对方的更大的尊重。

定名第四十

定名就是给事物一个名称。没有名称的世界是混沌不清的,有了名称,万事万物才被人们认识、记忆,世界才变得清晰,生活才变得有条理。

原文

夫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辨。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辨物,则识鉴不显。原其所以①,本其所由,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称也。欲辨其实则殊其名,欲宣其志则立其称。故称之曰,道、德、仁、义、礼、智、信。

注释

①原:追本求源。

译文

内心理解了某种道理,不用语言就无法畅快地表达;事物的性质已经确定下来,如果不给它起一个名称,就不方便辨认。不借助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就无法与别人交流沟通;不借助名称来辨别事物,就无法清楚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但追本求源,并非事物自来就有名称,也并非道理本来就有固定的称谓。要区别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为它们起不同的名称;要表达内心的思想,就必须为这些思想设立一个名称。所以,不同的思想被称为道、德、仁、义、礼、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