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遇见成功的自己 不可不学的100条成功经验
1429500000013

第13章 批评的技巧

每个人都不喜欢挨批评,因为这会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感觉很没面子,因此在接受批评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使批评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批评的方法与尺度,要让批评达到春风化雨、良药甜口的效果。

通常,批评的效果并不在于言语的尖刻,而在于形式的巧妙,正如一片药加上一层糖衣,不但可以减轻吃药者的痛苦,而且还能使人很愿意接受。

在批评他人时,我们至少得考虑到三件事:

(1)如何使对方心服口服地接受?

(2)如何激起对方更高的意愿?

(3)怎样才不致伤及对方的自尊?

所以,批评要用好话说,要让人觉得你是真心诚意的,并且不会让对方难受。要想达到这两点就必须注意避讳,要有一些技巧。

(1)旁敲侧击,避重就轻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如果因为一个小错误而被严厉指责,当事人肯定不好受。有时,我们可以避开错误说一些与错误相关的事情,从侧面来启发当事人,这样反而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有一位美国父亲就很好地运用这种方法化解了家里的矛盾。

晚上,他太太拿电话账单给他看:瞧瞧,儿子在我们去欧洲的时候,打了多少长途电话。她指着其中一项,单单这一天,这一次,就打了一小时四十分钟。

“什么?这还得了!他立刻准备上楼去批评他儿子。可是,才站起来,又坐下了,他想在气头上还是不说的好;而且儿子这么大了,要说,也得有点技巧。”

中午吃饭的时候,他对儿子笑着说:你马上回学校了,到时候查一查资料,找一家长途费率最低的电话公司。然后,又来个急转弯,咳,其实你上博士班,恐怕也没有时间打,我是多操心了。

“是啊,是啊。儿子不好意思地说,你是不是看到了我上个月的电话账单?那阵子因为要去台湾,一大堆事急着联络,所以确实打多了。”

吃完饭,父亲很得意,觉得自己把要说的“省钱、少打电话、别误了功课”这些话,全换个方法说了,却没一点不愉快。试想一下,他要是当天晚上就把儿子狠狠地骂上一通,估计儿子早就和他反目成仇了,这样一来小小的家庭矛盾就被激化了。

电影《列宁在1918》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列宁与高尔基在争论一个问题。高尔基认为:苏维埃政权对敌人的镇压太残酷了。列宁认为高尔基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时,彼得堡一个老工人来见列宁,向列宁报告敌人的猖獗活动。并说,如果不向富农作斗争,苏维埃政权就无法维持。列宁看看高尔基,对那位工人说,那样有人会说我们“太残酷了”老工人激动地反驳道:残酷的不是布尔什维克,而是富农,他们到处烧杀。列宁没有直接批评高尔基,而是借用老工人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批评了他,使他承认了自己观点的错误。这种批评的方式一般都采用借彼批此的方法,声东击西,让被批评者有一个思考的余地。其特点是含蓄蕴藉,不伤被批评者的自尊心。

(2)用类比的方法指出下属的错误

张震将军某日视察某部,召集将、校军官十余人座谈。某部领导发言时,将军突然插话问:一个战士的津贴是多少?

在座将校军官皆沉默,竟无一人能答。

张震将军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把话锋一转,说道:有个军阀叫张宗昌,人称三不知将军:一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二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支枪;三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个小老婆。在座军官听了都面红耳赤。

还有一次,张震将军视察某部“红一连”连长、指导员汇报道:连队四年达标,年年先进。

张震将军问连长:你们达的是什么标?

连长支吾。又问指导员、教导员,也答不上来。再问团长、政委,结果也一样。张震将军生气地说:达的什么标都不知道,还达什么标?有个旧戏叫《法门寺》太后在上面一喊,下边的人,不管听懂还是没有听懂,也跟着‘嗯’地答应一声,然后一声声传下去,一声声往下‘嗯’我们可不能搞法门寺作风。

张震将军通过类比的方法,对军队中的错误作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既给官兵留了一定的面子,又把错误的性质点拨得入木三分,达到了很好的批评效果。

(3)用提问的办法进行批评

1989年年底,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物理楼,李政道博士为120多名中国留学生作学术报告,可是坐在后排的一些学生不认真听讲,互相讲话,李政道非常生气,声色俱厉地说:

“请各位听着,你们有这个机会而不好好听的话,是没有前途的。你们要自己尊重自己。你们考上中美联合招考的物理学研究生算得了什么?你们考第一名又算得了什么?难道中国青年就是这样吗?你们谁学了东西?请举手。你们对得起自己吗?你们必须努力。两百年来中国人是受压迫的,炎黄子孙是要抬头的。你们是精华,你们必须尊重自己,你们是要负责的。李政道对留学生的批评,连用了五个诘问,以引发大家的思考,使大家思之得之。”

用提问的办法进行批评,适用于善于思考、性格内向、各方面比较成熟的人。这些人一般都有一定的思考接受能力,对自己的过失多数情况下可以自我醒悟,把批评信息传给他们,他们就会加以注意并随之在思考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4)渐进式批评

渐进式批评就是逐渐输出批评信息,有层次地进行批评。这样可以使被批评者对批评逐渐适应,逐步接受,不至于一下子“谈崩”或因受直接批评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1949年9月,陈毅作为上海市市长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由于住房紧张,他主动从豪华的北京饭店搬出来,把房子让给傅作义将军,而自己则住进了陈旧的小平房。他还代表上海市赠给傅作义两辆名牌小汽车。这在部队引起很多议论,甚至有人说:像这些大战犯不杀就算便宜他了,凭什么腾房子、送汽车?陈毅听到后,在一次会议上批评这些同志说:

“同志们,我的老兄老弟们,要我陈毅怎么讲你们才懂啊!我陈毅不住北京饭店,照样上班,照样骂人!他可不一样了!你们知道不知道,傅先生到电台讲了半小时话,长沙那边就起义两个军!为我军减少了很大伤亡!让傅先生住了北京饭店,有了小汽车,他就会感到共产党是真心要朋友的。他越说越冒火,用手指敲着桌子说,我把北京饭店让给你住,再送你十辆小汽车,你能起义两个军?怎么不吭声呢?”

陈毅的火气出完了,又心平气和地说:我们是共产党嘛,要有太平洋那样的胸怀和气量咧,不要长一副周瑜的细肚肠!依我看,你想把中国的事情办好,还是那句老话,团结的朋友越多越有希望!

在这段批评中,陈毅先是摆出事实,让战士们了解,傅作义将军所做的贡献,然后表明自己的态度与观点,接下来细讲道理。对这样的批评,大家听后,不但没有怨气,反倒觉得一身轻松。

(5)请教式批评

有一个人在一处禁捕的水库内捕鱼。远处走来一位警察,捕鱼者心想这下糟了。警察走近后,出乎意料,不仅没有大声训斥,反而和气地说:先生,您在此洗网,下游的河水岂不被污染?这情景令捕鱼者十分感动,连忙诚恳地道歉。若是警察一上来就责骂他,说不定他们就打起来了,那结果就不一样了。

(6)模糊式批评

某单位为整顿劳动纪律,召开员工大会。会上领导说:“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单位的纪律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也有个别同志表现较差,有的迟到早退,也有的上班时间聊天……”这里,用了不少模糊语言:“最近一段时间”“总的”“个别”“有的”“也有的”等等。这样,既照顾了面子,又指出了问题。他没有指名实际上又是指名,并且说话又具有某种弹性。通常这种说法比直接点名批评效果更好。

(7)安慰式批评

年轻的莫泊桑向著名作家布耶和福楼拜请教诗歌创作时,两位大师一边听莫泊桑朗读诗作,一边喝香槟酒。布耶听完说:你这首诗,句子虽然疙里疙瘩,像块牛蹄筋,不过我读过更坏的诗。这首诗就像这杯香槟酒,勉强还能吞下。这个批评虽严厉,但留有余地,给了对方一些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