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遇见成功的自己 不可不学的100条成功经验
1429500000003

第3章 难得糊涂

人生在世,都想让自己活得自由自在,都想让自己过得潇洒愉快,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培养自己的“糊涂”意识。难得糊涂,该糊涂时不妨糊涂一下吧!

“难得糊涂”这四个字出自郑板桥之口,关于这四个字的来历,有这样一段小故事:

据传,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意。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手,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后来,这段文字传了出来,人们感慨其中富含的哲理,便写成横联挂起来,“难得糊涂”一词也就越传越广了。

人生其实不必太计较。太过斤斤计较的人,人们往往对其敬而远之,他做事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反而是那些难得糊涂的人,因为其忠厚而广受欢迎,做事一般也比较容易成功。下面的这个事例就说明了这一点。

春秋时期,楚王请了很多臣子们来喝酒,席间歌舞妙曼,美酒佳肴,烛光摇曳。同时,楚王还命令两位他最宠爱的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臣子们敬酒。

忽然,一阵狂风刮来,吹灭了所有的蜡烛,顿时漆黑一片,席上一位臣子乘机揩油,握住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扯了他的帽缨,匆匆回到座位上,并在楚王耳边悄声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缨,你赶快叫人点起蜡烛来,看谁没有帽缨,就知道是谁了。

楚王听了,连忙命令手下先不要点燃蜡烛,却大声向各位臣子说:我今天晚上,一定要与各位一醉方休,来,大家都把帽缨扯断了痛饮一场。众人纷纷把帽缨扯断,也就看不出是谁非礼许姬了。

后来,楚王攻打郑国,有一位将军独自率领几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通郑国的都城,而此人就是当年非礼许姬的那位。他因楚王施恩于他,而发誓毕生效忠于楚王。

楚王具备豁达大度、宽容大度的素质。当有人调戏自己的妃子时,却做出了令那位调戏者也没有想到的决定。之所以楚王当时能够顺利地平定内乱,夺取霸业,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这与他的宽容大度、小事糊涂、善于笼络部属是紧密相连的。

曹操焚烧他的下属私通袁绍书信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一个“糊涂事”公元200年,袁绍在官渡决战曹操,袁绍被打得大败。曹操在收缴袁绍往来书信中,得到自己军中有些将领写给袁绍的信。在别人看来,这正是一个查明内部有什么人是不稳定因素的最佳时机。但是,如果查出了这一点,对曹操的事业来说也没有任何的好处。袁绍被击败了,那些不稳定的因素也已经断掉了希望。而此时的曹操正处于开始阶段,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如果要查的话,肯定会引起这些人的惊慌和恐惧,内部会更加不稳定。所以,曹操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非常“糊涂”他把收缴来的信当着众人全部都烧了,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

事实证明,不知道不需要知道的事,下属会因此觉得受到信任,原本摇摆不定的人很可能因受到信任而忠心耿耿,一心一意为事业服务。

生活中,诸如功名、利益、事业和家庭,都是人们期待能有所成就的东西。但做人处世方面,又总会遇到一些无法预知的阻力,这些都是做人的难处,所以说,对于有些人和事,应当学会糊涂。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能够掌握其中要领,那么你也就成为一个智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