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说:“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总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疑心重的人思虑过度,凡事都往不利于自己的方面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是猜疑之人共同具有的特性。
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典故《杯弓蛇影》,反映的就是天下本无事,庸者自疑之的情况。应彬是汲县的县令。某天他的一位老朋友前来他舍下拜访,应彬设宴款待。两人相谈甚欢。当朋友端起酒杯正欲饮酒时,他看见酒杯中有一条游动的小蛇,但出于惯性的力量,他已经把酒喝进肚子里去了。朋友当时非常害怕,可出于情面,他并没有向应彬谈及此事,只得匆匆赶回家中。回去之后,应彬的朋友顿觉胸腹疼痛难忍,之后茶饭不思,身体日渐消瘦了下去。家里的人为他请了很多的医生,用了好多的办法,他的病一直不见好转。
老朋友那天拜访之后,已经好长时间没有消息了。应彬觉得甚是奇怪,于是决定到朋友家去回访。见着朋友之后,应彬吓了一跳。只见朋友面容憔悴,身体虚弱不堪。应彬急问是什么原因。朋友如实相告,“上次在你家喝酒,发现酒杯中有一条游动的小蛇被我喝进肚子里去了,我非常担心与害怕,回家后就一病不起了……”
应彬听完朋友的诉说后,心中非常疑惑,总觉得事情有些蹊跷,酒杯中怎么可能有蛇呢?回到家后,应彬还在琢磨这件事情。猛一回头,他看见了墙上一直悬挂着的弩弓。应彬心里一下子明白了。
之后,应彬专门备了马车,把老朋友再次请到家中,重摆宴席,仍让朋友坐在原来的位置上。当朋友拿起酒杯一看,朋友惊叫了起来,杯中又出现了游动的蛇。这时,应彬也端起了自己的酒杯走到朋友的座位旁,将自己的酒杯端给朋友看,里面同样有蛇的影子在。后来,他请朋友端着酒杯离开自己的位置,朋友一看,蛇影消失不见了。朋友心中非常迷惑。这时,应彬请朋友回头看看身后墙上挂着的那把弩弓,并对朋友说:“弩弓映在酒杯中,就是你看到的杯中的蛇,其实那只是弩弓的影子,杯中根本就没有什么蛇……”朋友一开始还半信半疑,直至与应彬演练几遍,这才恍然大悟。心中多日的惆怅瞬间消失不见,精神一下子清爽了许多。之后,病痛就全好了。
疑心病重的人,容易陷入庸人自扰的泥沼中难以自拔。在我们周围也会见着类似应彬朋友这样的人。外出吃饭,有些人总觉得餐厅很不干净,很不卫生,好像餐厅的桌子、餐具都带有病毒细菌似的。落座之前,把椅子、桌子是擦了又擦,还总觉不得劲,吃饭还要带专属自己的筷子、勺子,就差没有拿根银针在饭菜里试一试饭菜有没有毒了。
实际上,爱干净,讲卫生并没有什么不对,相反还应该得到提倡。但任何事情做得过度了,就会朝反方向发展,如你去餐厅吃饭还要带自己专属的餐具,这就会让其他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因为你带餐具去餐厅吃饭,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想想看,你自己带餐具去餐厅用餐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就是餐厅的餐具不卫生,不干净,但饭菜是餐厅提供的,餐具也是餐厅提供的,既然你怀疑餐厅提供的餐具,那你必定也会对餐厅提供的饭菜产生怀疑。然而你狼吞虎咽吃饭的行为却告诉他人餐厅的饭菜真的很不错,这与你内心潜在的意识是相互矛盾的。或许你不来餐厅用餐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既然选择外出就餐,就应该尊重餐厅。尊重对方,实际上也是在尊重你自己。太多的猜疑,只会让自己更困惑,让周围的人徒生不解,感觉不舒服,最后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疑心太重,结果只会是自寻烦恼。
此外,无端猜疑的人,自我牵连倾向往往太重。总觉得别人说的话、做的事与自己有关,他们对他人的言行表现出了过分的敏感与不信任,这份不信任反过来又会驱使他们去剖析他人背后的动机与目的,最终让自己陷入作茧自缚、自寻烦恼的困境中,逐渐失去他人的信任。
有的人在听到别人赞扬他之后,显示出的却是一副忧心忡忡的神情。他怀疑这个人是在挖苦、讽刺他,他认为人家对他的赞美不是发自于内心的,而是“别有用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总会以一种审视的目光看待对方,甚至充满了敌意。当对方感受到他散发出的抵抗性的态度时,心情又如何能够轻松呢?“我明明是在真心赞扬他,真的觉得他很不错,怎么反而会如此怪异呢?”频频摇头之后,对对方善意的友好表示自然也会终止。
小雨在认识我之前,是出了名的敏感、多心之人。她的疑神疑鬼曾经让她身边的朋友在面对她时都小心翼翼,谨言慎行。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直到她面见了心理咨询师,倾心交谈之后,让她一度困惑不已的症结才得以解开。释然之后的小雨,再次回顾她之前发生的事情时,亦能坦率地承认是她自己的自我倾向太重了。
记得有次,小雨穿了一件新买的公主裙去上班。衣服是昂贵,重要的是它非常适合小雨。穿上它,小雨顿觉自己是如此的清丽脱俗。小雨多么希望公司的同事在见着她之后,能够流露惊赞的目光呀!那天早上,小雨踩着轻快的步子踏入了公司的大门。同事在看见她之后,像平常一样与她打了招呼,之后就各忙各的事情了。平常与小雨很交好的两个同事,也没有像平常那样热情高涨,只是互相看了看小雨,淡淡地问候了一下,之后两个人就相跟着出去了。
说实话,这时候的小雨心里非常不舒服。“难道是自己穿的这件衣服不好看?”“他们没有任何反应,也许这件衣服真的很不适合我……”“他们为什么要那样看我呢?”“是我做错什么了吗?”……懊恼不已的小雨,开始坐在她办公的位置上回想那两个同事对她的不寻常态度。她认为,“这两个同事在看到她穿的新裙子之后,产生了强烈的嫉妒心,因为她们是那样的黯然失色。她们现在走出去,肯定是到洗手间说她坏话去了”。
猜疑之心驱使小雨尾随进洗手间,却发现没有人在。之后,她又去了休息室,发现也没有人。最后,她在公司走廊的转角处找到了那两个同事,果然看到他们在窃窃私语。这时的小雨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于是,怒气冲冲的她冲上去就质问同事:“我穿的新衣服有这么碍眼吗?用得着这样计较吗?还跑到外面来指责、攻击我。”小雨的两个同事顿觉莫名其妙:“什么新衣服啊?什么指责啊?”“我们在谈昨天还没完成的工作呢,担心影响大家,所以才来这里的呀……”她们疑惑不解地看着愤怒的小雨,面面相觑。这时,小雨朝自己一看,原来她还没来得及脱掉外面常穿的那件旧风衣呢,新裙子此时还静静地被包在旧风衣里自我陶醉,自我欣赏呢!
也许,这样的丑事也曾经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周边吧!很多时候,我们带着浓郁的主观观念,围绕着自己的所思所想看待他人的言行,习惯设想假想性的目标,并以此目标为出发点来进行思考,验证我们的设想。这样的思考是非理性的,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戴着“有色眼镜”去观察别人,用他人的举动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因而常常歪曲事实,诬陷他人。
疑心重的人既要以别人的评价作为衡量自己言行的是非标准,又很在乎别人的说长道短,最后转入了困惑自己的死角中无法自拔。尤其是当别人的态度不明朗时,他们总是从不利于自己的方面去怀疑他人,自寻烦恼。
审视自己的出发点
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猜疑的人,容易混乱自己的思维,抓不住自己心的指向,最后也只能围着自己所设想出来的观念打转。尤其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他们禁锢于自己的思维角度上,不去体会他人内心的语言,结果是困住了自己,也迷惑了他人。
一个人丢了斧头,怎么找也找不着,就怀疑是邻居家的小孩偷的。他以自己设想的这个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观察邻居家小孩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觉得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错误的出发点导致错误的思考,其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错误的设想目标,他断定贼非邻居儿子莫属了。可是,不久之后,他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这时再看那个邻居家的小孩,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了。
“疑人偷斧”的寓言清楚地告诉我们,面对需要审视的事情时,首先要审视自己的出发点。如果出发点偏了,那结果还会正吗?
一个劳改犯人在外出修路时,捡到了一千块,然后毫不犹豫地交给了警察。可是,警察却轻蔑地对他说:“你别来这一套,用自己的钱变着花样贿赂我,想换资本减刑,你们这号人就是不老实!”
面对警察的侮辱与蔑视,犯人万念俱灰,他觉得这个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相信他了。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成功越狱了。逃亡途中,他大肆地抢劫钱财,准备外逃。在抢得足够的钱财后,他乘上开往边境的火车。火车上非常拥挤,他只好站在厕所旁。这时,一位十分漂亮的姑娘走进厕所,关门时却发现门扣坏了。她走出来,轻声对他说:“先生,你能为我把门吗?”他一愣,看着姑娘纯洁无邪的眼神,他点了点头。姑娘红着脸进了厕所,而他却像一位忠诚的卫士一样,严严把守着门。
在这一刹那间,他突然改变了主意。在下一站火车停下时,他下车到该地车站派出所投案自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