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心理的误区大全集
1430400000026

第26章 最本能的心理——自私(2)

某天早上,被厚厚的棉被包裹着的巨人忽然听到一种优美的音乐,是小鸟在唱歌。巨人已经很久没听到鸟儿的歌声了,他忘情地倾听着他认为是世上最美的音乐。这时,狂风息了,暴雨停了。“是春天来了吗?”期待已久的巨人跳下床朝窗外望去。他看见一副美妙的景象。孩子们坐在树枝上,欢快地嬉戏着,原来是围墙下有一个洞,孩子们抑制不住想要进来的渴望,于是不顾巨人墙外张贴的告示,进来了。当孩子们进来的刹那,果树们张开了沉睡已久的身躯,尽情地释放着自己,花朵展露了笑脸,草丛也开始抬头张望。鸟儿争先恐后地从远处飞来,它们快乐地飞翔,尽情地歌唱。

巨人看到这一切后,突然明白了自己是多么的自私。他不仅剥夺了孩子们快乐的领域,也剥夺了自己的快乐,他不仅伤害了天真可爱的孩子,也在深深地伤害着自己。他为自己之前所做的事情而后悔。于是,他推到围墙,让他自己的花园变成孩子们永远的游乐场。

后面的故事我不再叙说。我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巨人的自私差点毁了他原有的幸福生活。为了独享自己美丽的花园,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巨人抛弃了孩子们的欢笑,却不知他的幸福正是由孩子们的快乐带来的。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为了自己的某种目的,而表现出的自己行为伤害最深最大的正是他们自己本身。

上文中提到的“富二代”男孩坚持不放弃的自私理念,“我就是要快乐,不工作怎么了?”不工作真的能使他得到永久的快乐吗?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无法苟同;女朋友的父亲,一个阅历无数、经验丰富的长者,即使不是从女儿将来是否幸福的角度着想,单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看待这个年轻人,他同样无法相信没有人生目标的孩子其未来会是星光璀璨的。男孩的母亲为了弥补多年的歉疚,可以无条件地纵容、溺爱自己的儿子,可是当母亲老到不能动的时候,当母亲的经济遭到灾难般的毁灭的时候,试问一下,一个没有工作能力和工作动力的孩子将如何在这个社会上竞争、生活?这个母亲理解不了,这个男孩也理解不了。有时候,也很奇怪,为社会缔造了这么多财富的老一辈(男孩的母亲),自己对人生的领悟应该是非常深刻的,怎么在自己儿子身上就如此糊涂呢?

身为“富二代”的男孩,也许现在你可以不为那一个月只有两三千块薪水的工作而努力,也许现在你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你认为是自由、无约束的生活,你也可以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打网球、唱歌、约会女友上,你甚至可以在闲暇的时间与一群老太太老大爷玩麻将,但是再过10年、20年呢,当你年过半百的时候,你还会这么悠闲这么心安理得吗?也许你会说等我需要工作了我就去工作,我需要钱了我就去赚,你凭什么认为这一切将会唾手可得?你凭什么认为你的信心可以解决一切?男孩,你错了。母亲不可能给你提供温暖的港湾一辈子,也许多年之后,你更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豢养,而这种豢养不是靠现在这种方式得到的。贪图安逸享受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与态度,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没有社会担当的表现。现在这种自私的心态其危害性还在酝酿期,如果不改变,等待你的将是痛苦与悔恨的泪水。

自私会伤害他人

她是某市级机关处级干部,能干,好强,在别人眼里,她果断干练,气势很强,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女性。她有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儿,两年前大学毕业后,主要靠在网上做设计为生。但母亲对女儿的这份工作一直心怀不满,她多次劝说女儿去自己介绍的机关面试,而且一再保证,只要女儿愿意去面试,她就有非常大的把握能得到这份很多人都求之不得的工作。但女儿在这件事情上很坚持,“我说过我不会去那些地方一张报纸一杯茶地混日子,你一定要我去,除非我死。”为这个事情,母女俩不知吵过多少次了,每次都是不欢而散。

这天中午,母亲办完事之后特地回了趟家,想陪女儿吃顿饭。到家已经快11点了,女儿才刚起床。母亲看到之后,气不打一处来,毕业之后女儿一直没有一份稳定的正式工作,说了多少次让她去她安排的机关去工作,女儿对此都不屑一顾。母亲忍不住又提起了工作的事情,话还没说完,女儿就一口回绝了。母女俩又是不欢而散。吃完饭之后,母亲气鼓鼓地离开了家。

谁知,这一离开竟成了永别。刚到单位这位母亲就接到了物业管理部的电话,说她女儿出事了。她匆匆赶回家,发现女儿躺在楼下,一片血泊,已停止呼吸。看着女儿的尸体,一向坚强的她瞬间倒下,她整天躺在床上哭泣,完全没有了之前干练的神色。女儿以前一直都很听话,家里经济条件也不错,她不知道,也不明白女儿为什么要做这种傻事。几天之后,女儿电脑里的一篇日记解开了她所有的疑惑,可是却让她陷入了更大的痛苦。

“毕业以来,妈妈几乎天天念我,吃饭念,看电视念,睡觉也念……我不就是不愿意接受她安排的稳定工作,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吗?20多年来一直都是按她的喜好在生活,难道我真的不能有自己的选择?我又没有闲着,为了证明自己在工作,我每天拼命在网上找设计单子,每个月交给妈妈800~1000元不等的生活费,拼命证明自己,可在她看来,这都没用。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她念得让人心烦,现在一看到她回来我就只想躲进自己房间,好多时候烦得都想一死了之。有时候想,要是哪天真的受不了了,就从这窗子跳下去算了,只是不知道会不会痛……”

一直以来她认为自己是最爱女儿的,结果自己自私的爱却成了害死女儿的凶手,幡然醒悟之后,她后悔不迭,无法原谅自己自私的行为。她自己是经历过贫困和动荡的,深知稳定的重要,所以对女儿这也担心那也担心,就是没想到过女儿是不是开心。现在想来,所谓自由职业还是稳定工作的好坏,都只是站在自己角度一厢情愿地评判,对孩子来说,只要能实现自己价值,能自己养活自己,开心才是最重要的。可是,一切都无法挽回,女儿现在已经不在了,被懊悔折磨着的她,受着良心的谴责,从此一蹶不振。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件并不少见。并不是说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父母的身份与地位让他们爱自己的孩子时无意识中预设了一个前提:孩子要接受父母爱的给予,孩子要回报父母爱的付出。上述的案例血淋淋地揭示了父母预设的这个前提条件。经常听见很多父母这样讲:养儿防老。这就是说把儿子养大,是为了将来自己老时让儿子奉养。父母爱儿子的前提条件是让儿子养老。当然,作为子女,我们不能否认我们有这份责任在,但这不能成为父母爱孩子的前提。如果父母拥有这样的心理,爱就会成为自私的爱。

“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受到了人们极高的赞誉。孟母为了让儿子有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希望儿子有出息,总是替孟子选择良好的栖息地,一连搬了三次家,从靠近墓地的城郊到离闹市不远的城市到学宫附近。然而,这三次搬家,孟母都没有问及儿子是否同意,也没有过问每次搬家儿子是否支持,是否开心。毕竟,每次搬到一个新的环境,小孩子就要重新适应,之前的生活氛围全部要丢弃,结交的小朋友也要离开,能否承受,是否开心快乐这都是小孩子自己的一种感受。如果父母漠视或者忽视孩子的这种心理变化,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孟母三迁”的故事从某个角度来说颂扬了母爱的伟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母爱的付出,是与孩子的心愿不相联系的。孟母的爱,不关心儿子的心情,不关心儿子的悲喜,关心的只是儿子是否有出息,关心的只是儿子是否能光宗耀祖,关心的只是儿子将来是否大有作为,所以说孟母的爱是自私的。当然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孟子在母亲的严厉管教之下根本没法做出任何的反抗,只能选择依从,这是后话。当然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可喜的,孟子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成为了我国古代最为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这里想要强调的重点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要建立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不要把孩子看成是一张白纸,为了自己想当然的想法,来压抑孩子。

在我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流行这样一种信念,“棍棒底下出孝子”,担心孩子将来不成材,担心孩子做错事情,所以采用压力的棍棒教育。这样的教育方法在国外是犯法的,是不正确的。何谓孝,为什么一定要对你孝?“你用棍棒教育我,却要我叩头谢恩,这不是很可笑吗?”说白了,就是父母对孩子一种自私的爱在作祟。在学术上有高深造诣的傅雷,对儿子的管教非常之严厉:他在楼上翻译作品,孩子在楼下练琴,中间稍有停顿,他下来抓着儿子的头就往墙上撞。他的这种做法不仅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摧残,也使他的妻子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刺激。虽然傅雷的儿子,傅聪后来大有作为,非常成功,但这能归功于父亲的棍棒教育吗?我想傅聪先生肯定不会这样认为。相反,如果没有父亲的棍棒教育,我想傅聪的成就可能会更大。对于自己年轻时对儿子的棍棒教育,傅雷后来明白了自己当初的教育方法是多么失败,他为他的行为深深地感到后悔。

后来,他在给儿子写的信中也提到:“我也知道,从小受到挫折对你的将来多少有些帮助。然而,爸爸毕竟犯了很多很大的错误,自问人生对朋友无愧,唯独对你和你母亲感到有愧良心,这是我近年来的心病。这些天一直像噩梦一样在我脑海里徘徊,可怜我过了45年,父性才真正觉醒。伴随着你痛苦的童年,度过的是我不懂做父亲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何打击也摧毁不了你!”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真诚忏悔,正在实施棍棒教育和想要用棍棒方法教育孩子的父母是否能获得多少启迪呢?

转过头来,看看我们身边。很多时候,父母秉着为孩子好的心态,做出的很多决定一般都不问及孩子是否乐意,如给孩子请家教老师,要求孩子学习的科目众多繁杂,书法、钢琴、游泳等,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孩子做决定。当孩子们表示厌烦或者拒绝的信息时,父母苦口婆心地只会一直劝说,“这是为了你好,你现在还不懂,将来你一定会明白的”。在父母高压强迫之下,孩子只能把不满隐藏在心里,慢慢累积,等到适当的时机,其爆发的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就如上面的故事一样,孩子在无法忍受压力的时候,选择轻生,造成终生无法弥补的遗憾或悲哀,父母对此一定要有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