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心理的误区大全集
1430400000083

第83章 心理错觉——典型的恋人效应(1)

我们常说,恋爱中的人,智商为零。沉醉于爱情中的恋人,彼此在对方眼中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人,优点被突出和放大,缺点被缩小甚至被忽略,以至于有的人还会把对方的缺点也当成优点去欣赏。这也就是所谓的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样的心理错觉,给热恋中的人增添了甜蜜与浪漫。然而当感情趋于稳定平淡时,之前由于心理错觉而产生的恋人效应开始消减,不少隐藏的矛盾因此凸显。所以,我们在爱情中,还是要保持理智,清醒地看到这种错觉,避免以后的相互伤害。

爱情错觉:她飘飘然于众多的追求者中间

最大的谄媚者是一个人的自我,和它相比,其他的谄媚者都显得很有理智。

——培根

依莲长了一张漂亮的脸蛋儿,出生在一个较富裕的家庭里。她很聪明,考上了全国著名的大学。刚进大学的时候,她暗暗发誓要在新的学校也取得好的成绩,毕业后创立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在人才济济的高校里,经过她的努力,成绩虽然不是全班的拔尖,却也能称得上女生中的佼佼者。

但是,好景并没有持续多久。逐渐地,她去图书馆的次数少了,上课时间、去教室温习功课的时间也少了。原来刚进大学,依莲就凭借自己的样貌和家世引起了男同学们的注意,他们纷纷主动追求她,每天送花,打水,买礼物,请吃饭。刚开始依莲还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可是慢慢地,当看到别的女生羡慕的眼光时,她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于是她每天用更多的时间来让自己更漂亮。清晨,林荫路上见不到她读书的身影,她忙于画眉,抹口红,还要擦高跟皮鞋。她常常坐在镜子前端详自己,自我陶醉。她开始变了。她被自己的容貌和不同于普通人的家庭地位弄昏了头脑,失去了理智。异性的一瞟一瞥,一封接一封的求爱信,一张张阿谀讨好的脸,使她感到满足、幸福、荣耀。她飘飘然、忘乎所以了。她从众多的追求者中,用苛刻的条件,不断筛选最理想的人。

离毕业分配只有几个月了,其他同学都找到了出路,有的人考研,有的人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而她看着自己满是补考的成绩单却不知道出路在哪里。而那些围绕在她身边的男人都纷纷离开,原来每个和她交往的男人都觉得她总是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左右一切的人。她没有事业心,没有抱负,没有追求。她所关心的只是穿着打扮,舒适安逸。

故事中的依莲在众多的追求者的恭维中飘飘然,丧失了最开始的人生理想,把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了寻找一个条件好的男人来依靠上,丧失生存的能力,丧失自我,等到所有的激情与冲动退去后,剩下的就是那些虚假的无法维持长久的甜言蜜语,自然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

人人都喜欢听好听话,尤其是女性,更喜欢听男性对自己说甜言蜜语,而在甜言蜜语之中,女性更容易飘飘然,忘乎所以,失去正确的判断力,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男性身上,而失去独立生存的能力,丧失自我,最后落入悲惨境地。

人们之所以会产生飘飘然的感觉,一方面是因为外界的影响。有些人出于某种目的,有意识地夸大对象的成绩,给被夸奖人以错误的认识,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比如故事中的依莲以及现实生活中从事娱乐行业的人,一旦有众星捧月的感觉,就飘飘然,做出不合适的事情,甚至耍大牌。另一方面是由于对自我的认识不清,产生认知错误。这类人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没有人比自己优秀,自己是最完美的。比如罗玉凤,她自称身高1.46米,大专学历,9岁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前后300年无人超越”,在上海家乐福超市工作,月收入千余元,曾在上海地铁站发过成千上万份征婚传单,曾在电视台情感类节目上公布七大极为苛刻的征婚条件,誓嫁1.8米的名校硕士生,并且长得要阳光、帅气。她的雷言囧语在整个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从心理学上分析,罗玉凤实际上有自恋性人格障碍症,患有这种病症的患者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对自身有无所不能的感觉。比如:夸大成就和天赋,在没有相应的成就下,期待被看作最优秀的。②被无限制的成功、权力、才气、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所迷惑。③相信自己是特别的和唯一的,并相信自己仅能被其他同样特别的或高地位的人理解,或应该与上述的人为一类。④要求过度的赞美。⑤有种特权者的感觉,比如,无由地期待特殊的好的对待或他人对他或她的期待自动的顺从。⑥是人际间的冒险者,比如,攫取他人的利益,以达到自己的目的。⑦缺乏共情地能力,无欲望去认识或认同其他人的情感和需要。⑧常常嫉妒他人或相信其他人嫉妒自己。⑨表现出一种高傲自大的行为或态度。

一时的飘飘然可以,长久地处在这种状态不仅对爱情没有帮助,反而会引发更深的疾病。我们应该适当降低自己的心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认清自己,保持自我,增强自身的能力。我们要明白在这个世界上,自己其实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还有很多东西是自己不了解的,不如别人的,我们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宠辱不惊地去面对一切,这样才可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功。

遇爱就昏:爱一个人可以完全没有条件

我,已经是埃及的法老,我可以给你想要的一切。如果是合理的,那么你要一,我给你二;即使是不合理的,我一样可以做一个不明事理的君主,满足你。

——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给他的宠妃纳菲尔塔里的誓言

对于严天天,她的家人和好友的评价都是长大未成人,心理很不成熟。严天天却不以为然:要保持一颗童心才能永葆青春嘛。她喜爱浪漫的爱情小说,喜欢美丽的爱情故事,总是幻想着有一天遇上一个白马王子,和自己产生一段轰轰烈烈、天长地久的爱情。

工作之余,她为自己报了一个小提琴培训班,想圆自己小时候的音乐梦想。培训员是一个40多岁、风度翩翩的男人左超群。他温文尔雅,谈吐不凡,才华横溢,严天天很快被他吸引了,他的一举一动在她看来都充满着艺术的气息,这不就是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吗?原来白马王子不只是童话中才有的。她羞涩又坚定地频繁接触左超群,请教这请教那。一开始左超群认为她是真心喜爱小提琴,还为有这样一个勤奋好学的学员而高兴,也耐心细致地指导她,经常手把手地纠正她拉琴的姿态。这样一来,严天天认为他也喜欢上了自己,开始像女友一样关心起他的生活来,还织了围巾送他。左超群察觉到了她的心思,多次告诉她自己已经有了老婆孩子,两个人没有可能的。她却坚定地告诉他:她爱的是他这个人,不是贪图他什么。她可以当他身后的情人,不会影响他的家庭生活。说得多了,左超群也没把持住,两人成了情人。

事情很快传到了左超群妻子的耳朵里,她找到严天天的公司,当着同事们的面哭诉,请她不要破坏自己的家庭。大家开始对她指指点点,朋友们苦口婆心地劝她,她却坚信真爱是不需要条件的,爱他,就要为他作出牺牲。这点事根本算不上什么,她会用自己的一生来呵护这段爱情。母亲气得大病一场,领导也找她谈话,要她注意影响,然而还是什么效果都没有,严天天依旧固执己见。

眼看着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左超群却受不了强大的舆论压力开始躲避严天天,甚至说是她勾引他的。亲人、朋友也开始疏远严天天。严天天迷惑了:真爱害怕别人说什么吗?他为什么就不能像自己一样勇敢?为什么自己全心全意地爱,却是这个结果呢?

恐怕每个女孩都在心中幻想过那个完美的白马王子,可多数人都不会像严天天那样将幻想和现实混为一谈。左超群作为一个40多岁的男人,他的阅历和他的艺术修养,使得他对严天天的确存在一种吸引力。

但不是被吸引了就一定就要在一起。他是结了婚的人,要对自己的家庭,对自己的妻子、儿女负起该有的责任。严天天为了追寻心中那个王子的影子,不惜当了人人唾弃第三者。口口声声说是真爱,难道她所说的真爱就足以损坏左超群妻子的权益?试想,如果左超群离婚了和她结了婚,然后又有这么一个像她现在一样,声称真爱的女子出现,严天天又该作何感想呢?

不管再怎么喜欢,左超群已经结了婚了。此时严天天只能是发乎情,止乎礼。何况,世界这么大,优秀的人多得是,只盯着这一个,又怎么能发现身边的好男儿呢?

金庸先生在他的小说《碧血剑》中塑造了一个为了爱付出惨痛代价的女子何红药。因为喜欢夏雪宜,身为教主妹妹的她被他骗去偷出教中的宝物。得手后的夏雪宜从此杳无音信,何红药则因为背叛,被罚以万蛇噬咬,原本美丽的她变得丑陋恐怖。但她仍旧没有回头,用一生的时间来寻找夏雪宜。多年以后,她才知道他早已另有新欢温仪,还有了一个女儿。他为了保护温仪而受尽了折磨。他早已化成白骨,口中却还牢牢含着温仪留下的一个金钗。原来自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达成愿望的工具而已,自己为了他吃了无数的苦,却连影子都没有留在他的心中,没有感激,没有思念,更没有愧疚,自己的人生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骗局和笑话。在极度的绝望和无边的愤怒中,何红药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为爱冲昏了头脑,葬送了自己的一生,背叛了自己最亲近的人,换来的确是如此结局。如果真的能够早知今日,何红药还会像当初那样做吗?从她临终的那一幕看来,恐怕她心中已满是悔恨。

爱一个人不是完全没有条件。付出,是希望对方给自己相对应的爱。同时,要尊重对方的选择和权益,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在任何情况下,爱都不是伤害别人的借口,不能说因为爱对方,就可以做任何事,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去伤害别人。否则,当一天相同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那就真的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心理定式:寻找心中的白马王子

童稚之爱的原则是:“因为我爱,所以我爱。”成熟之爱的原则是:“因为我爱,所以我被爱。”

——周国平

豆豆是一个爱幻想的女孩,身高1米6,长得比较可爱。念书的时候,寝室里开夜谈会,经常聊自己心目中理想丈夫这样的话题。豆豆每次都会很热烈地参与讨论。时间长了,姐妹们都知道豆豆男朋友的标准是:“身高1米76以上,不可太胖,也不能太瘦,轮廓一定要清楚,家庭条件一般就行,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一双迷人的,如湖水般的眼睛。”姐妹们经常开玩笑说其他条件还好找,就最后一个条件恐怕会刷下很多人,可是豆豆却坚持自己的想法,她认为有一双迷人的如湖水般眼睛的人一定是一个温柔的学识渊博的有着强大实力的人,所以即使姐妹们都找到了男朋友,豆豆也坚决不放弃自己的条件。就这样,豆豆一直单身到毕业。参加工作后,她也一直没有男朋友,父母亲戚介绍了很多条件不错、性格也稳重负责的男人,可是每次豆豆去相亲看到对方没有一双迷人的如湖水般眼睛后,就再也不愿意接触下去,无论对方多么优秀,朋友怎么劝都不行,豆豆坚信自己这样是在对自己的爱情负责,是在追求真正的爱情。豆豆现在已经31岁了,在生活的小县城里已经算剩女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豆豆相亲的人也越来越差,可是豆豆还在坚持着自己的择偶标准,寻找着心中的白马王子。

故事中的豆豆认为自己坚持心中白马王子的标准,是宁缺毋滥,是对自己的负责。可惜的是她没有明白爱情本身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没有固定的定式,不是心中想象一个模式去套就可以的,这样其实是陷入偏执的心理。想象只是人内心的美好期盼,它超越现实,是虚幻的,而现实中的爱情是必须深入沟通交流后,两人在摩擦与矛盾中融合不同,塑造新的自我,互相关心,互相负责。这些光靠想象是不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