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心理的误区大全集
1430400000088

第88章 猜疑心理——其实是一种心理投射(1)

猜疑是从哪里产生的呢?我们看到的,我们听到的,我们所想的真的就是事实吗?为什么我们宁肯相信局外人的说法,却不能信任我们最亲近的人呢?我们总是将原本简单快乐的生活变得异常复杂,我们总是过于相信自己先入为主的想法,却忽略非常简单的事实。在爱情这个让人激动,使人痴迷的情感交流过程中,猜疑就更加容易产生。如何看待爱情中的信任问题,如何看待我们朝夕相处的恋人和伴侣,如何面对我们亲密的生活,本章将给你满意的答案。

无端猜疑:盲人摸象的主观臆测

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

——培根

秋萍和韩风确定恋爱关系已经快半年了,两个人一直相处得不错。快到春节了,韩风说想两个人趁假期和双方父母见个面,但是由于秋萍工作很忙,过年也抽不出时间,所以韩风就只好一个人回家了。自从韩风回家之后,就每天一会儿打秋萍宿舍的电话,一会儿打秋萍的手机,询问她在哪里,正在做什么,这让秋萍有一种被监视的感觉。

在秋萍单位里有一个老同事,年龄大概比秋萍的父亲小不了几岁,他觉得秋萍一个人在外打拼不容易,就处处关心秋萍。秋萍也时常跟韩风念叨这个老同事的好处。但是韩风总把事情往肮脏里想,认为这个老同事对秋萍别有用心。除夕的时候,秋萍为了感谢老同事帮她的表弟介绍工作,就特地做了菜,请同宿舍的女孩还有这个老同事吃饭。吃完饭后,由于要谈表弟工作的事情,秋萍就和老同事到附近的咖啡厅谈了一下。事也凑巧,在咖啡厅时秋萍的手机没电了。韩风在那个时候没联系上秋萍,就打电话到秋萍的宿舍,宿舍里的女孩知道韩风心胸比较窄,就撒谎说秋萍去买东西了。

晚上10点秋萍回到宿舍,听说韩风找她,就打电话给韩风。韩风问她干什么去了,秋萍觉得没必要隐瞒什么,就和韩风实话实说了。韩风立刻发火,说什么吃着碗里、惦记着锅里,还质问秋萍知不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秋萍按捺住火气,问韩风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于是韩风便一下罗列了几大罪状:一是瞒着他请同事来家里吃饭;二是吃饭也就吃吧,还要出去喝茶;三是出去后为什么要把手机关掉;四是让同事帮忙说谎,等等。无论秋萍怎么耐心解释,韩风总是对这件事情耿耿于怀。秋萍很生气,她怀疑和这样小心眼的人生活,自己真的可以幸福吗?

爱情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一旦双方产生了信任危机,爱情就会产生裂痕。在上面的故事中韩风的猜疑受到了先入为主的思想的影响,在韩风的潜意识里面觉得他和秋萍之间的感情充满着危机。基于这样的想法,他觉得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都和这个危机有关,所有的蛛丝马迹都是这种危机的证明。这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抓住一个事情的片面,就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整个事情的真相。那么为什么在爱情中会出现这种无端的猜疑呢?

所有的猜疑其实都来自于不信任,这种不信任的根源是一种自私的心理,这种自私和不信任会导致想法的偏激。信任感的缺失表现在心理上,就是对对方总有一种不放心感。缺乏信任感其实和发生什么事情是无关的,信任感的缺失是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很多人总是觉得是什么事情让他觉得不能信任对方,但是实际上很多的事情只是不信任的一个注解或者说是一个借口。试想如果双方完全信任,彼此充分了解,有什么误会不能解释清楚呢?

著名电影演员达式常仪态潇洒,风度翩翩。在他成名之后,不少影迷给他写求爱信,有些还寄来了自己的照片,对于这些信,达式常都直接交给了自己的妻子,因为他信任自己的妻子。同时他的妻子也从来不干涉他的拍片活动,尽管丈夫因为工作性质经常和姑娘们打交道,但是妻子从来没有怀疑过。妻子常对达式常说:“片子该怎么演就怎么演,我相信你!”

有了达式常夫妇这样的信任关系,猜疑的情绪就很难滋生,不仅夫妻关系如此,恋爱关系也同样是这样的。所以首先要调节自己的心理,让自己能够从心底里信任对方,这样我们才能够收获爱情。但是很多人都不能做到这一点,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封闭式的思考方式造成的。封闭式的思考方式会让人作茧自缚,这种思考方式一般总是以某一假设目标为出发点,然后自己会寻找各种迹象对这个目标进行佐证。当他觉得自己已经从各种现象中得到了这个结论,此时他的思路就到了一种封闭的状态。这种思考方式既从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让当事人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事实的真相。

另外,对爱情的片面理解还会造成异性交往中的偏态理解。恩格斯说过,爱情就其本性来说是排他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把爱同时奉献给很多个异性。但是,人和人之间不单单只有爱情,同时会存在着友情,而友情不具有排他性,一个人可以有很多朋友。

一个人有了恋人以后,就会片面地理解恋人同异性之间的关系,将朋友关系误认为爱情关系,这种片面的理解就足以萌生猜疑心理。

避免无端的猜疑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克服自己的私心和打开思路。

人很容易受到封闭思路的影响,变得刚愎自用,无法听取别人的意见,也无法对各种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爱情中人的思想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经常会患得患失,人会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所以更加要学会时刻保持冷静,不要被自己的偏见所蒙蔽。要防止和克服恋爱中的无端猜疑,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进行心理调节。

1.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尽量给对方最大的信任感。信任感是相互的,“努力喜欢你周围的人,他们慢慢也会喜欢你”,在爱情中也是一样,你信任别人,别人才能够信任你。

2.打开自己的思路

避免猜疑的另一点就是要避免先入为主和自我佐证。有一个很经典的比喻,如果你要获得新的美酒就要首先清空自己的杯子。面对猜疑也是一样,不把自己的成见先抛开,就很难做到完全的信任。所以先要把自己思路打开,让自己能够正确地看待所有的事情。

3.完整地看待事情

在看待事情的时候要多设想几个对立面,从各个角度,完整地看待事情。只有全面地看待事情,并能够耐心冷静地分析此时所面对的事情,才能够及时地避免猜疑的发生。

很多时候,处于爱情中的人,头脑都无法保持完全的冷静。很多的矛盾都是来自于主观的臆测。俗话说:“眼见之事犹然假,耳听之言未必真。”在没有弄清楚事情的真相之前,所有的想法都是我们主观的判断。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

在爱情中一旦陷入猜疑的陷阱,形成猜疑的心理,必定事事神经过敏,处处捕风捉影,每天心事重重、无中生有,对别人失去信任,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样终将让爱情进入一个没有出路的死胡同。

轻信流言:对对方的信任不足

常绿的爱情三角洲是在真诚和信任的土地上冲刷而成的。

——佚名

张菁最近又是高兴又是担心,高兴的是丈夫李庆最近在参加医院院长职务的竞选,医院里其他的医生见到张菁也是一口一个“院长夫人”地称呼着,张菁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回到家,丈夫李庆告诫张菁这段时间不要在外面张扬,少出门,态度要和蔼,不要给自己的竞争添麻烦。自己虽然希望很大,但还是有竞争者的。张菁满口答应了。

随着最终人选确立的日子越来越近,张菁发现自己的丈夫回来得越来越晚,每次回来都是满身的酒气,衣服上还有口红的印子。张菁问李庆,李庆说是在应酬的时候沾上的。张菁半信半疑,可是家里却开始发生奇怪的事情:经常有电话打来,可是却不出声;后来有医院的朋友告诉张菁说丈夫李庆和医院刚来的女护士走得很近;接着,张菁接到那个女护士的电话,电话中那个女护士气焰嚣张地说李庆答应了如果自己当上院长就和张菁离婚,和她结婚,说张菁没有上进心,整一个小市民,黄脸婆,让张菁赶紧和李庆离婚,不然以后一毛钱都得不到。张菁气得脸发青,等李庆回到家和李庆大吵一顿,任凭李庆怎么说没有这回事都不信。第二天,张菁越想越气,心想:“你不是当上院长就和我离婚吗?别想让我腾座,我要搅了你的好事。你让我不痛快,我也让你不痛快。”于是,她跑到现任院长那里以作风有问题把李庆和那个女护士一起告了,这件事很快就流传开来,李庆的院长竞选泡汤了。调查结果一出来,张菁傻眼了,丈夫李庆和那个女护士根本没有任何关系,之前她接到的电话都是竞争对手搞的鬼。

爱情是需要互相信任的。故事中的张菁因为轻信流言,不信任自己的丈夫,落入竞争对手设下的圈套,亲手葬送了丈夫的前途,而夫妻两人的关系也因为她的不信任而降到了冰点。

信任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稳定剂,是对两个人情感的自信的表现。再坚固的爱情,也经不起一次次的怀疑。不信任对方,轻信流言,轻者会葬送自己的爱情,重者会铸下大祸。有一次,刘某某在平湖鹅公岭坪龙大街打台球时,听到他人谈论自己的女朋友杨某作风不好,遂产生了杀死杨某的念头。次日凌晨3时许,刘某携带弹簧刀来到坪龙大街杨某的住所,骗开门后进入诊所。凌晨4时许,刘某乘杨某在房内睡觉之机进入房间,持刀朝杨某喉咙处连刺数刀,然后还连刺杨某的肩部、胸部数刀并最终将其刺死。之后刘某逃离现场,在柜员机上取走杨某存折内的1300元,然后,又来到平湖佳民城商场附近,将作案工具及沾有血迹的上衣、存折、银行卡等丢弃。

这是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刘某实在是太糊涂了,面对别人的流言不先找自己的女朋友询问了解真相,查证事情是否属实,而是轻信谣言,因为一时的愤怒而杀了自己心爱的人。即使他在监狱中清醒过来痛哭流涕,非常后悔,也挽回不了爱人和自己的生命。

爱情中的人们往往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有猜疑之心,这一方面说明对恋人的在乎,害怕恋人离开自己;另一方面也说明对自己缺乏自信心。爱情的自我实现就是在自信的基础上不断学会自我批评,并勇于接受他人的批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指出:“爱情是一种平衡结构,其核心是自信。”而人的自信得益于清醒的自我认识以及自身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有自信心的人有了爱,会更信任爱人,相信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而爱情推动自我完善。印度的一位先哲讲过:“请带着自己,走向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