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阿德勒心理学
14369200000001

第1章 译者序 如何与世界相处——浅谈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早年间,阿德勒曾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核心成员,但因二人学术观点背道而驰,最终,阿德勒退出曾任职的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创立个体心理学,其研究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对后来的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阿德勒,我们最熟知的就是他所提出的自卑情结,这也是阿德勒最著名的概念之一,但是这并不是个体心理学理论的全部,当我们系统地归纳阿德勒的理论精髓后就会发现,阿德勒不仅把个人看作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而且还强调了个体与社会其他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简而言之,阿德勒的所建立的是一套积极的心理学理论,他承认人有自卑感,又指出了个体都有追求卓越的动机,他强调既要有“创造性自我”,又要有“社会意识”,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引导读者拥抱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真实的世界,更好地融入社会。

关于寻求优越感

每个人都有优越感目标,阿德勒认为寻求优越是推着人们不断前进的动机,其他的动机都可以归入其中。而阿德勒所说的寻求优越是始于自卑感的,一个人越自卑,寻求优越感的要求越强烈。就像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一个人越是极力在某方面展现自己的优越感,就越是说明他在某方面有深切的自卑。寻求优越感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个人才能上的优越感;因为拥有贵重东西或者爱好或者天分的优越感;因为自觉比别人聪明、有见解、有人缘等情绪上的优越感。追求优越感的结果有二重性:一部分人会因此积极地去追求更大的成就,并因此获得成就感、社会满足感;另一部分人却会变得专横、虚荣、自以为是,这种人也会因为缺乏社会兴趣,不受社会欢迎。而个体如何追求优越,一般来说就取决于自身独特的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由此引申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和习惯,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活风格。

关于自卑情结

产生自卑的真正原因没有克服,问题就会一直存在,所采取的每一个自欺欺人的行动都会让他的自卑感更加强烈。阿德勒说,如果一个人在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感觉自己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情绪就叫作自卑情结。而在现实生活中,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孩子忽然变得厌学、暴躁、不合作,成人忽然觉得疲惫、沮丧、不安。但是,有严重“自卑情结”的人,不一定都表现得安静、顺从、内敛,与世无争。有时,一个人举止傲慢,表现强势,夸夸其谈,其实也是在用外在的优越感来掩饰内心的自卑。实际上,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的隐藏着一些自卑情结,而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高压的环境更容易使人产生心理落差,激发隐藏于心中的自卑。

也许,有人认为,我们自卑是很正常的,因为人类本就脆弱而渺小,你看,“为了获得安全感,他们建立了各种团体;……为了防风避雨,他们建造房屋;为了抵御严寒而穿上衣服”。人生苦短,困难重重,未来总是无法预知,我们总会遇到无数我们无法克服的难题与障碍,但这一切,并不能成为你自卑下去的理由。没有人能够长久忍受自卑情结的侵扰,它会让你变得彷徨、颓废、退却,更有甚者,还会因无法承担内心的压力而走上极端。只有克服自卑,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才会成为真正的强者。

关于社会兴趣

阿德勒将社会兴趣表述为“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建美好社会的需要,它包括团结协作的精神、助人为乐的品质、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谐相处的愿望等”。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就知道,社会兴趣其实就是一种与社会及社会成员建立联系和合作的能力。阿德勒为什么一再强调社会兴趣的重要性呢?因为阿德勒认为,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一生中解决三大问题:社会问题、职业问题、婚姻和爱情问题。而这些问题能否顺利实现,就依赖于我们是否拥有良好的社会兴趣。这里简单地解释一下。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不断地学习各种社会行为、社会标准和规范,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职业问题是每个个体都会遇到的问题,个体只有拥有健康的社会兴趣,才能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解决个人的生存及发展问题;恋爱和婚姻问题,也离不开社会兴趣。在恋爱和婚姻中,我们需要同情心和同理心,需要做换位思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拥有较高水平的社会兴趣。阿德勒对社会兴趣做了深入分析,他还依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的程度,把社会人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支配型,这类人倾向于统治和支配他人,他们希望随时能够凌驾于他人之上,只具有很少的社会兴趣;第二种人是索取型,这类人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你身边也一定有这类的朋友,他们习惯于依赖、习惯于索取,总是努力想从他人那里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这个他人可能是朋友、亲人,也有可能是陌生人;第三种是回避型,这类人总是希望逃避失败,逃避挑战,他们试图以碌碌无为、回避问题的方式在人生中避免失败。这类人的社会兴趣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第四种是积极型,这类人有着正面和较高水平的社会兴趣,他们会正视问题,渴望拥有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遇到问题时也总是尝试以一种有益于社会的方式加以解决。

那么,一个人的社会兴趣应该如何培养呢?这又关系到我们后面要说的问题——儿童教育。

关于儿童教育

阿德勒终其一生都在关注着人的成长和社会教育,并以此作为他工作的动力。1919年,他在维也纳的学校系统中创办了第一所儿童指导诊所,不久在他的倡导下又建立了30多所。他和他的学生们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不计任何报酬地从事儿童的心理指导和实验观测,在帮助儿童健康成长的同时,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心理治疗的成果。阿德勒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儿童时期,而在儿童教育中,父母应重点关注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兴趣、性格特征、情感与情绪、生活风格、性别认知等五个方面。生活中的“问题儿童”,无论他们是孤僻、暴躁、无心向学还是哭闹不休,其根源都在于心理:这些孩子其实是在人格构建,建立正确的优越感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因此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自信的人格,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这才是儿童教育的重中之重。

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近些年来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关注的原因——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超越自卑”,“理解人性”,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助我们重新去定义周围的人事物时,基于你目前的境遇开始改变,试着拥抱自己、拥抱世界,不久后的某一天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