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生必背古诗文
14369900000017

第17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2]。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3],下者飘转沉塘坳[4]。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5]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6]。

唇焦口燥呼不得[7],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8]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9]。

布衾[10]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11]。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12]未断绝。

自经丧乱[13]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14]!

安得广厦千万间[15],大庇[16]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17],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1]此诗是作者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八月写于成都。茅屋,指杜甫上元元年(760)入蜀后建成的浣花草堂,在成都近郊。

[2]三重:三层。三重茅:概言几层茅草。

[3]挂罥(juàn):挂着,挂住。长林梢:指高大的树梢。

[4]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

[5]忍能:竟忍心这样。能:此处作“这样”解。

[6]公然:明目张胆的意思。竹:指竹林。

[7]呼不得:喝止不住。

[8]俄顷:不久,顷刻之间。

[9]漠漠:阴沉沉灰蒙蒙的样子。向:渐近。

[10]布衾(qīn):布被子。

[11]娇儿恶卧踏里裂:小儿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12]雨脚如麻:形容雨点很密,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13]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4]彻:彻晓,达旦。何由彻:怎样才能挨到天亮呢?

[15]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宽敞的大房子。

[16]大庇:全部庇覆。

[17]突兀:形容“广厦”高耸的样子。见:同“现”,出现。

译文

八月的秋天狂风怒号,卷走我屋上的层层茅草。

茅草飞过江去飘洒江边,高的悬挂在长长的树梢,低的飘洒旋转落入塘坳。

南村一群儿童欺侮我老迈无力,竟忍心这样当面做盗贼。公然抱走我的茅草跑入竹林,我又追又喊唇干舌燥也不能制止,回来后倚着拐杖暗自叹息。

转眼间风停云聚如墨汁,天空阴暗迷蒙渐近傍晚。

布被已盖了多年硬如铁板,娇儿两脚乱蹬已将被里蹬穿。

屋中到处漏雨床头没有一点干处,雨点不断就像垂下的麻线。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大大减少,又湿又冷这漫漫长夜何时达旦。

怎样才能盖得大厦千万间,庇护天下的穷苦之人都喜笑开颜,风雨无忧安稳如山。

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高高地耸立起这些宽大的房屋,即便我的茅庐独破受冻至死也心甘情愿!

作品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做客于严武家中,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靠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歌,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阅读训练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唇焦口燥呼不得(呼不得:喝止不住)

B.秋天漠漠向昏黑(漠漠:阴沉迷茫的样子。向:走向)

C.长夜沾湿何由彻(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D.大庇天下寒士(庇:掩护,遮盖。寒士:贫寒的士人)

2.用原文句子填空。

(1)透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我们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图画: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手拄拐杖,仰天长叹曰:“呜呼!____,____!”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茅草被强劲的秋风吹得到处都是的句子是:____。

3.村里的顽童把茅草抱走,自己喊得口干舌燥,诗人用“____”“____”进行对比描写,将群童的无赖情状和诗人心焦气躁的情景写得形象而具体。

4.找出诗中的通假字。

____

5.本诗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

____

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有怎样的深层含义?

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