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叶挺传:骁将的坎坷
14396000000001

第1章 序

风雨同舟战友贤

聂荣臻

叶挺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他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追随孙中山革命,参加国民党和粤军,为保卫孙中山,打倒军阀,统一中国进行了英勇的斗争。1924年,他在苏联留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回国参与组建共产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为培养这支劲旅和支援广东西江农民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北伐战争中,他率领独立团斩关夺隘,屡建奇勋,为四军赢得“铁军”称号,他本人被誉为“北伐名将”。大革命失败以后,他率部队参加领导了南昌、广州两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失败以后,他遭到国民党的通缉,又在我们党内受到错误清算,因而愤然出走,在国外和澳门过了十年流亡生活。抗日战争时期,他又参与组建新四军,出任军长,深入敌后,对日作战。但又在皖南事变中蒙受不白之冤,被关进牢房。抗战胜利后,他被营救出狱,却又在赴延安参加整军会议途中,坠机殉职。叶挺一生中有过许多辉煌胜利,也遭受过许多失败挫折。他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无比坚定,无比勇敢。他那临大难而不惧,临大节而不苟的崇高品格,尤其令人感佩。

我和叶挺有很深的战斗友谊,对那些共同的战斗生涯,一直难以忘怀。我们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时开始相识,以后,一起回到广东从事党的军事工作。独立团北伐时,我曾在广州欢送他出征。北伐中,我担任广东区党委军委特派员,在长沙、武昌等地多次与他见面商谈。央决定南昌起义,我到九江,第一个通知叶挺。南昌起义中,我们共享着胜利的喜悦。溽暑南征,我们走在一起,共同指挥了激烈的会昌、汤坑战斗。流沙失败后,我们又结伴照料重病的周恩来,同乘一叶扁舟出海飘流,逃到香港。以后我们又共同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当天的晚上,我听到他大声争辩,陈述我们必须尽早撤出广州的种种理由。在危难之际,我同他到财政厅天台观察战况,并下令撤退。从此,我们各自东西,未曾谋面。抗战军兴,我听到他出任新四军军长,非常高兴。皖南事变,他身陷囹圄,又使我感到十分愤慨。抗战胜利,他走出了监狱,我正期待着与他重逢,不料他竟遭空难,成了永诀!

为了悼念他的遇难,我写了一副寄托哀思的挽联,今天读来,仍感到表达了我对他的深情厚谊,故特录如下:

五十岁崎岖世路,献身革命,尽瘁斯民,海内瀛寰,同钦气节,两次从征凡七载,流亡异域,苦经十度春秋,反动阴谋空画饼,纵几处羁囚,壮怀尤烈,方期延水堤边,宏抒国是,天丧巨才无可赎,旷古艰难遗后死!

二十年忧患旧交,同学苏京,并肩北伐,南昌广州,共举义旗,一朝分手隔重洋,抗日军兴,血战大江南北,茂林惨变痛陷身,喜今番出狱,久别重逢,孰意黑茶山上,飞殒长星,我哭故人成永诀,普天涕泪失英雄!

叶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他留给我军,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十分丰厚。直到今天,仍然值得学习借鉴。

叶挺爱国爱民,有崇高的革命理想。他出生在贫穷落后、备受列强凌辱的旧中国,青少年时期就因“家计不堪,复哀国难”,抱着强兵富国的思想,以“振污世,起衰弱”为己任,勤奋地学习军事和文化知识;即使流亡国外,他还在攻读军事著作,研究军事工程科学和爆破技术。他立志拯救国家民族于危亡,曾发誓要做革命的圣贤:“险安足惧,名安足慕,利安足求”,一心只想“向圣贤路上鞭策”。今天,我们应当好好学习这种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为祖国的繁荣强盛贡献力量。

叶挺热爱军队,热爱士兵,有着身先士卒、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他治军从严,对部队进行严格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他认为只有平时“苦练出精兵”,战时才能夺取胜利,战胜敌人。他精于运筹帷幄,也勇于冲锋在前。哪里有困难危险,他就在哪里出现。这种当兵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正是我军的政治本色。像叶挺这样镇定处险的指挥员,有着极大的榜样力量,有时能起以少胜多、扭转战机的重要作用。

叶挺洁身自爱,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质。皖南事变被囚禁以后,国民党威逼利诱,想尽办法,要他转到国民党方面去,给以高官厚禄。但他大义凛然、宁折不弯,以各种方式,坚持狱中斗争,作“囚歌”,义正词严地声明:“挺不愿苟且偷生,以玷前修,愿保其真情而入地狱”,“愿以一死为部曲赎命”,决心把牢底坐穿,“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他在历经10年流亡,5年铁窗的冤屈磨难之后,对党的信念愈加坚定,对党的感情愈加深厚,出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致电中共中央,要求重新入党。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

1988年10月

(注:序的标题是责编所加,选自邓拓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