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最后一次集结
14401300000001

第1章 序 为什么要“最后一次集结”

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采访、记录亲历抗日战争的老兵们。

我1991年留学日本,从那时开始到1997年,在日本国采访了22位原侵华日军老兵。1997年至今,又有12位侵华日军老兵到北京找我,联系谢罪事宜。这些,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四川电视台都有过报道。

回国后不久,我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研究部工作,后来退休。从那时起,我开始在国内采访亲历过抗日战争的老八路、老新四军、国军抗战将士、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老兵、被日寇强暴过的妇女、被日寇强掳为奴的劳工、东北抗联等老兵,前前后后,采访过数百人,其中,有多位亲历七七事变的原二十九军老兵。本书正是叙述采访他们的经历和过程。

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的北平,二十九军是北平的守军。七七事变把二十九军推向了全面抗战的最前线。

北京的大街小巷有几千条,但正式以现代人物姓名命名的街道,在北京只有三处,即西城区的佟麟阁路、赵登禹路,东城区的张自忠路。这三位英烈,都是为国捐躯的抗日名将,早年都是冯玉祥的部下,后来都曾是二十九军将领,自1934年二十九军驻防京津地区后,他们都曾在北京居住。

1952年,毛泽东亲自为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三位抗日英烈签发了烈士证书。三位英烈的抗日功绩得到新中国的认可。这就是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前由国民党北平政府命名的三条街道: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张自忠路,得以在新中国继续沿用的原因。“文化大革命”期间,佟麟阁路改称四新路,赵登禹路改称中华路,张自忠路改称工农兵东大街。“文化大革命”过后,拨乱反正,北京市政府于1984年10月决定恢复原名。

2007年,为纪念七七事变70周年,并纪念在七七事变中作出过重要贡献和牺牲的二十九军将士,我邀请九位仍健在的二十九军老兵,在7月7日这天,到他们曾以血肉之躯拼死保护的卢沟桥做最后一次集结。7月6日,《北京日报》在最醒目的位置刊登以下消息:

明日,是七七事变70周年。当年,亲历卢沟桥事变的二十九军老兵从祖国各地,集结在卢沟桥畔。他们要以耄耋之躯,纪念为国牺牲的军人们,缅怀抗日战争的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他们是:崔金品、赵金典、马步先、李鸿斌、张可宗、孙敬生、赵新立、吴江平、沈甸之。他们所留下的照片,应该是最精彩的历史照片,是中国人民抵御外辱的象征。

北京的读者除了对二十九军健在老兵感兴趣外,还对该活动的组织者感兴趣。所以,《北京日报》在七七事变纪念日的前一天,拿出一个版面,对此事做了专访。在专访中,我再一次表达了我的观点:通过“最后一次集结”表现出二十九军老兵的现状;二十九军老兵的心路历程;二十九军老兵人生的悲欢离合;二十九军老兵留给这个世界的警世恒言;二十九军的历史沿革;二十九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二十九军在战争后的归宿。

在“最后一次集结”活动中,香港记者、日本记者向我提问。我回答了三个问题。

首先,我给七七事变下个定义:今天是七七事变70周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日子。因为这个日子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同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另外的一层意义,七七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的爆发点;七七事变的最后一层含义,是日本军国主义走向灭亡的开端。

其次,我总结了中国人民为什么关心抗战历史:1931年到1945年,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民众死伤3500万人。不管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还是七七事变,还是南京大屠杀,这些话题对中国人来说都是沉重的。中国政府提倡“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不光是对自己国民的启示,也是对其他国家民众的提示。

第三,我总结了组织“二十九军老兵时隔70年,再一次在卢沟桥上集结”的意义。七七事变已经过去70年了。今天去了卢沟桥的九位老兵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研究战争史离不开三个要素:人证、物证和口述史。今天来的这九个老兵都能回忆起70年前在七七事变当中所经历的战役和战况。这对于我们研究在抗日战争中,我们国家屈辱的历史,和英勇反抗侵略者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十分难得的资料。我个人认为,他们的这种精神,在今天仍然应该得到发扬光大。

当时,在卢沟桥上“最后一次集结”的二十九军老兵有:

崔金品、赵金典、马步先、李鸿斌、张可宗、孙敬生、赵新立、吴江平、沈甸之。

到我写作此文时,张可宗、赵新立、吴江平、沈甸之四位老先生仍健在。

2007年7月6日,二十九军老兵集合在卢沟桥宾馆内演练。

老兵们演练的是:稍息、立正、报数、自我介绍。

老兵们在卢沟桥宾馆内演练的最后一项:振臂高呼口号:

“为国家牺牲的军人万岁!抗日战争胜利万岁!中华民族万岁!”

想起无数倒在侵华日军枪弹下的战友,老兵们老泪纵横!

2007年7月7日中午,“最后一次集结”活动结束,但昨晚他们演练的最后一项却并没有实施。老兵们深感遗憾,因为他们又一次想起了70年前共同浴血奋战过的战友。

我认为,浩瀚的抗日战争巨著的最后篇章,就是以写实的笔法记录战争亲历者的心路历程、悲欢离合、生死离别、警世恒言的。随着战争亲历者的自然离去,这部抗战巨著就合上了最后的篇章。下一部关于战争的巨著什么时候打开扉页,不得而知。我们人类社会,正是伴随着战争的脚步走到今天的。

顺便说一句,我的写作风格受原侵华日军鬼子兵的影响很多。他们从来不说“中国政府军怎么样,八路军怎么样”,在他们眼中,都是曾经的对手和敌人。所以,在我采访记录中,很多时候,会不自觉地忽略了老兵们曾经的身份。在我眼里,他们都是民族英雄。

写作此文时,我在新浪、腾讯上发布微博:

“日本人会在弹冠相庆的同时,会默默向你们致敬。当年,国军在正面战场和日寇血战,保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残阳如血、万籁俱寂。国军抗战老兵重整旗鼓、挺胸抬头,以耄耋之躯,以蹒跚的步伐,以民族的自尊,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这段微博,也表达了我出版此书的目的:记录一段国家的历史,以供后人思考。

方军

2012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