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生成长成才导论
14401500000004

第4章 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是指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教育。就高校而言,它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公民的普通教育。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第一节 道德是成人成才的基本条件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以善恶为标准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来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一种通过社会舆论、良心、信念来实现的评价标准,是由经济决定的并又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的内在需要,是一种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总而言之,道德是教人怎样做人、如何处事的规范。

从学生个人成长来说,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生理、心理逐渐成熟和良好思想道德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道德素质如何,不仅决定个人是否能够成才,而且对社会上同龄人以及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有着极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直接决定了未来社会公民道德素质的高低,他们的道德观和道德水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一、大学生公民道德现状凸现加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已日益深入人心,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他们自觉行为。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有理想、有道德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形象。但是应该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分的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学生道德问题的矛盾和困惑也明显增多,这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当中必须时刻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道德理论认同与具体实践、日常行为脱节

大学生绝大部分在思想上都能认同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即公德教育、公民文化教育、环境教育、规则教育及个性教育等。但真正认清自己肩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进行选择时,往往出现问题。真正要把所接受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时,他们的做法往往会产生偏差。

(二)刻苦学习、奉献社会的精神有待提高

绝大多数大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有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科学的学习态度,他们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但也不可否认,有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更有甚者,有的整天混日子,打牌、上网玩游戏;有的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要求比别人多,付出比别人少。

(三)团队意识、与人为善的习惯有待养成

公民道德建设是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能关心集体、爱校、爱班级,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也有部分学生国家、集体意识淡漠,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忽视集体利益。有的甚至脱离集体,不参加班级活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四)追求功利主义趋势日益明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上出现了价值功利化、多元化倾向。大学生一方面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另一方面,由于年龄、阅历等限制,鉴别和抵制外来影响的能力相对较差,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和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过去我们提倡和认同的无私奉献、集体主义等社会主导价值观会受到挑战,而金钱至上、个人享受、唯利是图等功利化观念却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信奉,这就容易使部分大学生的道德理想定位失去了导向,开始无所适从。

(五)道德规则意识淡化

道德与规则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违反了道德规则将会带来包括伦理、良心等诸多方面的惩处。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认识不到位,行动跟不上。比如:遵守纪律,维护公共秩序,尊老爱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决不能把个人的快乐建立在损害他人的利益之上等。

上述这些情况,急需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充分发挥道德的教育功能、认识功能、调节功能、指导功能、激励功能等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品质和行为,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使其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为将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道德修养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时代的节拍,大学生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全新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加强和重视理论修养,重视学习和遵守社会规范是大学生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培养大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内容。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应该学习、理解和模范地遵守社会规范,将自己的品德修养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准。

道德是指做人的道理和规矩。它是以善良和邪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通过教育和舆论的力量,使人们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和传统而发挥作用的。或者说是通过社会舆论,形成社会风气,树立道德榜样,塑造理想人格,培养信念等方式来指导人们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去选择自己的行动,从而发挥社会作用。道德就其实质来说,是社会生活对人们的一种要求,社会性质不同,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不同,对人们的道德要求也就不同。今天社会对我们的道德要求就是:能够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为他人服务;就是在社会生活中,在个人同他人的相处中,能够发扬一种献身精神,随时随地去关心别人、照顾别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道德之所以有如此崇高和美好的名声,就是因为它总是伴随着巨大的牺牲。”一个有道德的大学生就是要时时处处想到别人,想到国家和社会,从而能够设身处地、推己及人、与人为善、服务他人,使他人能因同自己相处而得到益处。这样的行为就是道德的行为,这样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第二节 大学生应具有的道德素质

一、孝敬父母、勤劳节俭

人生在世,首先形成的人际关系就是和父母的亲子关系,一个人如果对生身父母都不能尽孝,怎么可能处理好和兄弟、亲友、师长、同事、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呢?孝敬父母,即尊重、敬爱、赡养父母。子女应当感激父母的生育、养育、教育之恩,履行子女对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某些同学上大学之后反而忘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瞧不起在乡下辛勤劳动、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甚至“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这种情况说明,在高等学校中仍然需要重视孝敬父母的教育。大学生一般来说没有赡养的能力,但应当树立“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父母可耻”的观念,在行为上做到体贴、关心、尊敬、热爱父母。

勤劳节俭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为中华民族最基本、最突出的传统美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曾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千古传诵的至理名言。勤劳节俭就是不辞辛苦地劳动或工作,努力创造财富,节约资源,爱惜劳动成果。各个历史时代的广大劳动人民,乃至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无不以勤俭为做人的美德、持家的要诀、治国的法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这一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并且上升到一种新的思想境界。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志向高远的大学生应当继承和发扬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自觉养成勤劳节俭的品质。可是,目前有的大学生追求“房间电器化、出门小车化、购物名牌化、吃饭小店化”。超前消费、人情消费、攀比消费、负债消费在大学生中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当引以为戒。大学生应努力做到:树立“勤劳节俭光荣,懒惰奢侈可耻”的荣辱观,自觉参加公益活动,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生活上不摆阔气、搞攀比,不向父母提出超越经济条件的要求,节约用水、用电、用粮,养成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好品质、好习惯。

二、尊师敬长、团结和睦

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堪称尊敬师长的典范。毛泽东、李大钊、刘少奇、陈毅等都是尊师敬长的典范。他们身为领袖人物,对自己的老师仍执弟子之礼;他们博学多才,仍虚心好学;他们不仅重视学业上的进步,更重视自己品德和意志的修养。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未来人才的培育者。社会主义的人民教师,更应受到尊敬。为确立人民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国家决定从1985年起,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教师法》以法律手段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鼓励教师安心从教,它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大法,对中国牢固树立尊师重教、尊师敬长的社会风尚将起到重要的稳定和保障作用。大学生应当具备尊敬师长的品质,自觉做到:树立尊敬师长的观念,对老师要有礼貌,关心爱护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认真听讲,虚心求教,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回报老师。

团结和睦是中华民族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准则,是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精神力量,也是当代大学生在处理同学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时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

团结和睦作为一种社会公德,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竞争意识和竞争行为已经构成一种新的道德品质,然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主张竞争应当是公平的、公正的、合理的竞争,反对不正当的竞争。竞争与团结和睦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因为竞争就破坏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也不能为了维护团结和睦就放弃正当的竞争。

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团结和睦的道德品质,一般应做到:要关心人、团结人,遇事要为他人着想,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要同情人、帮助人,对学习、生活有困难的人,特别是残疾人,要主动给予帮助;要尊重人、信任人,不侮辱人,不讥笑人,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要容人、原谅人,对别人误伤自己或者错怪了自己,要豁达大度,不要得理不饶人;要讲大团结,不搞小圈子;要坚持公平、公正、合理、合法的竞争,坚持团结协作,反对不正当竞争;要团结大多数人,不要讲哥们义气;要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三、立志勤学、谦虚礼让

立志勤学,揭示了求知成才的方向和道德修养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立下宏伟坚定的志向,才会产生勤学苦练的决心;只有坚持不懈地勤学,才能真正实现宏伟坚定的志向。立志勤学是求知启智的根本途径,也是育人成才的重要条件。

当代大学生要继承、弘扬立志勤学这一传统美德。首先,要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样继承和弘扬古代传统美德,把“救国救民”、“为中华之崛起”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目标。还要讲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治学精神,提高学习效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谦虚礼让指人的言行举止合乎一定的礼仪规范,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彬彬有礼,不目空一切,不盛气凌人。这是大学生应有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谦虚是一种虚心好学的人生态度和永不自满的进取精神,与骄傲自大相对。谦虚的人能平等待人,善于解剖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切合实际的评价。谦虚的核心是善于发现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能够乐于采人之长,补己之短。礼让指语言、动作谦逊、恭敬,与粗野蛮横相对。它包括友好诚恳与人为善的态度、亲切文雅的语言、和颜悦色的表情以及各种文明进步的礼节等。礼让的关键是尊敬他人,是发自内心地对他人尊敬的一种态度与表现,是真诚的、毫不做作的。

大学生要弘扬这一传统美德,就应当做到:与人交往,要平等待人友好相处;公共场所,要举止文雅、文明礼貌;待人接物,要主动热情、落落大方;对待外宾,要以礼相待、不卑不亢;学习工作,要虚心好学、永不满足。

四、律己宽人、诚实守信

律己宽人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律己指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宽人指用宽宏大度的心胸、团结友爱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律己是宽人的基础,宽人是律己的延伸。宽人不是不坚持原则,不是丧失立场去迁就他人的过错,去求得一团和气,而是在维护大局和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个人之间的友善礼让。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是常见的,被人误会、嫉妒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律己宽人的品质就显得很重要。当代大学生要善于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知过能改;遵守“仁义谦和”的待人原则,成人之美;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时,反躬自省;自己不想做或不能做的事,勿施于人。

诚实守信就是言行跟思想一致,不伪装,不虚假,说话、办事实事求是,讲信用。诚实与守信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诚实是守信的思想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只有内心诚实,待人诚恳真挚,做事才能讲信用、有信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实守信是一种基本道德品质,不管处于何种条件下,都应该有诚心、守信用。学生要具备这种道德品质,就应当做到:牢固树立诚实、实事求是的观念,努力培育交往守信、襟怀坦白的作风,消除弄虚作假、言而无信的流弊,自觉养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贵品质。

五、见义勇为、公正无私

见义勇为是指为了真理和正义,无畏无惧、英勇斗争的品德。大学生应当具有见义勇为的品质,努力做到:见到社会上的消极腐败现象要敢于揭发检举,主动向有关部门报案;见到有人遇到危险或困难时,要挺身而出,上前救助或支援。公正无私是一种办事公平、公道,为人正直、正派,不偏邪、不自私的道德品质。公正,意思是公平、公道、正直、正派无私,不偏邪自私,不徇私舞弊,不以权谋私。同公正无私相对立的是偏邪自私,办事不公平、不公道、偏心眼;对人欺软怕硬,对权势阿谀奉承,对人趾高气扬;在对待权利与义务、责任与利益的关系上,有偏有向,甚至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以权谋私。

党的教育方针规定,要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中的一部分人将来会成为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他们不仅应该具备以上各项基本的道德品质,而且应当具有公正无私这一最高层次的道德品质。具备公正无私的品质应当做到: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一事当前,应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尊重人民,热爱人民,关心人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公正无私的品质,办事公平、公道,为人正直、正派,不偏邪自私,不徇私舞弊,不以权谋私。

第三节 大学生要牢记“八荣八耻”

一、“八荣八耻”的内涵及意义

“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简称。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胡锦涛总书记于2006年3月4日发表的“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提出的。提出“八荣八耻”的目的在于引导中国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一)“八荣八耻”提出的时代背景

对任何国家和民族来说,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这一问题总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方向息息相关,并左右时代前进的方向。

1.“八荣八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的社会,是执政党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不仅是指一个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平安,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没有人们和谐宁静的心理精神秩序,就不可能有真正持久的、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而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的营造,需要人们具备相应的道德素质和伦理精神,需要用正确的荣辱标准来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这些特征,从而养成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政治和法律的事情,而且也是道德伦理的事情。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无论建构友善的人际关系、友好的天人关系,还是维护安定祥和的社会秩序,都需要用健康的、正确的荣辱廉耻观念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动向和行为实践。历史发展证明:一个是非颠倒、善恶混淆、美丑不辨、尔虞我诈、物欲横流、寡廉鲜耻、缺信无义、骄奢淫逸的社会是没有生命力的,是不可能长久的。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既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丰盛,也有赖于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的发展和完善。换句话说,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不可能构成和谐;一个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无法实现和谐。只有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才有助于人们明辨是非真假、善恶美丑,有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

2.“八荣八耻”是对社会道德危机的积极回应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总体良好,但是,社会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人中还有市场,少数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对此强烈不满。一个社会要全面发展,应当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进行。社会风气的好坏,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提出了新要求,将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这一历史时期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深远的意义。

(二)“八荣八耻”的科学内涵

1.“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的表述

“八荣八耻”的荣辱观,贯穿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内容上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四荣四耻”体现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的“五爱”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义务。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三荣三耻”体现的是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一荣一耻”体现的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由此可见,“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也是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生动表述。

2.“八荣八耻”是对我国传统道德的丰富

“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坚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荣辱观主要体现在对于辱的认识上,大多数思想家都是通过对耻辱的论述来阐释荣辱观的。孟子最早将“荣”和“辱”作为一对对立的概念来使用。他说:“仁则荣,不仁则辱。”在我国一些古代思想家那里,知耻乃做人之本。朱熹说,人只有“耻于不善”,才能“至于善”。因此,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尤为强调教人以知耻,传统道德中的这种以教民知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深深积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融入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八荣八耻”,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注入了时代的特点和实践的要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民族性、感染力和吸引力。在表现形式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道德中主要以“耻”来阐述荣辱观的局限,把“荣”与“耻”这两个古老的传统道德概念切实对应了起来;在具体内涵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把荣辱观仅仅作为道德范畴的局限,从社会主义价值观总体要求的高度,丰富、拓展了荣辱观的内涵和外延。

“八荣八耻”,弘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是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正确荣辱观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从毛泽东到江泽民,都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作出了重要的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八荣八耻”的时代意义

“八荣八耻”的提出对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

这一荣辱观的提出是凝聚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共识的紧迫需要;是净化社会风气、提升社会文明的迫切需要;是强化道德责任、明确道德义务、进行道德精神建构的迫切需要。

荣辱观是一种与道德义务紧密联系的由道德内化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反映。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任何民族都要通过明确的荣辱观来维系其基本文化价值。当前中国社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群体的经济状况和利益诉求呈现明显差异;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及网络社会的崛起,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产生了深刻影响,价值多元化已成为一种时代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优秀的传统价值被模糊或消解,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严重冲击。因此,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整合和凝聚多元时代的道德共识,就成为今天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

同时,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作为一个社会最基本的道德标准、道德规范,它渗透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引导着社会风气,标志着社会文明程度。在当前我国社会急剧转型期,迫切需要倡导正确的荣辱观,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以促进改革转型的平稳实现。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更是一种强化道德责任、明确道德义务、陶冶道德情操、培育道德品格、提升道德水平的精神建构,而这也正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更重要的是,国民精神素质和道德水平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本性基础,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才能凝聚力量,凝聚智慧,实现社会科学发展,民族全面振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尚。“八荣八耻”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我们的民族就能够在思想道德建设上,站在时代前列,领引时代风尚,推动时代进步。

二、大学生应牢记“八荣八耻”

(一)“八荣八耻”是大学生成才的思想基石

大学生成才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还关系到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使我国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胡锦涛强调: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做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成才问题,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高等学校目前普遍实行的奖、贷、助、减、勤、补,就是帮助贫困生不因贫穷而上不起学的有力举措。但是,帮助大学生成才,不仅仅是物质上提供保障,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当前,如何在精神上帮助大学生“脱贫”,人们思考得并不多,行之有效的办法更少,以至于政府给贫困大学生提供贷款完成学业,而他们毕业后却下落不明。大学生思想基石出现问题,那成才的大厦必然倒塌。贫困大学生洪战辉的事迹之所以能感动中国,就是因为他对“只要脊梁不弯,就没有扛不起的大山”的精神追求!过去人们常说的“有才无德是个危险品,有德无才是个次品,无德无才是个废品”,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成才首先必须思想合格,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在今天,思想合格,就是要按照“八荣八耻”所要求的那样,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的利益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就是要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今天的一切是人民群众给予的,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八荣八耻”是大学生成才的道德基础

一段时期以来,在高等学校,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一部分教师,特别注重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培养,这本身并没有错,学生就应该掌握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但如果大学生只注重专业学习,不注意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不思考为谁而学,以及毕业后如何回报社会;如果专业教师只是教书,不进行相应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那么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就会发展为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问题。其实,目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已经变得十分突出:大学生因失恋而伤人,因各种原因而偷盗,因耐不住寂寞而浏览黄色网页,为完成论文写作而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为了所谓的面子而盲目地攀比,等等。平时,很多学生觉得自己的修养没有问题,或者认为修养只是个无足轻重的事,但做出来的事情却让你大吃一惊。刘海洋伤熊、马加爵杀人、大学生卖淫,虽然只是个别案例,但反映出来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缺失却具有普遍性。在大学校园,许多同学对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缺乏正确的认识。“一封辛酸父亲的来信”反映了社会对大学生存在问题的担忧。当艰苦变成了耻辱、诚实变成了傻瓜、辛勤变成了无能、遵纪变成了迂腐、团结变成了庸俗时,大学生离失败也就不远了。大学生成才,首先必须成人,成人首先必须学会做人,连做人都有问题的人,是成不了才的。修养问题,是做人的根基。因此,如何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处理好成才与成人的关系,仍然是大学生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大学生应该践行“八荣八耻”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和谐社会的未来主人。大学生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明辨是非、美丑、善恶,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大学生是否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为此,要十分重视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它作为关系国家民族未来的大事来抓。

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明确识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而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感化、熏陶等各种途径,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信念,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坚持改革的思想,改变过去原有的教育形态,探索新形势下的教育模式。一要改变大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积极性、确立了他们的主体性地位时,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二要改变传统教育习惯于“讲大道理”,行为上习惯于“应该”或“不许”的制约和限制的做法,突出大学生在当代社会中的道德实践活动。大学生只有经历了亲身的实践、体验,处于特定的道德角色和道德情境之中,才可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现代社会的道德品质和能力。

第四节 道德素质的养成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一、道德素质修养的基本途径——社会实践

所谓社会实践,指的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主要是一种物质活动。而道德素质修养则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主要是一种精神活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无论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还是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看,客观世界需要改造,主观世界也需要改造,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主观世界的改造只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完成。另一方面,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看,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有意义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离开了物质活动,精神活动就失去了基础,会误入歧途。因此,社会实践是道德素质修养的根本途径。

(一)社会实践是道德素质修养的基础

任何人都是社会中的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结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道德素质修养的目的,就是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发现自己在这种关系中的位置,追求和塑造自身人生的真、善、美。不参加社会实践,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无以形成,也无从显示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更无参照和比较,也就无所谓美与丑,善与恶,文雅与粗俗,高尚与卑劣。

(二)社会实践是推动道德素质养成的动力

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地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给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新要求。社会实践的深入和发展推动着道德素质修养的深入与发展。一方面,实践的深入和发展要求实践主体不断地加强学习,认识自己、改造自己、提高自己,才能使自己不断适应新的实践的需要。另一方面,实践深入和发展的结果,是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样对社会的个体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为个人道德素质养成提供动力。

(三)社会实践是道德素质修养的根本目的

我们所提倡的道德素质修养,既不是将自己“修行”成“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超凡脱俗的佛门高僧,也不是将自己“修炼”成为长生不老,装神弄鬼的仙家道人,而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从事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显示自己的价值,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道德素质养成的基本方法

(一)学习的方法

文明,理智,高尚,总是同知识、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不明事理、粗俗、野蛮,总是与愚昧无知、不学无术相联系的。古希腊人有句名言:“知识即美德。”知识的获得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总结自己亲身实践的经验,得出来的知识叫“直接知识”,毛泽东称之为“真知”。这种知识的获得是十分有限的,因为个人的人生、能力,实践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去“亲口尝一尝”。另一条是学习,向书本学,向古人学,向外国学,向先进学,学习得来的知识叫“间接知识”。通过学习,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展自己的美德。

关于学习,儒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孔子作为中国最早的教育大师,他十分强调人的学习。他虽然在理论上承认有“生而知之者”,但同时又承认有“学而知之者”,就连他自己也是“学而知之者”。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他的一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一生。他不仅主张向书本学习,而且主张向实践学习,向其他人学习,指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无常师”。

孟子是“性善论”者,他认为人的“仁、义、礼、智”是先天就有的“良能”,可以不通过学习就存在,但这个“良能”能不能在自身保存并发挥出来,就看你学习和修养的功夫了。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更加强调后天的学习,通过学习,改掉自己先天的弱点。他说:“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曰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孔孟以后的历代大儒,包括汉代的董仲舒、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等,都是十分重视学习的。学习是获得知识的最主要的途径,也是使自己提高修养层次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二)“反身内省”的方法

这一方法是由孔子提出来的,提法有:“克己”、“自讼”、“内省”等。这一方法旨在发挥人的自觉性、自律性、主动性,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用人生标准对自己进行衡量、检查、反省,主动找出自己的坏思想、坏念头、坏行为、坏毛病,并主动加以批评和克制。

孔子认为,一个人道德的完善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他对颜渊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主张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而不能苛求别人,“躬自厚而薄责小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依此孔子提出了“反身内省”的修养方法,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身内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同的过错,一旦发现了,就应该不怕改,“过则无惮改”。知过而不改,那就更错了,“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曾子解释说,每天要反省自己的三件事:“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孟子叫“自反”,他说:“友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也,必无礼也,此物岂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孟子·离娄下》)如果别人对我蛮横无理,那么君子一定要自我反省,看自己是不是有做错的地方,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先做自我批评。

“反身内省”的修养方法是历代思想家所推崇的基本方法。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在他的《传习录》中说:“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会一有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地方,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这是对“省察克治”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几乎达到了苛求的地步!

(三)“慎独”的方法

《礼记·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是谨慎小心,“独”是单独、独处,意思是当自己没有被人监视、监督、管理时,即人家对你的言行听不见、看不见时,也要谨慎小心,严格要求自己,不放肆、不越轨、不纵欲。这实际上是“反身内省”方法的延伸,旨在发挥人的自律性、自觉性,严于律己。这是一种比内省更深的修养功夫,道德的高度自觉性的表现,需要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和意志品质,同时也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

《大学》中同样也谈到了这样的道理,“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之,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为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四书集注》)是说道德修养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一个人内心如何,会在外表上表露出来;一个人做了坏事,想掩盖是掩盖不了的,不能自欺欺人。有的人想掩盖自己的缺点而专门显示自己的优点,但在别人看来,就像看透他的肺肝一样,对他的缺点一目了然。

(四)“存心养性”的方法

“存心养性”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人生来就存着“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又叫“四端”,即“仁、义、礼、智”,这都是人本来就有的。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故有之。”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保存与扩充人性中所本有的善端,而不使它丧失。为不使“善端”丧失,孟子提出了“存心养性”的修养学说。要实现“存心养性”,孟子提出得三步走。

第一步,“求其放心”。“放心”,是说在外界事物的引诱下,人性中固有的“善端”跑掉了,即人的本心,善心被外界事物勾引走了,失掉了。也就是说,人本来好好的,经不起引诱变坏了。“求”,就是寻找,找回。“求其放心”,就是把跑掉的“善端”重新找回来,恢复自己本来的善的面目。

第二步,“养心”。把跑掉的善心找回来还不够,还必须得“养”住,不能再让它跑掉了。因为外界的事物会不断地对你产生引诱,找回来了还有可能再次被引诱出去,再次跑掉,所以得“养心”。

第三步,“养浩然之气”。养住已有的“善端”,还不是目的,目的是把原来的“善端”扩而充之,在自己身上发扬光大,成为自己现实的道德品质。

这种方法与“学习”、“内省”、“慎独”是一致的。实现“存心养性”的“三步走”,每一步都离不开学习;“省”出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相当于发现自己“放”跑了的“心”,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等于找回了自己失掉的“善端”;在独处时也能严格要求自己,就是无论什么情况下都防止外界恶的引诱,防止“善端”的丧失。因此,“存心养性”的修养方法是一种更深的修养功夫,达到的是更高的境界。

(五)“力行”的方法

力行,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学习与力行这两种方法反映着思想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古人讲是“知”与“行”的关系。多数思想家在论述知行关系时,更看中于行。孔子主张“君子耻于言过其行”,“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长治》),把道德实践作为评判一个人的道德言论能否真正实现的标准。荀子继承了孔子关于“行”的思想,提出“行高于学(知)”,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儒效》)闻之,见之,知之都属于学的范围,学的目的在于行,不然的话,“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敦”是敦厚、厚实,多,知而不行,知识再多也没用,仍然困惑。

宋明理学围绕知与行的关系,还展开了长期的争论。一个是知与行谁先谁后的问题,一个是知与行孰轻孰重的问题。程颐曰:“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种观点最具有代表性。从意识的反作用角度认识,这种观点是正确的。道德行为总是受到道德意识的支配,总是先有对道德观念、道德准则的认识和掌握,才可能有自觉的道德行为。但是从重要性而言,行为更为重要。道德素质修养不能只停留在认识上、口头上,而最终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在人生实践中得到锻炼。正如毛泽东所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六)“积善”的方法

这是荀子提出来的。他在《劝学篇》中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里讲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而且包括善的思想、善的行为、善的成果的积累。高尚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品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刻苦顽强的坚持和积累的过程。佛、道、基督等几乎所有宗教都宣扬善恶福祸报应,不管各自的理论出发点是多么荒谬,但它们都主张在有生之年要尽可能弃恶从善,积德行善,造就现世之圆满人生,这一点无疑具有普遍的积极意义,可以说,反映了人生之共同的规律。这些宗教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总有它自身的妙处。无产阶级的一生,也应该是积德行善的一生。正如毛泽东所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那才是最难的啊!”

人生有限,宇宙无穷,人的自我修养是没有止境的。只要我们坚定正确的修养目标,躬行践履,持之以恒,不断进取,就一定会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受社会欢迎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道德实践方式与载体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主体是人,离开人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社会进步中最重要的主体力量,发展就无从谈起。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建设

“两课”教学是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中的重中之重,要使学生知行统一,学生首先要“知”,必须要掌握社会主义道德理论知识;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因此,应当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不断改进“两课”的教学,加强实践环节,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道德教育“两张皮”现象。同时要顺应形势,进一步加强“两课”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二)倡导道德“慎独”意识

他律在道德实践中起了很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否定内因的根本性作用。没有自律,大学生就不能确立和完善具有独立人格的自主意识和修身养性的自主精神,就不能自觉、自愿、自主地履行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要通过有组织的自我教育,引导大学生自律自省,唤醒和激发大学生的道德追求。

(三)加强制度建设

通过法规、公约、校纪等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调节和约束,使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性得以保证。因此,社会、校园等各领域的规章制度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约束是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水平的根本保障。

(四)加强基础文明建设,狠抓日常行为管理

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现实,从生活细微处入手,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提高基础文明水平。经常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基础文明建设主题活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

(五)积极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

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特点和兴趣爱好创新内容与形式。寓道德培养于潜移默化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社团在新时期大学生道德实践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清扫公共场所卫生、维持公共秩序、志愿者活动等,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其独立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使其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接受道德教育不仅仅是社会的要求和为了他人,同时也是满足自身的需要。

第五节 古往今来,成其大事者必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爱国教育家——张伯苓

张伯苓(1876—1951),近代教育家,原名寿春,字伯苓。1876年4月5日(清光绪二年三月十一日)出生于天津一个秀才家庭。1892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习驾驶,1897年毕业后服务于海军,不久离职回天津执教于家馆。1904年,张伯苓赴日考察教育,回国后将家馆改建为私立中学,定名敬业学堂。1907年,在天津城区南部的开洼地,即民间所称“南开”,建成新校舍,遂改称南开中学堂,从此声名渐著,现在的天津市南开区也由此得名。1917年秋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次年回国,着手筹办南开大学,1919年秋正式开学。1923年,创办南开女子中学。1928年,创办实验小学。1937年以前,南开已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他先后担任校长40余年,培养出不少人才。张伯苓提倡教育救国,办学方针注重理工科教育。

他在青年时期,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凌,立志兴办教育,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教育青年,以达到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目的。他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历尽艰辛,刻苦奋斗,矢志不渝。他从传授“新学”的家馆开始,一步一步办起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为国家培育了众多杰出的人才。

在旧中国,南开作为私立学校,办学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它不同于国立学校,也不同于教会学校,一切经费来源都有赖于私人捐赠。从经费筹措、校址选择、校舍兴建、设备购置,无一不经过张伯苓的精心筹划,特别是在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的时代,办学经费奇缺,处境十分困难。尤其在筹办大学时,屡遭挫折,学校有时因经费无着落,不得不暂时停课。张伯苓惨淡经营,本着与人为善、爱人以德的精神,周旋于军、政、官、商各界人士之间,使南开不但维持下来,并且逐年都有发展。尽管他在筹措经费上时遭碰壁,但从不灰心。曾自喻“不倒翁”,谓“非不倒也;倒后能复起也”。他还时常说:“人生当如拉马车之马,左右两眼被蒙着,只许往前走,而前面又是走不完的路!……四十多年来,我好像一块石头,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向前滚,不敢作片刻停留。南开在最困难的时候,八里台笼罩在愁云惨雾中,甚至每棵小树好像在向我哭,我也还咬紧牙关未停一步。一块石头只需不断地滚至少沾不上苔霉,我深信石头愈滚愈圆,路也愈走愈宽的。”这番话反映了他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形象地描述出他内心的矛盾和苦恼。

张伯苓一生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凡属公款、公物一丝不取。南开的经费完全公开,每年的账目都放在图书馆里,欢迎师生查看。

他不辞辛苦为学校兴建校舍种花植木,把荒僻的八里台,打扮成天津郊外的风景区。兴建舒适合用的半西式房屋作为教职员的住宅,但却没有计划用学校的经费替自己建一所“校长公寓”,而是住在毗郊贫民住宅区,被人称之为“贫民窟”。小院方丈,仅有简陋的坐北朝南平房数间,左侧靠大门处,加盖一排厅房,右侧加盖两间厢房,勉强凑成一个三合院。室内外清洁整齐,陈设十分简朴。

张学良到天津拜访张伯苓时,他所乘的汽车和随从,在张伯苓住宅附近的一条泥巴路面上转来转去,却找不到张伯苓家的住处。原来张学良久仰南开校长的声望,怎么也想不到那仅有两扇小门的小院子,便是张伯苓的“公馆”。

张伯苓出门,起初学校还备有“洋车”,方便外出洽谈、办事,但他不主张专用,任何同仁均可使用。每次公干到北平,住在前门外施家胡同“北京旅馆”。店费每日一元,他每次都带上一盒臭虫药,一包茶叶。北京旅馆的臭虫很多,臭虫药是必需的防护用品,这一包茶叶就算是他唯一的奢侈品了。

有一次,张伯苓在北京开会是从旅馆步行去的。散会时大门口的警卫人员问每个人的汽车号码,张伯苓被问及汽车号码时,便随口答道:“十一号”,警卫人员追寻,找不到“十一号”车,他笑着说:“我是两条腿的十一号。”一时被人们传为美谈。

张伯苓为创办南开学校,长达半个世纪,筹款何止千万,但他把自己的工薪降到比一般教授还低的水平,一生过着俭朴的生活。他去世后,其夫人即过着较清苦的生活。有鉴于此,周总理曾送她500元人民币。这在贪污成风、贿赂盛行的旧中国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焦裕禄

焦裕禄(1922—1964),是山东省淄博市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于贫农家庭,1946年1月在本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本县区武装部工作。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随军离开山东,到河南尉氏县工作。1953年到1962年,焦裕禄在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担任车间主任、科长。1962年12月,焦裕禄被调到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他上任之后带领全县人民进行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的时候,他带头踏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一点一滴地集中起来,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财富,成为全县人民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禄对同志、对人民满腔热情。他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肝区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到被县委强行送进医院。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同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焦裕禄忠心耿耿地为党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同时还刊登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随后,全国各种报刊先后刊登了数十篇文章通讯,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焦裕禄是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三、科技工作者的典范——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8年,邓稼先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在普渡大学当研究员,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有人劝他留在美国,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200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师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开创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1956年,邓稼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中央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原子弹。当邓稼先得知自己将要参加原子弹的设计工作时,心潮起伏,兴奋难眠,这是一项多么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但同时他又感到任务艰巨,担子十分沉重。

从此,邓稼先怀着以最快速度把事业搞上去的决心,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任务中去。首先,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们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岗子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邓稼先向大家推荐了一揽子的书籍和资料,他认为这些都是探索原子弹理论设计奥秘的向导。

1979年,邓稼先在核试验基地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维艰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1985年,邓稼先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

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去世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他是最具有农民朴实气质的科学家。

四、艰苦奋斗,领着妹妹上大学——洪战辉

1982年,洪战辉出生在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东夏镇洪庄村。在12岁之前,洪战辉和众多农村的男孩一样,有着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

1994年8月底的一天,生活跟洪战辉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的人生之路从此转弯。那天中午,洪家发生了一件震惊全村的事儿——洪战辉的父亲洪心清突然发病,不但把家里的东西都砸坏了,还殴打自己的妻子。女儿已经被洪心清摔在了地上,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气了。

1995年8月20日,吃过午饭后,母亲不停地忙着蒸馒头,直到馒头足以让一家人吃一周之后,她才停了下来。第二天,母亲不见了。她不堪家庭重负和疯丈夫的毒打,选择了逃离。

似乎一夜之间,13岁的洪战辉便突然长大了。他稚嫩的肩膀开始接过全家重担:抚养幼小的洪趁趁,伺候病情不稳定的父亲,照顾年幼的弟弟,寻找出走的母亲。

在读初中的3年中,洪战辉无论是在早上、中午还是下午、晚上,都要步行在学校和家之间,照顾全家人吃饭。1997年7月,洪战辉初中毕业,成为东夏镇中学考上河南省重点高中西华一中的3个学生之一。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洪战辉正收拾行李准备出去打工。他想:“我要去挣钱读书,我要养家。”

洪战辉怀揣50元钱,只身一人冒着炎炎烈日跑到周口、漯河等地。因为瘦小,3天3夜连刷盘子洗碗的活儿也找不到,只得返回西华县城。此时,洪战辉已身无分文。

洪战辉的执著精神博得了一个中年人的同情。软磨硬泡了两三天后,那位中年人在自己承建的工地上,给了洪战辉一份传递钉枪的工作。洪战辉拼命地干,一个暑假,他挣了700多元钱。

这年9月1日,洪战辉终于按时到西华一中报到了。而且,通过竞选,他当上了班长。

来到县城读书后,一切开支都大了起来。“没办法,我要读书,要养家,就必须想办法挣钱!”从此,洪战辉在校园里,利用课余时间卖起了圆珠笔芯、书籍资料、英语磁带等,用微薄的收入维持着全家的生活。只要学校张贴停电通知,他就赶紧跑出去批发蜡烛,然后一个班一个班去零售;他卖的圆珠笔芯油多笔头小,价格又便宜,还主动包退包换。

洪战辉边挣钱边学习和照顾小趁趁,还得定时给父亲送药。这种日子持续了一年多,在洪战辉上高二的时候,父亲的精神病又犯了。父亲住院需要照顾、花钱,为了借钱,洪战辉跑了周围几个村子,但跑了两天才借来40多元钱。生活的压力、家庭的现状,逼迫洪战辉不得不辍学,洪战辉挥泪告别了难舍的校园。到了2000年的时候,小趁趁已经6岁了,父亲的病情也控制了下来。“不读书不学习没有知识是不行的!”洪战辉和小趁趁都开始上学了。“我不能倒下,我要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新的高中生活又开始了。和以往不同,在边挣钱边学习边照顾小趁趁的同时,洪战辉还多了一个工作——辅导小妹妹学习。

读高二时,洪战辉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包子店干活,早上可以免费吃包子,他就多吃,午饭和晚饭就可以省下了。

洪战辉看到学生对复习资料的需求量很大,就利用星期天,坐车到郑州批发图书回学校来卖。为了节省成本,从郑州汽车南站到西郊的郑州图书城,他步行几个小时,脚都磨出了血泡。就在那段时间里,洪战辉卖文言文翻译的资料,一下子卖了5000多册,赚了两万多元。这些钱,他除了补贴家里,不少都用来资助了周围的贫困生。

2003年6月,断断续续读了5年高中的洪战辉,终于迈进了高考考场。“也许,那时没人理解为何我能断断续续读5年高中而不放弃学业。5年中,停学挣钱用了1年,5年中我晕倒过16次,但每一次都站了起来!”洪战辉说,“5年中我从没接受过一次捐款,但当我卖书时,班里同学几乎把所有生活费都借给我!”洪战辉很是自豪和感动。

高考成绩公布后,洪战辉以490分的成绩被湖南怀化学院录取。可5200元的学费让他很是为难!利用暑假,他打工挣了2000元,决定先到湖南看看,把妹妹托付给了大娘。

报到当天,他交了1500元学费后,就干起老本行做了“小商贩”。他看到许多报到的新生纷纷向家里打电话,就四处打听,寻找电话卡的销售渠道。从一位电话卡销售商那里,他用身上仅有的500元全部购买了电话卡,当晚卖了100多张,两三天就赚了六七百元。

2004年暑假,洪战辉没有回家,他要利用假期挣够下学年的学费。他托高中同学把妹妹带到怀化,并给她取了个小名“小不点”。暑假后,“小不点”又重新回到了学校,一早她背着书包去上学。中午,在学校吃午餐。回到学院寝室后,洪战辉还给她补习功课,教她普通话。

社会各界知道洪战辉的情况后,不少人想给他捐钱捐物,但都被他谢绝了。学院领导也被洪战辉的事迹感动了,破例单独给他安排了一间寝室,方便他照顾妹妹。学校还发起了捐款活动,但当系领导将3190元的捐款交给洪战辉时,他无论如何都不肯接受。无奈之下,学校只好将这笔钱直接代他交了学费。一年后,系里师生又为洪战辉捐了一部分款,但这次他坚决拒绝了。学生处每月专门给他拨的200元补贴,反复催促,他也不去领。

洪战辉对金钱有着自己的原则。大学期间,他屡次拒绝别人的捐款和资助,他的生活非常困难,却从来没有申请过特困补助。

“我想告诉那些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不要怨天尤人,最主要的是你怎么去改变你自己,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改变你自己。”洪战辉说。

他自始至终以自强不息的坚强品德笑对逆境,用自立自强自信来支撑着自己,“像一只蜗牛,背着家庭背着自己拣来的妹妹走,背着自己的学业走,尽管走得不快,但是可以走出苦难”,还坚持要给更多生活困难的人雪中送炭。2005年12月16日,应其请求,湖南怀化学院设立“洪战辉助学基金”,并注入首笔资金10万元,用以资助全国特别贫困且品学兼优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