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汤一介传(增订版)
14470700000003

第3章 前言

怀着由衷的崇敬,终于在2011年初,中国农历辛丑年新春来临之际,撰写完成了中国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汤一介先生的传记《汤一介传》。今年是汤一介先生的84岁诞辰,谨以此书对汤一介先生表示庆贺!

作为中国一代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先生经历了童年时期举家迁移、辗转漂泊的战争年代,度过孜孜不倦求学的青年时期后,又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而沉寂的岁月。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汤一介先生终于焕发出学术的青春,并成为对中国当代哲学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代哲学家。本书即以“长江岸边黄梅县的汤氏家族”为引言,从汤一介的太祖父正谊公开始,简要介绍汤氏家史后,全面讲述了中国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汤一介从出生到童年、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在哲学研究的道路上,其承续家风的成长及生活与学思历程。

汤一介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汤霖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父亲汤用彤早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后执教北京大学,并任北大副校长,是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一代国学大师。受家庭和父亲的影响,汤一介虽度过了一个“调皮淘气”又“快乐无忧”的童年,走过了“充满幻想”与近乎“离经叛道”并“经历了战争动乱”的中学岁月,但受“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家风影响颇深的汤一介,仍自中学时期即开始自觉大量阅读中外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有关哲学、宗教、历史的书籍,这让他不仅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更让他由文学理论、美学而渐入哲学、历史以及宗教的学习,并为实现“哲学家”的梦想而勤奋努力。

进入北大哲学系后,汤一介的读书范围愈加广泛,读书愈加刻苦。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及父亲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后,在把兴趣投入到西方哲学的同时,汤一介又选学了包括朱光潜的“英诗”,梁思成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等大量外系的课。在学习了胡世华的“数理逻辑”、“演绎科学方法论”及其父汤用彤先生的两门近代西方哲学课程后,他更深刻地体会到思维工具的重要性和哲学范式与方法论的特别价值。

新中国成立前夕,汤一介已成长为一个满腔热血的爱国青年。他多次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并在1949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汤一介很快投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由于成绩突出,还没有毕业,汤一介就被留在北京市委党校做教学工作。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期,从夫人乐黛云被打成右派到“文革”中他本人受冲击被批斗,汤一介也经历了坎坷和磨难。终于到了20世纪80年代,汤一介开始焕发出学术活力。他先后出版了《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在非有非无之间》等多部著作;主编了《中国文化书院文库》、《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等大型丛书;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等学术机构;参加诸多国际大型学术会议和文化活动,为中外哲学交流积极奔走贡献力量。

2003年,76岁的汤一介被任命为国家《儒藏》工程首席科学家,总编纂。对于这项预计需耗时十六年(现在看得几十年)、集录中国历代儒家思想文化经典的浩大工程,领头挂帅的汤一介不仅是最早的倡导者,而且制定了完整的《儒藏》编纂计划。汤一介认为,这一伟大工程必须由中国人完成,同时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编纂一部儒家思想文化的大文库《儒藏》,无疑对当前和后世都十分必要,特别是对使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文明新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儒藏》的编纂工作还在继续,汤一介又制定了10年的研究工作计划,他还在为儒家研究院的工作奔波,84岁的汤一介仍然在为中国哲学呕心沥血。北大未名湖畔燕南园的温馨氛围中,有汤一介沉思中对岁月的追寻,记忆中,他永远忘不了的是抚育自己成长的父母,教导过自己的北大教授,曾经一起成长的“小朋友”……

他的生活和工作依然斑斓多彩,不尽的回忆中,有和夫人乐黛云甘苦相随共同走过的岁月,也有走过金婚之旅的“儒道互补”。生活中他为事业有成的子女骄傲,也为子孙成了美国人而心中慨叹。

他为自己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事业,为中外学术交流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感到幸福。他即将迎来84周岁,可是他仍然在工作,仍然在忙碌,他的人生交响乐仍然在奏响,他的生命仍然在熠熠闪光。

《汤一介传》讲述了哲学家汤一介成长和学思的历程,更为中国一代哲学家汤一介的生命与学术事业书写了一部华彩乐章。

从范畴研究到内在性与超越性问题的思考和深入分析,从关注建构中国解释学到国际学术交流,从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到耄耋之年挑起编纂《儒藏》重担、成立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中国当代哲学研究的道路上,处处留下了汤一介先生坚实的脚印,更让我们看到一代哲学大家生命与学思的闪光。正如景海峰先生说的那样:“作为年届八旬的老人,汤一介先生不以颐养天年为求,也不以含饴弄孙为乐,更不以金钱、名誉、地位等为意,而是汲汲遑遑地为中国文化的千秋大业和中华文明的传诸永世而恪尽一介书生之绵薄微力,兢兢业业地为当代的中国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其志永固,其情可感,其愿撼天!”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首先得到了本书策划编辑刘志宏先生的大力支持和指导,谨在此对刘志宏先生表示由衷感谢!另外,为使读者更详尽了解汤一介先生的生活与学术研究历程,除参考大量有关资料外,亦曾多次采访汤一介先生及其亲属、朋友、同事、学生及身边工作人员,并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大量第一手真实资料。谨在此,对汤一介先生和夫人乐黛云先生、女儿汤丹、儿子汤双博士及刘美珍女士表示由衷感谢!对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副所长雷原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李中华教授、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静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宁可教授及北京大学哲学系胡军教授表示由衷感谢!

李娟娟

2011年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