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懂点趣味色彩学·九型人格·心理说明书
146100000214

第214章

第二篇 第13章第17节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人生活在这大千世界,每天都要接触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应该懂得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清楚心理学效应,这样才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把握自己的人生。

1.3对1规律

生活中你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就是当你自己一个人想说服别人或提出令人为难的要求时,别人可能一口回绝;如果几个人同时给对方施加压力,他可能就比较容易接受。那么至少需要几个人才能奏效呢?实验表明,能够引发对方同步行为的人数至少为3~4名。

当两个人统一口径诱使某人采取趋同行为时,他一般会坚持己见。如果人数增加到3人,趋同率就迅速上升。如果5个人中有4人意见一致,此时趋同率最高。人数增至8名或15名,趋同率则几乎保持不变。

但是,这种劝说方法在一对一的谈判或对方人多时就很难发挥作用。如果对方是一个人,你可以事先请两个支持者参加谈判,在谈判桌上以分别交换意见的方式诱使对方做出趋同行为。以纸牌游戏为例,一般由四个人参加,在游戏过程中如果时机成熟,有人会建议提高赌金或导入新规则,同时也会有人反对,这时如果能拉拢其他两人赞同你的建议,三个人合力对付一个人,那么此人往往会因寡不敌众而改变自己的主张。

2.贝勃效应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重的砝码,这时在其左手放上305克的砝码,他并不会觉得左右手上的砝码有多少差别,直到左手砝码的重量加至306克时才会觉得有些重;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才能感觉到重。以此类推,右手的砝码越重,左手就必须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觉到差别。

这种现象被称为“贝勃效应”。

贝勃效应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比如5角钱一份的晚报突然涨了50元钱,那么你会觉得不可思议,无法接受。但是,如果原本500万的房产也涨了50元,甚至500元,你会觉得价钱根本没有变化。

有些人总抱怨恋人对自己不如刚认识时那么好了,其实这也是“贝勃效应”在作怪。在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对方给你的一点点关怀你都会觉得情深似海,而当你们相恋许久之后,与原来相同的那些关爱你便会觉得平淡如水了。

3.齐加尼克效应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做过一次颇有意义的实验:他将自愿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去完成20项工作。其间,齐加尼克对一组被试者进行干预,使他们无法继续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务,而对另一组则让他们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实验得到不同的结果:虽然所有被试者接受任务时都表现出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扰,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失。这种因工作压力所致的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即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4.鲇鱼效应

水池里养着一群鱼,由于缺乏外界刺激,这些鱼变得死气沉沉,容易死亡。渔民偶然把几条鲇鱼放在这群鱼里,发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由于鲇鱼喜欢钻来钻去,整个水池里的鱼都被带动起来而显得生机勃勃,鱼的寿命也延长了。

在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也会产生鲇鱼效应。

5.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及其同事要求老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告诉老师们,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自从罗森塔尔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单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老师们也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事实上所谓大器晚成者,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的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可是当学期之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这种结局是怎样造成的呢?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大器晚成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便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

这便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由于它反映了期望的作用,所以又称为期望效应。

6.安慰剂效应

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物质构成。安慰剂对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病人能产生良好的积极效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这种反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

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特点是:好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经常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7.巴纳姆效应

有一位著名杂技师,名叫肖曼?巴纳姆。他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因为他的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很受欢迎。他能使“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人们却常常认为它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检查后,拿出两份检查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更贴近自己。事实上,这两份结果中,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另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而参加者往往认为前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比如算命,很多人算命后都会觉得算命先生说得真准。实际上,那些去算命的人一般情绪低落、失意,对生活失去信心,没有安全感。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依赖性会比平时大大增强,更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很快就能觉察到求助者的感受,说些稍加安慰的话语,求助者立刻会升起一股暖意,算命先生接下来的似是而非、无关痛痒的“人生预测”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