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懂点趣味色彩学·九型人格·心理说明书
146100000293

第293章

第三篇 第11章第11节奇特的音乐疗法

音乐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有一定的影响。我国古代《礼记?乐记篇》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人心之感于物也。”“其乐心感者其声单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这些都说明古人已注意到音乐与心理活动的关系。近年国外对动物播放音乐试验证明,音乐可以使乳牛的出乳量大为增加。近代把音乐治疗看成是一种活动疗法,有人认为音乐可使患者易于宣泄自己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音乐可以解除各种心理社会因素所引起的心理反应,降低兴奋水平,使人体恢复正常的功能。很多实验证明,音乐欣赏可降低心理社会刺激所引起的高唤醒水平。有关文献报道,音乐疗法对一些精神病、心身疾病是有效的,有时会显示出神奇的治疗功能。但音乐疗法中必须注意乐曲的选择,需要重视节奏、音调、旋律等的配合,对听音乐者来说,这些因素构成一首乐曲的完整知觉。这些因素中,节律是在音乐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古代的打击乐有强烈的节奏感,因而有激奋作用。优美的旋律,如潺潺流水、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境地,可以使人出现心旷神怡的欣赏反应。节奏感和旋律优美的曲子,对心理状态与躯体的反应是不完全相同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体会到,雄壮的、富有节奏的军乐可鼓舞士气;欢快的乐曲,可以使孤僻沉静的儿童开朗活泼。快餐店通过播放较快节奏的音乐,使顾客加快进餐速度,从而提高座位周转率;百货商场则播放抒情、节奏缓慢的乐曲,使顾客多逗留一些时间,以更好地刺激其购买欲。国外报告,听肖邦的《小狗圆舞曲》(降D大调)有助于司机安全驾驶。音乐与植物生长的研究,报道很多。对于人来讲,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有益。研究发现,从事摇滚乐、爵士乐演奏的人员,心律不齐、脑电波异常者占93%以上。

现代实验已经证明,曲调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感受。

C调:纯洁、果敢、沉毅、虔诚。

D调:热烈。

E调:安定。

F调:温和、丰富、热情、和悦、阴沉、悲哀、神秘。

G调:真挚、平静、谐趣、忧愁或喜悦。

A调:自信、希望、温情、伤感。

B调:勇敢、骄傲、悲哀、恬静。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是最早提出“音乐治疗”概念的人,他破除了迷信观念,科学地指出音乐对于人体心理活动的影响。音乐用于治疗疾病起源于古希腊另一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正确地评价了音乐的医疗价值,认为情绪失去控制的患者,“听了旋律后就会心醉神迷,于是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好像他们受了医术或洗肠治疗过似的”。他认为音乐的作用在于激发人体的感情,而且音乐的效果与酒、滋补品及某些发泄措施是一样的。

1846年法国医生克梅特发表的题为《音乐对于健康和生活的影响》的论文,详尽地论述了音乐对于心身健康的有益作用,以及对于疾病的防治效果。

据报道,悦耳的音乐,对神经系统是良性刺激。音乐的速度、旋律、音调、音色不同,能对患者表现出兴奋、抑制、降压以及镇痛的功效。

波兰有位专家把408名严重头痛和神经痛的患者分成两组进行试验,一组患者所在的病房经常播放交响乐,另一组患者不播放音乐作为对照。结果在6个月后,听音乐一组的患者消耗镇痛剂和镇静剂的量较对照组患者少得多。英国皇家维多利亚医院用古典音乐治疗癌症患者的疼痛,取得了显著疗效。英国剑桥口腔医院曾用音乐代替麻醉拔牙200多例,患者并未感到疼痛。还有一些口腔科医生用音乐去掩盖磨牙时发出的声音,可松弛患者的紧张情绪。医生们发现,当一个人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时,呼吸变得深长,原来十分紧张的神经肌肉也因而放松。音乐对心理不正常的人也有帮助,如一名过度内向的孩子,不与他人交往,而只对音乐有特殊反应。还有人用音乐治疗抑郁症和躁狂症取得了良效。催眠曲和摇篮曲可帮助神经衰弱及失眠症患者安然入睡。有人发现产妇分娩时精神紧张,让她听特殊的乐曲可消除不安和恐惧感,有利于无痛分娩。

音乐疗法是通过音乐刺激人的大脑皮层,影响情绪,从而收到疗效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音乐可以使人血压正常、肌肉松弛、脉搏放慢,从而使人感到精神愉快、精力充沛,消除紧张、压抑、忧虑和烦恼的情绪。

现代生理学家们发现,人体的各种节奏,例如心跳时的脑电波等,有一个很大特点,那就是它们趋向于和音乐的节奏同步同调。如果播放缓慢、庄重与平静的古典音乐,那么,人们的身体节奏就更能够和这种音乐相适应、相平衡。生理心理学家使用各种现代化的生理仪器,对心理失常的人进行观测,结果发现,当他们听舒缓、庄重的音乐时,他们的心跳平均至少每分钟减慢五次,血压也有所下降,这是因为音乐可以改变脑电波的活动。人们喜爱的曲子中的许多部分,能诱导出一种使人陷入冥想状态的脑电波,它能使身体活动放慢,全身放松。为什么婴儿能在妈妈哼的催眠曲声中,甜蜜安详地睡着?为什么当人们干重体力活时,往往用歌声或者音乐广播来减轻紧张沉重的感觉?就是因为音乐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大脑。

西方学者研究古典协奏曲的一些缓慢乐章,发现它具有一种奇妙的效力节奏。这种缓慢乐章每分钟六十拍,通常都有一把低音大提琴,像人的脉搏在跳动。当人们听这种放松的音乐时,身体就会趋向于按照它的节奏活动;心脏跳动的次数也会放慢到每分钟六十次,而每分钟六十次则是缓冲大脑的理想系数。于是,人体就会放松,头脑得到安谧。

如果用更加通俗的话来讲,音乐疗法之所以能够起到较好的疗效,就是因为它用“乐音”而不是“噪音”。有一句唐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我们可以把它解释为:南方的客人,乍来到炎热夏季的大西北时,聒噪的蝉鸣声使他感到心烦意乱,神经紧张。为什么这位南方人会有这样的心理反应呢?就是因为蝉翅在振动的时候,发出的声响是一种噪音,而这种噪音对从南方来的人来说,还很不适应。噪音对人体的健康会起到不良影响,它主要刺激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其注意力分散,容易疲劳,降低劳动效率达40%以上。

心理学实验证明:某些特殊性质的音乐,会给人们以特殊性质的“声波信息”,它可以消除因艰苦的大脑功能所带来的紧张,它使得人们的脑子的冥想状态趋向于单一化、集中化与秩序化,从而排除了杂念的干扰。有些西方古曲音乐就起着这种作用。有些宗教做祷告时,响起大风琴的缓慢低沉鸣奏曲,或伴有和谐、肃穆的赞美曲时,往往会使人整个心灵“无忧无虑”地沉浸在宁静、超脱、升华的感受状态里,也就是这个道理。

不同的音乐可以起到不同的疗效。向心理疾病患者播放旋律优美、抑扬感人的古曲音乐和交响乐效果最佳,因为这种音乐可以促使患者精神宁静、心情舒畅,增加安全感。悦耳的低分贝的音乐,能使听者抵抗心理上的干扰,不急不缓地和心跳速度(正常人的心跳速度,平均每分钟七十至八十次)相适应。如果音乐的速度每分钟超过七十至八十拍,就会使人感到精神紧张;相反,低于心跳速度,则会使人产生难受的感觉。

有人试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使人心情平静,而西方现在流行的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乐曲,可以使人近于发疯,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增加人们悲哀、绝望的情绪。

因此,我们应该有选择地欣赏音乐。感到烦闷的时候,可以听柔和的音乐,它会使你心情宁静下来;感到忧郁时,听听比较雄壮的音乐,促使你兴奋起来。人们在悼念死者时所播放的低沉缓慢的哀乐,与结婚庆典时所播放的轻松欢快的音乐,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别,道理就在于不同的音调可以唤起人们不同的情绪。

我国一些心理治疗部门,采用一些国内音乐曲目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

催眠:《平湖秋月》、《烛影摇红》、《军港之夜》、《杨翠喜》、《山水莲》、《春思》、《银河会》、《仲夏夜之梦》。

镇静:《塞上曲》、《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仙女牧羊》、《小桃红》。

舒心:《江南好》、《春风得意》。

解除忧郁:《喜洋洋》、《春天来了》、《啊,莫悉》。

消除疲劳:《假日的海滩》、《锦上花》、《矫健的步伐》、《水上音乐》。

振奋精神:《娱乐生平》、《步步高》、《狂欢》、《金蛇狂舞曲》。

促进食欲:《花好月圆》、《欢乐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