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专注做自己:励志系列(全集)
14622500000002

第2章 所谓成熟,是泪在打转还能微笑

趁春光不急,趁微风不燥,趁一切还不晚,去做你想做的,经历你想经历的,一直努力,一直漫步在路上,这和时光又有什么关系呢?时光不问赶路人,我们一直在路上。

成熟取决于经历,而绝非年龄

01

我有一位前辈,女神级别的,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就被她身上所散发的独特魅力迷住了。当时就想,我要是个男的,一定让她做我女朋友,这可能是我长这么大最爷儿们的念头了。

她比我大几岁,我叫她琳姐。

琳姐除了高颜值外,还有名校学历和显而易见的工作能力。在这个“没有个五年工作经验你别想着升职”的行业里,琳姐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成为他们公司最年轻的部门主管,一度成为公司的风云人物。

似乎每个新上任的年轻领导都会被几个不服气的老员工各种刁难,但是琳姐没有,凡是提到琳姐,从上司到下属,从老骨干到实习生,没有一个不心悦诚服的。能做到这点,实属不易。

除了每天做本职工作外,琳姐还是专栏作者,偶尔也会写写小说,拥有几万粉丝。她的小说现在也已经准备出版了。

我曾经很羡慕地对琳姐说:“女神,你就是我的榜样,我要是能在你这个年龄有你这样的成就,那就说明我的青春没白过。”

琳姐谦虚地说我过分拔高她了,并告诉我一个令我震惊的消息—她准备辞职了。

什么?我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虽然琳姐貌美如花,可是她毕竟也二十七八岁了,这个年龄的女孩子辞职,绝对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而且,琳姐已经做了三年主管了,有了资历,收入也挺高的,任谁都舍不得轻易抛弃这来之不易的一切吧?

我问琳姐,为什么要辞职,舍得吗?

琳姐说,我刚毕业的时候就给自己做好了几个五年规划,现在一切按计划完成,我又有什么舍不得的呢?

原来,琳姐刚工作的时候,就做好了计划,最晚三年内升职,然后做两年主管,工作五年后离职,然后继续深造。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与规划,所以琳姐工作起来很认真,也很卖力,结果提前完成了升职计划。现在,五年计划圆满完成,她决定给自己放一个长假,然后出国留学。

一个快三十岁的单身女神,敢于舍弃自己辛辛苦苦打拼来的一切,给自己来一场“盛世嘉年华”,若你,敢吗?

我一直觉得琳姐活得很潇洒,因为她从来不贪恋一些东西,能随时“断舍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

别人都说女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要稳定,可是她始终想为自己而活。

命运从来不是写好的剧本,不是说你到哪个年纪就一定会触发怎样的事件,不是说你只要安安静静地等着年龄的到来就一定会怎么样。一个人的生活和他的年龄真的没有太大的联系,浑浑噩噩地活着,到八十岁他也是个庸人;有理想、有计划地提升自己,即使只有二十岁,他也像一位智者。

02

我家里人经常说:“赶紧找个男朋友,女孩子过了二十五岁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了。”

每当听到这样的言论我都哭笑不得:“说得好像现在就很容易找到男朋友似的。”

一些人总是喜欢拿年龄去作为参考,好像这个年龄就一定要做这件事,那个年龄就一定要做那件事,不然错过了就没有回头路一样。

其实不然。

如果说人生是不断前进的旅途,那么年龄就是这条路上的一个个指示牌。我们到了一个年龄,只能说走到了人生的一个阶段,至于这条路段上有什么风景,则是完全没有定数、不可预知的。不是说我走到了这个路段,就一定能看到月明风清、花好月圆。

每个人的道路不同,看到的风景自然也不同。可能你在这个路段没有见到别人所看到的风景,但这并不说明你就会错过或者再也无法遇见,只能说它可能在后面的旅途或者已有别的风景代替了它。

有些姑娘害怕年龄,畏惧岁月,等不到意中人的时候便听从家人的安排匆匆结婚。幸运一点的,虽体会不到爱情的甜蜜,但是日子过得倒也平静;也有运气差一点的,遇人不淑,痛苦一生。

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写道:任何年龄段的女人都有她在那个年龄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无法复制的美。她因年龄而减损的,又因性格而弥补回来,更因为勤劳赢得了更多。

世界上没有白走的路,而年龄更不应该成为你走向远方的枷锁。

03

阿念很喜欢听钢琴曲,一直想学习一下来弥补童年的遗憾。可是,她满脸担忧地问我:“我现在都二十多了,学钢琴会不会太晚了?七八岁的小孩子可能都弹得比我好。”

我说:“你纠结的时间都能学会一首曲子了。既然想学,那就去学啊,和年龄有什么关系,谁规定二十岁不能学钢琴?”

我们身边真是有太多阿念一样的人了,做一件事情前,不是思考如何更好地完成它,而是在担心“行不行”“会不会”“可不可以”。这有什么意义呢?

蔡康永说过一段金句:十五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十八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啊”。十八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二十八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啊”。人生前期越嫌麻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心动的风景。

同理,你二十岁的时候觉得学钢琴太晚了,不去学了,等你到三十岁的时候,除了增长了十岁,其他毫无改变,你依旧只能羡慕别人的琴声。但是,如果你在二十岁的时候下定决心学会它,那么不用到三十岁,你就能弹出悦耳的音符了。

成熟取决于经历,而绝非年龄。

趁春光不急,趁微风不燥,趁一切还不晚,去做你想做的,经历你想经历的,一直努力,一直漫步在路上,这和时光又有什么关系呢?

时光不问赶路人,我们一直在路上。

唯有坚持,不负青春

01

下个月,我有三个朋友即将离开北京去别处工作。原因无非是首都的生活成本太高,看不到未来的方向。

不要说他们懦弱,也不要说他们苟且,他们也曾高呼“诗和远方”,也曾愿意为梦想而流浪他乡。可是在现实面前,再热的鸡血和鸡汤都敌不过一场“月光”。

那些年,我们刚刚走出校园,一脸稚气却故作老成;

那些年,我们没有经验,以为努力就能收获一切;

那些年,我们把委屈藏在心里,把笑容画在脸上;

那些年,我们在小小的心里装着大大的梦,憧憬功成名就的某天;

那些年,我们没有钱。

是的,我们没有钱。我们做着看似体面的工作,拿着貌似可观的工资,然后偷偷算计着每一份开销,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藏起自己的神伤。

城市太大,没有谁能听见谁的心声,大家都掬着一把辛酸泪,把所有的呐喊湮没在地铁的呼啸声中。

可是,我们依然留在这里。

02

有天晚上,我在小区的健身区锻炼身体,看见一个骑着三轮车的黑影火急火燎地冲过来,好像嘴里还说着什么。

我心里一惊:该不会遇到拐卖妇女儿童的了吧!正想着该怎么逃走的时候,我听到黑影说:“妈,你放心吧,我在这里挺好的,我正在健身房呢!”

黑影从三轮车上下来,我借着灯光一看,大概是个外来务工的年轻人。他擦着头上的汗,急匆匆地跳上一个踏步器,踏步器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年轻人对着电话说:“你听见了吗,妈?你听我正在健身呢!都挺好的,我挂了啊!”

不知道电话那头又说了什么,小伙子嗯嗯地答应着。挂了电话之后,他又匆匆踏上三轮车,急急忙忙地转身走了,三轮车咣咣的声音回荡在寂静的夜里。

我不知道这个年轻人有着怎样的经历,从事着什么样的工作,但是今夜,我作为一个陌生的旁观者,为这个小小的谎言而感到五味杂陈。

03

2016年的六月,我悄悄开起了公众号。

由于刚刚起步,粉丝数量有限,阅读量并不是非常可观。我不好意思找朋友圈里的公号大V们帮我推广,而且我觉得也没有人会愿意帮我推广,毕竟所谓的“情谊”也需要某种程度上的“势均力敌”。

但我依然想把公号做起来,所以不管再忙,我都会挤出时间写一写,尽量保持每日更新,我以为只要更新就会有更多的人看。

可是,某天下午我意外得知,原来公号的推广也是一门生意,是需要付费的,就像广告一样。

一时间突然觉得好无力,原来还是我太年轻。

我发消息给小左:“原来公众号的推广是需要付费的,我觉得做公号好难。”

小左回复道:“那你付点广告费吧,毕竟推广出去了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我心中一阵不爽,“没钱。”便把手机丢到了一边,整个下午都在郁闷中度过。

原来我每天坚持写字,都比不过甩几张钞票的效果来得快,可是我没钱。

“你管什么推不推广,只要写下去就好了啊。”小左又发来一条消息。

我盯着屏幕看了半天,觉得也是,除了继续写下去我还能做什么呢?毕竟我是一个没钱买推广却又想能让更多人看到我的文章的人。

04

那些年我们没钱,却依然在这车水马龙的城市坚持着自己一点点的执念。

可能有人会问,没有钱为什么还非要待在大城市,为什么不回家过安稳的日子?何必自讨苦吃?

因为这里有机遇和希望。

或许有一天,离开这里的朋友会重新杀回来站在CBD的门口;或许有一天那个骑三轮车的小伙子真的会在健身房里锻炼;或许有一天,我真的会有自己的作品问世;或许有一天,你会发现没有钱真的不算什么。

只要你坚持下去,总会出现转机。

突然想起前段时间火遍网络的一段话:

“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浮躁的世界,愿你活得刚刚好

01

最近工作一直很忙,连续长期的加班让我有些吃不消。有一天我终于承受不住内心的煎熬,去骚扰桃小姐。于是就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你觉得我最近好吗?”

“不好吧,你怎么了?”

“你怎么知道我最近不好的?”

“因为你好久不发自拍了啊!”

我竟无言以对,但是好像也没有觉得哪里不对,总不能说“请问哪位同学需要看脸吗?黑眼圈扩散到下巴P都P不掉的那种哦”吧?

于是我就开始声泪俱下地诉说最近的压力,工作的忙碌和各种生活中的“一地鸡毛”。

桃小姐淡定地听完,优雅地喝了口水,回应:“你是智障吗?”

什么?我真是从未听到过如此安慰呢。

桃小姐接着说:“我觉得活着快乐最重要了,我决定以后找一份清闲的工作,这样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那你喜欢做什么?”

“追剧,玩游戏,拼图,逛街,看电影,跑步。大概这些事都和工作没什么关系,也没啥进步,但是我喜欢。我生命的中心是家人,朋友,男朋友,是生活,工作只是有事可做,为了不无聊而已,只是赚点零花钱。”

“我怎么感觉听上去那么玄幻呢?”我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因为我觉得这种生活距离我好远。

“所以我说你是个智障啊,能做好就做好,做不好就混过去,有出息是好事,但是不要为了这些倾注全部的精力。”桃小姐吹着刚做好的指甲,一切都是刚刚好的样子,在她面前我觉得自己像个苦哈哈的擦鞋小妹。

“那你有什么特别想做的职业吗?”我继续问。

“大学老师吧。”

“如果做不成呢?”

“那就找份清闲的工作,过自己理想的生活。”

“嗯。挺好的。”

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敷衍着结束了这段对话。因为我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过得像她那么潇洒。

02

我一直觉得,人来这世上走一遭,还是应该有点追求,实现点人生价值的,如果往大了说,要是能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那是更好的。所以,我从小到大都活得像一碗鸡汤—努力,上进,追求完美。因此,“混”这个字,在我这里是不存在的。在决定做一件事情之前,我总会努力考虑各种情况,制订各种计划,力求找到最佳方案。

可是这样确实会比较累。因为追求是无止境的,而思维和能力又永远滞后于想法,以至于一件事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会因此自责、失落,恍然若失很久很久。这让我错失了许多本该轻松愉快的美好时光。

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这种行为是不是真的对自己太过“刻薄”,其实我也想过轻松加愉快的理想生活啊。

我也想逛街吃饭刷淘宝啊。

我也想今天青海拉萨明天尼日利亚啊。

我为什么不在最好的青春里“诗酒趁年华”而是天天对着电脑码字?

正当三观开始动摇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位老司机。

03

老司机不是真正的司机,他是一位编剧。之所以称他为老司机,是因为他的人生阅历太过丰富。

我问老司机:“我看你天天忙得跟2.0版的陀螺似的,你活得快乐吗?”

老司机整理了一下衣袖,咂咂嘴道:“嗯,还好吧。”

“那你怎么看人为了理想的生活而敷衍当下的生活这种观点?”

老司机拍拍裤脚,跷个二郎腿:“那我给你讲讲我自己吧。”

老司机在2008年跨过滚滚长江来到首都,从此开始了他的“北漂”生涯。

在成为一枚优雅的编剧之前,他做过报社记者,跟过各种剧组,也曾在编辑出版行业潇洒走一回。可是不管职业怎么换,有两件事是永恒不变的:一是吃不完的泡面,二是塞不满的钱包。

老司机当年还是一名血气方刚的小伙子,纵使生活虐他千百遍,他亦小心翼翼地怀揣着自己的编剧梦。每天白天各种奔波忙工作,晚上回到小小的出租屋里就开始就着泡面写剧本。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五年。

终于,在2013年的时候,老司机迎来了人生的转机—他的剧本被导演相中,拍成了电视剧并由当红一线男星出演了主角,在央视播出。

从此,老司机告别了“泡面时代”,成了吃着火锅唱着歌的有钱人。

他果断辞掉了自己的工作,过起了自己当初理想的生活:每天开心了就码码字,写写剧本,更开心了就学学烹饪,看看电影,逛逛街。

一开始他觉得生活是如此惬意,以前那忙碌的生活仿佛垃圾一样恶心。可是三个月过后他突然感觉自己好像被世界抛弃了:约朋友,朋友忙着上班;看电影,自己“被包场”;就连逛街买东西不用排队都觉得不适应了。以前心心念念的理想生活突然变得如此乏味。

于是他又找了一份工作,开始了既可朝九晚五,又可码字插花的生活。

“人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生活的节奏,要找准一个度。比如,我给自己规定每天写四千字,如果我把标准降低为两千字,我会活得比较安逸,但是会闲得让我不太舒服;如果我把标准提高为六千字,我也完全可以做到,但是那样会比较累,所以最好的状态其实是五千字,比自己的能力多一点点,又不会觉得太累。”

老司机现在的日子过得如鱼得水,张弛有度。

04

其实,哪有什么理想的生活,不过是人在一种状态时对另一种状态的想象罢了。

当你觉得过得疲惫的时候,清闲是你理想的生活;当你觉得过得舒适的时候,忙碌又成了你的向往;正如人总是觉得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同样,也觉得过不上的生活才是最理想的。

可是,你是真的喜欢你所谓的理想生活吗?还是只是对当前不满意的生活的一种排斥?

正如老司机所说,人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生活的节奏,要找准一个度。倾注全部精力在一件事上,会使人疲惫不堪;浑浑噩噩敷衍着做事,又会使人百无聊赖。

我们要做的,是找到自己最理想的状态,而不是最理想的生活,不过,一旦找到了最理想的状态,哪一天又不是最理想的生活呢?

现在,我依然会努力地工作,依然承受着一定的压力,可是我也会跑步、码字,和朋友们把酒言欢。我的世界不大不小,温暖自己却刚刚好。

挣扎的过程正如蝴蝶需要成长的过程,你让它舒服了,可是未来它却没有力量去面对生命中更多的挑战,所以,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思索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上,倒不如在每天的生活中找准自己的节奏,把追逐成长的过程变成适应成长的过程。

愿你找到最理想的自己。

你可能永远等不来合适的时机

01

艾小姐曾兴奋地告诉我她想学插画,并买好了教材、素描本和各种型号的笔,一副“万事俱备只欠上手”的架势。同为美术爱好者的我瞬间被撩燃:“好啊好啊,学学学!”

艾小姐天资聪颖,不管学什么都上手得很快,上学时是班里的“扛把子”,工作之后也是老板最器重的“宝宝”。所以,我觉得,以她的能力,用不了多久便可立足于插画界,我甚至已经洗好了手准备抱她的大腿。

后来,我问艾小姐的“艺术造诣”到了哪个阶段,艾小姐叹口气道:“唉,每天工作忙到死,好不容易到了周末就想赖在床上什么都不想干了……”

“所以?”

“所以我还没开始学,那堆东西早就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等我有空再说吧。”

再后来,每当看到漂亮的画,她还是会分享给我并激动地说:“这个风格的画好漂亮,等我有空了一定要学!”

然而,至今艾小姐都没有学插画。

艾小姐并不是真的忙,她依然有时间刷微博、追剧、逛街。她只是觉得只有等到有一个完整的空闲时间的时候,才可以去学习画画。

可是,对于工作的人来讲,哪有这样的时间呢?

02

我又何尝不是这个样子?

上学的时候,我也想学好多东西,可是又觉得每天上课和工作就很累了,不如等寒暑假再学吧。

于是,每当寒暑假来临前的一个月,就畅想自己的假期生活:我要进步!我要提高!我要充电!我要读书!我要健身!我学古筝!我要学油画!等等等等。总之,就是一种打满了鸡血“我要上天,我要和太阳肩并肩”的感觉。

可是假期生活开始的第一周,“唉,上学好累,朕回家舟车劳顿,需好生休养一番,其他事再议吧!”

第二周,“约饭吗?”“走走走!”“逛街吗?”“走走走!”“看电影去啊!”“走走走!”……我真是没想到自己还有行动力这么强的时候呢。

第三周,基本就是“天好热(冷),朕龙体欠安,还是在家里待着吧”。

第四周,“居然开学了!假期好短,这些东西只能等下个假期再学了。”

不要问我下个假期会怎么样,我只能告诉你“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我一直都在等,等一段合适的,清闲的时光去做某件事,以为这样才能集中精力,才能安心去做,然而事实是这样的时机永远都不会来。

03

前段时间有好多朋友问我怎么不开公众号,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就说等我有时间写一写,现在文章不够,估计开了也很难更新。就这样等呀等呀,一个月过后,周围的朋友都将公号做起来了,我还是没开公众号。我心里也着急啊,就这样安慰自己:等我有时间,一定开起来。

后来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结识了一些年龄相仿的公号写手,他们许多都还在读大学,却已经是公号大V了。我向他们吐槽:“每天都好忙,没有时间做公号,真羡慕你们这些学生,有大把的时间可以造作。”可是他们的回答是,每天在学校也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有的还要准备考试、毕业论文、答辩等,经常都是半夜一两点才有时间去写公号。

看,这就是差距。

高效的人总是能利用生活中琐碎的时间去完成一件事,而低效的人却总是在等一个合适的时间才想做某件事。

讽刺的是,一直在等待时机的我却在最忙碌、事情最多的时候,将公众号开起来了。

04

曾经,《等风来》里的一段话被许多年轻人奉为座右铭:“不管你有多着急,或者你有多害怕,我们现在都不能往前冲,冲出去也没用,飞不起来的。现在的我们只需要静静地等风来。”

于是,许多人拿等待来作为自己失败的借口:我之所以一事无成,是因为我没有等到合适的时机;我之所以没有对象,是因为我没有等到合适的人;我之所以没有钱,是因为我没有等到合适的商机……

那么,我告诉你,你可能永远等不来合适的时机。所有的等待,不过是懒惰的借口!

《饮食男女》里有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再下锅。”

生活就是洪湖水浪打浪,一浪胜过另一浪。

你永远不知道这件事情处理完之后会有什么样的事情接踵而至,你以为会有的空闲时间真的只是你以为。

所以,不要再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也不要再去等待所谓的合适的时机,想做什么就立刻去行动,只要开始了第一步,后边的事情都会水到渠成。

去做想做的事,去见想见的人,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燥,趁我们还年轻,趁一切都还来得及。

成长不必等风来,成长从不等风来。只要跑起来,就会有风来。

最好的时机,就是现在。

凡事不将就,才是对生活的不辜负

01

有一天,我和王姑娘一起去吃朝鲜冷面。

我说旁边新开了一家正宗的韩国餐厅,里面的冷面听说不错,但是稍微贵一些,大概二十五元一份。

王姑娘说自己现在资金比较紧张,去普通面馆吃吧,十五元一份。

我们就去了普通面馆,结果那家的冷面非常难吃,是“我给你钱,求你别让我吃了”的那种难吃。然后我们去了别的餐厅,重新点了餐,花了三十多元。

看,原本我们是想吃冷面,还想省一点钱,结果却是花了更多的钱还吃得不开心,搞得自己满腹委屈。如果当时直接去吃口碑好的那一家,虽然多花一点钱,但是可能会吃得很开心。

其实,这种委屈一时,难过一天的事情比比皆是。

02

一次,我在某专卖店看中了一件衣服,穿上美丽大方得体,服务员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自己也觉得穿上后好像自带光环。

我想买下来,可是偷偷瞥了一下价格—呵呵,半个月的工资。于是面露难色地说:“感觉不是很好看,我们再去别家看看吧。”

回家后,我立刻登录了某网去找这个品牌的网店—没有,找代购—也没有。可是真的好喜欢,怎么办?找同款啊!于是我搜遍某网,还真找到了相似的衣服,价格也是白菜价,买买买!

几天后货到了,我兴冲冲地打开一看……虽然款式相似,但是做工、面料、尺寸以及效果真的不忍直视。于是,我纠结了半天,还是去专卖店买了那件衣服。

我贪图便宜委屈自己的代价就是多花了白菜价,买了件没用的衣服,还惹得自己郁闷了好久。

03

赵小姐曾经在某媒体公司上班。

由于她所在的部门工作量大,人手又不够,再加上她是新人,所以很多老同事喜欢把一些琐碎的事情交给她做,导致赵小姐的工作量骤然增加,常常连续加班到凌晨。

赵小姐向我诉苦,觉得自己白白做那么多事情,耽误时间和休息,非常委屈。

我安慰她说,没事,就当是学习,提高工作水平,增长经验。

可是赵小姐说,不过是向电脑里录入一些文件,帮别人排一下广告的版式等等,都是费时费力但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活儿,而且这些事情根本不在她的业务范围。

“那你为什么不拒绝一下,或者提一下意见呢?何必把自己搞着这么满腹委屈。”我问道。

“可是我不好意思提出来啊,而且也不是什么大事,唉,先这么干着吧。”

前段时间,赵小姐告诉我她辞职了,原因是某天熬夜帮同事排广告的时候一个不小心把内容放错了,结果广告商大怒,要求赔付违约金。赵小姐承担不起这个责任,于是选择了主动辞职。

这件事情本身和赵小姐无关,她承受着压力和委屈帮别人做事,本该受到同事的感谢,结果出了问题要自己承担后果,还丢了工作,同事却什么责任都不用承担。

04

小时候,我们总是被教导要学会乐于助人,要学会付出不求回报,要发扬“雷锋精神”,宁愿让自己委屈一点,也不能厚着脸皮开口说出自己的需求和想要的回报。

长大后我们才发现,哭的不一定是最委屈的,而那个沉默着的、不去辩解的人才是最委屈的,因为她不屑辩解,永远想把自己最坚强的一面留给别人,而委屈只留给自己承受,哭只留给自己听。

为什么你总是感叹做好人难?

为什么你总是觉得自己出力不讨好?

为什么你总是觉得天底下最无奈的人是自己?

其实,事实是委屈自己终将吃更大的亏。

因为你在委屈自己做一件不想做的事情的同时,本身就充满了排斥感,所以不管这件事的结果如何,你潜意识里都不会感到满意。同样,能让你将就的东西估计本身也不怎么样吧。

你心不甘情不愿地去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浪费了时间、金钱、感情和精力,结果也是差强人意,那么这件事还有多大的意义呢?

所以说,不如按照自己的本心来,去做想做的事,去买想买的东西,一旦决定,就不后悔,一旦选择,就不要将就。

你要相信,自己主动去选择的东西永远不会错。

因为你喜欢它,所以你就会带着十二分的劲头去完成它,因为你喜欢它,所以即使它并不那么适合你,你也不会感到失落。从某种程度上讲,“喜欢就买,不行就分,多喝热水,重启试试”这四大准则也不是没有道理。

做一个干脆利落的人吧,不纠结,不委屈,不妥协,相信这样的你,会快乐很多。

真正的关心,从不是用言语伤人

01

我把王小板拉黑了。

她问我最近在忙什么,我说一直在写文章,想出本自己的书。

她说:“你简直活得太不切实际了,别做梦了!”

她问我工作忙不忙,我说最近经常加班。

她说:“你挣那点工资够养活自己的吗?有时间还不如找个男朋友,一把年纪了也不知道着急,再过几年就嫁不出去了!”

她问我现在住在哪,我说公司附近,房租很贵,买房更难。

她说:“真不敢相信,你居然还考虑买房!女孩子只要找个有钱的老公就行了,你是不是傻?我这是关心你,别人我都懒得说她!”

呵呵,我谢谢你的关心,你还是把心留给自己关着吧。然后我就把她拉黑了。

你别说我玻璃心,王小板这不是第一次以“关心”的名义给别人添堵了。

有一次,大家一起去逛街,张小薇试穿了一件略显成熟的衣服,问我们意见,我们都委婉地告诉她有点不符合她的年龄,王小板直接扯着嗓子喊了一句:“张小薇,这件衣服你可以直接拿回家给你妈穿了!”

李小欧试穿了一件短裙,刚从试衣间出来,王小板就哈哈大笑着说:“李小欧你将来能生个儿子!”

我们都不太能理解为什么她突然来这么一句。

王小板接着说:“屁股大的生儿子啊!你说你腿那么粗,还敢穿短裙!”

一下搞得李小欧脸上挂不住了,一言不发地回试衣间换了衣服,我们几个和服务员一起呼吸着同一片尴尬的空气。

从那以后,大家出去玩都不会再叫王小板了。

前段时间,小安和男朋友大吵了一架,想分手,我们纷纷安慰小安。结果王小板说:“就你长这样,分手后确定能找得到下家吗?”我们把王小板批判了一番,她还十分委屈地说:“我这是关心小安啊,为她好还有错了?”

王小板总是嘴上说着“我为你好”,但是实际上却不遗余力地往别人心里插一把刀。

这不是关心,仅仅是嘴贱而已。

02

邻居隔壁老王也是个爱操心的主儿。

上个月,高考成绩陆续出来了,楼上小明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只能上个普通二本,在考虑要不要复读。

老王听说了,就安慰小明说:“以你的成绩,能上个二本就不错了,再复习一年也不见得有提高,说不定还不如现在呢!我儿子当年也想复习来着,我就没同意,让他去上了,虽说山大比清华北大差了一些,但好歹也是个985。我这都是为你好,不让你浪费青春。”

小明被说得一阵脸红,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几经挣扎,最后还是选择了去复读,但是老王的话让他一直压力很大。

楼下的小宋毕了业之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准备出国深造。老王听说了,又去关心小宋。

他说:“小宋啊,你毕业了不好好找份工作,还天天想着去国外读书,一分钱不挣还花你爸妈的钱,你还是安心在家里找份工作吧,我看那个辅导班还招老师呢。我儿子啊,每个月工资都上万,还给我打生活费。我这都是为你,也是为你父母着想啊。”

小宋被说得无地自容,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结果在父母的支持下,还是出国了,不过她总觉得心里有负罪感。

前几天我回了趟家,结果出门就遇到了隔壁老王,躲是躲不过去了,只能聆听老王的教导:“你这么大了怎么还没找个对象啊,我闺女都谈了两年了,小伙子很不错!你说你怎么还不上点心啊!我这可都是为你好。”

我连忙满脸堆笑点头哈腰:“是是是,谢谢您的关心!”内心早已腹诽一万次:你要是真为我好你倒是把你那不错的准女婿介绍给我啊。

老王的出发点或许真的是出于好意,但是他这种表达方式却让人感受不到任何的关心,反而会影响听者的心情。这种“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关心,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满足他们自身的优越感,说嘴贱真是一点都不为过。

03

生活中,这种打着“关心”的旗号对别人指指点点的事情比比皆是,明明是损人的行为,非要包装上一层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管给别人心上捅了多少刀,仿佛只要一句“我这是为你好”就可以一笔勾销。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嘴贱和毒舌似乎变成了一种潮流,人们喜欢用一种尖酸刻薄的语气嘲讽他人,以彰显自己的机智与幽默,其实这只是情商低、没脑子的表现而已。

幽默的人总是提醒自己不要嘴贱,而嘴贱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很幽默。嘴贱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喜欢用别人的痛处当笑料,而幽默最大的特点则是解救别人于尴尬之中。

明明是一句挺好的话,为什么非要夹枪带棒地表达出来?真正的关心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设身处地地体谅对方,不是自以为机智地在别人伤口上撒盐。

别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你别介意啊”,那我给你一刀说“不好意思,我这个人就是行动力强,你别往心里去啊”,你能答应吗?

直率、情商低和嘴贱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过了十八岁再强调自己说话直,就是向他人宣告你自己是个傻子啊!

如果你是真的为他人好,就要学会尊重别人。记住,关心是克制,而嘴贱,是放肆。

把不咸不淡的生活过得精彩

01

最近有很多人问我:“西风,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可是又不知道换什么工作比较好,怎么办?”

我一般是不支持随便换工作的,因为不论哪个行业,工作给人带来的都是规律与压力,而不是轻松与欢喜。所以,如果你是因为当前工作的内容、压力、时间或者人际关系等方面因素而换工作,那么你的下一份工作依旧会面临类似的困扰。每个行业的工作不过是在同样的框架里编织不同的花纹罢了。

我的学姐栗子毕业后去了一家国内知名的出版机构工作,知名国企,又有高薪和补贴,我们当时都羡慕坏了。

栗子做的是教辅图书的编辑,对能力要求比较高,既要熟悉所负责科目的基础知识,从书山题海中挖掘最有用的信息,又要掌握编辑最基础的工作流程。

栗子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满腔热血,每一个题目都要精挑细选,每一页都仔细排版、校对。然而半年过后,她就渐渐厌倦了这一成不变的工作流程,动起了跳槽的念头。

有一天,她对我说:“西风,我好羡慕你杂志编辑的工作啊,每天的工作就是看文章,一定对提升自己很有帮助吧,还有机会认识那么多作者,不像我,天天跟一堆高考题打交道,太没有意义了。我也想去杂志社工作。”

我顿时浑身上下都写满了尴尬,因为在这以前我还羡慕栗子每天悠闲地翻翻高考题就可以了。而我,每天的工作虽然是看文章,找文章,可是这和自己闲暇读书是有很大区别的,工作可不允许你边品着铁观音边回味一篇文章,它要求你以最快最精准的速度从几万篇文章中挑选出几篇最符合要求的,这本身就是个需要脑力的技术活儿。

我们总是把别人的工作想象的很简单,把自己的工作压力无形中放大,总觉得别人的工作比自己轻松,却不知道别人或许也正这样羡慕着你。

后来,栗子还是换了工作,如愿去了一家报社,干起了她曾无比羡慕的“每天看看文章”的活儿。可是才工作了不到一个月,她就体会到找文章的不易,反而又开始怀念起以前研究高考题的悠闲生活了。她曾说过看高考题让她觉得自己永远十八岁。

其实我们总是这样,以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于是放弃已经拥有的美好,去攀登那未知的山峰,可当到了顶峰后才发现,原来是“风景这边独好”。

想要度过一个充实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是让自己喜欢上现在的工作。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这种概率恐怕不足千分之一。所以,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自己已有的工作,从这里开始,积累你的人生。

02

思宇曾经在一家中日合资企业做翻译,每天要把日文材料翻译成中文,偶尔出席洽谈会议,保持着新闻中安静地坐在领导斜后方口中念念有词的黑衣女子的形象。本来这个工作是很多人向往的,待遇高又体面,她自己也明白,可是她最终还是跳槽去了一家金融公司,理由是股市潜力大,有商机。

前几年股市行情好,思宇确实赚了一大笔雪花银,可是近两年股市呈萎靡之势,思宇见行情不对,当即辞了工作。

每天看老板脸色太让人不爽了,干脆自己做老板吧。于是,思宇用前几年炒股赚来的钱开了一家服装公司。

虽然有过企业公司的工作经验,但是毕竟没有实战经历,她事必躬亲,每天累得像狗一样,可是公司还是关门大吉,赔得血本无归。

思宇觉得自己创业太难了,还是老老实实上班吧,于是应聘到了一家规模较小的出版社上班。由于每天和作者们接触,她又开始羡慕作者们这种自由工作者的生活,觉得朝九晚五的生活太没劲了,还是在家里轻轻松松地专心写作比较爽,出了书还能名利双收。

于是她又把工作辞掉了,信誓旦旦要在家写书。憋了一个月后,文章没写几篇,倒是快把自己逼疯了。没有了工作时间的束缚,思宇的生活变得一团糟。作息不规律,饮食无节制。原本以为二十四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可以做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事,然而事实是吃了很多没用的零食,刷了很多无聊的微博。刷微博的时候她发现了很多网红晒照片博得了很高的人气,想着自己的颜值也不低,为什么不让世人见识到自己的美呢?

上个月,思宇又拎着简历去一家电视台应聘外景主持人,结果失败了。HR觉得思宇的外形条件和综合素质是不错,但是没有相关的经验,而且频繁在不同领域换工作,却没有在一个领域有资深经验,没有定性。

经过这次面试失败,快三十岁的思宇突然迷茫了,她开始反思这么多年来的工作经历到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

在兴趣领域,什么都了解一点,什么都会一点,叫有生活情趣;但是在工作领域,什么都涉猎但是却没有一项深入研究过,叫归零。

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工作来磨炼自己的心志,提高自己的人格。只有通过长时间不懈地工作,磨砺了心志,才会有厚重的人格,在浮躁的生活中沉稳而坚定。三心二意,好高骛远的人,只能在生活中随波逐流,最后被时代的浪潮冲走。

03

也有人问过我:“西风,你喜欢你现在的工作吗?”

虽然我现在从事的工作正是我当初所向往的,但是时间一长难免也有厌倦的时候。

有段时间连续加班了近乎一周,搞得我身心疲惫,整个人也陷入了深深的迷茫。我问同事海涛:“你说,我们现在的工作也是天天对着电脑,在公司和家之间两点一线地往返,这和回家做个公务员有什么区别啊?”我当初就是因为不想过安稳的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才毅然来首都的,可是这一成不变的工作模式让我失去了新鲜感,渐渐找不到坚持的意义。

可是海涛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他说:“可是每项工作进入了一个稳定的时期后,不都有它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吗?”

真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每一项工作都有固定的流程,今天你觉得这项工作很乏味,明天你换了新的工作,依然会觉得乏味,你永远都找不到一个充满变化,时时刻刻带给你新鲜感的工作。

然而,所谓人生,归根结底,不就是一瞬间、一瞬间地持续积累吗?每一秒钟的积累成为今天这一天,每一天的积累成为一年,每一年的积累成为人的一生。那些令人惊叹的伟业,实际上都是同一个过程反复积累的结果啊。

或许,我们小时候曾经憧憬过这样那样的工作,向往这样那样的生活,可是后来才发现,多的是我们无法掌握的事。

换工作不能解决工作本身给你带来的困扰,而你也可能永远无法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即使你讨厌现在的工作,但是还要不得不努力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心灵已经得到了锤炼,能力已经得到了提升,这一点一滴都是你抓住人生幸福的契机啊。

所以,不要把烦恼归结于你现在的工作了,烦恼来源于你自身而并非工作。与其纠结要不要换工作,倒不如像韩寒说的那样:把不忙不闲的工作做得出色,把不咸不淡的生活过得精彩。

当你学会沉默,成熟才刚刚开始

01

回家的时候,我在一家专卖店结识了导购晓敏。

我们是在我结账快走人的时候攀谈起来的。她说过两天会来一批新款,她会帮我留几件适合我穿的衣服。我忙说:“不用不用,我明天就要回北京工作了。”

“你在北京工作啊?真厉害。”晓敏无比羡慕地看着我。

我苦笑道:“其实在哪里都一样啦,都是一样搬砖挣钱嘛。”

“那不一样啊,你在大城市肯定见识经历和我们不一样,年轻的时候还是应该在大城市生活一阵子的。”晓敏很认真地说。

这让我有些惊讶,觉得晓敏和其他安于现状的导购不一样,她的身上有一种呼之欲出的野心,那双灼灼发光的眼睛告诉我,她不应该被这小小的柜台束缚。

临走时,晓敏要了我的联系方式,一向不加陌生人的我竟然同意了。大概是这个姑娘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吧。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我对晓敏也有了一些了解。原来晓敏不是中途辍学出来打工的小姑娘,她是一名大学生,虽然学校不怎么好,可也是正规本科毕业。毕业后她原本打算留在省会城市工作,可因为是家中独女,父母不舍她一人留在外地,于是千呼万唤召回了家乡。

县城工作机会少,她的专业也不对口,几经转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只好来到这家专卖店做导购。可是她自己不甘心,于是悄悄买了公务员考试的复习资料,准备国考。

“县城不比大城市机会多,只有考上公务员或者进入事业单位,别人才会看得起你,所以我一定要考上公务员,我不想一辈子就这样过去。”晓敏曾这样告诉过我。

02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晓敏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备考上。工作时间不让看书,她就把知识点抄到一张张小纸条上面,压在单据下,生意不忙的时候就抽出来看一看。

中午的时候,大家都趁午饭时间出去溜达溜达,释放一下压抑的身心,晓敏为了节省时间复习,经常叫外卖,自己边吃饭边看做过的习题。休假的时候也不和同事们一起出去玩了,而是自己在家里复习。

时间一长,晓敏有点脱离组织了,同事们也开始议论纷纷,说晓敏自不量力,一个小售货员还想考公务员,还是国家公务员,简直是脑子被门挤了。

有一次,一个同事让晓敏帮自己值半天的班,晓敏还没开口说话呢,其他同事就酸溜溜地来了一句:“你可别耽误晓敏复习,人家可是要当公务员呢。”这种不阴不阳的话就像一根根无影针,钻到晓敏的身体里,将她扎得体无完肤却又找不到伤口。

与此同时,家里的人也没能为她塑造避风的港湾。无知的亲戚们常常给她敲警钟:“晓敏啊,女孩子有个工作就不错啦,花那么多时间准备什么考试,还不如多用点心找个对象呢。”她的父母也常常“不经意”地提点她,她的同学们孩子都会走路了。

对于这些冷嘲热讽,晓敏垂下眼睑,抿紧了嘴唇,一句话都没有回应,一个字都没有反驳。她变得越来越沉默,将一切波动的情绪化作一股无声的力量:做下去,不论如何我都要做下去。

在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晓敏终于崩溃了。她在寒冷的冬夜里给我打了一通电话,她说:“西风,我害怕了,我怕自己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是自不量力,我怕自己考不上。”

我知道,晓敏其实已经做好了准备,她的担心,不过是黎明前对黑暗的恐惧,她所需要的只是静静地等待太阳升起的那一刻。

“晓敏,不要去管别人怎么评价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们越不相信你,你就越要证明给他们看,一路不易,要坚持。”我告诉晓敏。我知道这些道理她都懂,只不过同样的话从别人嘴里说出来,往往更有一点说服力罢了。

晓敏只回了一个字:“好。”

之后我的工作也渐渐忙了起来,两人也鲜有联系了。

直到前两月,我收到了晓敏的信息,她说国考面试通过了。

我说:“恭喜。”其实在她那通电话之前,我就知道结果一定是这样。

只要你做了足够的努力,收获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

03

晓敏考上后,同事和亲戚们又开始议论纷纷,有人说晓敏一看就是个人才,考上是早晚的事;有人说羡慕晓敏运气好;也有人说晓敏这么普通的女孩子,考上八成是走后门了。评论杂七杂八,唯独没有人想起晓敏曾经的努力。

对于这些风言风语,晓敏像以前一样选择了沉默。自己问心无愧,又何必在乎他人的口水?

有些人就是这样,自己做不到,还不相信别人的能力,永远活在自己狭隘的世界里,不屑一切,又一无所有。然而我们往往却最爱听信这种人的话,为了合群,为了面子,走着他人认为对的道路,所以渐渐变得和他们一样平庸,渐渐也忘记了最初的自己。

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对错还是可以自明。话语想要教给我们,知足常乐迎合大众才是世间的真理,但你也可以选择不听。

就像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写的那样: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有些路你注定要一个人走,有些事你注定要一个人做。

当面对别人的质疑和嘲讽,百口莫辩不如省下力气去做好想做的事情,有时候,沉默比话语更有力。沉默,是一道风景,因为这世界许多时候需要沉默。沉默,不是无言,不是卑微,它只是我们所不知的美好的姿态,它是有着深度的内涵。

你还活在别人的口水中吗?那么不妨试着学习沉默吧。其实,当你选择沉默,成熟才刚刚开始。

所谓怀才不遇,不过是自欺欺人

01

查查研究生毕业后,一个人来到北京找工作,他觉得自己虽没有名校背景但好歹也是硕士学历,找个工作应该不难。

可是一周之后,现实将他的梦想击碎,他并没有找到工作,而且生活费也所剩无几。

那段时间,他住在一天三十元租金的青年旅舍里。旅舍空间小,环境差,只有四张铁架床,八个人挤在一起,一层楼的人共用一个卫生间。

住在这种地方的人一般都是收入不高的外来务工人员,从事着一些诸如送快递、端盘子、推销员等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显然,查查成了这里学历最高的人。不过,这可没什么好骄傲的,反倒让他更加郁闷,觉得自己堂堂一个硕士毕业生,竟然和这群人在一起,简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次,我从地铁站出来,看到一个发传单的人很面熟,走过去一看,竟然是查查,我以为他在做兼职赚外快,一问才知道他是为生活所迫,不得已才让室友帮忙联系到了一份发传单的零活,一天八十块。

那天我请查查撸串,问他为什么毕业这么久还没找到工作。

“生不逢时呗,就是无人识良才。”查查撸着串,牙齿间嗞嗞冒着“火星”,“你说我好歹也是个研究生,虽谈不上通古博今,那怎么也算是个学富五车,那些HR真是不开眼啊。”

“那他们为什么不录用你呢?”我也很迷惑。

“天公无眼识良才呗。”

“那你……有没有注意过他们的招聘要求?”我试探性地问了一句。

“……”查查放下手中那串腰子,不说话了。一会儿,他才声若蚊蝇气若游丝地来了句:“要么是他们需要一些相关经验和履历,要么就是我专业不对口,要么就是待遇不好……”

“那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有什么一技之长或是拿得出手的作品之类的呢?”我继续问。

“……”查查不说话了。

“那你觉得自己应该月薪多少?”

“八千吧!”查查突然“复活”,眼神中放着光。

“那么你的能力配得上八千的月薪吗?你当初放弃了那些月薪不高的就业机会,现在却在这里怨天尤人地发传单?”

查查再一次陷入沉默。吃完饭,我让查查回去后冷静一下,去观察寻找身边人的和其工作的联系性,再重新定位自己。

回去后,查查开始仔细观察那些自己平时瞧不上的同住青年旅舍的年轻人。他发现送快递的小赵每天晚上坚持锻炼,保持良好的体力和耐力去送货;做推销的小张每天自主学习营销类课程,对着镜子讲话练习口才;做厨子的小王经常买新的菜谱自己琢磨……他们虽然学历比查查低,可是都有能养活自己的一技之长,而且不断使自己对工作内容更加熟练,更加进步。查查反观自己,好像上了一辈子学看了许多书,空有一纸文凭却什么都不会,甚至比不过他曾看不起的这些人。这样的查查,又有什么资格怀才不遇呢?

后来,查查对自己进行了重新定位,他决定放低身段,眼光不再那么高,从更容易融入社会的推销行业做起,慢慢来。

其实,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怀才不遇,那些觉得怀才不遇的人,多半都没有真才实学,不过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弱小而自欺欺人罢了。

02

雷格是南大中文系毕业的高才生,曾经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拿过奖,十七岁的时候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杂文集,可谓少年得志。

毕业后,雷格觉得自己很厉害,不屑于进私企工作,他向新华日报社投了简历,成为十名实习生中的一位。

他们需要经过三个月的考核,然后在这十名实习生中,留下两名。雷格觉得是具有写作才能,又是名校毕业,留下来是十拿九稳的事,可是最后,那两个转正名额里,并没有他。

雷格很生气,觉得这怎么可能,自己那么优秀,怎么会留不下,一定是有黑幕。

雷格坚信着自己的“黑幕”论,满腹怨气地离开了。后来,他由于端着身价,半年没有找到工作,一直觉得怀才不遇,得不到自己应有的待遇。直到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当时留下的两名实习生都是北大的硕士时,才感觉到自己的幼稚。

他开始重新反思自己,发现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除了让自己满腹怨气,没有让自己进步一点点。于是,他决定找一家小的媒体公司开始学习经验,一步步做起。

现在,雷格已经成了一名职业编剧,作品曾在央视热播,作为也远远超过了当年那两个实习生。

可是雷格的名气始终是小了一点,这在唯“名”是图的娱乐圈很吃亏。

有一次,雷格和另一名知名编剧同时为一部小说改剧本,导演很欣赏雷格修改的版本,可是出于宣传的考虑,还是采用了那个知名编剧的版本,并对雷格说:“我很欣赏你的作品,不过出于种种考虑,我们需要一个有名气的编剧来做宣传,这样如果我们采用你的作品,但是要署上别人的名字可以吗?片酬不会少给。”

雷格拒绝了,他有文人骨子里的自尊,自己的作品容不得沾染别人的半点气息,更别说当枪手了。

事后,我问雷格:“你不觉得委屈吗?明明写得好,却还是不能被录用。”

雷格说:“不啊,我现在名气不够说明我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的,还是要努力呀。”

“你已经很不错了,不会觉得怀才不遇吗?”我替雷格叫屈。

然后,雷格说了一句让我大概会受益终身的话:“怀才不遇终是能力有限,生不逢时必曾错过良机。”

是啊,虽说时势造英雄,可是哪个时代又缺过英雄呢?真金不怕火炼,真正有实力的人,永远不会怀才不遇。而只有那些虚张声势的人,才会觉得自己被埋没。

03

世上并不存在什么怀才不遇的人,自己的命运都不能自己掌握的话,又能有什么才能呢?如果让那些怀才不遇的人去卖茶,估计也卖不过其他的小商小贩吧。

因为他们一直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里,看到的全是美化过后的自己。不管什么事,还没有开始做就认为“这有什么,我也行”,真的行吗?试试就知道了。结果往往会让他们自己都不敢相信。然后就开始为自己的能力欠佳找各种借口,“怀才不遇”绝对是最常用的一个。

小时候,我们总以为自己是个还没有被发掘的“金子”,其实长大后才发现,我们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自己都没有发光的体质,又怎能让伯乐来发掘呢?

正如一句话说的: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优秀;愤世嫉俗的人,往往看不到世界的美好;只有敢于低头并不断否定自己的人,才能够不断地吸取教训。要长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

不要再抱怨什么怀才不遇,明珠暗投。要知道,一分才情,或者三分才情都成不了大事,那七分认真和努力如果不投进去,又怎么会成为大才呢?

与其急着批判,不如尝试了解

01

有一次,看一个类似大学生脱口秀的节目,前几位出场的选手一个个声音洪亮,舌绽莲花,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老子什么都对,尔等还不速速膜拜”的气质。等到第七号选手出场的时候,气场明显弱了许多。

那是个很普通的男孩子,个子不高,戴着眼镜,没有炫酷的发型,没有华丽的服装,就这样普普通通地出现在赛场。

评委们马上眯起眼睛,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这个貌似跑错教室的男学生。随后,在主持人“请开讲”的口令下,这个男孩开始了自己的演讲。可是他一张口,全场就开始窃窃私语,议论纷纷,评委们面面相觑,流露出不屑与轻视,其他参赛选手也掩饰不住发自内心的嘲笑。

因为,这个男孩子的声音实在是太小了。

几秒钟后,一个男评委粗暴地打断了这个男孩的演讲,他满是戏谑地问道:“今天是不是起晚了没吃早饭啊?你是没力气说话还是在自言自语?你这是在脱口秀啊,是说给大家听的,可是你这个样子,连声音都不能大一点,还能说什么?”

其他评委也跟着一顿质疑,认为连声音都那么小,根本就不会讲出什么好内容。一时间,场面十分尴尬。

这个男孩子独自站在台上,仿佛被世界隔离,一个人站在孤岛之上。他沉默了一会儿,开口说:“我可以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

评委们开始拍手起哄,大笑着,仿佛在看一场经典的闹剧。

这时,主持人打破了尴尬的气氛,他走上台说:“在七号正式开讲前,我想先请大家看一段VCR。”

然后,屏幕切换到一个普通家庭里,两位老人在镜头前用手语向大家问好。他们,正是这位七号选手的父母。

原来,七号选手出身普通家庭,父母是一对聋哑人,一家人平时都用手语交流,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导致七号选手从小就不敢高声说话。尽管后来七号选手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一所知名大学,参加过各种比赛,开阔了眼界,可是他说话声音的特点却从来没有改变。

得知真相后,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默了,有的母亲竟悄悄擦拭着眼角的泪花。刚才还在嘲笑他的评委瞬间脸红了,其他选手也悄然低下了头。

又是一阵沉默,可是和刚才的尴尬却是完全不同的气氛。尔后,刚才那个笑声最大的男评委站起来说:“对不起,我为我的无知和刚才的失礼道歉。现在,让我们全场保持安静,请你继续开始演讲!”

观众们开始静静地听着台上那个男孩用标准的普通话流利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逻辑清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后来,这个男孩打败了其他选手,顺利晋级总决赛。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那些自以为是的衡量和评价标准,都只是因为我们并不了解背后的故事。

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思想判断着一切,决定着一切,认为别人的所作所为都必须符合我们的判断标准,否则,就是错的。于是,我们武断地批判或否定着一切,一言不合就开始冷嘲热讽,非得让自己看上去是永远正确的。

其实,有时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此。

我们总以为自己强烈的感情转化为语言之后,就能都引起别人的共鸣。其实,我们的认知不会超过我们的眼界太多,我们的世界也并不是非得重叠不可。

02

记得中学的时候,有次课间,我们几个同学讨论《水浒传》中的人物。当时大家都很肤浅,说着说着就扯到了颜值问题上。

大饼说:“最好看的当然是扈三娘了,人家绰号‘一枝花’呢!”

我感觉哪里不太对,立马纠正道:“不对,‘一枝花’是蔡庆的称号,扈三娘的称号是‘一丈青’啊。”

其他人立马投来了鄙夷和嘲讽的眼神,他们的目光分明在对我说:你有病吧。

“最漂亮的当然是‘一枝花’啊,蔡庆是男的吧,哪个男的称呼自己是花的!”大饼嘲笑道。

我自小看四大名著,这点基本常识还是有的,就开始很认真地跟他们解释说:“蔡庆是当时有名的刽子手,他生来就喜欢带着一枝花,所以人们就称呼他为‘一枝花’。而扈三娘呢,因为长得漂亮,人又比较狠毒,就被称为‘一丈青’,那是一种有毒的蛇。”

“哈哈哈,别瞎编了,堂堂西风居然连这点常识都没有,不信,我们问问别人。”大饼拉过旁边正在做数学题的“眼镜井”,问:“你说,扈三娘的称号是什么,是不是‘一枝花’?”“眼镜井”被这么突然的一问蒙了,没看过《水浒传》的他随便说了句:“好像是吧。”就继续做题了。

当时,学生们还没有手机,不能百度,所以评判答案正确与否,就看支持者多的一个。大饼他们就像考完试对到了正确答案一样高兴地欢呼起来,然后嘲笑我到下课。

我一边不服气,一边也对自己产生了一丝丝怀疑,难道真的是我记错了?

回到家,我扔下书包立即翻出了《水浒传》,开始找扈三娘的称号,最终看到书上清晰地写道:一丈青 扈三娘。再往下看:一枝花 蔡庆。

哼哼,这帮目不识丁的愚民。毕竟年轻气盛,我心里既暗暗得意,又有一种被冤枉的愤怒与委屈。

后来,我又遇到了好多类似的事,才渐渐地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急着去反驳和否定,只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真相。

有些人急着去否定别人,不给别人解释的机会,以为表现得很自信,很能干,很精英,其实那不过是自以为是罢了。

自信是,我是对的,你也是对的,但我不会因为你是正确的就认为自己很Low,也不因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就觉得自己比别人牛。

而通过急切地否定别人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认为我是对的,我比你正确,你说的就是没有我的好,我是最棒的,你们都不行,充其量只能算作“自以为是”。

03

毕业之后,我一个人在北京,投简历,找工作,经过重重的考核与面试,最终被一家知名杂志社录用。我很高兴地发了朋友圈,向朋友们分享了喜悦。

不一会儿,同学小岛就给我发来微信:你是怎么进到那么好的公司的?是有内部消息还是有人啊?

我一看顿时怒从心中起,回道:没有,自己面试进来的。

小岛发来几个笑脸,说:你就别跟我装了,现在工作那么难找,你怎么可能这么幸运。

我最痛恨的事就是自己的努力被一个毫不了解内情的人一句话给否定掉。我回道:那以后你有了“内部消息”记得告诉我。然后就把他拉黑了。

回想大学生涯,我一直很努力地学习,去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一边处理着学生会的工作,一边兢兢业业地做课题,写论文,努力让自己学习工作两不误。我努力拿国家奖学金,修双学位,在各种比赛中尽力争取好成绩,争做优秀学生干部,读书考研,拿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就是怕自己不够努力会被淘汰掉,想为自己多赢得一些有分量的筹码。可以说,如果我得到了什么,那我一定是为此付出了十倍甚至更多的努力。

而小岛呢,上学期间除了吃喝玩乐,什么都没有得到。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开始嘲笑其他找到工作的同学,认为他们都是走了“后门”,找了“关系”。慢慢地,大家就都不和他联系了。

后来,听说小岛的父母托关系给他找了一份薪水不高的临时工作。

看,最终走“后门”的却偏偏是他自己。

因为他生活的环境充满了这种“人情网”,他才会觉得别人也都是靠关系生存,因为他自己实力薄弱,才会觉得其他人也理应如此。他的眼界蒙蔽了他对别人的正确认识,对社会的准确判断,所以他不相信别人的努力,也不相信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于是始终将自己禁锢在自怨自艾的情绪里。

眼界决定心能到达的高度。看别人不顺眼,只是因为自己的境界不够高;看自己很满意,只是因为自己的眼界实在是很低。

所以,以后遇到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或者事,我们不要急着去批判,去否定,去嘲笑,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不赞同,不是因为别人是错的,而是因为我们的不了解或者眼界还没有达到那个境地。

事不三思终有后悔,人能白忍无自忧。否定别人之前记得先三思,不然日后打脸的可能是自己。

约会时不玩手机是一种修养

01

小芒跟我说她以后再也不要和布丁一起玩了。

“为什么?”正当我叼着奶茶吸管开始脑补一场闺蜜深情四海同时各自夸耀男友相约领男友互相见面,最后却发现男友是同一个人的虐心大戏的时候,小芒说:“我感觉不是在跟她逛街,我是在跟一个行走的siri逛街啊!”

原来,那天小芒和布丁约好周末一起玩,布丁从头到尾都没有离开过她的手机,完全无视了小芒的存在。

逛街的时候,布丁一直在给男朋友打电话,小芒反而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存在。

买衣服的时候,小芒想让布丁帮她参考一下,布丁全程都在拍照然后发给她男朋友咨询意见,“亲爱的你看看我穿这个粗条纹的好看还是这个细条纹的好看?”小芒在一边默默地翻白眼:我一个大活人站边上你都不问,非得隔着手机屏幕问一个直男,这样真的合适吗?

吃饭的时候,饥肠辘辘的小芒正准备磨刀霍霍向猪羊,被布丁一把按住:“不行,等我先拍照发个朋友圈再吃!”等布丁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对菜品进行完拍摄以后,还要加各种滤镜,然后搜索定位,再百度一段类似早安心语的鸡汤配上,然后边吃边回复各种评论。一顿饭下来,小芒全程一言不发只顾吃,布丁边吃边抱着手机笑得不亦乐乎。小芒重重地咬下一块炸鸡,心想:姐姐你想吃饭玩手机的话为什么不订外卖呢?

吃完饭,两个人去看电影,小芒想这下你总不能再打电话了吧,结果还真应了那句“躲得过四下无人的街躲不过那漆黑的夜”啊,每当到了情节紧张之处,布丁还是会忍不住掏出手机跟别人分享一番,即使那灯光在电影院是那么的耀眼,即使周围的人早就想对她扔可乐爆米花。

“既然那么离不开手机,为什么还要约我出来?自己在家里玩手机不好吗?”小芒捶桌咆哮。

以前大家聚会时,说说笑笑,从不觉得疲倦,好像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而现在手机越来越为人们所依赖,不管是一个人独自待着还是一群人在一起,我们总是习惯用手机去交流。可是殊不知,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专注于玩手机是一件非常没有修养的事情。

我跟你出来约会,表示我想和你有单独的交流,可是你却一直在玩手机去接收别的信息,和别人有所交流,这种行为传递出来的第一个信号就是:你不尊重我。

没有人喜欢被人无视的感觉,所以,当你在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掏出手机,就已经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表现了。

另外,如果约会的时候我们在谈话,你却时不时地在看手机,这种行为传达出的第二个意思就是:我对你说的内容不感兴趣,你这个人也让我觉得很无聊。

不管你见面的人是不是真的让你觉得无聊,都要保持对别人最起码的礼貌,这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修养。让别人在和你相处的过程中感到如沐春风永远要比觉得你这个人很高冷要好得多。

02

我刚找到工作的时候,一个朋友听说了,非要请我吃饭帮我庆祝,我推托不过,欣然赴约。

到了地方,我俩刚刚入座,他就拿出手机,打了一会儿字,然后很郑重地关了手机放到了衣袋里,笑着跟我解释说:“我跟我女朋友说一下在吃饭,一会儿再联系。”

果然一顿饭下来,他始终和我保持交流的状态,没有碰一下手机。

这顿饭让我感到非常开心,一直都很难忘,因为朋友的行为和修养让我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这才是见面最重要的意义。

可是有人会说:我工作太忙了,必须时刻盯着手机,不能关机。其实那都是借口。

有一次,我和一位前辈吃饭,前辈是一名新媒体主管,手下管理着大大小小几十个公众号,每个公众号内容的挑选、排版以及推送等,都需要她过目才能推送,所以她必须时刻盯着手机。

然而我们吃饭的时候,她却根本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上来先把手机在桌上排成一排,而是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到了一边,全程没有看手机。

快吃完的时候,前辈的手机振动了,他瞥了一眼,说:“不好意思,我接个电话,工作上的事情。”然后用极其简练的语言对电话那边的人做了回答。整个过程简练又得体,让我不由得心生赞叹:不愧是高管,就是不一样。

前辈比我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她完全可以在我这个小辈面前表现出很忙的样子,也完全可以不考虑我这个无名小卒的感受,可是她并没有,她的行为和语言表现出了对我极大的尊重,简直让我受宠若惊。

细节见修养,我相信有这样良好教养的前辈不管在哪里都会自带女神气场,发展得很好。

相反,那些时不时就掏出四五个手机,没说个两三句话就要接一通电话,和你见面第一秒就一直盯着手机的人,往往只是在用装忙来掩饰自己的浅薄罢了,这种人,无论如何也走不到更高的位置,因为他们的修养决定了他们的层次和水平。

一个人的修养与每天摄入的营养毫无关联,修养不是一时应景媚俗流于形式的表现,而是不断自省修正根植于内心的习惯。

习惯决定修养,修养决定品行,品行决定高度。

而你的高度,就是要从约会不玩手机开始。

通往罗马的路不止一条

01

马上又要进入毕业季,同时也意味着一大批毕业生要面临找工作的问题,丹丹就是其中的一个。

马上要从复旦大学毕业的丹丹在大学期间过得顺风顺水,各门功课一路亮绿灯,可是在找工作的时候却碰了钉子。她面试了几家公司,不是她没看上人家的待遇条件,就是人家婉拒了她。

丹丹很苦恼地问我:“为什么我从复旦毕业,成绩优秀,那些大公司却不愿意录用我?”

以前,我们接受的思想教育是“你只有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大学,才能找到好的工作”,这种“直线思维”一直影响着我们成长中的每一次抉择。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喜欢给自己制定线性目标,认为只有完成了A,我们才能去做B,只有做到了B,才能进行C,这样一步一步完成目标,一路打怪升级,才能实现我们的终极目标。

可是后来我们往往会发现,现实生活并不像小说套路,我们也不是故事中的男女主,一路过关斩将,打怪升级,就能成为武林大师。

我们的现实生活充满了意外、挫折、不顺和很多过不去的关卡,我们没有隐居山林的白胡子老头帮忙,也没有世外桃源的仙女姐姐救助,有些关,我们就是过不去了。

这时一些人就会陷入迷茫:为什么我已经具备了一二三四的条件,却做完不成这个任务?我过不了这一关,那我以后的计划该怎么进行?然后整个人彻底乱掉。

就像丹丹,她一直信奉“我只要以优异的成绩从名牌大学毕业,就能进大公司,找到好工作”,然而事实呢?

一个人的工作,发展和他的毕业学校、学历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在人才宝贵的今天,学历固然重要,但一个人的能力、性格等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才是公司考虑的重点。

总有人喜欢问我一些这样的问题:我想进入某个行业工作,是不是应该考一个什么证书呀?或者我以后不想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是不是要考虑转专业的事情呀?又或者我是不是应该读个研或者出国镀一下金,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其实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线性思维,认为只要具备了某些因素,就一定能导致必然的结果。

但是实际上,生活中很多事情是非线性的关系,甚至连因果性都没有,顶多只有相关性。你完全无法通过一些因素就去推断某些结果的产生。

02

我的同学小米一直想从事出版编辑的职业,可是她的本专业和传媒行业八竿子打不着,她觉得是不是得考个新闻出版类的研究生才能去好的出版公司工作呀?

于是她从大三就开始做准备,要考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硕士。虽然她也足够努力,可是事与愿违,她依旧落榜了。

出成绩后的那几天,小米的情绪非常低落,她觉得自己的梦想就此破碎了,从此将与自己的编辑梦无缘,陷入了人生的迷茫:我只考虑过做编辑,我不知道除了它我还可以做什么,现在我没有考上研究生,也就意味着我不能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作了,我该怎么办?

思来想去,她觉得人生不应该就这样放弃,于是决定再考一年。

在我投身编辑行业快一年的时候,我和小米在地铁偶遇了,我得知小米第二年还是没有考上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不过她这次服从调剂,去一个还不如她读本科时的院校读研了。

当小米知道我已经做编辑快一年的时候,非常惊讶地问我:你是怎么找到这份工作的?

我说当然是应聘啊。

她很奇怪地说:听说只有新闻专业毕业的才能入职这行呀,你也不是这个专业的吧?

没错,我的专业是对外汉语,和新闻传媒没有一点关系,可我读书期间一直保持着对新闻出版的敏感度,并做过我们校刊的副主编,不论是经验还是思维敏锐度方面,都一直和这个行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当初在面试的时候,很多问题我都能对答如流。

其实我也知道受过专业的训练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但是我却不认为这种训练一定要通过在校读书来完成。而事实也证明,与同行、前辈甚至是在独自完成工作的过程中,都能得到很好的学习与锻炼,这些,远比书本知识和一张学历重要得多。

甚至我后来发现,很多同行很厉害的人,都不是传媒出身,相反,一些新闻本专业的同学在毕业时却纷纷改了行。

所以,人生没有定数,一切都在变化,只要你有心,“曲线救国”要比一些不必要的坚持更为有效。

听了我的讲述,小米有些后悔,她说当初不该想当然地认为找工作就一定要科班出身,反而浪费了大好的时光。现在,她虽然对这个学校不是很满意,但是已经努力了两年,也不能放弃这次学习的机会了。

我笑着说:“小米,你又陷入直线思维了,其实在备考和以后读研的日子里,你同样会学习到很多,而你的人生,也不会因为这个学校一般而被耽误,世上没有绝对的事,又何必着急沮丧呢?”

果然,小米还读研的时候过得很充实,不但结交了很多好朋友,还遇到了她现在的男朋友。

其实生活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要急着抱怨和泄气。

03

朋友小航准备辞职创业,在纠结创业前要不要先读个MBA,因为他发现很多创业成功的人士都念了MBA,就断定那些人是因为读了MBA才获得的成功。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很多连考都没有考过MBA的人一样获得了创业的成功,因为他们本身就很上进,足够努力,而且自律和具有牺牲精神,这些与有没有念过什么根本毫无关系。

正是因为他们厉害,所以才取得了成功,才为自己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去深造,而不是反过来,因为他们读了MBA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真正厉害的人不仅仅体现在一个学历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那些决定他们很厉害的因素,比如性格,比如品质,比如习惯等等,而不是你看到的那些表面原因。

在这里,小航就犯了和小米一样的直线思维,认为只有取得了MBA的学历,才能去创业成功,而不读MBA就无法创业。这在根本上就是错误的,毕竟生活是很多元化的,不像我们当年只要考高分就能读好大学那么简单。

有些人抱怨,为什么越长大越觉得生活很难,挫折很多呢?

其实原因也可以说是在这里。以前,我们相信只要努力学习就能提高成绩,赶超对手,赢得机会,取得成功,毕业以后才会发现,生活不只是靠努力就能完成目标那么简单,生活本来就是充满了复杂的、不可控的因素,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习惯,就只能陷入无尽的痛苦与迷茫中。

其实不是越长大生活越挫折,而是生活一直很艰难,只不过家长、老师、学校甚至其他许多人帮我们屏蔽了大部分而已。成长是一笔交易,我们都是用朴素的童真与未经人事的洁白交换长大的勇气。

04

也有人向我咨询:“我也喜欢写作,是不是应该报个写作班培训一下呀?”

其实,毫不避讳地说,所谓的写作班都是骗人的,真正优秀的作家,是用心在书写自己的经历和灵魂,而不是按照固定的套路和模板去制造千篇一律的东西。

我认识一个青年作家,他年轻的时候热爱文学和音乐,觉得自己不适合读书,在高中的时候就依然退学,开始写书和组建乐队,他在网上连载的小说为他带来了大批的粉丝和不菲的收入,现在他早已成名,已经出版了三十多本畅销书。

我曾经问过他:“当初退学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当初如果没有学历,在文学和音乐的道路上又走得不顺畅,以后该怎么办?”

他摇摇头说:“虽然我退学了,可是我从来没有停止过读书和学习。当初在我退学的时候,也有很多人为我的将来担心,劝我最起码要坚持读完高中,以后也可以边读大学边搞创作,两不误,这样即使文学道路走不成,也可以靠学历混个饭吃。”

“可是我不。”他说,“我觉得这是浪费时光,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和实力,我不需要按照大众的标准一板一眼地生活,对我来说,生活是曲径通幽,而不是一条大路走到底。”

虽然我并不鼓励退学的做法,可是,我依然很佩服他这种勇气和清醒的判断,比起做一个按部就班的人,做一个拎得清的人更重要。

生活不是只有一条道路,不是一路打怪就可以顺利升级,当遇到抉择或者瓶颈的时候,不要一条路走到黑,换个思维方式,或许更重要。

其实,有时候,思想上的成长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