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这样学习最有效大全集(超值金版)
1462800000068

第68章 读书的“博”与“破”

“读书破万卷”的“破”是什么意思?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食者生痰瘤。”

人都需要吃饭,但吃些什么,怎么个吃法,却是大有讲究的。同样道理,人都要读书,但是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也值得认真思考。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此,一般人往往简单地理解为读的书越多越好,其实不完全是这个意思。

清代的仇光鳌在《杜诗详注》一书中,对杜甫的这句诗曾作过如下解释: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破也”;三曰“识破万卷之理”。

这三说,集中反映了对“破”字的不同理解,概括起来就是:要突破、磨破、识破。

读破一本书,受益一辈子

书籍浩如烟海,而人的生命毕竟有限,即使你从生到死手不释卷,又能读多少本书呢?

有人曾把书分为4类:一是既有用又有趣的书;二是有用但无趣的书;三是有趣但无用的书;四是既无趣也无用的书。当然,“有用”和“有趣”是相对而言的,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标准。但一般来说,对有趣的书,可适当读一些,但如果有趣却无用,则可读得快些,甚至一目十行也可以;但对有用的书,即使无趣,也要反反复复地读,细嚼慢咽地读,不妨先读破一本,将其印在脑子里。

著名学者王冶秋对“读破一本”也深有体会。他在谈到自己读鲁迅的《阿Q正传》时,认为要读懂《阿Q正传》,至少要读14遍,否则消化不了。他说:读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疼;第二遍,才咂出一点并不可笑的成分……第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

范文澜说过,他做学问就是从专攻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入手的。他通过读这部南北朝时文艺理论的名著,不仅系统地掌握了古汉语,而且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古代文艺理论、魏晋之前的中国文学史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都有所收获。

“博览群书,读破一本”

读书的目的主要在于学习,所以一定要掌握好“博览群书”和“读破一本”的关系。“博览群书”在于从中选取真正有价值的书;“读破一本”则是把选取的好书经过咀嚼、理解、思索、消化等,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创造力。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把数学家耿克逊的《近代代数理论》一书中仅20页的一篇文章读了半个多月,从中获益匪浅。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读书示小妹生日书》中谈到:

读书首先不能狭窄,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一读。但是又切切不要忘了精读,真正掌握本事,全在于精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这叫享受;第二遍是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古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一个人即使从生到死手不释卷,所读书籍也很有限。何况别人的书你读得再多,如果不在理解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就永远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我很欣赏一句话那就是“博览群书,读破一本”。如果你真的愿意读书的话,我认为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认真读一本难书。

首先,我要说说“认真”二字。

如果我们确想提高自己的智能,确想理解一个重要的思想,确想获得某一方面的知识或理论的基础,甚至确想获得乐趣我指的是真正的沁人心智的读书之乐,而不是一时的浅薄的俗趣,那么我们只有认真读书。因为无论是重要的思想或是知识和理论基础,都存在于重要作家写出的重要作品里。这就是说,他们都经过一个反复认真的思考、想像和写作的过程,或者经过一个将天才变为文字的神奇转换,面对着这样一都凝聚着作者人生经验、心灵感受或者是高超的智力求索的作品,我们只有认真阅读,才能有所领悟,有所收获。也只有经过一个认真的心智活动过程,我们的智能才能有所提高,才能获得持久的快乐。

为什么要特别提出“一本”书呢?

我们应该先认真读“一本”书。把别人说得如何如何好的那些书放到一边去吧,连同那些广告和评介文字也放到一边去吧,开动自己的脑筋,认真地思考一下,选出一本基本的、重要的书,认认真真地,一字一句地,从头到尾地,读上一遍两遍甚至多遍,从语言到情节,从论据到论点,从思想到文采,从思维方式到行文风格,等等,彻底弄个清楚明白。你读得越认真,啃得越透彻,你越能接近作者的整个精神世界。

“读精”,就是对“读破一本”的集中概括。“精”即经典,经典虽说不上一字低一万字,但它的思想内涵和知识含量是非经典所不能比拟的。经典尽管阅读量不大,但读后根基扎实,学识精纯,给人的印象反而是读书很多。

经典作品可以反复读,具有再生价值,乃至受用终生。因此,“读精”必然会带来读书方法上的“精读”,“读精”和“精读”二者总是相辅相成的,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和“温故而知新”,是“精读”的“十字真言”。

怎样才能“读书破一卷”?这就要求我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中筛选出真正的有价值的书反复阅读。从语言到情节,从论据到论点,从思想到文采,从思维方式到行文风格……惟有这样,才能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活生生的创造力,变别人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

可是,为什么这本书应该是一本“难书”呢?

每逢学习新的事物,一般人都喜欢从入门书开始。然而,这是否是很正确的做法呢?实在叫人感到怀疑?

一般说来,所谓的入门书,是为了使初学者容易了解起见,内容都经过精选,而且又整理成简洁的叙述方式。

就是因为"入门书"被整理成简洁的文件,只列出一般的要点,且解说往往不够充分,因此显得枯燥乏味,同时,又比较难以理解。如此一来,对于满腔热血想学习新事物的人,无疑是当头泼他一盆冷水。满腔热血,换来一盆冷水,方才萌出不久的学习欲望,立刻又烟消云散。

尤其是碰到看不懂的专门用语,以及学说以后,才萌出的兴趣炎焰,往往被泼灭。这样,与其阅读所谓的"入门书",不如阅读以这个问题为重点的小说,或者有关某人在这方面的传记,如此这般,扩充你兴趣的范围,效果将更为良好。

因为,当一个人开始学习某种东西时,"咦?"、"为什么?"等对未知的兴趣,将成为一股很巨大的力量。使兴趣扩大以后,再以更富于体系的方式,从有关的书籍上涉猎相关知识的话,你所获得的知识,将远超过"入门书"的知识。

你如果真从书中得到快乐,真想使自己有所提高,真想获得重要的发现,那么你读的这本书肯定不是一本你一开始就能轻松读懂的书。这本书总得有相当的难度。作者的思想和观点,故事和语言,思维方式和行文风格,一般是你原来所不熟悉的。你只有认真阅读,才能超越过去的自我,对自己原来陌生的东西熟悉起夹,这就是提高。

读难书的突破口,就是要找准关键字。所谓的"关键字"是在一本书里面,以比较高的频率被使用的重要用语。也是它出现的部分,必须做为重点阅读。如果一开始就打上记号的话,再次阅读时的效率就会变得更好。汉语成语往往会变成所谓的关键字。日本的语文呈合式。它使用汉字,日本的片假名、平假名,阅读起来效果很不错。因为成为文章的关键,即重要的概念都以汉字表现的缘故。阅读的人只要用眼睛盯着汉字看,即可理解内容的七成。因此,所谓的"关键字",只要从"汉语成语"挑出就可以了。另外,必须注意专业术语。这些用语也往往使用汉字,到了最近,也有人使用片假名表示出来。尤其是在理工、经济方面,几乎都全部使用外来语。汉语成语加上专业术语,只要从中找出关键字,就算是艰涩的专业书籍,也可以在很有效率的阅读下融会贯穿通。

“认真读一本难书”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有了这个经验,你就可以精读一些重要作品了;有了这个习惯,你的读书生活就开出了一个新的境界。有了毅力,有了信心,再加上不断改进的方法和不断丰富的经验,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呢?

贾平凹上面的文字,可以说道尽了“博览群书,读破一本”的精髓。由这些文字我们也可以更深一步理解贾平凹,这名从陕南小山村走出来的著名作家,之所以能够取得令无数人倾倒的文学成就,与他善于读书的勤奋精神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