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在展后接受采访时意兴昂然地说:“我不说我有101岁的年纪,而是说有101年的成熟。我要借此机会向那些自认为上了年纪的人表明,这不是生活暮年,不要总去想还能活到哪年,而要想还能做什么,着手做点自己喜欢的事,这才是生活。”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即使在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仍然坚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从事自己的小爱好-集邮。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以让他忘记周围的一切烦心事,让心情彻底放松,让大脑重新清醒起来。
小爱好不但可以愉悦身心,放松心情,而且还有延年益寿之功。有人做过这样的研究,他们试图找到长寿老人的共同特点。他们研究了食物、运动、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结果令人惊讶,长寿老人们在饮食和运动方面几乎没有完全共同的特点,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他们都有自己的小爱好,并且把这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为之奋斗,这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所以,无论你对生活多么不满,一定要有人生目标,要有点爱好,有点精神食粮,因为它能使能使你看轻人生的使命,能让你找到心灵家园,从而使人生更有意义。
亨利·梭罗曾经说:“我从没找到过这样一个伙伴,他能像这一小时那样长期地陪伴着我。”生命的质量是以所做的而不是以人度过的光阴来衡量,生活中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使心灵更美,生活更有情趣,生命也更有意义。
养精蓄锐,修心养性,是难得的人生境界。
人不一定感到累了才休息。因为当你感到已经累了,实际上你已进入疲劳期,因为你失去了主动自我调节的能力。生物钟是一个主动自我调节的过程,而被动甚至被迫休息,对及时消除疲劳,恢复自我主动调节功能是不利的。主动建立或遵循生物钟的自然法则,就能充分发挥和及时协调全身器官功能,增强人体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保持旺盛充沛的精力,提高办事效率,也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休息是适时消除疲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所有的休息方法中充足的睡眠是最佳的方法。因为人体通过充足的睡眠,能使组织细胞合成增加,使神经、体液、心理、精神、内分泌、体内激素等得到主动恢复与平衡,体内“垃圾”消除能力增强。
佛家修身养性讲究静,认为静可以“炼心,强体”。清代的《养生药言》中也说:“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闭,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
人人向往平静,然而,生活的海洋里因为有名誉、金钱、房子等各种诱惑在“兴风作浪”而难得宁静。环境影响心态,快节奏的生活,无节制的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及令人难以承受的噪声等等都让人难以平静,让人遭受浮躁、烦恼之苦。然而,生命的本身是宁静的,只有内心不为外物所惑,不为环境所扰,才能做到像陶渊明那样身在闹市而无车马之喧,而有了所谓的“心远地自偏”。
平静在心,在于修身养性,平静地处不在,只要有一颗平静之心。追求平静者,便能心胸开阔,不为诱惑,坦荡自然。平静是一种幸福,它和智慧一样宝贵,其价值胜于黄金。真正的平静是心理的平衡,是心灵的安静,是稳定的情绪。
许多人都有过这种体验:一阵活动之后,便会觉得头目发昏,此时若能闭上眼睛,休息几分钟,再睁眼时即有一种清爽之感。这个过程就是通常说的“闭目养神”。
闭上眼睛可以养目,更可以静心。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灾病不生。晚上睡不着觉时,最好的选择是“闭目养神”,以静其心,而不是选择读书、看报。闭目养神,可在工作、学习间隙进行,也可选一安静处闭目独坐,排除一切外界干扰,放松思想感情,使大脑处于静止状态,无所思念,无所顾虑,安心养神。不要小看这闭目的几分钟,它可使你快速“充电”,获得能量。闭目养神一会儿后,你就会感到精神振奋,信心倍增,思想如释重负,头脑顿感轻松。
当杂事纷扰、头昏脑涨时,找一清静空寂之所,随意而坐,双目闭合,排遣思绪;或半眯双眼,视若无睹,便可感到头脑清晰,精力充沛。当遇不平之事或遭受委屈时,闭目平心,即可觉得气息平稳,燥火降散,并有一种战胜自我的快感。当遭遇挫折或不幸,感到忧郁、悲伤、失望、空虚、烦乱时,可退至静舍,独坐闭目,仰面昂首,神聚头顶,放松神经,回忆得意愉快之往事,想想“挫折是人生的苦药良方”的意味,便会觉得精神振作,信心复生,忧伤感渐消。
当事不遂意,若有所失,烦闷终日时,可闭目抬头,思接千古,意联八方,想宇宙之浩渺广阔,置己于度外,淡眼看人生,便会感到得意失意乃平常事,何必患得又患失。至此境界即会郁闷顿消,如释重负。
心理调节术。
1、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在发展特长的基础上涉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
2、当某一种目标受到阻碍难以实现时,不妨进行目标转移,比如从学习或工作以外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绘画、书法、打球等),使心情平静下来。
3、当一个人有了新的乐趣之后,就会产生新的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就会逐渐完成生活内容的调整,并从空虚状态中解脱出来。
用音乐愉悦身心,用自然陶冶情操。
发现美和感悟美是人的精神需要。美要用眼睛去发现,所以大自然赋予了万物以多彩;美要用心灵去领悟,于是音乐便赋予了人类以美妙。所以,欣赏和聆听是调节情志、愉悦身心最神奇的方法。
在音乐中陶醉。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一种人类共有的语言。它来源于生活,为我们的情感服务。科学研究证明:听适合的音乐,可以优化人的性格,平稳人的情绪,提高人的修养品位,甚至有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神奇功效。
学专家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人类需要通过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并从中受益。音乐可以调节人体大脑皮层的生理机能。提高体内生物的活性,调节血液循环和活化神经细胞。另外,音乐会使人体的胃蠕动更有规律,能够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抗病能力。
在医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莫扎特效应”:当你听一曲莫扎特之后,你的大脑活力将会增强,思维更敏捷,运动更有效,它甚至可缓解癫痫病人等患神经障碍的病人的病情。六年前,研究者证明,在IQ测试中,听莫扎特的受试者得分比其他人更高。
1975年,美国音乐界的知名人士凯金太尔夫人因乳腺癌缠身,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濒临死亡的边缘。这时候,金太尔夫人的父亲不顾年迈体弱,天天坚持用钢琴为爱女弹奏乐曲。或许是充满爱心的旋律感动了上苍。两年之后奇迹出现了,金太尔夫人胜利地战胜了乳腺癌。重新康复后,她热情似火地投身于音乐疗法的活动,出任美国某癌症治疗中心音乐治疗队主任。金太尔夫人弹奏吉他,自谱、自奏、自唱,引吭高歌,帮助癌症病人振奋精神,与绝症进行顽强的拼搏。
德国科学家马泰松致力于音乐疗法几十年,在对爱好音乐的家庭进行调查后注意到,常常聆听舒缓音乐的家庭成员,大都举止文雅,性情温柔;与低沉古典音乐特别有缘的家庭成员,相互之间能够做到和睦谦让,彬彬有礼;对浪漫音乐特别钟情的家庭成员,性格表现为思想活跃,热情开朗。他由此得出结论说:“旋律具有主要的意义,并且是音乐完美的最高峰。音乐之所以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并有益于健康,正是因为音乐有动人的旋律。
音乐是起源于自然界中的声音,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所以音乐对人的精神、脏腑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影响。音乐主要是通过乐曲本身的节奏、旋律,其次是速度、音量、音调等的不同而产生疗效的各异。在进行音乐治疗时,应根据病情诊断,在辩证配曲的原则下,选择适当的乐曲组成音疗处方。
烦恼时听听音乐,能重新燃起生活的热情,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和憧憬,使人心理趋于平静,心绪得到改善,精神受到陶冶。圣人孔子就非常爱听音乐,他自称是“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
既然音乐有这么多用处,不妨在工作之余,茶余饭后,戴上耳机,听一曲柔美舒缓的音乐,让身心在悠美动听的节奏中彻底放松。
在自然中忘我。
生活中人们为名利而奔忙,虽是弄的身心疲惫,却往往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不妨利用假日走进大自然,当你面登临高山、对视大河,面对大自然的美景时,才会顿悟,返朴归真才是自己真正的追求目标,生命中许多追求并非真的有必要,也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大自然是一要无字的书,深入到自然中,游山玩水,看幽谷清泉、奇石怪草、或醉卧草地,或赋诗山间,其中有不尽的乐趣,能让人忘记生活中的种种争斗与心机。在忙碌的生活中,适时在游山玩水中放逐自己,给心灵一个反思、放松的机会,该是多么美好啊!
生活中不顺之事十之八九,此时不妨去登山,或是河边坐一坐。置身大山中,走在绿树成荫的山间小路上,望着那大自然造就的奇石怪状,听着叮咚的泉水声,以及那清脆的鸟鸣声,让人感到如同置身世外桃源,心中的种种不快,也随着那缭绕的云雾慢慢散去。迈步海滨,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涛汹涌海面,让人顿生几分豪气。通过旅游,既可以领略祖国的秀美山川,又可以遍访历史的足迹,缅怀古人,从而既放松了心情,又让自己的心灵受到洗礼。
大自然的魅力在于它巨大的生命力。越是原始的地方,我们越是感觉到生命力的强大。大自然的神奇,可以让人真切体会到生命的渺小和珍贵;大自然的美丽,可以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美好。所以,生活中当你感到烦闷时,不妨背起行囊,一个人独自去游山玩水,到大自然中放逐自己。
经过长时间的紧张工作,我们在旅游中变换兴奋点,放松,释放疲劳,从而,能够以旺盛的精力重新投入工作。给自己一段假期,放松自己于山水中。让山水的灵性,涤尽自己工作上、情绪上、思想上的烦累!
置身大自然,迈步山水间,任我心自由自在地驰骋,让人在物我两忘的意境中,将天地万物置于空灵之中。这是何等的快意、何等无拘无束的心境啊!罗素曾经说过:“我们的生命是大地生命的一部分,就像所有动植物一样,我们也从大地上吸取营养。”当你走进大自然,投入它那宽广的胸怀时,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似乎都有灵性,都会抚慰你受伤的心灵。望着山中那历经苍伤的松柏,以及那经历了千百年风吹雨打的岩石,你会重新豪情万丈,平添了许多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快乐的生活需要用心去发现,到游山玩水中放逐自己吧,放逐那束缚已久的心灵,让大自然洗涤心中的不快。换一种环境,大自然奉献给你的将是一片灿烂和希望。
心理调节术。
1、选择闲暇的时间听一场演唱会或音乐会,感受音乐的魅力。
2、和家人和朋友出去旅游,可增进彼此的感情。
3、亲近自然,领略自然的艺术,可使心灵得到净化。
在阅读中静心,在运动中纵情。
生命是动静结合的统一体。动,让生命保持鲜活的姿态;静,让心灵处于平和的境界。要想使身心处于动静相宜的平衡状态,最佳的方法就是阅读和健身。
慢慢坐下,和文字进行心灵对话。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城市里,你能心平气和地选择白纸黑字作为你孤独时的良师益友吗?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夫人曾说:“我们必须让我们的青年人养成一种阅读好书的习惯,这种习惯是一种宝物,值得双手捧着,看着它,别把它丢掉。”
读书的乐趣是无穷的。有的人读地理名胜,可以遨游天下;有的人读历史典故,可以和古人接心神交。有的人爱好文学,春花秋月,情境义理,妙味无穷;有的人喜欢理工,一个细胞,一粒分子,他也可以从中找出另外的一番天地。书中所表达的思想、智能、感情、经验,可能是别人毕生的体验,而我们在短短的时间内不劳而获,岂不是无限的快乐吗?如果不肯读书,无异放弃了世界上最可贵的财富。
一个人如果不经常读书,吸收新知识,好比存在银行的存款,只有支出,没有收入,势必收支不平衡,将会形成严重的亏空状态,等到资本耗尽,人生也就停摆了。
很多名人都谈到过读书的乐趣,其中以欧阳修的读书三乐-马上、厕上、枕上最为著名。欧阳修的读书法的确是人生至乐之境,这也说明读书是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有兴趣什么时候都可以读,而没有必要非要求得一个好的环境-读书是个人的兴趣所至,一个不爱读书的人,给他任何好的条件也没用;而喜欢读书的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随手翻开书来阅读。
爱好读书的兴趣不是天生的,阅读的习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受到传统、时局、教育、职业、兴趣或其他原因的影响。所以爱书之人总是一次次地沉溺在不同的领域,并把各种互不相关的知识糅合到自己的思想当中-你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知识,知识却在悄悄改变你的方式。
阅读好书就像跟历代名贤圣哲促膝长谈,他们高尚的节操会对我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大量阅读是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或许偶尔读到的一本书,会使你顿悟某个伟大的道理,从此思想产生质的飞跃。也或许另一本书,把你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从此你明确了奋斗的目标,最终也走向了辉煌。林肯少年时,就因为偶然一次阅读了华盛顿和亨利·克雷的传记,从此立下宏伟的志向,最后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受人尊敬的总统”。
一个好读者能够感觉到读书时妙不可言的乐趣。因而他喜欢读书,最终即使不能成为伟大的人,也能成为博学的人。
读书不能永远局限于一个领域。因为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掌握”,而是“融会贯通”,进而转化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如果一个领域的知识积累太多,结果将是食而不化。
读书还要掌握方法,有的书泛读既可,有的书则需要深读。凡是时尚而肤浅的书籍不可不读,不可深读,更不可多读。凡是伟大而隽永的作品必须多读、深读、精读,还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以便随时查阅。
运动起来,让生命尽情舒展。
如果问运动有何好处,可能许多人都能回答许多,诸如运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增加机体免役力等等。但你是否知道,运动亦可能解忧。
许多人可能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在大多数人眼中,只有高兴的时候才去运动,生气烦恼的时候叶有闲心去运动啊?但事实就是如此,由不得你不信。运动确实能让人忘记沮丧,产生快感。金城武在《重庆森林》中写道:“每个人都有失恋的时候,而生一次失恋,我都会去跑步,因为跑步可以将身体里的水分蒸发掉,而让我不那么容易流泪,我怎么可以流泪呢?”看来运动确实能让人忘掉失恋的苦痛。看过外国影片《阿甘正传》的朋友都知道,当阿甘心爱的女人离他而去后,他便开始跑步,天天不停的跑,虽然阿甘自己说他跑步没有理由,就是想跑,其实正是跑步让他忘掉了伤痛,而也正是他跑步的执著精神感动了女友,让她重新回到他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