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吸引力法则大全集(超值金版)
1466700000008

第8章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你是宇宙的延伸(1)

放下完美主义的表象,忘掉失败的自我

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也就是在个性中具有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极致表现的倾向。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翰威特曾经把完美主义性格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要求自我”型,他给自己设下高标准,而且追求完美的动力完全是出于自己。

第二种是“要求他人”型,为别人设下高标准,不允许别人犯错误。

第三种是“被人要求”型,他追求完美的动力是为了满足其他人的期望,总是感觉自己被期待着,时刻都要保持完美。

完美主义者的潜意识里会有许多非理性的想法,如“我一定要做到完美,否则就会让……非常失望”,“出现这样的问题都是我的错,我应该提前就想到这些……”。

在这三种类型中,“要求自我”型在生活中最为常见。通常来说,不能容忍美丽的事物有所缺憾,是一种正常心态;对许多人来说,追求尽善尽美也是理所当然的。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完全感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假如一个人缺乏自信,生活遭挫折,那么他的完全感就会受到伤害。所以为了避免伤害,人们尽力追求完美,这可能是产生“要求自我”型完美主义者的心理原因。

心理学家巴斯克认为,具有完美主义性格的人通常有下列几种特性:注意细节;要求规矩、缺乏弹性;标准很高;注重外表的呈现;不允许犯错;自信心低落;追求秩序与整洁;自我怀疑;无法信任他人。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到完美主义者的各种表现:如有的人不允许自己在公共场合讲话时紧张,待轮到自己发言时就极力克制自己的紧张,结果越发紧张,形成恶性循环;有的人不允许自己的工作仅仅是一般,他们一定要做得最好,可事实经常是把自己折腾得不成样,工作却未必如想象的那样好……

完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它是使人不断向上的动力;另一方面这种对完美的追求也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在现代社会的多重压力下,它容易使完美主义者在面对现实时产生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从而变得急躁、自卑,甚至急功近利。

再有,这种追求尽善尽美的心态不仅容易让完美主义者本人觉得痛苦,更糟糕的是这种个性也会影响周围的人。比如,一位具有完美主义性格的主管,可能会对下属也有同样的高标准与期待,搞得办公室员工紧紧张张;有完美主义倾向的父母对于儿女有超乎常人的标准与要求,进而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是自闭倾向;或是完美主义的妻子,要求丈夫十全十美,既要在公司中卓尔不群,又要在家庭中温柔体贴,觉察到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高标准地苛求,往往令丈夫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进而埋下双方矛盾的根源。

通常情况下,想把生活中每一件事都做得非常完美的人,一般不会是一个强者。相反,他们经常缩手缩脚,患得患失。他们之所以追求完美,关键在于他们恐惧缺憾,害怕令人失望以及避免感到内疚。事实上,一个人要想收获成功,必须得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换句话说,他必须得放下完美主义的表象,忘掉那个“失败的自我”,调整心态,去接受“成功的自我”,并让“成功的自我”越来越成功,变得更加自信。

大量地制造完美,是扼杀个性的刽子手

世上不少人在花费大量的时间,只为雕刻出一个“十全十美的自己”,并为此或忧虑,或疲于奔命。如果你也是这样,可要注意了!记住,每个人在这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大量地制造完美,是扼杀个性的刽子手。通俗地说,即我们不能为了大量地制造“完美”,而人为地扼杀了自己的个性。这个道理看完下面的故事你就明白了。

最近的一天下午,我走进东京郊外的一家陶器店,碰巧遇见一个制陶工停下手里的活,在检查产品质量。

我在店里转了转,然后请出店主,和她攀谈起来。店主告诉我的第一件事是,制陶工根本无法预料窑里的陶器烧出来是什么样子。她说,每次开窑的感觉有点像圣诞节的早晨:有时候能收获很多精美的礼物;有时候天气条件的剧烈变化导致窑内多数陶器爆裂,因此只能收获一窑炉灰。烧制陶器的迷人之处就在于无法预料结果,又会有意外的惊喜。店主说:“制陶店会让人保持谦恭,学会顺从并接受未知事物。”

接下来,她给我讲了陶器的设计和功能。对很多制陶工来说,主题很重要。她说:“好看不好用的陶器没有意义,好用不好看的陶器也没有意义。”

我决定要买,于是挑选出六件陶器,摆上柜台,请店主逐一点评。

她说:“陶器上总会留有无法避免的瑕疵。我通过你感兴趣的几件陶器,谈谈自己的看法。”

“请看第一件,釉料厚度内外不均匀。我尝试用各种办法进行抛光,可惜釉料太硬了,效果不理想。”

“然而,正是釉料的不均匀,使得这件陶器极富情趣,色彩层次富于变化。”

“接下来,这只碗形状并不圆润。我身材瘦小,在转盘上做这么大的陶坯可不是件容易事。其实这是我目前能做的最大陶器。我喜欢做一些这种规格的陶器,这些碗可以测出我到底能做多大的陶器。制作过程中碗变得不圆润会让我紧张,这正是这件陶器吸引我的地方。”

“最后,你会发现第三件陶器要比前两件便宜得多。”

“这件陶器做工精美,可是我觉得有点‘太完美了’,看上去像是机器做出来的。因此价格便宜很多。”

“这把壶造型圆润,无可挑剔,釉料遍布整个壶身,却因此失去了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我太熟悉这种壶的做法了,所以已经不再制作这种形状和规格的陶器。这些壶完美无缺地摆在面前,会让人觉得壶的灵魂已经丢在了窑里。”

制作陶器如此,塑造个人亦如此。对人而言,要想增强自己的可塑性,放下完美主义的表象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才能摆脱完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压力和阴影呢?以下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小方法,非常值得一试。

1.从心理上承认有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人生

生活绝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挫折和处于低谷时,自信和乐观至关重要,自暴自弃是愚人之举。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正因为生活中有让你感到沮丧、绝望的问题,你才会付出更多努力,才更懂得珍惜所得到的。不如你意的事情、令人黯然销魂的失败,和成功一样都是构成你丰富人生体验的要素。有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人生。放宽标准,放松要求,容许自己有“不够好”的部分,允许自己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当你把要求世界是100分变成只要80分的时候,你的人生将变得更有趣,更有弹性。

2.不要过分地苛求自己

不要对自己过于苛求,工作上给自己定一个“跳一跳,能够着”的目标,只要对得起自己的努力和灵魂,不要太在意上级领导以及同事对自己的评价。否则,工作中遇到一丁点儿挫折就可能导致你身心疲惫。生活中,也不要为了让周围每一个人都对你满意而处处谨小慎微,必要时不妨有点“我行我素”的气魄。你要知道,如果让所有的人都满意你,却唯独亏待了自己,别人反而会误以为你是个胆小懦弱的人,对你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3.学会放松,并排遣掉内心的不悦

情绪的过分紧张和焦虑,会影响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事,这时我们应学会放松,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生活的规律和睡眠的充足,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学会倾诉和寻求帮助来排遣掉内心的不悦,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不妨找一个听你诉苦的朋友“一吐为快”。

4.纸条警示法

在洗漱台的镜子旁(或者你认为的最显著之处)贴一张写有警示语的纸条,上面写着:“学会喜欢你的一切。”并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从本质上说,只是不同特质的外在表现,所以要学会接受自己从头到脚的特质。

5.不要让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成为负担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完美主义倾向,对此无需过于担心。我们应该看到完美主义的你有着诸多的优点,比如,严格自律,意志坚定、执著,仔细周到,计划、秩序、组织性强,这些优点只要发挥得当,不要只重细节而忘了主要目标,你(完美主义者)绝对是个卓尔不群的人,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来自工作和生活的挑战。

无论好坏与否,都要欣然地接纳你自己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实现自我超越必经的四个阶段:接纳,即接纳自我与自我所在的现实环境;行动,即对自己决定的事付出行动,并全力以赴;情感,工作学习时投入情感,并乐在其中;成就,指通过上述三步的努力就会自然获得想要的结果。如此看来,要想获得人生的成功和超越,首要的一点就是欣然地接纳自己。在此基础上,才能凝结智慧、激发心理潜能,实现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突破及人性的完善。

而欣然地接纳你自己,要求你既得接受自己的优点,又得接受自己的缺点。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够完全地接纳自己的例子屡见不鲜。有些人在踌躇满志的时候,又往往不敢正视自己内心的愧疚;在垂头丧气时,却又不敢相信自己拥有的优点和取得的成就;有些人因为自己偶尔的消极情绪而认为自己是“扶不上墙的烂泥”,于是,一蹶不振;有些人甚至因为他人对自己的不认可而自暴自弃,实在是可惜。

恩莫德·巴尔克曾警告说:“以少数几个不受欢迎的人为例来看待一个种族,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是极其危险的。”在今天,对人的个性采取以偏概全的做法,同样也是极具危险的,我们应该避免这种做法。我们对别人具有攻击性、怀有恶意,甚至仇恨,这些感情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我们不必因此就厌恶自己,觉得自己就像社会的弃儿一般。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在精神上获得超脱和自由。

唐恩自认为是当音乐家的料。可是,在他朋友的记忆中,上初中时他演奏手鼓并不怎么高明,唱歌又五音不全,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中学毕业后,唐恩为实现当歌唱家兼作曲家的理想,去了“乡村音乐之都”纳什维尔。

唐恩到那儿后,拿出有限的积蓄买了一辆旧汽车,既做交通工具又用来睡觉。他特意找到一份上夜班的工作,以便白天有时间光顾唱片公司。在这期间,他学会了弹吉他。好多年时间,他一直在坚持写歌练唱,叩击成功之门。终于,他成了一个出色的歌手!卡皮托尔公司为唐恩出了许多唱片,他在全国每周流行唱片选目中名列前茅。在当时一套畅销的乡村音乐唱片集中,主题歌《赌徒》也是唐恩的杰作!

从那时起,唐恩·施里茨创作演唱了23首顶呱呱的歌曲。

欣然地接纳你自己,不是欣赏和无条件接纳自己的缺点,而是欣赏和愉快接纳有缺点的自己,即使某些客观存在已经不能改变,但也要改变那些能改变的,不故步自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奏响独特生命中与众不同的乐章,努力实现自我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