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道德的力量
14718800000003

第3章 序: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启示和滋养

我们推出《道德的力量》一书,主旨是通过梳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元素,或继承弘扬,或分析鉴别,或改造重铸,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提供启示和滋养。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丛书的一种,亦为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另一重要视角。

之所以推出本书,原因有三:

首先,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我们能体味的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道德”。如“兴天下人民之大利”“位卑未敢忘忧国”“君子以厚德载物”“吾日三省吾身”“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等名言,或阐释对国家的忠诚,或阐释对朋友的诚恳,或阐释对自己的严苛,不一而足。从这些名言警句以及我们熟知的经典故事中不难发现,道德居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

其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而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和重头——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我们有理由、有必要关注,并借此厘清其发展进化的脉络,探究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最后,道德问题是当今社会无可争议的热点,各地政府评选道德模范,各种媒体报道道德新闻,各类人群争当身边好人。从“常回家看看”入法到幼儿园向国学“问道”,从“道德血液”的缺失与否再到全民寻找“最美的人”,道德已然成为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

经过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进化的认真梳理和探寻推究,我们得出以下几个主要论点:

道德具有历史性,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代形成了不同的道德结构形态,它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人类历史上相继出现的道德类型,都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状况的产物,并且总是同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状况相适应的,因而总是带有那个时代的社会内容和社会特征。

道德具有阶级性,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总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为统治阶级服务,局限性较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并形成自己阶级的道德观念、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体系。

道德具有继承性,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道德传统,在今天仍有强大生命力,依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如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尊敬父母的孝道精神,浩然正气的无畏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以及克己、内省、慎独等,无不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道德不能脱离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而产生,必然而且应当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弘扬和发展。历史发展表明,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于中国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形成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根植在传统道德土壤中的社会主义道德必然会枝繁叶茂,进而庇佑中华民族更加和谐地向前。

中国目前处于社会深刻转型阶段,尤其要处理好社会主义道德与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弘扬传统道德教育的精华,对于重塑民族精神和建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意义重大。我们今天继承传统的目的是要变革传统,消除其历史沉疴,容纳时代精神,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

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分析,最终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发展的新成果,为创建新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供了思想和灵魂。

从表象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方面主要内容并没有明确表示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从本质上看,这四部分讲的完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且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阶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最重要的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化”道路,而“中国化”的过程,无法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关键词之一就是“厚德载物”,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包含“自强不息”;“八荣八耻”完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这已是普通常识。

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述及发展的最高阶段。党中央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创建新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供了思想和灵魂。

依然不变的是,我们提出观点,但不强迫接受。相反,我们尊重多样的变化,鼓励各种建设性的探讨,以期最终达成广泛的共识。

笔者

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