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肯定自己 改变自己 超越自己(大全集)
1475800000028

第28章 换一种思维,人生并非只有一个出口(2)

当一种动机屡经尝试仍不能成功,达不到预定目标时,应该及时调整目标,变换方式,通过别的方法和途径实现目标,或者把原来制订的太高而不切实际的目标往下调整,改变行为方向,则有可能增加成功的概率。如有的高中生,多次报考大学未能遂愿,他见障碍难以逾越,就改为报考中专、技校,或是电大、职工大学。“退而求其次”,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目标的重新审定和转移,不是惧怕困难,而是实事求是的表现;同时,也降低和避免了由于目标不当难以达成而可能产生的挫折感和焦虑情绪。

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宁可吊死在一棵树上,也不肯退而求其次。虽然他们坚定目标,但却不考虑实际能力而“盲目追求”。实际上,当一个人确定的目标由于自身条件或社会因素的限制,不能实现并受到挫折时,就可以改变目标,用另一目标来代替,以使需要得到满足;或通过另一种活动来弥补心理的创伤,驱散由于失败而造成内心的忧愁和痛苦,增强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1997年初,陈红下岗了。虽然失去了“铁饭碗”心碎般难受,但她是要强的女人,她坚信,别人能够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关键是要有决心、有毅力。痛定思痛,她不再寄希望于铁饭碗,决定寻找自食其力的门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997年9月,她多方筹资2000元购买了毛线编织机,并报名参加了编织技术培训班。一个月后,她用所学的技术开了一个毛线编织加工店,很快生产出第一批产品。织出的毛线衣裤规格齐全,花式多样,价格便宜,邻里朋友口碑相传,小小编织店的名气一下在县城传开了,生意越来越火。

苦心经营两年多,别人见这营生有利可图,便纷纷入围,小编织店一下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苏南针织品在响水市低价倾销,使得编织店的利润越来越低,陈红的生意也越来越不景气,这时她主动放弃了编织市场,另找门路。她走南闯北,调研市场,又办起了市第一家涂料厂,高薪聘请技术员,开发出了填补国家空白的产品,一炮打响,取得巨大成功。

从陈红奋斗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果断决定自己创业,如果没有果断转行,那么她就不会有现在的成就。

在此,我们可以得出一条成大事的经验:适应现实的变化而迅速改变自己的观念,最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有一副聪慧的头脑和敏锐的眼睛,做生活的有心人。

有些人对待问题脱离实际,就认准了“一条道儿走到底,不撞南墙心不死”,从不顾及客观情况,只是单纯的以不变应万变,那也只能是自设苑囿,作茧自缚。而有一些人在突然的、意外的重大挫折面前,由于原定的追求目标已不可能实现,或是为了用其他行动来转移、代替心理上的痛苦,就会转而追求别的目标或是进行另外的活动。这也可以获得新的成功,得到心理上的补偿。

现实是每个人生活的基础。对于那些不停地抱怨现实恶劣的人来说,不能称心如意的现实,就如同生活的牢笼,既束缚手脚,又束缚身心,因此常屈从于现实的压力,成为懦弱者:而那些真正成大事的人,则敢于挑战现实,在现实中磨炼自己的生存能力,敢于改变自己,改变目标,这才是能成事的做法。

遇事不钻牛角尖

有一则脑筋急转弯这么说:“一个人要进屋子,但那扇门怎么拉也拉不开,为什么?”回答是:因为那扇门是要推开的。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犯一些诸如只知拉门进屋,不知推门的错误。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有时遇事爱钻牛角尖,不会变通。有时候,周围的环境变了,我们却不知变通,还在固执一端,钻牛角尖,认死理,结果却闹出笑话来。

《吕氏春秋》里记载:楚国有一个人搭船过江,一不小心,身上的剑掉进了河里。同船的人都劝他下水去捞,但他却不慌不忙,从身上拿出一把小刀,在剑落水的船边刻个记号,有人问:“做什么用啊?”他回答说:“我的剑就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我作个记号,等会儿船靠岸时,我就从这个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把剑找回来。”船靠岸时,他就这样去找剑,结果自然没有找到。

刻舟求剑,是一种刻板的,不知变通的思维方式。有时候我们的思想就像那把剑,环境的大船已经变了,而我们却还在那里原地不动;有时候我们也会刻舟求剑。

俗话说:“变则通,通则久。”只要我们学会变通,许多事情都能变不可能为可能,都能变坏事为好事。

两个欧洲人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由于炎热,非洲人向来都是打赤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立刻失望起来:“这些人都打赤脚,怎么会要我的鞋呢?”于是,他便沮丧而回。另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赤脚,惊喜万分:“这些人都没有皮鞋穿,这皮鞋市场大得好呢!”于是,他想方设法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最后他发大财而回。

第一个人不懂变通,一味钻牛角尖,总以为牛不喝水,便不能强按头。第二个人则不然,他会变通一下,给牛点盐吃,不也就能让它喝水了嘛!

关于皮鞋的由来,据说还有这样一个典故:

早期没有鞋子穿,人们走在路上,都得忍受碎石硌脚的痛苦。某一个国家,有一个太监把国王的所有房间全铺上了牛皮,当国王踏在牛皮上时,感觉双脚非常舒服。

于是,国王下令全国各地的马路上,都必须铺上牛皮,好让国王走到哪里,都会感觉舒服。有一个大臣建议:不需要如此大费周折,只要用牛皮把国王的脚包起来,再拴上一条绳子就可以了。于是无论国王走到哪里,都感到舒服。

故事中的大臣是聪明的,他的变通,使舒服与节约两全其美。假如,我们在工作学习之余,能学会变通,随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和步骤,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变通,学会在山穷水尽的时候,转换一下心情,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变通能让我们少一些郁闷,多一些开心,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幸福。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注定”只是弱者安慰自己的借口

有达数百万的人会自以为是“注定”要贫穷落魄失意的,因为他们相信有某种奇特的力量超乎他们的掌握。他们是创造自己“不幸”的人,因为这一观念的负面思想,让潜意识给接收,转化为实质的对应事物了。

大象是世界上最强壮的动物之一。当一头年轻的野生大象被抓到时,猎手们会用属圈套住它的腿,把它用链子捆到附近的榕树上。自然,大象会一次又一次地试图挣脱,但尽管它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最后还是没能成功。这样的几天挣扎并且伤了自己之后,它意识到它的努力是徒劳的,于是它放弃了再努力挣脱的尝试。从此刻起,那头大象就再也不会去想挣脱那条锁链,即使拴住它的只是一根小绳。

研究者发现在一种被称为梭鱼的鱼类中也存在僵化的倾向。通常情况下,梭鱼会就近攻击在它范围内游泳的鲦鱼。作为一个实验,研究者们把一个装有几条鲦鱼的无底玻璃钟罐放入一条梭鱼的水箱中。这条梭鱼立刻向罐子里的鲦鱼发动起了攻击,结果它敏感的鼻子狠狠地撞到了玻璃壁上。几次惨痛的尝试之后,梭鱼最终放弃,并完全忽视了鲦鱼的存在。钟罐被拿走后,鲦鱼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水中四处游荡,即使当它们游过梭鱼鼻子底下的时候,梭鱼也继续忽视它们。由一个建立在错误信念基础之上的死结,这条梭鱼会不顾周围丰富的食物而把自己饿死。

这两个试验是否会给您某些启示呢?当人类也像上面的大象和鱼一样被安排进了一个圈套,当他们不能够挣脱的时候,就会选择顺从和视而不见。一位教授曾说过,人类的思维过程其实就是自己为自己下套,当人们钻进了自己禁锢自己的思维定式,人类的思想就再也无法自由了。

很多人走不出思维定式,所以他们走不出宿命般的可悲结局;而一旦走出了思维定式,也许可以看到许多别样的人生风景,甚至可以创造新的奇迹。因此,从舞剑悟到书法之道,从飞鸟造出飞机,从蝙蝠联想到电波,从苹果落地悟出万有引力……常爬山的去涉涉水,常跳高的去打打球,常划船的去驾驾车……换个位置,换个角度,换个思路,也许我们面前是一番新朗天地。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失败的种子永远存在着,除非你介入其间将它砸毁。一个人体验到空虚之后,空虚就会成为避免努力、避免工作、避免责任的方法,也因此成为随波逐流生活的理由与借口了。

有人是“注定”要倒霉的,从这句话中,你会了解到,潜意识会把破坏性或负面的思考动力,转化为实质的对应事物,正如潜意识会遵循并奉行正面或建设性的思考动力一样。正是这种心理导致了上百万人指称自己“不幸”或“倒霉”的奇怪现象。

再次提醒你,只要你将想象转化为实质事物、把成功的渴望传输给潜意识,并满怀期待、由衷相信,转化的过程终将发生。你的信心、你的信念,正是主宰潜意识行动的因素。当你对潜意识进行暗示的时候,没有人能够阻挡你去“欺骗”你的潜意识。我们都可以化失败为胜利。请您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好好利用,就可以对失败泰然处之了。

换位思考,两种想法

著名的寓言作家伊索,年轻时曾经当过奴隶。

一天,他的主人要他准备一桌最好的酒菜,以款待一些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当菜一盘盘端上来时,主人发现满桌都是动物的舌头,牛舌、猪舌、羊舌、鹿舌……,简直就是一桌舌头大餐。

全桌客人出于礼貌,只敢小声地相互议论,机灵的主人发现宾客们的窃窃私语和怀疑的神色,连忙气急败坏地把伊索叫进来兴师问罪:“我不是叫你准备一桌最好的菜吗?你准备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意思?”伊索不慌不忙、谦恭有礼地回答:“在座的贵客都是知识渊博的哲学家,他们高深的学问需要用舌头来阐述。对他们来说,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比舌头更珍贵的东西了。”哲学家们听了他这番对舌头的吹捧,都不禁转怒为喜,纷纷开怀大笑。

第二天,主人又要伊索准备一桌最不好的菜,招待别的客人。这批客人是主人住在乡下的亲戚,主人一向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狗嘴吐不出象牙,只是一群老土的乡巴佬,只有在逢年过节时,主人才会勉强招待他们来家里吃饭。

宴会开始后,菜一盘盘地端上来,却仍然还是一桌舌头大餐。主人火冒三丈,气冲冲地跑进厨房质问伊索:“你昨天不是说舌头是最好的菜,怎么这会儿又变成了最不好的菜了?”只见伊索镇静地回答:“祸从口出,舌头会为我们制造灾难,引起别人的不悦,所以它也是最不好的东西。”主人听了,不禁哑口无言。

尼采曾说:“没有真正的事实,只有诠释。”每一件事都有好多面,你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看到的东西也就会有不同面貌。最好的东西到了另外一种情境,可能会变成最坏的东西,相同的,你弃如敝屣的东西到了其它人手上,也可能会是对方的无价之宝。因此,当你从好的这一面看,映入你眼帘的会是世界的美好;当你从坏的一面看,只会看到一个千疮百孔的人生。无论从哪个方向看,决定权都在于你,当事情无法改变时,改变看事情的角度,你一定能找到出路。

小高有一次在外头玩得太晚,只好走夜路回家,途中经过一片荒地,路上一片漆黑。

小高一边走一边咒骂,懊悔自己早先遗落了打火机,害得现在连一个照明的工具都没有。

正在怨天尤人的同时,突然眼前出现了一点亮光,逐渐向自己靠近,于是小高加快脚步,朝灯光走过去。

等到走进灯光里的时候,小高才发现那个拿着手电筒走路的人,竟然是个双目失明、戴着墨镜的盲人。

小高感到十分诧异,于是开口问那名盲人:“你又看不见,手电筒对你而言一点用处也没有,为什么你还要带着手电筒呢?”

盲人听了小高的话后,缓缓地叹了一口气说:“你有所不知,这条路实在太黑了,别人常常看不到我,匆匆忙忙走过去,一不小心就把我给撞倒了,所以我只好拿着手电筒走路。虽然我看不到别人,但是别人可以看到我,就不会再把我撞倒了。”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曾说过:“当问题发生时,人们往往归咎于环境,事实上,一个人应该努力适应四周的环境,如果无法适应,便要自己去创造环境。”在上面这个故事中,聪明的盲人懂得变通,制造了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可以说利人又利己。

人生到处充满着意外和变化,只知道沿袭过去或安于现在的人,最后必然失去未来。做人就应该和这位盲人一样,懂得适时地转弯,反向思考。为自己的困顿找出路,困难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只要换个角度,你便可以看得更清楚。

改变自己

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宁可吊死在一棵树上,也不肯退而求其次。虽然他们坚定目标,但却不考虑实际能力而“盲目追求”。实际上,当一个人确定的目标由于自身条件或社会因素的限制,不能实现并受到挫折时,就可以改变目标,用另一目标来代替,以使需要得到满足;或通过另一种活动来弥补心理的创伤,驱散由于失败而造成内心的忧愁和痛苦,增强前进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