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快乐的法则大全集:找回我们与生俱来的快乐能力
1475900000049

第49章 快乐处世法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1)

珍视与你共患难的朋友

朋友有很多种,酒肉朋友、意气朋友、知心朋友……选择朋友必须经过周密地考察,是应该经过考验的。交一个朋友,无论对其意志力还是理解力,都必须事先进行检验,要观察其是否值得信赖。可是有不少人对此并不很在意,感到多此一举。别人要了解一个人往往根据他的朋友就能够判断出他的为人,比如智者永远不与愚者为伍。而乐与某人为伍,不一定就表示彼此就是知已了。因为有时对一个人的才华没有信心,但却高度评价他的幽默感。有的友谊可能不够纯洁,可是能够带来短暂的快乐;有些友谊很真挚,其内涵丰富,能够孕育成功。一位朋友的好见识比很多人的祝福还要宝贵。

朋友要精心挑选,不能随意结交。聪明的朋友则能够驱散忧愁,愚蠢的朋友只会聚集忧患。而真正的朋友必须是能共患难的。

有的朋友是为了在借钱的基础上和你交往的,如果你某时囊中羞涩不能帮他的忙,他就会认为你不再是他的朋友了,这种人是以钱来衡量友情的人;有的朋友是为了你的社会背景可以结交你的,如果你发现这样的事情不合理而拒绝的时候,他就会认为你高高在上看不起人,这样的人是以你能不能帮他的忙为标准来看待友谊的人;有的朋友是为了占各种便宜和你做朋友的,当你没有便宜给他占的时候,他就会认为你是小气鬼。不懂得付出,只会索取的人,是以别人能不能无偿给他好处来看待朋友的。

有两个阿拉伯商人常年在一起出入商路,他们相互间一天比一天更了解,越来越要好,两人就约定:同生死,共患难,绝不互相遗弃。

事隔不久,他们在一条偏僻的小道上遇到一只大熊。在这危险关头,一个伙伴飞快地跑向路旁的一棵小树,爬了上去。树很小,另一个伙伴不敢再冒险爬上去了。他一看,再无其他出路,只好马上躺倒在地,屏住气,四肢一动也不动,装着好像死人一般。这只饿慌了的大熊朝他俯下身子,用爪子把他翻过来转过去,舔舔他的脸,看看他到底还有没有气。由于恐惧,这个伙伴早就吓得麻木了,全身的血液似乎都已凝结,以至真的变得冰冷、僵硬,如同死人。最后,这只熊只好从他身边走开了,因为熊是不吃死人肉的。

直到这头熊走远后,树上的伙伴才爬下来。他问这位装死的朋友:“告诉我,你躺在地上时,熊伏在你耳朵边讲了些什么?”

“它给了我一些有益的忠告。”

这个伙伴又接着回答说:“对我最重要的忠告是,我应时时提防那些不忠实的朋友;哪怕只发现他有一点不可靠的地方,也应该尽快地离开他。”说完,他毅然离开了他的伙伴,自管自地走了。

不论谁,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需要几个能够同甘共苦的“知己”级别的贴心朋友,这一点十分重要。知心朋友的作用,不仅仅是在当自己有了困难时,有人会主动出面、及时帮忙,而在于心灵的相互扶持。

人一生或许会有许多“朋友”,但是真正能够同甘共苦的绝对不多。尤其是在职场上,经常打交道的人,相互之间大多都有利益关系,很难走到亲密无间的程度。所以许多人觉得,真正的朋友大多是上学时的同学。正是由于真正的知己难得,一旦拥有,就要像爱护自己的财物一般,时时保养,倍加珍惜。

从道理上讲,对朋友需要一视同仁,但事实上,朋友的确需要区分三六九等。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才能算得上是能够共患难的朋友呢?

英国诗人拜伦说:“趋炎附势的人,不可与其共患难。”就像上面寓言故事中“爬树”的那位,平时或许也可以算得上是很好的朋友,但在特殊环境或条件下,他为了自己,会毫不犹豫地抢占自己的利益地盘,甚至把朋友推下深渊。类似于此的趋炎附势的人,只能成为泛泛之交,绝对不可能共患难。这种人,在平时工作中,只要留心,打过几次交道后,就会发现。

能够共患难的朋友不是一朝一夕就会得来的,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发现。所谓能够共患难的朋友也就是知己,知己也可以称为刎颈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这样一句话:“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讲的是为大家熟知的蔺相如与廉颇将军的故事,也就是廉颇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的感人故事。

蔺相如与廉颇为什么后来能成为刎颈之交?并不是一见面就就好得不得了,而是经历了曲折的交往甚至斗争过程,最后才情感相融、友情交汇,达到心心相印的程度。也就是说,能够共患难绝对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在工作或生活过程中,经过不断考验、培养与磨合,形成的一种牢固的情感关系,并非唾手可得。

关于刎颈之交,还有一个更为感人的传说。说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对自己的朋友说完一件十分隐密的事情之后,要求朋友一定要守口如瓶。说完,他便毫不犹豫地拿过剑,在自己脖子上抹了一刀,自杀而亡。

如此说法即便不是什么事实,即便有些牵强附会,但也能从另外一个角度,使我们更加明白,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成为可以共患难的朋友,一生得一什么样的知己才能足矣,才能“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朋友之间共安乐易,共患难难,只能共安乐的不是真朋友,能够共患难的才是真朋友。正是由于真正的知己难得,一旦拥有,就要像爱护自己的财物一般,时时保养,倍加珍惜。选择了一个真正的能够共患难的知己好友,也就获得了一份可以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

人生道路不能缺少朋友

朋友作为一种资源,不仅能在我们需要帮助时伸手扶我们一把,而且在相互交往中能使我们学到许多东西,从人脉资源中获得一种受益终生的“人生资源”。

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和舒伯特之间的友谊被传为千古佳话。

两人共同生活在维也纳35年之久,虽然只见过一次面,但却成为知己。

在贝多芬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事业如日中天时,舒伯特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音乐创作者。贝多芬生性孤僻,舒伯特深知他的个性且两人社会地位相差悬殊,所以从不敢贸然造访。

直到后来,因为一位出版商的盛情邀请,舒伯特才带着一册自己的作品前去登门拜访,不巧的是恰逢贝多芬外出,舒伯特只好留下作品,怅然而回。

后来贝多芬患病,友人想调解他的寂寞,随手拿起桌上的一册书放在他的枕边,让他翻阅消遣,这册书正是舒伯特留下的作品集。贝多芬马上被其中的作品吸引住了,细心吟味了一会儿,大声叫道:“这里有神圣的闪光!这是谁做的?”友人告诉了他舒伯特的名字,贝多芬大加赞赏,大叹素昧平生。

从此,一段伟大的友谊诞生了,二人互相勉励,共同前进。

当贝多芬弥留之际,托人把舒伯特召至床前说:“我的灵魂是属于舒伯特的!”贝多芬死后,舒伯特终日郁闷。一日他与三四个友人入酒店饮酒,一友人举杯提议:“为席上先逝者干杯!”舒伯特应声站起,一饮而尽。仿佛是应验了可悲的谶语,18个月后,舒伯特也告别了人世。临终的时候,他向亲友表示遗愿:“请将我葬在贝多芬的旁边!”后人对他们之间的友谊给予了最美好的赞誉,并为他们铸起了并立的铜像,至今仍屹立于维也纳广场。

通过与朋友的交往,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自己。以为自己最了解自己,是每一个人都容易犯的一个毛病。事实上,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极为有限,几乎无法具体地描述自己的个性、能力、长处和短处。一般,人们所认为的“这就是真正的自己”,通常只看到“有意识的自我”和“行动的自我”,而这些仅仅只是自我的一部分而已。

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唯一办法就是拿自己与周围的人比较,或者从与人的交往中逐渐看清楚别人眼中的自己。人们有时候必须在多次受到长辈的斥责和朋友的规劝之后,才能恍然大悟,真正达到自知之明。“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失去了别人这面镜子,我们将无法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

通过与朋友的交往,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人生。漫漫人生旅途中,每个人无时不在受着他人的影响,这些人可能是父母、亲友,也可能是自己的上司和同事。从他们身上,我们不仅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整个社会,同时也会从他们的生活态度中认识人生的另一个侧面。

对待朋友的过错,快乐包容

周华健的一首《朋友》不知道唱出了多少人的心声:“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与我们擦肩而过的人很多,和我们相识的人也是不计其数。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就是屈指可数那么几个,除了亲人之外,还有另外一种人,这种人尽管没有血缘关系,但他像亲人一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帮助我们,在乎我们,这种人就是朋友。

一个人一生中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是一件幸事,但是,找到一个真正的朋友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朋友在于经营,需要我们用心去维护,友情不禁折腾,“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去不远,需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远,务加让三分之功。”以宽厚之心对待朋友。此话是朋友相处的至理名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朋友也不例外。当朋友损害了我们的利益时,应该以一颗宽容之心对待他,这样,我们自己的心灵不但能得到解脱,同时我们的宽容也能拯救朋友堕落的灵魂。

如何对待朋友的过错?且看李明是怎样做的。

李明很伤心,由于好友在自己的公司电脑上做了手脚,使他损失了几十万元,心中一直愤愤不平,尽管李明委托律师将张小为送进了牢房,但他还觉得不够。出狱后,张小为觉得对不起李明,几次打电话向李明道歉。李明一听是张小为的声音,不容分说立刻将电话挂断。

李明的妻子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她数次劝他应该宽宏大量,何况张小为是电脑专家,对他的生意很有帮助。李明经过深思,觉得妻子说的有道理,可是每次拿起电话来他心中就想起那几十万元,又想起张小为曾像只老鼠似的偷盗过那些钱,使他的生意差点垮掉,于是又放下电话,长叹一口气。

尽管已经过了很长时间,李明还是处于这种矛盾中,一会儿觉得应该原谅张小为,毕竟他是个电脑专家,曾经帮助过自己;一会儿又想,难道要原谅伤害过自己的人吗?不,不行。

直到有一天,一位心理医生告诉他:“你形成了一种心理障碍,这种障碍不仅会妨碍你与张小为的关系,也会妨碍你与他人的交往,你必须积极地清除它。”

李明终于鼓起勇气,给张小为打了一个电话,告诉张小为明天可以到办公室见他。第二天,他们谈得很顺利,李明决定再次聘请张小为到公司工作,他对张小为说:“我相信你不会再辜负我。”

张小为没有辜负李明的期望,对公司尽心尽责,使公司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而他和李明的友谊也越来越牢固,俩人成了真心的知己。

若朋友未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或有什么过错做了对不起我们的事情,切不可怀恨在心。因为怨恨不仅会加深朋友间的误会,影响友情,而且还会扰乱正常的思维,引起急躁情绪。凡事要换个角度想想,这样或许能够理解朋友的所作所为,《菜根谭》中有句话:“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的极乐法。”在道路狭窄之处,应该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只要心中常有这种想法,那么人生就会快乐安详。因此走不过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让对方先过,就是宽阔的道路也要给别人三分便利。有礼也要让三分。

有两个朋友结伴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一个地方,他们因为一件莫名的小事吵了起来,最后一个还给了另外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但是他却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默默地伸出了自己的一个手指,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之后,他们继续往前走,经过长途跋涉,他们来到了一个湖的边上,好久都没有见过这么大、这么美的湖了,于是,他们就决定下去游泳。不幸的是,挨巴掌的那位游到那湖中心的时候,由于过度疲劳导致小腿抽筋,差点溺水而亡,幸好被朋友救起来。在说过谢谢救命之恩后,他拿起一把小刀,在石头上很小心地刻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朋友看到他又刻字了,十分好奇,就问:“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把字写在沙子上,而现在却要把字刻在石头上呢?”

他笑了笑,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容易忘却的地方,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风雨抹掉;相反,如果得到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灵的深处,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知道友情的珍贵!”

有时候朋友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而帮助却是真心的。很多时候我们却对那些芝麻大的伤害斤斤计较,对那些莫大的帮助视而不见,心里留下的也只有无穷的幽怨与烦闷。其实,只要我们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对我们真心的帮助,就会发现这世界上,我们有很多很多真心的朋友。

原谅一个人有时候能使之再生,对其心灵会造成莫大的震撼。宽容需要有一颗博大的心,它可以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减少麻烦,不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因此我们更不要把朋友之间的怨恨常记心头,这在带给对方心灵上折磨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痛苦,使自己活在怨恨的影子里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