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取知识?唯一方式就是学习。学如逆水行舟,在信息高速变化的社会中,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不会被社会抛在后面。学习本身也是一种竞争,比竞争对手学得快,这是最根本的竞争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把知识通过实践提升为能力和智能,增进获得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超越自己,方能获得长远发展。知识与学习的重要性不仅是对个人而言,对企业、组织乃至整个国家都是如此。
其次,要善于把握住机会
1835年,摩根投资参加了一家叫做“伊特纳火灾”的小型保险公司。所谓投资,也不用现金,出资者的信用就是一种资本,只要你在股东名册上签上姓名即可。投资者在期票上署名后,就能收取投保者交纳的手续费。只要不发生火灾,这无本生意就稳赚不赔。
然而不久,纽约发生了一场大火灾。投资者聚集在摩根的旅馆里,一个个面色苍白,急得像入热锅上的蚂蚁。显然,不少投资者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件。他们惊慌失措,愿意自动放弃自己的股份。
摩根便把他们的股份统统买下。他说:“为了付清保险费用,我愿意把这旅馆卖了。不过得有个条件,以后必须大幅度提高手续费。
摩根把宝押在了今后。这真是一场赌博,成败与否,全在此一举。
另有一位朋友也想和摩根一起冒这个险。于是,两人凑了10万美元,派代理人去纽约处理赔偿事项。结果,从纽约回来的代理人带回了大笔的现款,这些现款是新投保的客户出的比原来高一倍的手续费。与此同时,“信用可靠的伊特纳火灾保险”已经在纽约的名声大振。这次火灾后,摩根净赚了15万美元。
能够把握住关键时刻,通常可以把危机转化为赚大钱的机会。这当然要善于分析市场行情,把握良机。机会如白驹过隙,如果犹豫不决,可能永远也抓不住机会,只有在别人成功时概叹:“我的未来本也可以这样的。”
掌握“信息过滤漏斗”的本领
时间就是金钱,信息就是财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经济状态瞬息万变,谁能够掌握变化多端的信息,谁就能掌握这个时代的财富。
提到信息的掌控,我们不得不重新回到彼得·林奇的身上,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这位传奇大师的风采。
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麦哲伦基金,在第10年就遇到了美国股市的大崩盘,结果是可怕的,这场股市崩盘差点让麦哲伦基金遭到灭顶之灾。当时作为麦哲伦基金的主管,彼得·林奇发挥了他力挽狂澜的领袖作用。
由于基金遭到大量赎回,彼得·林奇不得不对麦哲伦基金采取封闭性措施。根据股市行情,他对麦哲伦基金采取了“高换手率”的策略。据统计,在彼得·林奇担任基金经理的第一年中,麦哲伦基金的投资换手率是343%,也就是说,他会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大约买进5 000万美元,同时卖出5 000万美元,后3年的换手率也都保持在300%以上。让林奇备感欣慰的是,3年对新客户的封闭期终于为麦哲伦基金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封闭期结束的第一年,麦哲伦基金数额跃升到1亿美元,并重新开始公开发行。这次险些失败的经历让彼得·林奇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也让他深刻体会到,在信息万变的经济领域中,能够及时掌握可靠信息是多么的重要。
在之后的10年中,彼得·林奇将麦哲伦基金送上登峰造极的位置。据他回忆,麦哲伦基金重新向社会开放后的10年间,其年平均增长率接近30%,基金管理的资产扩张到140亿美元,公司的投资配额表上从原来的40种股票增长到1 400种。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富达的旗舰基金,并且成为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
彼得·林奇的成功轰动了整个华尔街:《时代》周刊称他是全球“第一理财家”,《幸福》杂志则称他为“股票投资领域的最成功者”。基金评级公司将彼得·林奇评定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人”。
彼得·林奇的投资风格是:他不相信理论和市场预测,不依靠技术分析和动态曲线,他只凭借灵通的信息和准确的调查研究。
彼得·林奇面对记者采访时说,他对于一些投资理论和市场预测都是持有怀疑态度的,风险是股市中无处不在的形式,既然风险常在,那么股市理论家和预言家的意见就具有可怀疑性,不能一味地听从他们的指挥,要根据捕捉到的信息自己来判断,否则人云亦云,很容易走进投资误区中。彼得·林奇也曾走过这样的弯路。
彼得·林奇掌管麦哲伦基金的第一年,他便以每股26美元的价格买进华纳公司股票。当时,一位跟踪分析华纳公司股票行情的分析家告诉他:“华纳公司的股票已经极度超值,要慎重啊!”开始,彼得·林奇并没有听这个分析家的结论,他坚持自己的初衷。因为他已经调查过华纳公司,数据显示公司运行良好。他暗自想,如果信息准确,那么股票必定是上涨的。果然不出他所料,仅仅几个月后,华纳公司的股票上涨到了38美元。
分析家再次警告彼得·林奇,说38美元是超值的顶峰,已经没有空间再继续上涨了。这次彼得·林奇接受了分析家的劝告,于是把手中所持有的华纳公司股票悉数抛出。
然而,华纳公司股票价格一路攀升,最后竟涨到180美元以上,后来维持在了170美元左右。由于没有进行详细的信息跟踪,彼得·林奇失去了一个大好机会,他一直对此懊悔不已。从这次教训以后,彼得·林奇对那些陈旧的理论学家非常反感,不再轻易相信他们的言论。
在他不相信那些理论说教以后,他便非常注重对投资公司的调查和信息收集。有一次,他从朋友那里听说某玩具公司股票非常有前景,便亲自到那家公司旗下的玩具商店去询问顾客信息,几乎所有的人都说他们是回头客。彼得·林奇觉得这家公司的确实很有前景,于是他大量地买进该公司的股票。据说彼得·林奇在买拉昆塔公司的股票前,曾在这家公司办的汽车旅馆里住了3夜,进行实地考察和信息收集。
善于根据信息判断投资方向的他非常留意亲人的购物习惯。有一次他的妻子买回了好几件“莱格斯”牌紧身衣,而且对这个商品赞不绝口。彼得·林奇敏感地觉得这个品牌很有前景。于是第二天,他就买下了大量生产紧身衣的汉斯公司股票,没过多久,股票价格涨到了原始价格的6倍。
纵观自己多年的投资经历,彼得·林奇说,无论对于谁,是资深的投资者,还是普通的投资者,都需要信息的辅助,而对于那些深奥的理论知识,即使不懂也没有多大的障碍。只要能够对信息敏感,再加上一点智慧,那么肯定就会有巨大的回报。股票投资是一门关于信息的艺术,不能按理论生搬硬套。
有人称赞彼得·林奇的投资就是一个信息过滤漏斗:他会先买进大批的股票,然后经过信息分析,把那些优质的,受益大的股票留下来,而那些不好的则迅速滤掉。例如当日本汽车打入美国市场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股票大跌,林奇未作详尽的研究即大量购买这三家公司的股票,等到股价上涨后又悄悄卖掉,结果,彼得·林奇从福特和克莱斯勒两只股票上分别赚了超过1亿美元的利润,加上从沃尔沃股票赚的7 900万美元,使麦哲伦基金再次展现出傲人的成绩。
“信息过滤漏斗”最重要的是信息过滤功能,它是对好坏股票进行过滤的关键,谁具备了这个本领,谁就深谙了彼得·林奇的投资秘籍。
许多股票在彼得·林奇的投资组合里仅停留一两个月,而整个投资组合里的股票一年也至少翻检一次。此外,在林奇经营的1 400多种股票中,其中最大的100种始终占其所投资金的一半,可见他对股票过滤的慎重。
很多投资者喜欢向彼得·林奇提及如何选择投资对象的问题,彼得·林奇的回答生动而形象。他说,投资者拥有股票就像收养孩子一样,不要贪多,要根据搜集来的信息挑选最好的。业余选股者最好抽出时间调查8~12家公司,然后在有条件买卖股票时,根据调查来的信息确定投资组合,但是最好控制在5家公司左右。
彼得·林奇还建议:最好避开热门行业里的热门股票,不要人云亦云,这样是无法挣到大钱的。相反,那些被冷落的行业里的好公司则是需要关注的。关注才能换来准确的信息,依靠信息才能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时机买进和卖出股票。
在彼得·林奇看来,股票并不神秘,无非是根据信息来确定转折点,这也是投资的关键。在一家公司财务状况好转前的一瞬间进行投资,等到转折真正开始再增加投资,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而有一些人总是在股市慌乱时,头脑一热胡乱地买进或卖出,这才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抓住信息,必须做到又快又准,这样对于正确投资才有意义。苏茜·欧曼说:“赚钱要趁早。信息是不等人的,错过了好的时机,或许下一次就是下一个世纪的事情了。”
从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的例子中,你应该体会到,信息就是财富,根据信息不断地调节自己的投资方向才是一名成功的理财者需要做到的。不要妄想通过一次理财行动就赢利,事实上科学理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一个结果。密切关注政治决策、经济动向、市场发展,才能掌握住准确的信息,从而为你的投资活动送一股“东风”。
信息创富的各种妙招趣闻
一、人口数字里也有“大市场”
第二次大战时期,受到日本战败的影响,尼西奇公司濒临破产。身为30人小公司董事长的多川博,从一份人口普查资料中获悉,当时日本每年出生婴儿250万。据此推断,每个婴儿每年用两条尿布,一年就需500万条。于是尼西奇公司转行迅速生产尿布,结果年销售达70亿日元。几年后,尼西奇尿布称霸国际市场,占世界尿布销量的1/3。尿布闯出了大市场。
二、从政策文件信息中看出玄机
某公司从公安部发出的通知文件中了解到,从1993年7月1日起,上路行驶的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和前排座人员都要使用安全带,否则不予发牌和行驶。此家公司立即组织汽车安全带生产和销售,由于捷足先登,很快就占领了市场,打出了品牌,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外交活动也出经济效益
1992年秋,韩国总理李相玉访华,受到了钱其琛外长的特别规格的接待。江苏悦达集团总经理胡反林读到这则消息后,意识到中韩可能建交,进而推测韩国商人会来华投资。于是他把目标瞄准仅与汉城一水之隔的胶东半岛,并连夜与山东方面联系房地产投资,经过协商,第二天,终于达成了购置570亩土地房地产交易协议。数日后,中韩双方建交,此处房地产价格由此翻了一倍。
四、杂志封面的“狗床猫窝”也能创汇
南方某藤器制品厂厂长朱某无意中从一本外国杂志上看到一幅广告照片,画面是四方形的编制篮里铺着垫单和被子,一只狗在里面睡觉。在一般人来看,这只是“趣闻”而已。而朱厂长却用“市场眼光”阅读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厂情作了深入调查。之后,他组织人员设计和编制了狗床猫窝。一个外商看了该厂生产的狗床猫窝,赞不绝口。后来,狗床猫窝出口到美国,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出口狗床猫窝赚大钱,得益于朱厂长在处理信息上高人之处:透过表面挖掘内涵,想人所未想,见人所未见,从看是“趣闻”的信息里开拓出一片“冷门市场”。
五、天气预报里也能“觅”出经济效益
从“天气预报”中能听出效益,这不是奇闻,而是金城哈尔滨公司和金城百货大楼的亲身经历。
哈尔滨公司派团到俄罗斯与一家公司洽谈业务。洽谈期间,他们从当地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中得知,俄罗斯某地区近期有历史上罕见的寒流,他们灵机一动,马上组织了一大批羽绒服出口该地区,很快被当地居民抢购一空。
有一年,哈尔滨要召开一个商品洽谈会。会议临开的前一天,金城百货大楼的有关人员从天气预报中获知开会这天有中雨,而参加洽谈会的中外来宾有3000余人,开幕剪彩仪式要到外边广场进行,他们眉头一皱,赶在雨前组织人员运去各种雨具,很快在现场销售一空,事后,他们风趣地说:我们这是从天气预报中听出来的效益。
六、军事叛乱也能生出财机
1973年,扎伊尔发生了军事叛乱。军事政变没有成功,叛军向赞比亚的铜矿区方向移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把此事当成一条政治新闻听听而已,日本三菱公司的研究人员却把它当成经济情报来对待。他们推测叛军会切断交通线。赞比亚的铜产量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交通一旦被切断,势必影响国际市场上铜的价格。当时英国伦敦五金交易所铜价每吨860英镑,于是三菱公司大量购进铜。事情没有出乎他们所料,叛军果然切断交通,国际市场铜价迅速上涨至每吨921英镑,日本三菱公司因此大赚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