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魔鬼训练大全集(超值金版)
1476500000027

第27章 克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2)

至于被嫉妒者也不能持与嫉妒者对着干的心理,以牙还牙。对于来自嫉妒者的刺激,应处以冷静态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受干扰,坚持走自己的路,勇往直前。比如,有一位业余作者,文字能力很强,别人要做三天的工作,他一天就干完了。因此他常利用业余时间写稿,一年稿费收入达万元。一些嫉妒之人议论纷纷,甚至向领导进谗言。而他抱定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创造出精神财富是高尚之举,依然故我。于是嫉妒者不仅诽谤,还在他办公室贴了小字报“不务正业,给报屁股写文章,一年成为万元户……”这位作者看后用红笔批示:“已阅。一年成为万元户是去年的价,今年已成倍地增长了。”这招真灵,非议之言随即销声匿迹了。

嫉妒心理人人有之。积极型的嫉妒是事业成功的动力,而消极型的嫉妒则是滋生邪恶的因素,这已被无数事实所验证。这两种效应若处理得好,会使自己事业有成,得到社会的承认;处理得不好,会使自己遭人唾弃。所以说,如何正确对待嫉妒,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嫉妒很容易使你疏远别人和心理上失去平衡,实际上,与其羡慕别人的成就,不如自己去努力争取。

如何克服猜疑

关于猜疑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导致猜疑的原因主要与个人的一些特点有关:

有些人在某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但自尊心过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算计自己、看不起自己。越想越认为是真的,陷入猜疑怪圈而无力自拔。

还有一些人以往比较轻信别人,并视之为知己,告诉他许多个人的秘密,但却遭到他的欺骗,从而蒙受了巨大的挫折和失败,甚至导致很强的防御心理,不愿再信任他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怀疑再三。

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会捆绑我们的思路,使我们远离朋友。如果猜疑心过重,就会因一些可能根本没有或不会发生的事而忧愁烦恼、郁郁寡欢;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比较狭隘,因而不能更好地与周围的人交流,其结果可能是无法结交到朋友,变得孤独寂寞,对身心健康都有危害,因此需要加以改变。

克服猜疑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如下:

理性思考,不无端猜疑 当发现自己生疑时,不要朝着有利于猜疑的方向思考,而应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样想?理由何在?如果怀疑是错误的,还有哪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在做出决定前,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有利于冷静思索的。

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 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要只看到缺点而灰心丧气,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优势,培养自信心和自爱心,相信自己有能力,会给他人留下一个良好印象的。

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一个人在人生旅程中,难免遭到别人的议论和流言。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必放在心上,但丁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情,不要在意他人的议论,该怎样做还是怎样做,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产生的怀疑也烟消云散了。

加强交流,解除疑惑 有些猜疑来源于相互的误解,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就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两人坐下来交流。通过谈心,不仅可以使各自的想法为对方了解,消除误会,而且还避免了因误解而产生的冲突。总之,我们必须做到实事求是,理性思考,才能从猜疑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如何克服偏见

关于偏见

我国古代有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一位农夫失落了一把斧子,他开始怀疑是隔壁人家的儿子偷的,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觉得那人走路的样子,说话的声调,脸部的表情和平常人都不一样,很像偷了东西的人,后来,他自己的那把斧子找到了,于是再留心观察隔壁人家的儿子,觉得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脸部的表情又都不像一个偷斧子的人了。

偏见是由于对他人或其他群体缺乏事实根据的、偏执于某一极端的、不符合事实的认识而产生的结果。偏见的特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因而对一些人的看法往往是捕风捉影的,道听途说的,人云亦云的。有偏见的人,看人处事容易走极端,往往“抓住一点,不计其余”,如果说某个人好,就是什么都好,如果说某人不好,就是一无是处。偏见使人囿于自己的一孔之见,使人用有色眼镜看问题,使人懒于思索问题、拒绝接受新的东西,使人难于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使人越来越无知和愚昧……总之为偏见缠身的人们,是很不容易理解他人的,不管对方是不是具有最美好的愿望和最善良的动机。

克服偏见

那么,怎样克服偏见呢?

避免先入为主 前面提到的那位农夫,先入为主地怀疑别人偷了他的斧子,于是“真的发现”在他身上有许多疑点,其实这些疑点只不过是农夫自己主观想象的结果,而并非事实。如果有些老年人平时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喜欢道听途说,靠印象作出判断,就难免要陷入“先入为主”的泥潭,对他人形成偏见。

避免“循环证实” 有些人对他人的偏见十分强烈,而且这种偏见一旦形成后,久久不能消除,还自认为有许多理由,究其原因是受了“循环证实”的影响。所谓“循环证实”,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互动”效应,即你对某人抱有反感的心理,久而久之,对方也会对你产生敌意,于是,你就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反感对反感,敌意对敌意,两人的偏见和隔阂越来越深,遇到这种情况,自己应首先主动理智地改变偏执的态度和行为,切断偏见的恶性循环。

增加直接接触 许多偏见往往是由于彼此间缺乏开诚布公的交谈接触而形成和产生的。要克服偏见,就必须跨越敌意和不信任的心理障碍,加强直接接触,不管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提高知识修养水平 可以说,偏见是无知和愚昧的产物。一个人的知识修养水平越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偏见越少。反之,则容易受流言飞语、道听途说的愚弄,对人形成偏见。

远离社交恐惧症

生活当中,你不可避免地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而社交是展示风采的重要方面,可能需要和重要人物交谈,在公众场合发表你的观点,出现在谈判、酒会、晚宴等各种社交场所。但是,你总是不由自主地退却,或硬着头皮去了,却因表现失态而让好机会白白溜走。你懊恼、后悔,可当下一个机会出现的时候,你又开始胆怯、犹豫、心慌、手颤,久而久之,自信心在一次次窘态中消耗殆尽。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交恐惧症。特别对于许多刚离开家门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结交新的朋友,融入他人的社交圈子是一种心理上的挑战。一开始总有一些手足无措的感觉,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和大家打成一片。

例如,小李刚从大学毕业分配到一个机关办公室工作,每天坐班,要和自己并不熟悉的人和事打交道,工作还好办,和人交往就有些发怵。看到别人在业余时间有说有笑,打牌聊天,好不热闹,而自己行单影只,和别人无话可说,索然无味。他真羡慕那些“自来熟”的人,而自己怎么就做不来呢?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都有和别人交往的需要,否则就会有孤独、寂寞、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可是,人的交往能力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后天环境熏陶和有意识地培养下产生出来的。远离社交恐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积极的方法。

第一,不否定自己,不断地告诫自己“我是最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第二,不苛求自己,能做到什么地步就做到什么地步,只要尽力了,不成功也没关系。

第三,不回忆不愉快的过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没有什么比现在更重要的了。

第四,友善地对待别人,助人为快乐之本,在帮助他人时能忘却自己的烦恼,同时也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存在。

第五,找个倾诉对象,有烦恼是一定要说出来的,找个可信赖的人说出自己的烦恼。可能他人无法帮你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让你发泄一下。

第六,每天给自己10分钟的思考,不断总结自己才能够不断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

第七,到人多的地方去,让不断过往的人流在眼前经过,试图给人们以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