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板不会告诉你的60个秘密
1478400000019

第19章 这样的员工公司永不放弃(6)

当这位年轻人准备动身去苏格兰时,他已经成为这家百货公司的合伙人了。

这位年轻人是不是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劳动?不是。他只是比他旁边的人多了一些热心和礼貌。但是细想一下,他肯定是经常这样做,才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我们来说,“每天”多付出一点点,是指“天天”都多付出一点点,而不是哪天心血来潮了就多做一点、做好一点,第二天热情一过,则又回归原样。

比别人多付出一点热心,对每个人来说,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到,但却并不是谁都会这么去做,只有做了的人才会得到更多的回报。你多付出一分,就多一分的回报,你多付出十分,就会多得到十分的回报,这就是所谓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个好员工,光是全心全意、尽职尽责为公司工作是不够的,你还要时刻提醒自己:我可不可以为公司、为客户多付出一点点呢?其实,每天多付出一点点并不会把你累垮,相反,这种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会使你更加主动,为你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

在很多人眼中,“明天”是一个令人感到愉快的词。因为有明天,就有希望、有憧憬。失意落魄的人将它当做精神上的最后一根支柱,成功得意的人将它当做将到达下一个目标的里程碑。如果某一个人对明天失去了信心,那么就可以说,他已无药可救!可是,人们常说“今日事今日毕”。关注明天是对的,但是人不能总想着“明天我要怎样”,而忽视实实在在的今天,工作也是一样。

一位赫赫有名的商界老总,在记者提出让他描绘公司明天的前景时,这位老总没有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侃侃而谈,而是满怀自信地告诉记者:“我们当然要关注明天,但我们更要关注的是今天,只要你看看我们今天实实在在地做些什么,在如何努力地做着,就知道我们的明天会怎样了。”

这位老总的回答耐人寻味。只有善于关注今天的人,才能拥有骄傲的明天,任何关于明天的设想都是空中楼阁,只有脚下的土地才最坚实。

1871年的春天,一位正在普通医学院读书的年轻人,面对自己一直不优秀的学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烦琐,面对不可预料的前途,极度地悲观起来。他忧心忡忡,担心毕业考试不能通过,担心即使毕业考试勉强通过了,毕业后又该如何求职,如何创业,如何少遭遇一些生活的磨难,等等。无尽的忧虑,使他感觉不到人生的美好。

无边的烦恼困扰着他,他无助地翻开了一本书。蓦然,书中的一句话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从那天起,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把所有烦恼甩得远远的,用快乐和充实来安排每一天。后来,他成了那个时代最负盛名的医学家,获得了英国学医的人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牛津大学医学院的指定讲座教授,与此同时他还被英国王室册封为爵士。

他就是威廉·奥斯勒。他在1871年的春天读到的改变他一生命运的那句话,其实内容极其简单——“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画,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1913年,他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许多学生追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微微一笑说了四个字——活在今天。

威廉·奥斯勒博士说得没错,昨天的一切都已属于过去,都已成为身后的风景,而明天的一切尚未到来,还只是未知数。聪明的人会把昨天和明天的担子甩开,聚精会神地关注今天,把手头的事情全心全意做好。对待工作也应该持这种态度,今天的工作就要尽力在今天完成,并且最好能在今天工作量的基础上再多加一点点。

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个“今天”的工作中时,你就是在为应对“明天”作最好的准备。抓住“今天”,才谈得上积极进取,力争向上;抓住“今天”,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抓住“今天”,才不至于处处被动,在急剧变化的形势下手足无措。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歌唱得好:“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句歌词也说明,不要等待,不要观望,从自己立足的地方,大踏步朝前迈进就是了。没有条件,努力去创造条件;没有知识,努力去获取知识。千万不能等待,只有牢牢抓住今天,才能赢得未来。

对待工作,我们要像大树一样,积累自己吸收的养分,进而培养出扎实的能力,让迈出的每一步留下的都是绝对坚实的足印。成功没有捷径,但有一个很重要的秘诀,那便是累积实力。在你拥有稳扎稳打的实力后,自然会充满自信,即使前面有一道鸿沟,你也能一跃而过,到达成功彼岸。

美国社会工作者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沙利说过,人们往往不了解,即便是取得最微不足道的成功,也已经迈出了许许多多蹒跚艰难的脚步。

有的人在工作中希望一口吃成胖子,希望获取成功就像走路那样简单,他以为成功者都有遗传得来的特殊天赋,有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的诀窍。按这种逻辑,成功者做每一件事情都是轻松愉快、易如反掌的。懒汉们认为,成功者都是无师自通的天才,学了第一课就能够一下子成为专家。这种“希望立刻成功”的思想,是成功的大敌。

你越希望即刻如愿,就越难以即刻如愿。成功的路,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成功,是一个缓慢积累、缓慢学习的过程。攀登珠穆朗玛峰需要从脚下第一步开始,一步步地积累,没有一下子就能跃上山顶取得成功的人。

你每天多做一点点,如此稳扎稳打地积累工作经验,你的实力就会逐步增强,你的老板也会对你越来越器重。你的付出并不是徒劳的,因为你的老板都看在眼里。

你每天都比别人多付出一点,不但可以说明你将工作视为自己的一份责任,而且把公司真真正正当成了自己的家。你这一点一滴的付出,不仅表现出了你的责任心,还折射出了你对公司的忠诚与热爱。这样的员工,是无论哪一家公司都不会放弃的人。

秘密 27

努力思考、方法总比问题多的员工

工作中难免遇到各种棘手的问题,而工作就是去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才能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呢?答案就是努力去思考,积极去寻求。能够努力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的员工就是公司和老板最欣赏的员工。

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工作中圆满完成任务是每个员工都梦寐以求的事情。有的人通过努力达到了这一目的,但也有许多人,他们带着满腔热情,竭尽全力,但结果却不能尽如人意。

艰辛的付出为什么没能得到相应的回报?究其原因,就在于面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时,没有寻找到恰到好处的解决方法。

所以说,找到合适的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充分运用自身的洞察力,对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调查,这是认清问题的关键步骤,进而才可以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为解决问题找到方法。

一般而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找出问题的症结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那些有能力摆平或解决问题、避免问题阻碍工作开展的人,就是解决问题的高手,就是落实型的员工。其实这种观点是有待商榷的,我们不妨先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张员外,是当地鼎鼎有名的大地主。某年夏天,不知什么缘故,张员外家接连发生四次火灾。每次都多亏乡邻帮着救火,张员外家才没有遭受严重损失。张员外的心里觉得不踏实,因为不知哪一天又会发生第五次甚至第六次火灾。一次,一位亲戚向张员外建议,在院子里、过道上、大门内外事先多摆上几个大缸,装满水,再摆上几个水桶以备救火之用。张员外听后连声称“妙”,赶忙照办。果然,第五次火灾发生时,大火被迅速扑灭,几乎没有遭受什么损失。张员外庆幸之余仍惴惴不安,他不知要防到何时才是尽头。

一天,有位朋友到张员外家做客,无意中发现张员外家灶上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有很多木柴,便对张员外说:“烟囱要改曲,木柴须移去,否则还会发生火灾。”张员外虽半信半疑但还是照此方法修改了,将烟囱改曲,木柴移走。从那以后,张员外家里果然再也没有失火。

由此可见,要想消除火灾隐患,“救火策略”只不过是治标,只有认清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