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因为小周后当时才14岁,年纪尚小,依偎在李煜怀里,还忍不住瑟瑟发抖,这让李煜又爱又怜。“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因为她的姐姐还在病床上,所以从道德上、良心上,无论从哪方面讲,她与李煜私会这件事都不能是公开的,也不是光明正大的,所以说“奴为出来难”,借此来之不易的机会,请你“恣意怜”。
李煜在这首词中将感触直截了当地显现出来,用浅显的语言呈现出深远的意境,情真景真,虽无意于感人,但极能动人情思。
相见欢
【原文】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钩。院子里深锁着梧桐,也锁住了寂寞的清寒之秋夜。
心中的思绪,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这是离别之苦。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赏析】
这首《相见欢》是作者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力作。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看似平淡,意蕴却极为丰富。从一个“独”字我们可看出,“无言”并非真的无言,而是无人与其言,仅仅只有六字,一下子简练地勾勒出主人公的凄婉、悲苦的神态。“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作者接着用月光笼罩下的梧桐突出环境的寂寞清冷,“深”字用得极通俗、极准确,将寂寞之姿表现极尽。上阕虽然只是疏笔勾勒,但却是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而且背景极为广阔,读之使人如身临其境。
下阕具体写离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把全篇推向高潮。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然而,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于成为千古名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写离愁的另外一个境界,即人对它的具体感受。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不能用任何一种具体东西的滋味来比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浪淘沙
【原文】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
门帘外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喜欢。
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流走的江水和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去了,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赏析】
此词上阕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雨声和春寒惊醒残梦,使作者回到了现实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下阕“别时容易见时难”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还不如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阕“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天上人间”句,至今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定数解析。有人认为“天上人间”是一个专属名词,作者用在这里,似指自己的最后归宿。有人则认为“天上人间”即为天上与人间相比较,今非昔比。无论我们从哪一种说法去理解,都可以看出作者无限的哀思。
作者总是执著地留恋过去,故国成了他解不开的情结,也成了他打发孤独寂寞时光的一副强心剂,但执迷故国情结又会使他加深心中的屈辱与痛苦,可不回忆又不行,因为一旦从过去的往事中回到现实,又会痛苦不堪。这样周而复始,作者深深地陷入了无法解开的心理怪圈,但也因为这样真挚的伤感,让他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词句。
破阵子
【原文】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译文】
开基创业四十年的国家,纵横三千里地的土地山河。镶凤的殿阁、雕龙的宫楼连接着云天,名贵的花卉、珍奇的树木,如同烟雾拥聚、藤萝交缠,我哪里知道有什么刀兵战事。
一朝变成了被迫俯首称臣的俘虏,我的腰围像当年沈约那样消减下去,鬓发也如潘岳那样一片斑白。最难堪的是辞别太庙的时刻,教坊的乐队还奏起了离别之歌。我能做的只有对着身边的宫娥泪流满面。
【赏析】
上阕中,作者主要强调的是南唐曾有的繁华,建国四十余年,国土有三千里广博,居住的楼阁都是雕梁画栋,高耸入云霄,庭内花繁树茂,哪里经历过战乱的侵扰。这包含了作者对故国深深的自豪与留恋之情,一句“几曾识干戈”,道出多少自责与悔恨。
下阕中,作者写了国破之后的情景。“一旦”二字承上阕“几曾”之句意。笔锋一叠,悔恨之意更甚。终有一天国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苍老。尤其是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更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
作者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转而极悲,却转得不露痕迹,实为一首表达国破家亡情绪的好词。
虞美人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转眼多少往事成空。小楼昨天夜里又起了东风,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只是人的容貌已改。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就如同这一江春水一般,东流不止。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命词,在写下这首词后,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将他毒死。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了其词的艺术特色。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据史书记载,作者在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止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作者身居囚屋,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作者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以上六句,作者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几个字,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这首词语言凝练、优美,表意深切、感人,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将词由花前月下娱乐遣兴的工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抒情文体,是一首不朽之作。
鹿虔扆
鹿虔扆(938-950),五代诗人。早年读书古诗,看到画壁有周公辅成王图,即以此立志。后蜀进士。累官学士,广政间曾任永泰军节度使、进检校太尉、加太保,人称鹿太保。与欧阳炯、韩琮、阎选、毛文锡等俱以工小词供奉后主孟昶,忌者号之为“五鬼”。蜀亡不仕。其词今存六首,收于《花间集》。
临江仙
【原文】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译文】
大门深深地锁着,荒弃的院子也静悄悄的,只有精致的窗还凝望着这秋日的天气。昨日的芳华已经不再,甚至仿佛未存在过一般。玉楼上的歌声,再也听不到了,是随风离去了吧。
世事兴亡,这些东西如烟月又怎么会知道呢?每晚夜深依然习惯一样地投下自己的光华。野芜的塘子里,藕花相对,叶子上的露珠,兴许是荷花偷偷泣下的亡国泪吧。
【赏析】
《临江仙》是一首感伤亡国的词,是作者最出色的代表作。从格调的悲伤惆怅推测,此词当于蜀亡所作,尽抒作者的黍离愁情、亡国悲境。
开篇二句“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便酝酿了全章冷寂荒凉的基调,一切都笼罩于无言之“静”中,既在视觉上造成了浑重沉闷的压抑感,又流露了几许饱含历史沧桑的悲哀。此处“秋”字点明时为清秋时节,而“愁”字则可谓全词的词眼,整章的情景描写乃依此敷衍开去。
随后“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将“愁”的原因揭开,原来是人去楼空、歌吹声断之悲。玉楼曾经歌舞升平,觥筹交错,热闹非凡,然而世事无常,无奈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昔日欢娱已经不再,深切表现了一个亡国臣子的千转愁肠。
下阕“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转以自然景物的描写衬抒人物之情思,“烟月”谓夜雾朦胧、薄云笼罩之月色,道出正是夜阑人尽时,为愁人故思更添愁绪;“人事改”则暗寓朝代变迁之沧海桑田,与上阕“玉楼”三句互相应和,可见文字针脚绵密。
“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作者又将情感表现视角由月照深宫移换至池塘荷花。经过烽烟的无情摧毁,华丽的楼台变成了一片断井颓垣,昔日繁花似锦的荷塘如今亦由于无人整葺而荒芜野外,剩下的只有那疏疏落落残留的荷花尚在绽放。作者借荷花之“暗伤亡国”点明主旨,在表达深沉心声的同时,亦对全词作以收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