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君子”“二陈汤”,都是中药的两个汤头名。对联作者,妙在用中药名入联,寥寥十个字,表现了袁世凯窃国做皇帝的丑剧,令人叫绝!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后,野心勃勃,梦想做皇帝。当时,由杨度出面,联络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组成“筹安会”,宣称“以筹一国之治安”,为袁世凯称帝鼓吹,人称此六人为“六君子”。上联讽刺袁世凯做皇帝的“病”,是由此开始的。
下联的“二陈汤”,是指陕西的陈树藩、四川的陈宦等,地方实力派的代表,汤芗铭是袁世凯的亲信,他们都是袁世凯的心腹,捧袁称帝十分卖力。后来,蔡锷在云南首先起兵讨伐袁世凯,各地纷纷响应,形势立刻急转直下,全国人民坚决反袁,二位姓陈的,见大势已去,马上见风转舵,先后在陕、蜀两地,宣布反袁“独立”。袁世凯众叛亲离,气病交加,一命呜呼,仅仅做了八十余天的短命皇帝,从此留下骂名。
慧眼识人
明末,江苏省昆陵(今武进)地带一个叫吴宗达的举人租船行至宜兴地界,忽见旁边的岸上有个披着头发的少年,跟船一个方向走。吴宗达就让仆人把他叫到船上,和颜悦色地问:“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在哪里?”小孩回答说:“祖居宜兴县,姓周,名延儒。”
一会儿,周延儒便困了,很快就在船板上枕书而眠。吴宗达一见,便信口吟道:
将书作枕,千秋圣贤共头眠。
哪知周延儒其实并没有睡着,此刻他听在耳里,睁眼看到吴宗达手中的纸扇,一面绘着天文图,另一面绘有地理图,眼珠子忽闪一下,便随口答道:
把扇轻摇,一统乾坤随手转。
吴宗达一听,猛吃一惊!小小年纪,竟如此敏捷,便有心问他:“你可会做八股文吗?”周延儒充满自信地回答:“能。”吴宗达即以“小子”两字为题,让他写一篇文章。周延儒便不假思索地写了起来,不一会儿便写成了。吴宗达见文笔别具一格,看了更加惊异,心想:这周延儒有这样的才能,今后一定会有出息。
吴宗达从江阴回来以后,便把侄女许配给周延儒,他果然是慧眼识英雄,几年之后周延儒中了状元,吴宗达的侄女也便跟着成了状元夫人。
丁敏妙对拆自联
明朝苏州府有个书生叫吴文泰,他和他的好友丁敏都喜爱作诗,二人常在一起吟诗作对至通宵达旦。一天,吴文泰雇了两个人买了一些木料回来,并请了四个木匠来为好友丁敏做些家具。那四位木匠干活时很是慢手慢脚磨洋工,却在吃饭时争先恐后狼吞虎咽。吴文泰见到此情景,便吟道:
四口与工造噐成,口多工少;
丁敏一听,知是一个拆字联,拆“噐”(异体字)为“四‘口’与‘工’”,联面意思说做工的人多,但干活的人少,“口多工少”,拖拖拉拉地做成了家具。他低头沉思了一会,便对道:
二人抬木归來晚,人短木长。
下联拆“來”(繁体字)为“二‘人’抬‘木’”,联面意思说两个雇工抬一根大木头,“人短木长”行走吃力,所以就回来得晚。联中以“短、长”对“多、少”,平仄相谐,同是反义形容词,对仗十分工巧。
吴文泰一听,大声赞好。
父子对对子
王汝玉是明代书法家,自小聪明好学。七岁那年,他随父亲到屋外观赏雪后的景色。太阳一照,房屋上的积雪融化,雪水从屋檐沟里往下滴,如同下雨。他父亲即景吟出一联:
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雨;
让儿子对下联。王汝玉朝四外看看,只见远处有风,吹起阵阵灰尘,好似冒烟一样,便很快对出了下联:
风吹尘起,地生不火之烟。
父亲听了,甚为满意。
妙对显文才
王异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从小聪敏异常,与客交谈,对答如流,名重一时。有一次,王异被邀去一书香门第赴宴,因为他年纪最轻,又最受主人推重,所以有的客人不服气,就出了句对子云:
凤非凡间鸟;
这上联很巧妙,它有两层意思,一是讥笑王异学识平常,只不过是一只“凡间鸟”、别自以为是凤;二是从对子的组字角度看“凤”字繁体写法正是“凡”中一个“鸟”字。
王异听后并不生气,只对了一句:
蚕为天下虫。
出对子的客人心中暗暗叫好,但他还要出一句,当面再试。句云:
天上星,地下薪,人中心,字义各别;
这句显然比前一句难对多了,此句中的“星”“薪”“心”三字音同义别,谁知王异稍一思索,便又对了一句:
云间雁、檐前燕、篱边■,物类相同。
这一联中的“雁”“燕”“■”也是音同义别,而且都属于鸟类。在场众人听了,大为惊讶,无不称赞王异为“奇才”的。
今人巧对古人联
在成都锦江南岸建有一座崇丽阁,是为了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的,一位名士游玩至此地,心中一动,写下了一句上联: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
这位名士在成都住了半年,也对不出下联,只好郁郁回乡。
百余年过去了。1964年,成都市在望江楼举办了一次规模浩大的“工农兵赛诗会”。一工人登台,朗诵了他的续联:
赛诗台,赛诗才,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
台下掌声四起,今人巧对古人联,一时传为美谈。
巧对对联
清朝有一位才子,名叫王尔烈,在他小的时候有一次跟着老师和同学们到郊外漫游。当时正值秋天,面对黄花盛开的原野,老师见景生情,随口吟了一句上联:
野外黄花好似金钉钉地;
然后要求学生们对出下联。同学们面面相觑,一时答不上;只有王尔烈回望城中,目视辽阳白塔,思索片刻,便对出下联:
城内白塔犹如玉钻钻天。
“城内”对“野外”,“白塔”对“黄花”,“犹如”对“好似”,“玉钻钻天”对“金钉钉地”。这里前一个“钉”字是名词,后一个“钉”字是动词,故下联前一个“钻”字也用名词,后一个“钻”字也用动词,对得极其工巧。老师和同学听了大为称赞。
山珍海味
明代有个杨翰林,看透了人世寡薄,厌倦了宦海沉浮,辞官回到老家,过起隐居生活。偏偏朝廷非要他出山做官不可,派一员钦差大臣专程来召他回京。杨翰林并不动心,婉言谢绝。钦差大惑不解,问道:“翰林不去享受荣华富贵,偏要做山野村夫,这穷乡僻壤究竟有什么可贪恋的呢?”杨翰林笑而不答,取过纸笔,写了一副对联,表达自己目前生活的现状:
日吞夹金绞银饭,
夜饮龙须虎眼汤。
饮差看了,心里不大痛快,说:“原来你整天吃这些东西,难怪不愿做官呢!既然有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不招待我呢?”
杨翰林说:“既然大人想吃,我当亲自下厨房去做。”过了一会儿,杨翰林端出一碗夹苞谷面的白米饭、一碗海菜螺蛳汤,说:“这就是我所说的佳肴,大人请吧!”钦差大臣十分尴尬,不再勉强杨翰林,马上回京复命去了。
苏东坡、佛印打哑联
一天傍晚,苏东坡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
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烧熟而不死
明朝,有一个叫陈棠的孩子十分聪明好学,他七八岁就能吟诗作对,十岁时,就中了举人,人们称他为陈举人。
有一天,陈棠正在学馆里上对课,这时外面正是秋高气爽的天气,天空中飞来一群大雁,老师望着窗外,触景生情,说出一句上联来:
一群征雁天空过;
课堂上一时没人能对出下联来,老师很生气,这时,外面有一个过路人手提一只烧鹅从这儿路过,陈棠见了,灵机一动,马上高声应道:
半片烧鹅地上行。
话音刚落,老师听了露出了笑容,连声称赞:“对仗工整,无懈可击。”并写了一条批语:“鹅者,烧熟而不死,且半片能行,吾不敢啖(吃)也。”
傅山先生妙对
傅山先生生于明朝末年,是朝廷命官。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他心情十分悲痛,便携带家眷隐居在太原晋祠,行医为善。
后来,傅山先生听到和他同做官的洪承畴父子投降了清朝,并做了大官;史可法坚守扬州,宁死不屈,以身殉职,一恨一叹,便提笔写了一副对联:
父成丑,子成丑,父子成丑,洪承畴;
君可法,臣可法,君臣可法,史可法。
“成丑”是“承畴”的谐音,是对洪承畴的丑恶行径的嘲讽;“可法”是借用史可法的名字,表彰他的爱国精神是可以效法的。
对对子对垮侵略者
19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只好屈膝求和。相传,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清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对不上,你们就给我磕五个响头。”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上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在场的其他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阵笑。没想到的是,在清政府的代表中,立刻有一名书记员,投笔而起,铿锵答对: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魑魅魍魉”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仅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先生也不由瞠目结舌,为了兑现诺言,他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引起哄堂大笑。
榜上有名
清代诗人刘凤诰,少年时就是一个非常勤奋好学的人,才华横溢,少人能及。后来他高中探花,传说在金銮殿考试时,乾隆皇帝见他是个独眼,心里很不高兴,便不想要他了,可是又恐怕他真有本领,反倒看错了人,犹豫了好半天,皇帝出了一句上联:
独眼岂可登金榜;
刘凤诰听了以后,不急也不恼。他想,皇帝看我只有一只眼睛,就这样小看我,我怎么办呢?得来个比喻讲明道理。他答道:
半月依旧照乾坤。
此句话的含意很深刻。它是说月亮也不总是圆的,可即使是“半个月亮”,它的光芒也普照大地。乾隆皇帝听了,心里很赞扬他,并让他当了大官。
黄遵宪劝祖父戒烟
黄遵宪小的时候,正是鸦片战争前夕。那时,外国人把鸦片倾销到中国来,许多人都染上了吸鸦片烟的坏毛病。黄遵宪的祖父也染上了这种坏瘾癖。他常常是手端烟枪,卧在床上,吸得津津有味。对此,小小的黄遵宪特别反感,也很为祖父的健康担忧。有一次,他的祖父又上了烟瘾,当他深吸一口烟以后,又悠悠地吐出,得意地说出一句联句:
龙呵气而成云;
站在一旁的黄遵宪趁机规劝他说:
蚕吐丝以自缚。
祖父听了,心想,连这么小的孩子都知道鸦片的害处,对吸鸦片深恶痛绝,我真是惭愧啊。从那以后,他痛下决心,最终戒掉抽鸦片的恶习。
徐文长哑联对知府
杭州有个知府,自视甚大,目中无人。当他得知徐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受到人们的赞赏时,大为不屑,便派人把徐文长招来,提出要出对联句,答对不上,就要把徐文长赶出杭州城。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知府领徐文长到西湖岸边,指着六和塔,朗诵他出的上联: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听了,并不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认为徐文长对不上,暗自欢喜。他得意忘形地指着保俶塔,又出了一句上联:
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只是指了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向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还不回答,神气十足地说:“连一句也对不上,还算什么才子!”立即下令:“赶快把他赶出杭州。”徐文长听了,哈哈大笑,说道:“下联早就对好了。只是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我对第一联,是扬了扬手,就是说:
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
我对第二联,指指锦带桥,拱拱手,两手平摊,向上一举,就是说: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锦照万国九州。
知府大人,你看我对得怎么样?”
知府听了,哑口无言,败兴而归。
纪晓岚解释对子
一次,纪晓岚南行来到杭州,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友人道:“先时我曾北游,出了一联,人人摇手不对,可见北方没有人才。”纪晓岚奇怪地问道:“敢问老兄的出句竟如此之难?”友人念出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他们不屑回答,即以摇手示对!”友人不解地问:“那,他们的下联是什么呢?”晓岚道: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友人听后,恍然大悟,连连感叹。
巧对翁正春
明朝宰相叶向高一次外出,路过福州府,看望新科状元翁正春。在谈笑中,叶向高说翁正春的庭院寒酸简陋,翁正春听了,便自嘲说了一句上联: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一听,翁正春出的上联,用的完全是宝盖头,他经过思索,便对道:
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当晚,叶向高便住了下来。第二天吃过早饭,叶向高辞别,翁正春送行,经过一个池塘,见池里鸭泳鱼跃。叶向高想,你昨夜讲“穷窗寂寞”,实际并非如此,他指着池塘说:
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翁正春一听不慌不忙,也指着池塘,笑着说:
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数数”是动词,叠字,“数一数”的意思;“数”是名词。“数数数”即数一数鸭的数目。“量量”是动词,叠字,“量一量”的意思;“量”,是名词。“量量量”即量一量鱼的身长。叶向高大笑,点头称赞。
林大钦与叶先生
林大钦是明朝嘉靖年间的状元。他小时候非常聪明,特别喜爱文学,每当大人们吟诗作赋,他都要想法听听,所以小小年纪就很有才华。有一天,有位叫叶梅开的私塾先生专程来看他,想考考这个孩子。于是出了上联:
竹笋初生,何时称得林大秀;
意思是说:你林大钦现在好比一株“初生”的“嫩笋”,什么时候才能长成秀茂挺拔的竹林呢?林大钦心领神会,本来想马上作联来回答,可一想到先生以自己的“林”姓做文章,便决定拿先生的名联成一对,他脑筋一动,便有了:
梅花开放,哪曾见过叶先生。
林大钦把叶梅开先生的名字全都嵌在联中,比先生只将“林大”二字嵌入,更加巧妙。叶梅开先生听了以后,非常赞赏他的机敏,还收他做了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