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国学句典国学文典大全集(超值金版)
1478800000015

第15章 宋代正宗雅词(2)

长江朝东流去,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吧!

【赏析】

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即景抒情,把奔流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气概。

接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以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作者从不同角度对赤壁进行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阕。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

下阕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作者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感慨生命短促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思接古今,借酒抒情,感情沉郁。

江城子·密州出猎

【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让老夫也暂且发一发少年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做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做的大衣,带领千余膘马席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为了酬报太守,人们倾城出动,紧随身后。我要亲自搭弓射虎,我多像当年的孙权,英姿勃发,意气豪放。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请命,让我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我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赏析】

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作者左手牵黄犬,右手托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为报全城士民盛意,作者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如此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的“狂”劲和豪兴来。

下阕由实而虚,进一步写作者“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作者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兴致益浓了。作者倾诉的雄心壮志是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这首词是作者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时而写的,词中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抒发了作者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原文】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有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不要担心,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围墙外的行人听到了笑声。但慢慢地,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赏析】

“花褪残红青杏小”,残红褪尽,青杏初生,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宽敞。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枝上柳绵吹又少”,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作者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说天涯到处长满芳草,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作者用的是隐显手法,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谁知道“笑渐不闻声渐悄”,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只留下行人“多情却被无情恼”,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这样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作者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原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残月弯弯挂在稀疏的梧桐上,夜深人静,漏壶的水已滴光。谁看见闲居的人在月光下独自徘徊?只有那时隐时现的孤鸿知道我的惆怅。

惊起的孤鸿不断回头探望,好像充满无人理解的忧伤。它寻遍了寒冷的枯枝不肯留宿,却躲到了寂寞清冷的沙洲上。

【赏析】

这首词的境界高旷洒脱、绝去尘俗。作者“以性灵咏物语”,意中设境,托物寓人。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又道出一个轻灵飞动的“孤鸿影”来,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作者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周邦彦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崇。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元丰初,“游太学,有俊声”。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兰陵王·柳阴直

【原文】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度。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天北。

凄恻,恨堆积!

惭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译文】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

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

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艄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频频地朝前撑动。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却发现已经是一片朦胧。

我孤零零十分凄惨,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

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春色一天天浓了,斜阳挂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在水榭游玩,月光融融。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听人吹笛到曲终。

唉,回忆往事,如同是一场大梦。我暗中不断垂泪,难以排遣的是那永远的隐痛。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最后一次出京时所写,词中托柳起兴,抒写了伤离别恨之情和身世飘零的喟叹。此词由实入虚,实虚不断转换,在构思和章法布局上都颇具匠心。开篇景起,由堤上柳引出对往昔送别的回忆和久离京师的悲戚之感,又由回忆折回到目前的离席;由离席再生发扩展出去,为行者设想别后愁思,又由为行者设想转化到现实中自己的别后之思;最后,又由现实引发出对昔日相聚时的回忆。未别之时,回忆离别之苦;已别之后,则又回忆相聚时的欢乐。极回环往复之致,具沉郁顿挫的风格。

李清照

李清照(1081-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其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自小就对诗词散文等无不通晓,其中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而呈现不同特点。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夫妇两人感情深厚,因此李清照前期的词风格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风格变得凄凉悲痛。

一剪梅

【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藕消残,香味褪去,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的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作者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作者从昼到夜一天内所做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水面泛舟之事,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则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

下阕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语句结构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非常巧妙,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声声慢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我在冷冷清清的故地东寻西觅,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天气好似暖和了,但其实还是有寒气的时候,最是难过的时候。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很伤心,以前给丈夫赵明诚寄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如今雁虽然还在,但丈夫已死,物是人非了。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

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此间种种,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赏析】

词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作者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仿佛漂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凄凄惨惨戚戚”。从“乍暖还寒时候”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是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句是说借酒无法消愁,“雁过也”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

下阕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守着窗儿”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句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接下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笔直情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独辟蹊径。作者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有“欲说还休”之势,引人深思。

如梦令

【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狂风急。

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