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出处】《礼记·学记》。
【译句】自己没有心得、没有独到见解的人,就没有资格做老师。一定要学生提出问题,才加以解答;学生心里有疑问,没有能力表达时,老师才加以开导;老师开导了,学生仍然不明白,虽然暂时放弃指导,等待将来也是可以的。
【原文】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出处】《礼记·学记》。
【译句】良匠的儿子,想必也能学习补缀皮衣(古代工艺相近);良弓的儿子,想必也能制作畚箕;刚学驾车的人,都事先把小马系在车后,而车子就在马的前面,让马跟着学习。
【原文】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义,大时不齐。
【出处】《礼记·学记》。
【译句】伟大的德行,不限于担当一种职务;伟大的道理,不局限于一种事物;真正伟大可贵的诚信,不必靠立约来约束;恒久的四时虽不相同,却运转不停,是最准确的守时。
【原文】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出处】《礼记·学记》。
【译句】夏商周三代王者之祭祀河川,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河是水的源头和根本,海是河流的归处,先本而后末,这叫做务本。
【原文】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出处】《礼记·表记》。
【译句】君子不让自己的行为有不检点的地方,不让别人对自己的仪态有轻视的地方,不让自己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
【原文】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
【出处】《礼记·内则》。
【译句】孝子对父母养老,要使父母从心里感到快乐,不违背他们的意思,想办法让他们赏心悦目,父母的寝室要安排得舒适。
【原文】礼不可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
【出处】《礼记·曲礼上》。
【译句】于礼不可以随便取悦别人,不可说些做不到的话,行为要不越轨,不侵犯侮慢别人,不随便与人故作亲热。
【原文】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出处】《礼记·曲礼上》。
【译句】注重修养并实现诺言,这才是美好的行为。追求言行一致,这才是礼的本质。
【原文】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
【出处】《礼记·曲礼上》。
【译句】我只听说礼是要人主动取法的,没听说主动登门传授的。
【原文】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出处】《礼记·曲礼上》。
【译句】与长者商量事情,一定要操几执杖来护持,以示敬重。长者发问时,不谦辞推让就来回答,是不合礼制的。
【原文】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
【出处】《礼记·曲礼上》。
【译句】作为后辈小子,出门之前一定要禀明父母,回来以后一定要回复问安,在外游学一定要有规律,研习学问一定要走正路。在父母面前要注意说话避免用“老”字。
【原文】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出处】《礼记·曲礼上》。
【译句】对年龄超过自己一倍的人,要用侍奉父亲的礼制来服侍;超过十岁的人,以兄长的礼节侍奉;超过五岁(不到十岁的),可以与之并肩而行。众人相聚超过五个人的,要为长者单独设席。
【原文】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出处】《礼记·曲礼上》。
【译句】作为后辈,闲坐之时不居奥位,餐饮之际不坐中间,走路之时不占中道,站立之际不堵门中(奥位:室内的西南角,古人设神主或尊长居坐的地方)。
【原文】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出处】《礼记·曲礼上》。
【译句】宴请宾客时不要插手于馔具的数量,祭祀先人时不要作为代尸。即使听不见父母的声音,看不到样貌,也要像见到音容笑貌一样自持。不要攀登高处,不要站在深渊旁边,不随便诋毁他人,不随便讥笑别人。
【原文】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出处】《礼记·曲礼上》。
【译句】守孝道的人不背人做事,不登临险境,是怕辱没了亲人。父母在世,不要答应为朋友两肋插刀而死,不私自储存钱财。
【原文】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
【出处】《礼记·曲礼上》。
【译句】作为后辈的礼节,要讲究冬天为父辈暖床防寒而夏天降温去暑,天黑安静地就寝而早晨殷勤地问安,在众人和同辈面前不要争执。
【原文】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扈。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出处】《礼记·曲礼上》。
【译句】鹦鹉会说话,仍然脱不开飞禽的范畴;猩猩会说话,也脱不开走兽的范畴。现在的人们如果不讲礼制,即使嘴上能说话,可是心理上还不是等同于禽兽一样吗?只有禽兽没有礼制的约束,因此才会有长幼共享一只母兽的行径。所以圣人们做了礼制用来教化民众,使他们遵守礼制,知道自己与禽兽是有区别的。
【原文】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出处】《礼记·曲礼上》。
【译句】礼制讲究的是相互往来,你讲礼节但得不到对方的回报,这是对方的失礼;人家对你讲礼你却不还礼,这是你的失礼。人讲究礼制才能心安身安,否则就会遭受危险。所以说,礼制的学问是不能不学的。
【原文】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出处】《礼记·曲礼上》。
【译句】礼,讲求放低自己的姿态而尊敬别人。即便是背筐的小贩,也一定有自尊心,何况那些达官贵人呢?富贵之人明晓礼制,就会不骄矜不过分;贫贱之人知晓礼制,就不会丧气害怕。
【原文】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
【出处】《礼记·曲礼上》。
【译句】大夫七十岁辞官而告老还乡。如果得不到准许,就应该赐给他几和杖(使其在官有所凭倚,上朝有所依靠),出行巡视要有使女服侍,到边远地方做官,要乘坐小车。在别国自称为“老夫”,在本国要称呼自己的名字。别国问到本国旧典故事,一定要告诉他们这些制度。
【原文】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出处】《礼记·曲礼上》。
【译句】作为官宦子弟,受命任职而不敢接受车马之赐,因此州、闾、乡、党都认为他孝顺,兄弟亲戚都认为他和善,官场同僚都认为他仁慈,泛泛之交都认为他诚信。遇见父辈同僚,不让上前就不敢上前见礼,不让退避就不敢退下,不主动提问就不敢回答,这都是孝子的行为。
【原文】幼子常视毋诳,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倾听。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负剑辟吗诏之,则掩口而对。
【出处】《礼记·曲礼上》。
【译句】对幼小的孩子要经常示之以正道,不要欺诳,童子不要穿裘服和厚重的外衣。站立时要端端正正,不斜着身子听讲。长者在拉扶的时候,要伸出双手抓住长者的双手。长辈背着或挟抱着,就应闭起嘴巴对着长辈。
【原文】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
【出处】《礼记·曲礼上》。
【译句】跟随老师外出,不要越过道路与别人搭话。在路上遇见老师,应快步上前,垂手直立。老师和你说话就应当马上回答,老师不说话就要快步退开。
【原文】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乡长者所视。登城不指,城上不呼。
【出处】《礼记·曲礼上》。
【译句】跟随长辈登高望远,就应当面向长辈所看的地方。登城的时候不指指点点,登上城头不要大呼小叫。
【原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日期,颐。
【出处】《礼记·曲礼上》。
【译句】人在十岁的时候称为“幼”,开始求学;二十岁体质未强,称为“弱”,可以戴冠了;三十岁血气已定,称“壮”,娶妻生子;四十岁气血智力已成,称为“强”,可以做官;五十岁力衰发白,称为“艾”,可做大夫治政;六十岁渐入老境,故称为“耆”,可以指使别人做事;七十岁完全变老,所以称“老”,要将经验传授给子孙了;八十岁、九十岁日渐衰老,称为“耄”;七岁幼小无识,称为“悼”。“悼”和“耄”即使有罪,也不会处以刑法。人生以百年为一个时期,百岁就要颐养天年了。
【原文】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出处】《礼记·儒行》。
【译句】只求有利于国家,不求个人富贵。
【原文】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出处】《礼记·乐记》。
【译句】人的内心受到外界事物的诱惑而发生变化,人变成了物,就会泯灭了天授予人类的善良本性,去追求无穷的个人私欲上的满足。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出处】《礼记·学记》。
【译句】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做首要的事情。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出处】《礼记·学记》。
【译句】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原文】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出处】《礼记·学记》。
【译句】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然后附近的人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是做大学问的方法。
【原文】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出处】《礼记·学记》。
【译句】凡学习做官,先学习管理事情,要做一个读书人,先学习立志。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出处】《礼记·学记》。
【译句】大学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恶的念头未发生之前,就用礼来教育,来约束禁止,这就是预备、防备的意思。当学生可以教诲的时候才加以教导,就叫做合乎时宜。依据学生的程度,不跨越进度,不超出其能力来教导,就叫做循序渐进。使学生互相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就叫做切磋琢磨。这四种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
【原文】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出处】《礼记·学记》。
【译句】邪恶的念头已经产生,然后再来禁止,因为错误的观念已经坚不可拔,教育亦难以胜任。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东学一点西学一些,却不按照进度学习,只能使头脑混乱毫无条理而已。没有同学在一起研讨,切磋琢磨,便落得孤单落寞而少见闻。结交不正当的朋友,会导致违背师长的教训,不良的习惯,会荒废自己的学业。这六项,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
【原文】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出处】《礼记·学记》。
【译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谕,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只引导而不强迫,使学习的人容易亲近。教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得以充分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原句以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人亲近又能自动思考,这才是善于晓谕了。
【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出处】《礼记·学记》。
【译句】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而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
【原文】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出处】《礼记·学记》。
【译句】善于唱歌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美妙的歌声;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
【原文】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出处】《礼记·学记》。
【译句】君子知道求学深浅难易的顺序,对于个人的特性差异都能了解,然后方能因材施教,广泛地加以晓谕;能广泛地晓谕,然后才有能力做老师;能够做老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做领袖。
【原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出处】《礼记·学记》。
【译句】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真理学问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学习。
【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出处】《礼记·学记》。
【译句】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地好,学生更把功劳归之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学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却仅得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
【原文】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
【出处】《礼己·哀公问》。
【译句】“政”的意思就是“正”。一国之君只要言行端正,那么他的百姓也会言行端正。说明君主是一国的表率,要严于律己。
【原文】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出处】《礼记·曲礼上》。
【译句】想要成为一个懂礼的人,就不要做不恭敬的事,举止要端庄严肃若有所思,言辞要安静和气从容不迫,这样才能安抚人民成为榜样。
【原文】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出处】《礼记·曲礼上》。
【译句】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不可达到极点。
【原文】若夫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
【出处】《礼记·曲礼上》。
【译句】坐,要坐得端正;站,要站得恭敬。在遵从礼制的时候要因时因地来行权宜之变,出使别国要顺应当地的风俗。
【原文】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出处】《礼记·曲礼上》。
【译句】礼,用来确定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判断事情是否混淆相似,分辨物类的大同小异,明确礼制运用正确与否。
【原文】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
【出处】《礼记·曲礼上》。
【译句】作为儿子,父母在世时,穿衣戴帽不要都是纯白色的。父母早逝,穿衣戴帽就不要全部是有纹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