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论语新校释
1486500000018

第18章 雍也第六(1)

【题解】

此篇论诸弟子及君子德行,共三十章,除一章闵子骞语外,余皆孔子语或孔子与他人问对。前十五章论具体人物,以弟子为主;后十五章泛论君子与仁者、智者,兼及德行政事。此篇性质与前篇相似,盖以人物众多,一篇不能尽,故续次之,而兼论君子。首章论子雍而以之名篇,亦以冉雍堪为诸人物代表之故。

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释】

雍:指冉雍,见5·5注。

南面:面朝南,做君主。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南面”恒指天子、诸侯。或释卿大夫或地方官,非是,地方官不得称南面。

【训译】

先生说:“冉雍(这个人)吧,可以使他做君主。”

【章旨】

此章赞冉雍。冉雍德美,故孔子有此言。《公冶长》:“或曰:‘雍也仁而不佞。’”是冉雍以仁出名。

6·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

子曰:“雍之言然。”

【校】

太简,“太”旧作“大”,古字,从正平本、敦煌唐写本改今字。

按:旧或以此与上章合为一章,非是,今别。

【释】

仲弓:即冉雍,见5·5注。

子桑伯子:即《庄子·山木》所记子桑雽,《楚辞》作“桑扈”,鲁人,与孔子同时,以简朴不文出名。《说苑》亦有孔子见子桑伯子,子伯桑子不衣冠而处的记载。

简:简单、简朴、简略、粗疏。

居敬而行简:“居”,指居心、心存。“敬”,严肃、慎重。“行”,行为、做事。

临:从上视下,君临、统治。

【训译】

仲弓问子桑伯子(的为人),先生说:“可以,(就是太)简朴。”

仲弓说:“居心严肃而行动简朴,以君临他的臣民,不是可以吗?居心简朴而行动(也)简朴,不是太简朴了吗?”

先生说:“冉雍(仲弓)的话对。”

【章旨】

此章论子桑伯子,言治民不可太简。行事简而居心敬,必无大失,故可;若行事简居心亦简,必致大失。“仲弓曰”以下非完全对话,分别记其言而已。

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未闻好学者也。”

【校】

今也则未闻好学者也,“今也则”后旧有“亡”字,从俞樾说,据《释文》“本或无‘亡’字”说删。

【释】

迁怒:“迁”,转移。“迁怒”,转嫁怒气,拿人出气。

贰过:“贰”,两次、重复。“过”,过错。“贰过”,重犯同样错误。

【训译】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谁最好学?”

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而且他从来)不把(自己的)怒气转嫁到别人身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就没听说有好学的了。”

【章旨】

此章论颜回好学,亦教人学其不迁怒、不贰过的品行。

6·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

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释】

子华:即公西华,姓公孙,名赤,字子华,孔子弟子,小孔子四十二岁。

冉子:指冉求,见3·6注。

请粟:“请”,请求、要。“粟”,谷子、粮食。

釜:借为“鬴”,陶质量器,容六十四升。《小尔雅·量》:“两手谓之匊(掬),匊(掬),升也。”非斗升之升。一升约容今200毫升,一鬴约容今12.8公升。

益:增加。

庾:陶器。《周礼·考工记·陶人》:“庾,实二觳,厚半寸,唇寸。”郑玄注:“豆实三而成觳。”又云:“豆实四升。”然则一庾容六豆,24升,约合今4.8公升。

秉:量词,旧说容十庾,即240升,约合今48公升。五秉,约合今240公升。

赤之适齐:“适”,往也。

周急不继富:“周”,周济、救济。“急”,急需。“继”,续、添。

【训译】

公西赤被(先生)派到齐国去了,冉求为他的母亲要粮食,先生说:“给她一鬴。”(冉求觉得太少,)请求增加。(先生)说:“(再)给她一庾。”冉求(却)给了五十庾谷子。

先生(知道后)说:“公西赤去齐国的时候,骑着肥马,穿着轻软的皮袄,(说明他家里比较富裕。)我听说,君子周济急需,不续添富裕。”

【章旨】

此章论公西赤,亦批评冉求,明君子周急不继富的道理。同样的财物,对于急需者可能救其性命,而对于富有者则不起作用。君子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周急而不继富。冉子不知,故孔子批评之。

6·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释】

原思为之宰:“原思”,孔子弟子,姓原名宪,字思。“之”,指孔子。“宰”,家宰,管家。

九百:不知其量,疑当指九百升,约合今180公升。

【训译】

原思给先生家当管家,先生给了他九百升谷子,(原思)推辞不要。先生说:“不要推辞!把它拿去给你的邻里乡党吧。”

【章旨】

此章论原思,明当予则予,当收则收。孔子因原思为之宰,认为应该给他粟九百的报酬,所以坚持给他;原思觉得自己家里不需要,所以推辞不要。孔子劝他即使自己不需要,也可以分给邻里乡党。

6·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释】

犁牛:犁地之牛,即耕牛,与牲牛相对。或以为古无牛耕,恐未必。

骍且角:“骍”,音辛,赤色。周人尚赤,用赤牲。“角”,谓有角、成年。

山川其舍诸:“山川”,指山川神灵。“舍”,舍弃、放弃。“诸”,“之乎”合音。

【训译】

先生对冉雍说:“耕牛的儿子(如果长得像牲牛一样)一身骍赤而且有角,即使不想用它(做牺牲祭祀山川),山川难道会舍弃它吗?”

【章旨】

此章记孔子勉冉雍成才。冉雍以其父“贱而行恶”而自卑,故孔子以此言勉之。旧以为孔子评价冉雍之言,非。

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月至焉而已矣。”

【校】

其余则月至焉而已矣,“月”前旧衍“日”字,今据义删。

【释】

三月不违仁:“三月”,连续三个月,言其久。“违”,离开。不违仁,言其心里总装着仁。

月至焉:“月”,一个月。“至”,来到、想起。“焉”,兼词,于此。月至焉,言其一个月偶尔想到一次。旧作“日月至焉”,义不可通。

【训译】

先生说:“颜回,他的心(连续)三个月都不离开仁;其他的人,则一个月想到一次罢了。”

【章旨】

此章论颜回之仁。仁者爱人,真正有仁德的人,必能心里总装着仁,所以颜回能三月不违仁。“月至焉”,有似今之搞某种活动的所谓“活动日”,只是一次性的,可见不可同日而语。

6·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欤?”

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欤?”

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欤?”

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校】

按:三“欤”字旧皆作“与”,古字,改今字。

【释】

季康子:参2·20注。

仲由:即子路,参2·17注。

何有:即有何,无何也。

果:果敢。

赐:端木赐,即子贡,参1·10注。

达:明达、通达。

求:冉求,参3·6注。

艺:有才艺。

【训译】

季康子问:“仲由,可以让他从政了吗?”

先生说:“仲由(行事)果敢,对从政有什么(说的)?”

(又)问:“端木赐,可以让他从政了吗?”

(先生)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从政有什么(说的)?”

(又)问:“冉求,可以让他从政了吗?”

(先生)说:“冉求有才艺,对从政有什么(说的)?”

【章旨】

此章论子路、子贡、冉有。三人各有特长,故皆可从政。

6·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释】

季氏:指季桓子。

闵子骞:孔子弟子,名损,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以孝行著称。

费:邑名,旧音毕,故址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宰”,行政长官。

复我: “复”,谓重复、再次。

则吾必在汶上矣:“汶”,音问,河名,在齐鲁之间。“在汶上”,言将离鲁入齐。

【训译】

季氏派人叫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邑宰,闵子骞(对来人)说:“好好替我向他推辞!如果有再一次来找我的,那我就一定(离开鲁国)在汶水北边了。”

【章旨】

此章论闵子骞。季氏僭礼乐,有不臣之心,故闵子骞不愿为其所用。宁愿离鲁入齐也不愿为季氏所用,可见其品质高尚。

6·10伯牛有恶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校】

伯牛有恶疾,旧无“恶”字。按:下言自牖执其手,则必非一般之疾。《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有恶疾”,当是,今从补。

【释】

问:探望。

伯牛有恶疾:“伯牛”,孔子弟子,鲁人,姓冉名耕,字伯牛,以德行著称,小孔子七岁。“恶疾”,传染病。据《淮南子·精神训》,伯牛得癞病。

自牖执其手:“牖”,窗户。不敢近前,故自牖。“执其手”,以诀别也。

亡之:“亡”,死亡。中道而死,故曰亡。“之”,语助词。

命矣夫:“命”,命运。

斯人也而有斯疾:“斯”,此也。

【训译】

冉伯牛得了恶病,先生(前去)探望,从窗户里握着他的手说:“死,(这是)命呀!这样(好)的人,却得了这样(恶)的病!这样(好)的人,却得了这样(恶)的病!”

【章旨】

此章论冉伯牛。伯牛德行好,孔子惜之,叹其不应得恶疾,故曰斯人也而有斯疾。

十一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释】

一箪食:一箪之食。“箪”音单,装饭用的圆形竹蓝。

一瓢饮:一瓢之饮。“瓢”,盛水的半个葫芦。

陋:狭小、简陋。

人不堪其忧:“人”,一般人。“堪”,忍受。

回也不改其乐:“也”,语助词。“不改”,依旧。

【训译】

先生说:“贤德呀!颜回。一蓝子吃的、一瓢喝的,住在简陋的小巷里,一般人(会)不堪其愁苦,而颜回却不改他的乐观。贤德呀!颜回。”

【章旨】

此章论颜回,赞其甘于清苦。

十二

6·12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校】

按:“悦”旧作“说”、“汝”旧作“女”,并从皇本、敦煌本改今字。

【释】

非不悦子之道:“悦”,喜欢。“道”,指学说。

中道而废:“中道”,半路上。“废”,停止。

今汝画:“画”,同划,指划界。

【训译】

冉求(对先生)说:“(我)不是不喜欢先生的学说,是因为力量不够。”

先生说:“力量不够的走到半路上才停下,现在你是自己(先)划了界限。”

【章旨】

此章论冉求,以勉学。学习当有信心,不应未学之前先打退堂鼓。

十三

6·13子谓子夏曰:“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校】

为君子儒,句首旧有“女(汝)”字,后人所增,从定州简本及正平本等删。

【释】

为君子儒:“为”,读去声,给也。旧释为做,非。“君子”,指贵族、上层人士。旧以为人格君子,非。人格君子非主观所能为。若义为做君子式的儒、不要做小人式的儒,则无需言,因为世上不可能有愿做小人者,且儒亦不得有君子、小人之分。“儒”,指师儒。《地官·大司徒》:“以本俗六安万民……四曰联师儒。”郑玄注:“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道艺,即礼、乐、射、御之类。

无为小人儒:“无”,用同“勿”,不要。“小人”,指下层人士、普通劳动者。

【训译】

先生对子夏说:“给贵族做师儒(教六艺),不要给小民做师儒(教六艺)。”

【章旨】

此章教人做事当讲求实效。古代社会等级分明,贵族与平民地位悬殊,贵族学道艺有用,平民学道艺无所用,故孔子如此教。或子夏当时有此行,故孔子言之。或疑如此解不符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实为误解“有教无类”之义,且不知此指教道艺——礼、乐、射、御。当时普通劳动者学礼、乐、射、御无所用,故不应教之。

十四

6·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

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校】

按:“汝”旧作“女”,今改。

【释】

子游为武城宰:“子游”,见2·7注。“武城”,鲁国邑名,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

得人焉尔乎:“得”,指发现。“人”,指人才。“焉”,兼词,于此。

澹台灭明:人名,复性澹(音檀)台,名灭明,字子羽。

行不由径:“由”,从、经。“径”,小道、捷径。

【训译】

子游当武城的邑宰,先生问:“你在那里发现人才了吗?”

(子游)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走路不抄小道;除了公事,从来不到我屋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