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1·7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校】
学则不固,与“不重则不威”义不协,且句法参差,“学”前当脱“不”字,说详【释】。
又:“不固”下旧有“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十四字,于此义不协,必不能为一章,当涉《子罕》篇(9·24,前有“子曰”二字)衍,今删。
【释】
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指地位在上之人,包括国君。“重”,庄重。“威”,威严。
学则不固:旧有二解:一曰“即使学了,也不会巩固”;二曰“学,就不固陋”。然学与重、威无关,学则不固陋与不重、不威又无关;而人不威、不重者,学亦未必不能巩固。是“学”前无“不”字诚不可通,脱无疑。“固”,坚固、有力量。
【训译】
先生说:“有地位的人不庄重就不威严,不学习就不坚固。”
【章旨】
此章为“君子”立言,教其不仅要举止庄重以保持自己的威严,更要靠学习以充实自己,亦旨在劝学。俗语说:“知识就是力量。”不学无术,焉得固?故曰不学则不固。
八
1·8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释】
慎终追远:“慎”,慎重、不轻忽。“终”,指父母之丧。丧事为人最终之事,故曰终。“慎终”,谓为父母尽哀,不轻忽父母之丧。“追”,追念、追思,指祭祀之。“远”,谓远祖、先祖。
民德归厚:“德”,道德。“归”,犹趋也。“厚”,敦厚。言“民”,则“慎终追远”必指君言。
【训译】
曾先生说:“(国君)重视父母的丧事,追祭远祖先人,老百姓的道德就趋于敦厚了。”
【章旨】
此章本为国君立言,教其慎终追远,从自身做起,以感染百姓。此语今日固已失去其本来价值,但普通百姓之慎终追远,无疑亦有助于民风道德之培养。
九
1·9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欤?抑与之欤?”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欤!”
【校】
子贡,“贡”字汉石经作“赣”,定州简本作“”。按:子贡字赐。《说文》:“赣,赐也。”以古人名、字义相表里的习惯,则“赣”为本字,“贡”、“”皆省借字。
求之欤抑与之欤,前后二“欤”字旧皆作“与”,古字,从敦煌一唐写本改今字。后“其诸异乎人之求之欤”同。
【释】
子禽:陈国人,姓陈名亢,字子禽。
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赣,省借为“贡”,卫人,小孔子三十一岁。
夫子至于是邦也:“夫子”,对有知识的老人的敬称,相当于今称“老先生”,此为年轻弟子对孔子的称谓。“是”,此也。
必闻其政:“闻”,闻知、听道。“政”,谓国政、政事。
求之欤抑与之欤:“求”,主动问。“欤”,语气词,此表疑问。“抑”,选择连词,还是。“与”, 给、主动告。
温、良、恭、俭、让:“温”,谓态度温和。“良”,善也,谓心地善良。“恭”,谓对人恭敬有礼。“俭”,俭束,谓自我约束、检点,释节俭非。“让”,谓做事谦让。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欤:“其诸”,方言词,同“其”,表示推量,犹言大概。“人”,谓他人、常人。
【训译】
子禽向子贡问道:“老先生一到这个国家,就能听到她的国政(情况),这是他自己求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
子贡回答说:“老先生是靠自己的温和、善良、恭敬、检点和谦让而得到的。老先生的求,大概不同于一般人的求吧!”
【章旨】
此章借子贡之言反映孔子的品行与为人,教人处世行身的方法。温、良、恭、俭、让则人亲之信之,人亲之信之则必主动与之言,此是不求而得,故曰异乎人之求。
十
1·10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校】
按:此章无误字。旧或以“三年无改”为句,非。
【释】
父在观其志:“志”,志向。
父没观其行:“没”,同“殁”,借字。“行”,行为、行动。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年”,谓丧期之内。古者为父服丧三年,故云。“道”,指行事的主张。
【训译】
先生说:“父亲在世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以后看他的行动。三年(丧期之内)不改变父亲的主张,(就)可以算是孝了。
【章旨】
此章言观孝。父在之时行事由父亲决定,故观其志;父殁得自行其志,故观行。父之道未必皆是,且时世变化,旧之是者今或为非,故虽孝子,亦不可死守不改。然亦不可父殁即改,有违父志,故世有“尸骨未寒”云云之语,见其不合人之常情也。
十一
1·1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行也。”
【校】
有子曰,按何休《公羊传·宣公九年》注引此作孔子语,当误。
亦不行也,“不”后旧有“可”。按:有“可”字与前义不贯,盖后人不解“不行”之义而增,今从俞樾说删。
【释】
礼之用:“礼”,社会法规与礼仪。“用”,运用。释作用非,作用不可言“和”。释行亦非,行礼不当曰礼之用。
和为贵:“和”,和谐,不相冲突。朱熹释为和气,非本义。
先王之道斯为美:“道”,承上指用礼之道。“斯”,此也,指上礼之用和为贵。“美”,美好。
小大由之:“小大”,即大小,当时语言习惯如此。“由”,从也。“之”,指礼。或以此四字属上为句,非。
有所不行:“行”,实行、施行。“不行”,不能施行、行不通。下“不行”同。
知和而和:前“和”,承上指“和为贵”。后“和”,动词,谓调和,使之和谐。
不以礼节之:“节”,节制。
【训译】
有若先生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先王运用礼的方法,这一点最好。(所以,)大小事情都依礼而行,当有冲突而行不通的时候,(要)知道和为贵而去调和;(而调和的时候如果)不用礼节制,也还是行不通。”
【章旨】
此章讲用礼大法。礼不可不从,但有时侯难免相互冲突,所以礼之运用必以和谐为原则,若有冲突,当知和而和之,而和之之法,亦必须依据于礼。后世单言“和为贵”,已脱离其原始涵义。
十二
1·12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校】
亦可宗也,一本“宗”下有“敬”字,非,后人所增。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此二句《说苑·修文篇》引作孔子语。
【释】
信近于义:“信”,指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诚信、老实程度。旧释约信、诺言皆非。“近”,接近。“义”,宜也,谓合宜、恰当、合理。
言可复也:“言”,指其人所言。“复”,践复、兑现。
恭近于礼:“恭”,指对人谦敬之貌。“近于礼”,谓不卑不亢,接近礼法。
远耻辱也:“远”,远离。
因不失其亲:“因”,依靠,此指做事所依靠。“亲”,谓亲属。或读“因”为“姻”,非。
亦可宗也:“宗”,本谓宗族、宗主,此做动词,谓以之为宗主。做事能因依其亲属,是其宗族观念强,故可以之为宗主。宗法社会,故有此言。旧或读“宗”为“尊”,亦非。
【训译】
有若先生说:“(一个人的)老实程度接近合宜,(他)所说的话就能兑现;(对人的)谦恭程度接近礼法,(他自己就)远离耻辱了;(办事)能依靠亲属,也就可以把他当成宗主了。
【章旨】
此章讲观人。“信近于义”句,亦教人不可被花言巧语所欺骗。“恭近于礼”句,本指做人,教人既不能傲慢无礼,也不能奴颜婢膝。“因不失其亲”句,本指行事,乃宗法社会的产物,今可不计。
十三
1·1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校】
可谓好学也矣,“矣”旧作“已”,今从汉石经、《韩李笔解》本。一本“已”下复有“矣”字,非,盖不知“已”借为“矣”而误增。
【释】
君子:指地位在上,或有地位之人。
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疾速。“敏于事”,做事敏捷。
就有道而正焉:“就”,即、就近。“道” ,指正确的思想主张、学说。旧释道德,非。“有道”,谓有学说之人。“正”,修正、匡正。“正焉”,谓“正”于他,即接受他的教导。
【训译】
先生说:“一个有地位的人吃饭不求饱足、居处不求安舒,做事敏捷、言语谨慎,而能到有学说的人那里去接受他的教导,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呀!”
【章旨】
此章赞好学君子,以劝学。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而就有道受其教育,诚可嘉许!
十四
1·14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欤!”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校】
子贡问曰,旧无“问”字,今从皇本增。
贫而乐道,旧脱“道”字,今从皇本、正平本补。
【释】
贫而无谄:“谄”,阿谀、巴结人。
富而无骄:“骄”,骄横。
未若贫而乐道:“未若”,不如。“乐”,旧音要,喜欢。“道”,正确的学说、主张。“乐道”,谓修学,与“好礼”相对,皆有积极向上之义,若无“道”字,则为苟且。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句。治骨曰切,象牙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尔雅·释训》云:“‘如切如磋’,道学也;‘如琢如磨’,自修也。”形容修学之事。
赐也:“赐”,子贡名。先生呼弟子,称名不称字。“也”,语气词。
告诸往而知来者:“诸”,“之以”合音。“往”,以往。“而”,读为“能”,借字。“来”,未来。
【训译】
子贡问:“贫穷而不谄谀,富贵而不骄横,怎么样?”
先生说:“也行!(不过)不如贫穷而喜欢道,富贵而爱好礼。”
子贡说:“《诗经》里说:‘像切骨磋象,像琢玉磨石。’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先生说:“端木赐这才可以跟他谈《诗经》了呀!告诉他以往的,他能知道未来的。”
【章旨】
此章言修学,教人上进。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皆不足以成器,唯有乐道、好礼,方能出人头地,有积极意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方能成器,故曰斯之谓也。
十五
1·1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不知也。”
【校】
患己不知也,旧作“患不知人也”,今从皇本、正平本、敦煌诸唐写本补“己”字,从何晏《论语集解》引王肃注删 “人”字。
【释】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担心、愁,以为患。“不己知”,即不知己。“知”,知晓、了解。
患己不知也:“知”,知晓、明白、懂得。王肃曰:“但患己之无能也。”
【训译】
先生说:“不愁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愁自己(什么也)不知道。”
【章旨】
此章亦劝学,可与《里仁》“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先进》篇“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等互看,本皆教弟子之言,谓年轻人不应急于功名利禄,而应以积累真才实学为先务。章内二“知”字义微别,后人不详,遂据字面而于后句增“人”字,以与前句相对应,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