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二年,鲁迅和许广平将他们两人从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一日到七月二十九,或三十在北京;一九二六年九月四日到一九二七年一月十七日在厦门——广州;和一九二九年五月十三日到六月一日在北平——上海三个时空的通信,略照年月,编辑起来,交青光书局,于一九三三年四月初版,公开发行。书名呢,题曰《鲁迅与景宋的通信〈两地书〉》。署名呢,不是鲁迅一个人,而是“鲁迅,景宋”,也就是版权页上的“著作者”。
先前,在很长久的一段日子里,人们读《两地书》,以为这也就是鲁迅与景宋通信的原信,只不过像鲁迅在“序言”所说,“是信中的人名,我将有几个改掉了,用意有好有坏,并不相同。此无他,或则怕别人见于我们的信里,于他有些不便,或则单为自己,省得又是什么‘听候开审’之类的麻烦而已。”尤其是北京部分的通信,多有“(其间当有缺失,约二三封)”,“(前缺)”,“(此间缺广平二十八日信一封)”一类的说明,更增加《两地书》就是原信原貌的感觉。
一九七五年十月二十八日,周海婴上书毛泽东主席,表示“迫切希望在您的支持下,一部收入现存全部书信,认真按手稿校订过的新的鲁迅书信集,能够早日出版”。并建议“将一九五八年下放北京市文化局的鲁迅博物馆重新划归文物局领导,在该馆增设鲁迅研究室,调集对鲁迅研究有相当基础的必要人员,并请一些对鲁迅生平熟悉了解的老同志作顾问,除和出版局共同负责鲁迅全集的注释外,专门负责鲁迅传记和年谱的编写工作,争取在一九八一年鲁迅诞生一百周年时能把上述几种书(即全集注释本、年谱、传记)以及全部鲁迅手稿影印本出齐”。十一月一日,毛主席批示:“我赞成周海婴同志的意见。请将周信印发政治局,并讨论一次,作出决定,立即实行。”
鲁迅研究室立即成立起来了。当鲁迅手稿小组编辑鲁迅书信手稿的时候,才知道鲁迅与景宋的通信完好地保存着。一校读,才发现鲁迅与景宋在编辑《两地书》的时候,对原信作了大量的,重要的增,删,修改,远不像“序言”所说的“我们便略照年月,将他编了起来”。从这一意义来说,是有相当重要的重新创作的成分在内的。因此,在研究室荡漾着最初的惊喜交加的气氛。
当时还知道鲁迅用工笔楷书在规整的宣纸上手写了一部《两地书》。那郑重的纪念意义是可想而知的。由于没有列入影印出版的规划,又是一级文物,据见过的顾问说,与《两地书》一样,只少许字略有差异,没有人仔细校读。
一九九六年,周海婴根据母亲生前的谈话,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鲁迅手书《两地书》和父母通信的原信,题为《两地书真迹》。在编辑的过程中才发现鲁迅手书《两地书》,与铅印出版的《两地书》竟又有不小的差异。
第一,手书本的人名,一如原信,一个也没有“改掉”,顾颉刚就是顾颉刚,并不改作“朱山根”。“黄坚(江西人)”,也不删改作“白果”,这样不顾“听候开审之类的麻烦”,可见是作为传家的藏本,并不像铅印本那样作公开发行用的。
有一个人名,由手书本可以推断排印本初版以及此后各版一个误植,即第一百十二信中的衣萍,排印本前文作“亥”倩,后文作“玄”倩,似乎是两个人,其实不是,这显然是“亥”“玄”字形相似而误植了。
第二,初版本大量删除了景宋原信中叙述广州国民党敌视共产党、国民党内部左右两派的斗争以及学生内部派系斗争的语词和段落,手书本都有所保留,自然,文字也还是作了一些修饰。如第七十二信第三段叙学校风潮,手书本有“因为中大停办改组后,树的派的大本营已被铲除,所以我校中把持学生会的这派分子,也有孤城落日(原信是‘实在命在垂危,无多大力量’)之势”的话,又如第九十七信第二段叙学校的“事”,手书本明白写出是“学生会改选,结果还是旧派学生占多数,则学校前途,可想而知。”(原信作“学校学生会改选,那革新学生的会也同时取消,选举结果,仍然是反动派占多数,将来还是把持学生会,向学校对抗”。)
第三,手书本对孙伏园无论鲁迅的信还是景宋的信,都直呼其名,和原信一样,而初版本中,景宋的信在伏园名下大都加“先生”或“老”字,以示尊敬,这也可见鲁迅与景宋细心的地方。孙伏园是鲁迅的学生,景宋也是鲁迅的学生,在私信中景宋不妨只写名字;公开发表,毕竟自己年纪小一些,孙走上社会工作早,地位也比自己高,用尊称更显人情,更有礼貌。
第四,最多的,是标点符号不尽相同。
由此可见,手书本可以说是一个独立的版本:在增,删,修改方面,它接近于初版本,反映出鲁迅与景宋在公开两人通信时的种种考虑;在“留赠我们的孩子,给将来知道我们所经历的真相,其实大致是如此的”方面,却又接近于原信,比初版本有更多更深的实情。现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以鲁迅手书本作底本而校以初版本的《两地书》,实在是两全其美了。
王得后
派分子,也有孤城落日(原信是“实在命在垂危,无多大力量”)之势的话,又如第九十七信第二段叙学校的“事”,手书本明白写出是“学生会改选,结果还是旧派学生占多数,则学校前途,可想而知。”(原信作“学校学生会改选,那革新学生的会也同时取消,选举结果,仍然是反动派占多数,将来还是把持学生会,向学校对抗”。)
第三,手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