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生于1981
15111600000001

第1章 序章

想写本书的念头,源自一次失眠。

从台北到北京,将近2000公里,坐飞机只要3个多小时,几乎是一闭眼一睁眼的工夫,这在我小时候是难以想象的事儿。那时候,连去一趟顺义都像出远门,何况是千里之外的台湾?如今,我一年有一半时间在北京,一半时间在台北,两头儿跑,已经成了习惯。台北和北京之间的这条航线,我已经往返了300多次。

那天,收拾行李,订机票,过安检,一切流程驾轻就熟,我一手抱着儿子,一手牵着老婆,老婆又领着玥儿,一家人浩浩荡荡地过了闸口。儿子登机前准时喂了奶,此时已经安然入睡。登机,就坐,动静挺大,儿子很给面儿,依旧睡得香甜。

犹记得几年前带着不满周岁的玥儿从台北飞往北京,因为航班延误,玥儿在登机时已经睡醒,结果在飞机上一直哭闹不止。那手忙脚乱的情景依稀在目,如今,2周多的女儿和不满周岁的儿子都已经很熟悉这样的高空旅行,一上飞机就酣然入睡。

飞机上有好几个熟人,有一半人和我一样,是为2016年两岸新经济论坛赶往北京的。老婆对两岸新经济论坛了解不多,起飞前她问我:“老公,两岸新经济论坛主要讨论什么?”

——我不知该从何答起,她一问,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近期我在台湾投资建设的S Hotel,而后,我想起“俏江南”,想起我母亲——她在80年代下海创业,白手起家,从北京东四一家小饭馆起步,奋斗至今,创立了大型连锁餐饮品牌“俏江南”,成了一名成功的女企业家……

飞机起飞了,耳边响起轰鸣,我习惯性地握住了老婆的手。歪头看看窗外,台北的街道、棕榈树、101大楼,逐渐变小,飞机冲上湛蓝的高空,不久后,稳定于皑皑的云间。

我转过头,想跟老婆聊一聊“两岸新经济论坛”,却发现她和孩子一样,已经渐入睡眠。我因为工作,隔三岔五就要回北京。儿子太小,离不开妈妈,我一去又常要十天半个月,她希望我们一家人能常在一起,便陪着我,跟着我来回颠簸。

我也想合眼眯一会儿,可不知怎的,一闭眼,这些年经历的许多事就纷纷浮现于脑海。我已经35岁,转眼间,自己竟接近不惑之年。想想觉得吓人,过去的种种分明就在眼前,好像昨天的事儿。童年时拍洋画、捡废铁、捉蛐蛐,当军体委员,带着同学们喊号儿;少年时出国留学,为了求学一个人辗转于巴黎各处,为了赚学费在华人餐馆帮工;青年时踌躇满志地想做出一番事业,协助母亲经营“兰会所”,将它打造成2008年奥运会期间一张北京的“名片”。快30岁时,和老婆在北京初遇,认定对方,组建了家庭,如今儿女成双。将近40年,转眼就过了。

我睡不着了,沿着“两岸新经济论坛”这条线索,我开始往回琢磨。

我出生于1981年,北京土生土长的“80后”。我出生的那年,正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第3个年头。那时国家整体的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老百姓买东西还要用粮票,电视都没有普及,计算机更是连见都没见过。不过,仅仅过了10年,国家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经济的洪流湍急涌来,我们每个人都被卷入这股大潮中。那时还未懂事的我,对于时代加之于人的影响浑然未觉,我万万不曾想到,若干年后,我的人生命运会受到当时那股洪流的巨大影响,我的家庭,我自身,都与当年发生的几件大事紧密相连。

1978年,国家正式恢复高考,我母亲得以考上北京工商大学。在大学期间,她学习了工商管理,这为她日后从商奠定了基础。

1979年,国家第一次提出了“通邮、通航、通商”——三通政策。我出生的那年,这项政策被进一步明确。近30年后,我邂逅了我的妻子。我们原本相隔数千里,哪里会想到彼此的人生在日后会有瓜葛?正是那条跨越海峡两岸的航线,也就是我今天正在坐的这条航线,让我们的命运有了牵连。

80年代,我父母随着改革开发的大潮,双双下海经商,两人从每月拿固定工资变得收入极不稳定,我的生活也跟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90年代,我只身一人去法国留学,成了“80后”第一批海外留学生。

这样一想,原本散落于记忆中的零碎过往,似乎有了串联起来的线索。我们这代人,出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赶上了宏观经济的末班车。经历过贫困时期,也见识到了国家的飞速发展。尽管才过了不到40年,却像跨越了好几个世纪,回望过去,有种“恍如隔世”之感。这40年是怎么走过来的?真值得好好咂摸咂摸,细细梳理一番。

这样一想,我更睡不着了,恨不得立即拿出纸和笔,把脑海中浮现的事一件件记下。无奈怕起身惊扰了妻儿,只得又继续在脑海中“琢磨”。

想写本书的念头,就源于那一刻。

我有很多想说的话,平时心血来潮,会在微博上发上个三言两语,但有时发言的时候情绪正高涨,难免词不达意,事后回想,又觉得有不完善之处。我想,何不从这次两岸新经济论坛开始,将想说的一点点记下,过去经历的许多没想明白的,抽丝剥茧,总结反思;许多没处说的话,也归置归置,好有个安放的地方。

光我自己自说自话,想必也没人爱听,我想写本书,一方面希望借由对自己的过去梳理总结,让自己卸下一些包袱,好再次轻装启程,一方面希望我的经历能对读这本书的朋友有一点点启发——我犯过的错,别人能不再重蹈覆辙——能对偶然翻开这本书的朋友有一点点帮助,我便觉得欢欣鼓舞。

我和老婆相识8年了,这8年来,她没少跟着我在北京和台北来回跑,虽然周折,但我们心里都很感激,感激有这样一条航线,联系起我们两岸的家。我们算幸运的,当年,有多少夫妇一朝分别,一生都无缘再见。我老婆的奶奶祖籍山东,她这辈子都盼着回一趟老家,盼着见到故乡分别已久的亲人,可是后来两岸航线开通了,她也老了,走不动了。在我看来这“一闭眼一睁眼的工夫”,在老人看来却隔着一辈子。

旅程已经过半,飞机马上就要在首都机场降落了。看看窗外,北京“方正”的街道,灯火灿烂的夜景已经依稀可见。这里是我的故乡,它和台北的氛围完全不同。由于我常常每隔几天就在台北和北京往返一次,所以常常有“上一秒还逛着台北生活气息浓厚的夜市,这一秒就身处北京高楼林立的国贸”的穿越之感。这样的快速“转换”,时常让我感慨万分,如今这个时代,距离似乎再也不是问题,我们不仅有飞机,还有网络,我们每天所能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自己身边的那点事,还与60亿人一起体验着“地球online”,想要了解什么资讯,可以随时上网。可是人与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真的加深了吗?

我之所以能有幸参加两岸新经济论坛,除了我在台湾常年投资外,还因为我在台湾已生活了很久。2008年,赴台旅游才正式开放,很多大陆游客怀着好奇的心情,赴台一览宝岛的风姿,但因为旅游有种种限制,每次赴台的时间都不长,所以很多大陆人对台湾的印象仍仅限于那几天的所见所闻。

想到这儿,我更想分享分享这些年自己在台湾的生活经历,我想,有很多东西对于只到台湾旅行了几天的大陆朋友来说是目之不及的,我希望尽可能中立地、客观地将我所看到的台湾写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台湾的现状。当然,我所能分享的也受限于自身的视野,只是我个人的所思所想。

我跃跃欲试地想着一回家就动笔,忽听玥儿叫“妈妈”,一转头,妻儿都已醒了,老婆正笑眯眯地看着我,轻轻拍我,问道:“想什么呢?”

我半开玩笑地回答:“想写本书!”

“就你?能写出来吗?”老婆也觉得我在开玩笑。

结果,那天到了北京,我真的就开始动笔了。我文笔不佳,笔下生涩,时而有想说的话,却又表达不好,还望翻开这本书的朋友们多多包涵。

经过反复修修补补,这本书真的出来了。感谢有缘读到这本书的朋友,在此祝愿大家家庭和睦,事业顺利!

2018年8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