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也是读书
15162300000010

第10章 《看得见的沧桑》自序

承上海教育出版社王为松兄的好意,嘱我编一本集子,收入《海上学人文丛》,因此在近年来所写的杂文、散文、随笔、札记中选出自己认为尚可保留的,编成这本小册子。凡已收入《往事和近事》(三联书店《读书文丛》,1996年11月)的,一概不取。

这些文章长短不一,最短者数百字,最长者逾万言;内容也相当杂,古今中外,都有涉及;要说共同性,只有一点:都不是按照学术规范撰写的正规论文。这是因为在写这些文章时已经考虑到了阅读的对象,希望它们能有一定的可读性,能让更多学术界和专业圈以外的朋友也能看懂。

正因为如此,这些文章的分类和编排颇使我为难,最后还是采取了相当随意的原则:或按内容,或按类型,或按初次发表处,大致分为六组。

第六组一辑《会海一勺》,本是以笔名分期发表在《文汇读书周报》上的。之所以不用真名,是恐怕有人会因我参加过的会议而对号入座,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实际上,文章所写虽都有事实根据,但一般均移花接木,或张冠李戴,已非真人真事,读者视为小说可也,千万不要过于认真,非找出某会某人来。为了再保险一点,我愿在此声明:本文纯属虚构,凡我参加过的会议和相识不相识的会友均与此文无关。

个别文章做了一些删节,纯粹是为了避免重复,以免浪费读者的时间和购书钱。凡是做了删节的部分都可以在本书的其他文章中读到,就得麻烦读者多翻几页或者再看一篇配全了。另一些文章则比初次发表时有了增加,其实只是恢复原状,即补全了当时被删节的部分。编辑有的删得很有必要,我就不再补全了;有的则纯粹是为了迁就可能提供的版面,但这样一来,文章的原意原味就打了一个折扣。例如,我讲北魏孝文帝的那篇文章,第一部分是排比史实,以便读者了解孝文帝为迁都与实行汉化所做的艰巨而又细致的努力,但杂志有8000字的限制,只好在这部分删去了3000字。现在将这部分恢复,至少能使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和意思完整地与读者见面。

对于这样一本相当杂的集子,要按内容来取一个书名实在非我所能,我想了几个,没有一个能使自己满意。想着想着,总算给我找到了一个共同点——这些文章几乎都是在后半夜写的,因为我的最佳写作时间是每天晚上10点至次日凌晨2点,那么就称为《中宵漫笔》吧!但为松兄认为这书名缺乏特色,建议将书中两篇的题目作为书名,即《看得见的沧桑》或《来自历史的梦》。我赞同他的建议,就选了《看得见的沧桑》。

这篇短文本来是讲上海地区的海陆变迁的,即海成为陆和陆沦于海都发生在并不太长的历史年代中,并且正在发生。如果推而广之,看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沧桑巨变就发生在我们这一代,就作用于我们的身边,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就生活在沧桑巨变之中,或者就是它的一部分,岂只是看得见而已?想不到一篇短文的题目歪打正着,成了这本小册子的书名,当然得感谢为松兄的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