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满嘴沾着巧克力渍的孩子跟你说“妈妈,我没吃”的时候,你会是什么反应?不管是哪种反应,你在潜意识里都会这样想:他怎么撒谎了?那么,孩子为什么撒谎呢?孩子撒谎是品质不好的表现吗?如果你也有类似这样的疑问,那么首章内容将会告诉你如何正确认识孩子的撒谎行为。
说谎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历程
世上没有“撒谎的孩子”和“不撒谎的孩子”之分,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每一个孩子都撒过谎,而且对于孩子来说,撒谎是其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体验,也是其智力成长的重要步骤之一。因此,面对撒谎的孩子,首先要对孩子的撒谎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假哭&假笑
润润六个月大的时候,妈妈发现润润学会了一项本领——假哭和假笑。有一次,妈妈在忙着做家务,润润趴在床上自己玩耍,突然,润润哭了起来,妈妈以为润润是渴了或是饿了,急忙拿着奶瓶过去,结果小家伙看到妈妈来了,“咯咯咯”地笑起来,显然妈妈被这个小人儿骗了。
妈妈继续去做家务,可是润润又哭起来,这一次哭得更大声,妈妈以为润润这次是真的需要妈妈了,于是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去照看润润,结果润润哪有在哭,小眼睛笑眯眯的,张着嘴在假装哭,看到妈妈来了,润润马上不“哭”了,露出两个小酒窝看着妈妈。妈妈不知道为什么润润会这样。
三只小狗
润润逐渐学会说话、走路,转眼间她已经3岁了。一次,妈妈带着润润在小区里玩耍,碰到一个小朋友带着一只宠物小狗散步,润润很喜欢小狗,就过去和小朋友一块玩耍。不料,妈妈听到润润这样说:“我家有三只小狗呢,一只白色的,一只黑色的,还有一只是棕色的,可可爱啦!”妈妈一个趔趄,这孩子怎么撒谎呢?自己家里根本没养小狗啊!
小猫惹的祸
润润现在上小学一年级,最近妈妈发现润润总是撒谎,特别是昨天,妈妈回家的时候看到鱼缸翻在了地上,地板上到处都是水,一条条小金鱼在地上扑腾扑腾地挣扎,润润正在手忙脚乱地收拾玻璃碎片。看到这幅场景,妈妈生气地问:“润润,这是怎么回事?”润润有点慌张,吞吞吐吐地说:“是小猫撞坏的!”“小猫好大的力气呦!”妈妈知道润润在撒谎,十分生气。
妈妈的释疑站
相信作为妈妈的你也有类似的体验,确实,谁家的孩子不撒谎呢?17世纪英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洛克就说过:“说谎这一现象在形形色色的人中间都普遍存在着。”当然,这形形色色的人也包括孩子,并且孩子的撒谎现象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
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经过研究发现,孩子在婴儿时期就学会了“撒谎”(当然,这里的撒谎与真正意义上的撒谎相差甚远),因此,他认为:“假哭是最早出现的欺骗方法之一。”于是我们看到六个月的润润用假哭来“骗”妈妈,引起妈妈的注意。
而据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心理研究中心所得出的结论可知,大约20%的孩子在2岁时会说谎,到3岁时这一比例达到50%,4岁时接近90%,而到12岁时达到顶峰。由此看来,说谎确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历程。
妈妈的智慧锦囊
每一个孩子都会撒谎,而且在不同的年龄段,孩子撒谎的原因和水平也不尽相同。比如我们看到3岁的润润谎称自己家里有三只小狗,可能是出于炫耀心理,也可能是孩子不能很好地区分想象和现实,而在润润一年级的时候,因打翻鱼缸而撒谎,明显是为了逃避责任,怕妈妈责罚自己。
并且,孩子撒谎具有阶段性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特别喜欢撒谎,而过了这段时间,孩子的谎言会减少,但是在某种情况下,孩子仍然可能撒谎。
因此,对于孩子的撒谎行为,家长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既要学会适当重视,也不要弄得过于紧张,只要找到孩子撒谎的原因,看到孩子撒谎背后隐藏的问题,从症结入手,对症下药,孩子的撒谎问题就不再是困扰家长的难题。
孩子说谎并不等于品质不好
一位具有30多年处理儿童问题工作经验的教育专家曾坦言:“不要把说谎当作一个道德问题,它是孩子使用的一种不怎么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父母要做的是,指出孩子这样处理是无效的,教他们怎么处理才更有效。”
这就告诉我们不要轻易把孩子说谎与道德品行联系起来,但也不要忽略孩子的撒谎问题,而是应该找到孩子说谎的原因,然后提出建议,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妈妈,爸爸打我
周末,妈妈在打扫房间,陪依依玩耍的重任就落到了爸爸身上。父女俩一会儿堆积木,一会儿画画,玩得不亦乐乎。
“爸爸,我们来玩大灰狼捉小白兔的游戏吧,您当大灰狼,我当小白兔。”依依提议。
“好,大灰狼来喽。”爸爸做出一个凶恶的表情。
依依尖叫着跑开了,爸爸在后面一跳一跳地追,每次快要抓住依依的时候,爸爸都会故意压低声音说:“小白兔,我要来吃你了!”依依吓得赶紧三步并做两步小跑,还边跑边喊:“你这个大坏蛋,抓不到我!”
突然“砰”的一声,紧接着依依“哇”地哭了起来,笨手笨脚的爸爸傻了眼,正在洗衣服的妈妈吓了一跳,两个人手忙脚乱地跑过来,爸爸一手抱起女儿,一边给她揉头,一边安慰。妈妈发现依依的额头磕了一个包。
“怎么回事?”妈妈有点生气。
“可能是刚才追得太急了,不小心被积木绊了一下。”爸爸有点自责,脸有些红。
妈妈白了爸爸一眼,从爸爸怀里接过女儿,安慰道:“好了,好了,依依不哭,下次玩的时候注意点就好了。”
在妈妈的安慰下,依依渐渐地不哭了,爸爸妈妈松了一口气,可是依依忽然仰起头向妈妈告起了状:“妈妈,爸爸打我。”
听到依依这么说,爸爸赶紧喊冤:“没有啊,爸爸什么时候打你了。”说着连忙摊开双手以示清白,妈妈当然看得出来是依依自己不小心跌倒的,但是依依为什么说谎呢?
“依依,说谎的孩子可不是好孩子哦,不是你自己摔倒的吗?怎么变成爸爸打你了?”妈妈问。
“就是爸爸打的嘛,他扮成大灰狼打我,我才摔倒的。”
“女儿,你可不能冤枉爸爸啊,不是你说要玩大灰狼捉小兔子的游戏嘛。”
“就是您打我了!”依依不依不饶,一口咬定是爸爸打了她。
爸爸一脸无辜,妈妈不知所措,最后,妈妈示意爸爸先回避,然后对女儿正色道:“依依,妈妈可不喜欢撒谎的孩子,而且老师、同学都不喜欢,你告诉妈妈刚才是不是撒谎了?”
“嗯。”依依低下头小声地说。
“那刚才为什么撒谎呢?是不是怕妈妈凶你呀?”
“嗯。”依依点了点头,委屈地说,“上次我玩的时候摔倒了您就凶我了。”
“上次是妈妈不对,妈妈不该凶你,但是这次你撒了谎,冤枉了爸爸,爸爸也会很伤心呀,爸爸刚才还那么辛苦地陪你玩耍,你觉得要不要给爸爸道个歉呢?”依依点了点头,跑去跟爸爸道歉了。
妈妈的释疑站
像依依这样撒谎的行为很常见,依依撒谎是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怕妈妈凶自己,很显然这种撒谎无关乎成年人心目中的道德理念,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成品行不良。一方面,孩子的经验和记忆有限,对于一件事情,他们可能会进行错误的阐述,当然,他们也会为了取得他人的关注而捏造事实;另一方面,孩子的思维与大人不同,孩子的思维很大程度上具有自我中心的特性,他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往往会不顾事实真相,以为大人不知道就没什么大不了的。比如他们做了错事,就会撒谎说不是自己做的,以此来保护自己。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撒谎的倾向是一种自然倾向,它是如此自发、如此普遍。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当作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且据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斯特恩的研究可知,直到七八岁,孩子们都不能完全地陈述事实,孩子撒谎,仅仅是出于自己的需要,比如自我保护。
上述两位儿童心理学家是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孩子的撒谎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面对孩子的撒谎行为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将其看作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当孩子撒谎时,家长一定要正确看待,不要将孩子的撒谎行为上升到道德的层面。
妈妈的智慧锦囊
当孩子有了撒谎行为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其实孩子撒谎就像在学习中遇到难题一样,需要家长像老师解题那样去帮助孩子分析。如果孩子撒了谎,家长首先不要着急训斥,而是应该了解一下孩子撒谎的动机,然后再帮助孩子审视自己的行为,比如看看方法对不对,如果有可取的地方,给孩子一些肯定。最后要看结果,让孩子看到撒谎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要怎样弥补自己的过失。相信通过这样一个分析与引导的过程,孩子会对撒谎这一行为有更清晰的认识,到他下次遇到相同情形的时候就会考虑得更周全。
撒谎是孩子认知发展中的小插曲
“小孩子怎么也会撒谎呢?”“没有教他,他是怎么学会的呢?”“养成撒谎的坏习惯怎么办啊?”……对于孩子的撒谎行为,不少家长会摇头叹气,其实撒谎仅仅是孩子认知发展中的小插曲,家长大可不必如此烦恼,只要了解孩子撒谎的原因,正确引导,这一问题不难解决。
垃圾桶里的芹菜
子子总是不好好吃饭,妈妈为了改掉子子的这个坏毛病,给子子立了一个规矩:夹到碗里的饭菜一定要吃完,否则要接受小小的惩罚。子子嘟着嘴想表示反抗,可是在母亲的威严下只好乖乖吃饭。
一天中午妈妈炒了一盘芹菜,芹菜有些咸,妈妈去厨房拿水壶,等到妈妈回来的时候,子子举着自己的小碗笑嘻嘻地对妈妈说:“妈妈,看我吃得多干净。”妈妈狐疑地看着子子空空的小碗,心里琢磨:子子今天吃饭怎么这么积极?妈妈夸奖了子子,然后给子子倒了点水。
可是不一会儿妈妈收拾垃圾桶的时候,赫然发现了垃圾桶里的芹菜,显然这是子子的杰作。
“子子,芹菜是不是你扔的?”妈妈把子子揪到身边,生气地问。
“不,不是。”子子脸红了。
“不是你是谁?”
“是……掉在地上了,不能吃了,就扔了。”
“再编瞎话!掉地上能掉这么多吗?”
……
妈妈的释疑站
相信类似的家庭一幕,作为妈妈的你会经常遇到,孩子总是有意无意地撒谎,同时他们的谎言又是那么容易让人分辨,让人揭穿。其实面对孩子的撒谎行为,家长不必太过烦恼,因为撒谎是孩子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小孩会说谎,意味着其心智发展跨出了重要的一步。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才会说谎。
当孩子编造谎言时,说明孩子已经有了这种认知,即别人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别人并不知道自己在撒谎。
其次,孩子的撒谎行为和其认知发展有关。上面提到3岁的孩子已能意识到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不同,但是他们这时的认知发展还有局限,他们分不清想象和现实,常把自己的想象加工到现实中去,比如他们会回家后向你告状“今天某某打我了”。然而等你了解了事实的真相后才发现,根本没有这回事。而大一点的孩子,比如5~8岁的孩子,他们已经能够认知某些错误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与此同时,他们还明白了怎么做才能让家长高兴。这时他们选择撒谎其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如他们可能是为了逃避责罚,或是为了让大人高兴。而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大大提升,说谎能力也随之提高了,同时也开始慢慢理解什么是善意的谎言。比如这时他们说谎可能是为了拒绝同学的邀请,避免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也可能是为了安慰他人。
妈妈的智慧锦囊
说谎就像是孩子认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愉快的小插曲一样,是无法避免的。家长需要做的是最大程度上减少孩子的撒谎行为,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认知。那么具体有哪些好的建议呢?
首先,不要变相地给孩子制造撒谎的机会。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才是促成孩子说谎的主要原因,面对撒谎的孩子,我们首先想到问责。比如看到孩子们在吵闹,我们常常会责问:“是不是你拿了妹妹的玩具?”这样问,孩子为了逃避责罚很有可能会撒谎:“我没有。”而如果你少一点责问,而是直接给出正确建议,就能避免孩子不必要的谎言,比如你可以这样说:“妈妈刚才看到你拿了弟弟的玩具,把他弄哭了,现在你应该想想办法,让他高兴起来。”
其次,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讲真话的保证,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表示理解他的感受,告诉他自己是他最值得信赖的人,并给予孩子帮助,长期如此便能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最后,给孩子以教育和引导。撒谎的孩子,需要家长以正确引导帮助他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比如对于案例中的子子进行珍惜粮食的教育,同时引导子子接受不喜欢的食物,例如让他了解芹菜的生长过程,和他一起去采摘芹菜,或是买种子种一棵芹菜,等等。
撒谎其实也是孩子的一项技能
最近很火的英国《小学生守则》(也叫英国《儿童十大宣言》),大致内容如下:
(1)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2)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3)生命第一,财产第二;
(4)小秘密要告诉妈妈;
(5)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
(6)不与陌生人说话;
(7)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
(8)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
(9)不保守坏人的秘密;
(10)坏人可以骗。
其中,我们看到最后两条——“不保守坏人的秘密”和“坏人可以骗”,这实在是比我们经常教育孩子“不要说谎”高明得多,而且说谎是被作为孩子必备的一项技能放在这里的。
撒谎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而事实证明,撒谎所需的种种能力在社会中也是至关重要的。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研究员们发现,撒谎需要孩子具备执行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一种复杂的技能集合,包括了记忆加工、自我控制和计划能力。确实,当孩子撒谎的时候,他们要尝试着组织具有说服力的语言,编造合理的情景,营造自然的面部表情,这样才能构造出成功的谎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语言表达、逻辑推理、自我控制能力等都会得到极大的发展与提升。
因此,对于孩子的撒谎行为,我们应该看到积极的一面,给予理解。当然,这不是说我们要放任孩子的撒谎行为不管不顾,而是应该给孩子讲明诚实的重要性和撒谎带来的坏处,并在孩子出现撒谎行为的时候给予孩子积极的引导,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他自然能学会“说谎”这项技能(比如善意的谎言),同时也会慢慢改掉爱说谎的毛病,形成实事求是的理性人格。
为撒谎“平反”,撒谎也有积极的一面
通常大人很容易将小孩子说谎上升到道德品质的高度,孩子如果说谎,就代表他品质不好,对于孩子的说谎行为,是明确制止,严厉对待的,甚至将其视为一件严重的事情。我们教导孩子从小做一个诚实的人,从教育层面来看,我们的教育方向没有错,但是存在一些认知上的错误。
首先,孩子说谎并不代表其品质不好,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孩子的品质与撒谎行为挂钩,这一点我们已经在前面的内容中讲过。其次,事物总有两面性,孩子说谎其实也有积极的一面,我们不能只看到坏处而忽略其中的一些积极因素。
也许你会不解,孩子说谎还有积极的一面吗?当然,英、美两国研究人员的一项合作研究就证实了这一观点。研究人员发现,撒谎和语言工作记忆有关,而爱撒谎的孩子通常需要更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去为自己编织谎言,这也意味着,善于撒谎的孩子有着更好的语言创造力,从这个方面来讲,爱撒谎的孩子会更聪明一些。为此,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
他们先是找来了一些6到7岁的孩子,然后把一些问题写在了若干张卡片上,卡片背面是问题的答案,并且每张卡片背后都有一幅不同颜色的图案。研究人员把卡片分发给这些孩子,并告诉他们不能翻看卡片的背面,然后研究人员离开了现场。
在拿到卡片后,有些孩子也许知道问题的答案,没有去翻看卡片的背面,有些孩子也许是出于好奇心理,也许是想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读完一遍题目后便去翻看卡片,也有一些孩子还没去看卡片的题目便翻看到了背面……
当然,研究人员通过显示器,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最后,偷看卡片的孩子们问题都答对了。研究人员询问了他们卡片背后图案的颜色,有的孩子老老实实说出了正确的颜色,有的孩子故意撒谎答错颜色。对此,研究人员认为,那些撒谎的孩子记忆力更好,因为这些孩子仍然记得研究人员的警告:不许翻看卡片。所以他们才故意编造了一个谎言,而那些准确说出卡片正确颜色的孩子实际上忘记了警告,换句话说,撒谎的孩子的语言工作记忆更好,他们更善于组织自己的语言。
对此,研究人员这样解释:思维过程尤其是语言工作记忆,对撒谎之类的复杂社交互动非常重要,因为撒谎时需要拼接、编造多种信息。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有类似的感受,比如善于撒谎的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特别强,有时候他们编造的谎言天马行空,又十分巧妙,让你惊叹不已。当然,大多数孩子的谎言是稚嫩的,大人很容易判断出孩子是否在撒谎。
德国教育学家施鲁克教授曾说:“孩子第一次有意义地说假话是他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进步,孩子说谎,标志着他有了想象力、开创性的行为,并与周围环境打交道。”
很多类似的研究或是教育学家的看法都确认了孩子撒谎积极的一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纵或是鼓励孩子的撒谎行为,而是说要挖掘孩子撒谎行为中的积极因素,比如想象力、创造力和记忆力。因此,可以说撒谎是大脑的高级功能,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表现,孩子第一次撒谎,跟长出第一颗乳牙和学会走路一样珍贵,我们要学会善待说谎的孩子,并透过谎言的表面,看到孩子谎言背后所隐藏的积极信息,充分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当孩子知道“我知道,而你不知道”这个秘密后
谎言简单来说就是“我知道,而你不知道”,孩子大约在3岁左右开始发现这个秘密,这就是这时的孩子突然会变成一个满口谎话的“谎话精”的原因,当然隐藏在孩子谎言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与发展。
嘴角的甜甜圈
妈妈发现刚买回来的巧克力甜甜圈不见了,只剩下一个空袋子,再看看童童嘴角上残留的巧克力渍,妈妈顿时恍然大悟。
“童童,你有吃甜甜圈吗?”妈妈问高出桌子一头的童童。
“慧慧吃了一个,我没吃。”童童大眼睛忽闪忽闪的,眼神很坚定。
“你没吃?你确定?”
“真没吃。”
童童矢口否认,但是眼神不再坚定了,两只手扶着桌子的边缘,半蹲着身子,只露出半个脑袋看着妈妈。
“好吧,我想你还是吃了一点,你嘴巴上还有巧克力。”妈妈笑着说。
童童用手擦了擦嘴角,确认妈妈说得没错后,说:“还真有点巧克力,是慧慧涂到我嘴巴上的。”
妈妈顿时莞尔。
妈妈的释疑站
这样的场景,作为家长的你一定很熟悉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眼里那纯洁的小天使开始满嘴跑火车,比如,“妈妈,我肚子疼,可能没法去学校了”“妈妈,我的脚扭伤了,您抱我吧”“妈妈,我吃饱了,不能再吃了,再吃肚皮就要破了”,而实际上是,他不想去学校,不想自己走路,不想吃饭!
面对孩子那双无辜的大眼睛,你一定哭笑不得,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他哪来这么些鬼扯的谎言?其实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当他们发现“我知道而你不知道”这个秘密后,就会企图用谎言来骗过你,而这也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发展的结果。
对此,我们来看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找来一些孩子,把这些孩子分成两组,3岁前的孩子分为一组,3岁后的孩子则属于另一组。然后,研究人员让两组孩子分别观察两个盒子,其中一个盒子贴着创可贴的标签,可是里面并没有放创可贴,而另一个没有贴标签的盒子里却放着创可贴,这时研究人员问孩子们:“如果你们需要创可贴,会去哪个盒子里找?”两组孩子几乎做了同样的回答:“去贴着标签的盒子里找。”接着,实验人员打开了盒子,这时孩子们才明白,原来创可贴放在没有标签的盒子里。这时实验人员又问:“如果你的朋友不小心弄伤了手,你觉得他会去哪个盒子里找创可贴呢?”
这时前一组(年龄较小的一组)的孩子们大多会按照自己看到的事实回答:“他会去没有标签的盒子里找。”而另一组的答案则大多是:“他会去贴着标签的盒子里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对此,研究人员给出了这样的解释:3岁前的孩子自我意识较弱,还不能很好地区分你、我、他的概念,觉得别人和自己有着同样的想法,并且更愿意相信看到的事实,因此,对于看到的事实(创可贴放在没有标签的盒子里),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朋友也知道这件事情,所以会去没有贴标签的盒子里寻找。而3岁之后的孩子已经能认识到别人的想法、相信的事情会和自己的不一样,即“我知道而你不知道这个秘密”,所以他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知道创可贴在没有标签的盒子里,而他们的朋友没看过就不知道,朋友的想法和自己不同,所以仍然会去有标签的盒子里找。
而对于撒谎这件事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3岁左右,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和发展,他们开始逐渐领悟什么是“我知道而你不知道”,并且只要有一次小小的成功,比如有一次孩子谎称肚子疼没有去学校,之后他们便会举一反三,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经验运用到很多地方,孩子的诸多谎言便会由此而来。
妈妈的智慧锦囊
孩子撒谎从根本上说是利用了“我知道而你不知道”的原理,而这一原理的背后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孩子的自我意识萌芽意味着孩子已经能逐渐感受到自己是独立的、与众不同的存在,并且他们会很享受这种成长的成就感,会偶尔撒谎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更有趣的是,当孩子通过“我知道而你不知道”撒谎成功后,会萌生出更大的热情去观察自己和他人,这对于孩子的认知发展来说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当孩子开始撒谎的时候,作为家长的你不必惊慌,反而应该意识到,这只不过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一种表现或是一种结果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