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这样定规矩,孩子才愿听
15262000000003

第3章 走进孩子的内心——重新认识我们的孩子

当孩子一天天长大后,父母常常感慨:“这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还是小的时候可爱。”其实,孩子在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他的可爱之处,这就需要父母有一双慧眼和一颗关爱孩子的心,这样才能发掘出孩子的“美”。走进孩子的内心,重新认识我们的孩子,这是执行规矩的前提,也是关系到规矩能否顺利执行的重要条件。

了解孩子的期许,做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

曾有一篇文章在朋友圈里疯狂转发,震撼无数父母。那篇文章是一个五年级学生写的作文,作文的题目叫作《我的妈妈》。她用稚嫩的字体这样写道:

我的妈妈不上班,平时就喜欢打牌和看脑残的电视剧,一边看还一边骂,有时候也跟着哭。

她什么事都做不好,做的饭超级难吃,家里乱七八糟的,到处都不干净。

她明明什么都做不好,一天到晚光知道玩,还天天叫累,说都是为了我,快把她累死了。

和我一起玩的同学,小青的妈妈会开车,她不会;小林的妈妈会陪着小林一起打乒乓球,她不会;小宇的妈妈会画画,她不会。我都羡慕死了,可是她什么都不会。

我觉得,我的妈妈就是个没用的中年妇女。

几乎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殊不知,孩子也希望父母像别的父母一样,有诸多令人羡慕、值得自豪的地方。自己都做不到,更没有理由要求孩子做到。比如,自己平时蓬头垢面,却要求孩子注重仪容仪表;自己胆小怕事,却要求孩子勇敢坚强;自己花钱大手大脚,却要求孩子勤俭节约;自己爱看手机、玩iPad,却不允许孩子触碰;等等,这些要求简直毫无道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单纯的喋喋不休地说教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不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而形象地示范则是最生动最有效的手段。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透过孩子这面镜子,家长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管教孩子的第一步,就是努力成为孩子心目中的模样。

有一篇写现代孩子对母亲形象期望的文章,文中列举了几条孩子们对母亲的期望:

希望母亲懂一点电脑;

希望母亲平时化一点淡妆;

希望母亲了解一些时事;

希望母亲懂得一些幽默。

当孩子做错事,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父母应该首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更何况,孩子不会无故犯错。即使他真的做错了什么,父母也应该给他们留出反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理解,这样定规矩他们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一些。

不相互攀比,让孩子有成就感

在现实生活中,让孩子最无奈的就是,父母希望自己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聪明、懂事、有礼貌、会做家务、爱干净等。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看人家……”

他们时常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是金子,而自己家的孩子是沙子。“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听到这些话时,孩子的内心是极度自卑的,是没有成就感的。

而西方国家的父母总是对孩子投以赞赏的目光,他们不会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他们认为自己家的孩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有优点也有缺点,毕竟父母也是不完美的。

就拿孩子打篮球来举例吧。如果中国孩子投10个球进10个球,妈妈会半高兴半严肃地对孩子说:“不要骄傲哦,这几次是侥幸进球,下次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如果10个球进了9个,中国妈妈会有点遗憾地说:“要是那一个也投进去,命中率就是百分之百了。”

而美国妈妈则完全相反,即使孩子一个球都没投进去,她也会拼命给孩子鼓掌,并笑着对孩子说:“还有机会,成功就在下一次。”如果孩子投10个球进了1个,美国妈妈看起来比孩子还兴奋,她会竖起大拇指,说:“我孩子是最棒的!”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带来了两种不同的结果:美国孩子充满了自豪感,而中国孩子充满了自卑感。

所有父母既然都希望孩子充满自信,那就要从日常生活中多多注意,不要处处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更不要拿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来和自己孩子的短处做比较,否则只会越比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孩子也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自信。

因此,不管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是优秀的还是有缺点的,父母都要记得千万不要拿他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他就值得被肯定、被鼓励,并收到来自父母的祝贺。当今许多歌星在舞台上光彩夺目、自信满满,殊不知,这些光环正来自于观众的掌声。孩子也一样,如果他得不到鼓励,总是得不到掌声,又从哪来的自信呢?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都应该在他自身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成为别的孩子的复制品。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受人们无数次评价,别人的评价也许只是参考,他最在意的还是来自父母的评价,而对他影响最大的也是父母的评价。

事实上,孩子也需要肯定,也需要成就感和价值感。他们也希望得到理解,也希望能得到公正的评价。如果父母经常拿孩子的缺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做比较,然后把孩子贬损得一无是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自卑、抑郁,可能会产生厌世情绪,甚至会做出一些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极端不理智的行为。因此,我们在对孩子做出评价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尊重孩子,孩子不抵触

许多父母对孩子的事情一手包办,凡事喜欢替孩子做主,一旦孩子想要说出自己的想法,父母就以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打断孩子。他们独断专行,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这样就算设立了规矩,孩子也不会乖乖执行。

因此,设立规矩前,父母一定要改变独断专行的不良作风,发扬民主精神,可以根据孩子的意见进行适当的调整。可以说,设立规矩要从尊重孩子开始。

下面讲述一位从德国回来的女士亲身经历的一件事,相信对于父母教育孩子会有一定的启发。

一个星期天,一位女士带着5岁的儿子去公园玩。不一会儿,儿子手中多了一辆电动小汽车玩具,而他手中原本的折叠纸飞机却不见了,经过询问,她才知道,原来电动小汽车是儿子用纸飞机与一个德国的小朋友交换得来的。这位母亲大吃一惊,因为那个纸飞机最多只值5美分,而这辆小汽车最少也要20多美元才能买得到。一开始她以为儿子在撒谎,当找到那个德国小孩和他的妈妈时,她才知道,孩子之间的交易是在德国妈妈的眼皮底下完成的。她问那位德国妈妈为什么不加以阻拦,那位德国妈妈说:“小汽车是孩子的东西,应该让他自己做主。”

无疑,这位德国母亲的做法是对的。她在两个孩子的不等价交易中冷静旁观,没有粗暴地指责孩子,干预孩子的选择。在对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她始终坚持这个原则:孩子有权力做决定,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

现在许多父母不顾孩子的喜好,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将自己的意愿和期望强加给孩子,这都是不够明智的表现。

要想让孩子独立,做真正的自己,父母首先应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去爱他,不要给孩子的童年留下遗憾,因为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只有尊重孩子,才能培养孩子去尊重别人。不过,父母对孩子真正的尊重,不应只是以爱为前提的道德绑架,而应该出于一种民主的理念。

那么,父母怎么做才是对孩子尊重呢?专家列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平等地与孩子相处。家长要改变那些独断专行、支配一切的错误做法。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来指引孩子,这样在执行规矩的过程中,孩子才不会过分抵触,亲子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第二,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父母希望孩子学习的东西,孩子未必喜欢。不要看别人家的孩子学什么、做什么,也让自己的孩子学什么、做什么,而要问问孩子的真实想法,看是不是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以及孩子是否愿意做。

第三,选择也是孩子的权利之一。父母在遇到和孩子相关的事情的时候,首先应和孩子商量,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不想让孩子丧失个性,就不要替孩子做选择、做决定。

欣赏孩子,父母的必修课

曾看过一个视频,记者对几位妈妈和他们的孩子分别进行了采访。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将孩子和妈妈分别安排在不同的房间,妈妈能看到孩子,孩子却看不到妈妈。

记者首先采访孩子的妈妈,询问她们对孩子的看法,她们有的说:“我家孩子太淘气了,经常惹我生气。”还有的说:“不爱干净,整天把自己弄得像小花猫。”还有妈妈指出,孩子胆小,总是唯唯诺诺,怕这怕那。总之,孩子们被贴上了“不听话”“逆反”“脆弱”“怕吃苦”“不懂感恩”“懒惰”“贪玩”等各种各样的标签。然后记者请妈妈给孩子打分,满分10分,有的给孩子打6分,有的打8分,最少的还有打5分的,就是没有打满分的。

当记者去另一个房间询问孩子们对妈妈的印象时,他们歪着小脑袋,想了想,给妈妈们贴上了“温柔”“爱我”“给我做好吃的”“给我买新衣服”等标签,也有的孩子觉得妈妈太严厉了,但是大多数孩子对妈妈的印象都非常好。当记者让孩子们给妈妈打分时,总分也是10分,孩子们用手比画一个“十”字,小嘴说出:“10分。”在另一个房间的妈妈们一个个看得泪流满面,她们没想到,自己对孩子那么挑剔,而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却是这么完美。

看到这里,相信没有人不感动吧。尽管自己对孩子有诸多不满,孩子却是在无条件地爱着自己。那么,父母应该也能做到孩子这样吧。自己仍有许多缺点,更何况是孩子呢。

古书有言:“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普通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是啊,人无完人,完美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陷入深深的沮丧之中。

布莱莉太太现在就陷入了这样的沮丧之中,因为他的儿子阿尔贝托在学校不断地惹麻烦。每次他犯了错,他的老师就会罚他抄写50句话,但是他不肯写,老师就加倍惩罚。布莱莉太太非常担心,她担心时间长了阿尔贝托会变成一个小混混,所以她也开始对儿子进行说教和批评。这样,阿尔贝托在学校和在家都受到批评和指责,这使得他开始用毫不在乎的态度来进一步反叛,并且开始厌学。于是,布莱莉太太决定和老师好好谈谈阿尔贝托的问题。在跟老师进行交谈的过程中,布莱莉太太问老师阿尔贝托表现得“坏”的行为大概占多大比例,老师说:“大约占15%。”布莱莉太太非常吃惊,她因为更多地关注15%的不良行为,而忽视掉85%的好行为,使得阿尔贝托正在背负“坏孩子”的名声。

事实上,当你将85%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关注孩子15%的缺点上的时候,这些消极方面就会膨胀,而积极方面很快就会消失。相反,如果你将85%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认可并鼓励孩子的优点,那么消极方面就会很快消失,而积极方面就会放大到100%,因为这是你所看到的全部。当你关注积极方面时,你自己和孩子都会备受鼓舞。当然,这也适用于其他所有人。

各位父母,请无条件地爱并接受自己的孩子吧!因为你是他最重要的人。有你的爱在孩子的背后做支撑,他在外面不管遭遇了什么不幸,都会想到:不管怎样,我的家人不会放弃我,他们永远爱我,给我肯定。这会使他重新拥有前行的力量,无所畏惧地面对整个世界。

定规矩小妙招:家庭会议

父母可以通过召开家庭会议的方法来解决与孩子的矛盾,这样既能避免自己与孩子之间过多地争吵,又能让孩子有机会来获得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最关键的是,这种每周一次的练习在平时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庭会议一般由所有家庭成员参加,并选出主席,这个职务最好由大家轮流来担任,因为孩子们也非常乐意当主席。会议主席的职责主要是主持会议,确保会议顺利地进行。此外,还要选出一位会议秘书,秘书的职责主要是做会议记录,当然这个职务最好也是大家轮流担任,只要会写字就有当选资格。

会议一般一周一次为好,最好定在周末晚上举行。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解决一周中出现的问题,并讨论下周活动的计划。会议最好以一种全家人都能参与的活动收尾,比如全家人一起做一个游戏,一起吃爆米花,等等。这样,家庭会议就能够给孩子们带来幸福感,使他们更有自信,更有价值感和归属感。

这种形式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家庭会议有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一些问题如果在家庭会议上郑重地提出来,孩子们会非常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些问题,并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关于某些问题,一旦全家人达成一致,所有人都要遵守,包括父亲和母亲。这对所有人都是一种约束,大家互相监督,实施起来更容易。

第三,在实施全家人的决定时,孩子如果出现问题,父母不要替他承担责任,这是一个让他们学会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