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与处世
1604400000048

第48章 慧眼识人才

领导是一门艺术。“好瓦匠没有用不了的砖”。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必须要能量才用人,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生活中缺少的不是人才,缺少的只是发现人才的慧眼。

法国的“银行大王”斯蒂芬就是因“小心拾起大头针”而被发现的。早在读书时,斯蒂芬就立志要当个银行家。大学毕业后,他鼓起勇气来到巴黎一家最有名气的银行碰运气。结果很不理想,吃了一个闭门羹。然而这位年轻人雄心勃勃,并不气馁。又先后走进几家银行去求职,可是连连被拒之门外。几个月后,斯蒂芬再一次去了开始到过的那家最好的银行,并且有幸见到了董事长,但是又遭到拒绝。他慢慢地从银行大门出来,突然发现脚边有一枚大头针。想到进进出出的人可能会被地上的这枚针所伤,小伙子马上弯腰将其拾了起来,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了旁边的垃圾桶里。

第二天斯蒂芬意外地发现自己的信箱里有一封信。拆开信封一看,天哪!原来是那家赫赫有名的银行发出的录取函。这真是喜从天降,小伙子怀疑自己是否在做梦。原来,斯蒂芬昨天在银行大门外拾大头针的一幕被董事长看见了。他认为精细小心正是银行职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于是改变了原先的想法,决定录用这个年轻人。正因为斯蒂芬办事负责认真,对一枚针也不粗心大意,所以能在工作中创造辉煌,日后成为法国的“银行大王”。

这个事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管理者要独具慧眼,善于由显见隐,从貌似平常的事物中发现下属不凡的特质;学会由小见大,从一些细小的事情里,透视出人才的重要特质。

许多有学历、年龄、专业等条件的职工,由于他们主观不努力,工作态度又差,做工作也挑挑拣拣,马马虎虎,不负责任,最后成了一个难事做不了,易事不想做的庸人。

有些领导,求贤若渴,把学者、名人当做专家聘来,后来也大失所望。有些学者由于研究对象不同,尽管发表了许多文章,出版了不少专着,学术成果显着,但未必就是专家。管理者要聘某些学者为专家时,一定要注意考察他所研究的问题和你们的主业是否相符,是否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有些名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作为领导,要考察受聘者名气的来历,凡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名气,比较可靠,而对突然冒出来的名人,则需要进行进一步辨明,以避免聘来被媒体炒作出来的所谓名人。事实上,博学多才的人,虽然博学精通,见多识广,但往往不露声色。

长久以来,中国人一直以谦虚为美德,不善于或不敢将自己的才能表述和展示出来。随着改革开放,与外界尤其是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使得人们的一些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在人才招聘上也表现得很明显。

在北京大学校园,曾有这样一则广告:诚聘具有网络背景、熟悉互联网、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者,英语六级、硕士博士优先,月薪要求低于1.5万元者免谈;熟悉三维动画设计的美工人员,月薪要求低于6000元者也免谈。这则广告引来了众多的应聘者。

一位应聘者如此袒露心迹:“我敢来应聘,是因为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否则我不会来,该公司工资较高,对应聘者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天正公司负责人说:“敢要高工资,至少说明他有能耐、有勇气。互联网时代,只有那些处于浪潮尖上的管理者才是真正的成功者,跟在浪潮后面的人永远不会有出路。这也印证了互联网上的规则:即第一名可以成功,第二名可以获利,第三名可以谋生,其他的只好靠边站。我们需要的是有才能和勇气的人。”

与人交谈时,有人常把“我”字放在前面,不顾对方的心情与感受。大谈自己的看法,炫耀自己的学识,显示自己的才干,似有怀才不遇之感慨。对这种自命不凡的人,尽管他有些特长,但也不能放心大胆地使用。这种人自以为是,自以为什么都懂。恰恰反映出他们是彻底的无知。有了这种夸夸其谈的心态,他们做起事情来会经常不顾领导的意图,偏偏要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以为这才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如果公司领导被他的夸夸其谈所蒙蔽而重用了他,就会误了公司的大事,成为公司发展的阻碍。

那么,如何鉴别一个人才的类型呢?这就要求管理者善于从多方面加以考查。

一般来讲,人才有以下几种类型:

1.缜密型人才

其最大特点就是忠于职守,这是任何时代、任何领导都欢迎的人才。这种人才不贪功取巧,踏实认真,归属感强,是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的最佳人才。

2.通灵型人才

一般知识面广博。基础深厚,有很强的综合、移植、创新能力,能够在全局的高度上集思广益,上下协调,善于应付多层次多角度的问题。这类人才不可多得,一般适于担当常务管理工作或在枢纽部门任职,如总调度员或办公室主任等职位。

3.创新型人才

有能力、善应变、敢拼搏、行动富于冒险性、思路新颖、赶超之心重。任用这类人员,一定要委以独立重任,并极端注重工作方法。这类人员是开拓局面、打开通路所必须的。这类人才适合新产品开发部门或营销部门的工作。

4.实干型人才

这是任何组织都应必备的人才。这类人才埋头实干、有吃苦精神、注重工作效率和质量,管理者应对这样的人才适当加以保护和关爱。其最适合的工作是公司最主要的业务部门或主要产品的产销部门。

管理者只有拥有了鉴别人才的眼力,才不致于使人才从自己的眼前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