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艾森豪威尔传
1606400000008

第8章 准备首轮攻势(2)

到了3月下旬,艾森豪威尔及其参谋人员已经拟定了一份具体计划。该计划代号“围歼”,设想动用5800架战机和48个步兵及装甲师(半数为英军)的总兵力,对法国沿岸塞纳河口东北方勒阿弗尔至布洛涅一线发动攻击,行动日期定于1943年4月1日。与此同时,加紧对法国沿岸地区实施突击与空袭,以骚扰德军。如有必要,则于1942年9月实施自杀性“锻锤”行动,以减轻苏军的压力,以免苏联投降。但是,行动的重点仍然是1943年横渡海峡发动攻击的“围歼”计划。

马歇尔将艾森豪威尔的计划呈给罗斯福。罗斯福批准了这一计划,并请马歇尔飞往伦敦以征得英方的同意。马歇尔于4月7日动身,参加了为期六天的会议。虽然马歇尔回国后告诉艾森豪威尔,许多英国军官“持保留态度”,但英方最终认可了“围歼”计划。

马歇尔回到华盛顿后,担心英方对“围歼”计划的决心,也对美军驻伦敦指挥官詹姆斯·钱尼将军不放心,因为此人似乎没有意识到局势的紧迫性。马歇尔决定派艾森豪威尔前往英国处理问题。

5月23日,艾森豪威尔飞往蒙特利尔,然后继续前往拉布拉多半岛的鹅湾。由于天气恶劣,他不得不在纽芬兰的甘德停留了一天一夜。半年来,他终于第一次有了一整天的休息时间,玩了一会儿双向飞碟射击。

5月25日,他抵达苏格兰的普雷斯蒂克,英国司机凯·萨默斯比女士前来迎接。凯(已离婚)是一位漂亮的苏格兰姑娘。她明眸善睐,浅笑吟吟,非常健谈,但在艾森豪威尔这位将军面前觉得有些胆怯。她驾车送他观看了一次有登陆艇参加的演习。然后他们又参观了罗伯特·彭斯的出生地和与罗伯特·布鲁斯有关的名胜古迹。

当晚,艾森豪威尔坐火车前往伦敦。第二天早上抵达目的地,同钱尼及其部下开了一整天的会。看到眼前的景象,他大吃一惊。钱尼及其助手们“一片茫然”,过着“随波逐流”的生活。他们仍然穿着便装,一天工作八小时,周末还要休息。他们既不认识英国统帅部的任何人,也不和英国政府进行联系。

5月27日,艾森豪威尔在肯特观看了一场由伯纳特·劳·蒙哥马利中将指挥的野战演习。接着,艾森豪威尔听了蒙哥马利对于这次演习的讲解。蒙哥马利身上的野战大衣将他瘦小的身材与短促的步伐映衬得更加引人注目。他总是皱着眉,一副脾气乖戾的神情。他生性高傲,对美国人尤其如此,而许多美国人也对他极其反感。当他讲解时,艾森豪威尔平静地点了一根烟。他刚吸了两口,正说着话的蒙哥马利突然停了下来。他仰鼻闻了闻,问道:“谁在抽烟?”

艾森豪威尔答道:“是我。”

蒙哥马利板着脸说:“我不允许别人在我的办公室里抽烟。”

艾森豪威尔并没有让初次见面时的不愉快影响自己对蒙哥马利的看法。回到美国后,他报告说,蒙哥马利“办事果断,看上去精力极其充沛,具有专业才干”。

在英国的十天之中,艾森豪威尔还见到了另外两位今后将长期共事的军官。第一位是帝国总参谋长艾伦·布鲁克将军。他是一个脾气暴躁的爱尔兰人,资历不凡,但在整个战争期间,对美军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与马歇尔初次会面后,布鲁克认为马歇尔“过于自命不凡”。这是一条极为罕见的评语。布鲁克承认,马歇尔“为人亲切随和(他后来改变了这一看法)。但我不认为他是一个伟人”。

布鲁克对艾森豪威尔的评语自始至终没有多大变化,只是更为刻薄。他认为艾森豪威尔为人友善,但是缺乏战略意识或指挥能力。而艾森豪威尔的做法则是说说布鲁克某位助理的好话,或者是干脆闭口不言,极少谈及布鲁克本人。

但是,艾森豪威尔与海军中将路易斯·蒙巴顿勋爵却一见如故,成了终生的挚友。年轻的蒙巴顿英俊富有,爵位在身,在皇家海军早已功勋卓着,但与蒙哥马利和布鲁克不同,他很喜欢美国人,对艾森豪威尔特别热情。从初次见面那时起,两人的交情一直很融洽。他们互有好感,不仅因为性情相投,还因为两人都主张进攻,一心希望尽早对法国沿岸发动攻击,他们也因此对发展登陆艇很感兴趣。他们一致认为,登陆艇越大越好,多多益善。蒙巴顿在联合作战中创建了由陆军、海军和空军军官组成的联合参谋部,规划两栖突击战术,这给艾森豪威尔留下了深刻印象。

6月3日,艾森豪威尔回到华盛顿。对于自己在伦敦目睹的一切,他感到很不满意。显而易见,除了蒙巴顿,英军统帅部无人真正相信“围歼”计划,“锻锤”行动更是无人关心。此外,撤换钱尼也是势在必行。

实际上,马歇尔早就有意让艾森豪威尔接替钱尼的工作。丘吉尔曾告诉马歇尔,英军统帅部很喜欢艾森豪威尔本人,他对英美同盟的贡献给英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艾森豪威尔从英国返美前一天,蒙巴顿抵达华盛顿参加一次会议。蒙巴顿在罗斯福和马歇尔面前大赞艾森豪威尔,称英方愿意让他以美驻英高级军官的身份开展工作。曾陪同艾森豪威尔前往英国的陆军航空兵参谋长亨利·阿诺德,还有同行的马克·克拉克私下都认为接替钱尼的“应该是艾克”。阿诺德将这一意见转告马歇尔。

其实马歇尔也并不需要别人的催促。六个月来,他时刻与艾森豪威尔相处。他赋予艾森豪威尔许多职责和充足的权力。艾森豪威尔一次都没有让他失望。艾森豪威尔成了他的亲信弟子,展现了非凡的才能,马歇尔觉得,与陆军其他军官相比,艾森豪威尔和英方能更好地共事。

6月8日,艾森豪威尔向马歇尔递交了一份下达给欧洲战区司令的命令草稿。欧洲战区是艾森豪威尔本人为伦敦司令部所起的名字。他要求“战区司令应实施绝对统一的指挥”,负责组织、训练和指挥分配给该战区美陆海空军。艾森豪威尔把草稿递给马歇尔,并请上司认真研究,因为这份草稿是今后实施作战的重要文件。马歇尔答道:“我当然想看一下文件。你可能是执行这份命令的人。如果这样安排的话,你什么时候能够动身?”三天之后,马歇尔任命艾森豪威尔出任欧洲战区司令。

由于丈夫即将离开华盛顿,玛米不得不搬出刚在迈尔堡买的新房子。幸运的是,她在沃德曼找到了一间小公寓。为了省钱,她请露丝·布彻和自己合住,以便分摊费用。米尔顿和艾克的朋友哈里·布彻参加了海军,并被任命为少校,他将以“海军副官”的身份陪同艾森豪威尔前往伦敦——艾森豪威尔想找个老朋友同行,海军金上将应他的要求,特意做了这一安排。

艾森豪威尔动身前那个周末,约翰请了假,乘火车离开西点与父母共度两天时光。星期天下午,约翰离家时他抱了抱母亲,又与父亲握了握手,然后沿着碎石路大步向等候着的出租车走去。在门口,身着学员制服的他停了下来,向后转,啪地把手举到帽檐敬了个军礼。玛米忍不住泪如雨下。就此一别,一家人在战后才再次团聚。

6月19日,艾森豪威尔在动身前夕给在麦克阿瑟手下效力的朋友斯宾塞·埃金准将去信,概述了自己在作战处六个月的经历。艾森豪威尔说道,这是项“艰难、繁重的工作,但现在我即将得到一个非常好的指挥工作”。对他来说,得到马歇尔的信任至关重要,因为他觉得“参谋长是一个伟大的军人”。艾森豪威尔称马歇尔是一位“真正的领导者,行动迅速、意志坚定、不知疲倦、决断明快。他自觉地承担责任,从不对部下失信”。最后一点尤为重要。艾森豪威尔认为,自己在伦敦最大的优势在于,只要恪尽职守,马歇尔就会做好后援工作。

艾森豪威尔虽然从马歇尔那里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但迄今为止,他的成绩就是以参谋军官的身份为意志坚定的上级工作。所有他的上司,包括麦克阿瑟在内,都认为他独立指挥时能够取得成功。但那只是预测,当他离开每天对着自己发号施令的上司独当一面时,究竟会有何种反应,除了艾森豪威尔本人信心十足之外,人人心中无数。

6月24日,艾森豪威尔抵达英国。在机场,他没有见到欢迎的乐队,没有发表演讲,也没有举行任何仪式。这样悄无声息地抵达某个地方,是其一生中的最后一次。那一天,英美两国民众仍然对他一无所知。但抵达伦敦后的第二天,他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人们从公告中得知,艾森豪威尔出任驻英美军司令。

从那一刻起,他的生活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戏剧性变化。突然之间,他成了个举世闻名的人物——用二战时期的流行语来说,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虽然他更像一名行政官员,而不像一位指挥官,虽然他手下兵力较少(55390名官兵),但这一切都无关紧要。正是因为在英国的美军极少,再加上他们没有参战,艾森豪威尔反而受到了更多的报道。他的任命成了头版新闻,驻伦敦的英美记者,但凡能发头版消息的,都出席了艾森豪威尔有生以来的首次新闻发布会。

事实证明,艾森豪威尔在公共关系方面表现出色。之所以如此,首先有他本人的原因。艾森豪威尔外形颇具军人气势。他双肩宽阔,站立时昂首挺胸,身姿笔挺。他的表情和手势总是很丰富,提到**时满脸愤怒,说到全世界集结起来粉碎**的巨大力量时则会神采飞扬。面对艾森豪威尔,摄影师们如获至宝。不管他表情严肃,紧抿嘴唇,还是笑容欢畅,他的一幅好照片通常能够在头版占上至少两栏位置。他随意、放松的举止令人心生好感,而“艾克”这个琅琅上口的昵称也堪称绝配。

他不仅有帅气的外表,而且风度翩翩。在为美国国内的观众录制新闻影片时,他双眼凝视并不存在的观众,对着摄像机发表了诚挚的讲话,完美地表达了他恪尽职守的精神,而这一切深深地打动了观众。艾森豪威尔毫不讳言面前的困难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总能伴之以咧嘴一笑和热情洋溢的话语,这也使观众大为鼓舞。

他习惯上喜欢采用那些能够立即表明自己平民身份的说法。他会说某人“明白事理儿”,某人是个“大滑头”,或是说“我让他到别的地儿凉快去”。他把上司叫做“大腕儿”。他无数次提到“我的老家阿比林”,说自己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乡下人”。有人提问时,他会叹口气,沮丧地回答:“对我这样的笨人来说,这问题实在是太复杂了。”

战争期间,艾森豪威尔操纵着报界,不仅是为了他自己,也是为了盟军的事业。他喜欢与报界打交道,与记者们发展私交。他在华盛顿工作期间结识了一些记者,能随口叫出他们的名字,愿意摆好姿势让他们拍照。艾森豪威尔相信,如果抗战没有得到民众广泛的支持与理解,民主国家就无法发动战争,而只有报界才能创造这种支持与理解。在首次新闻发布会上,他告诉记者,他们是“参谋部的准成员”和“小组”的一部分。这使记者们欣喜不已。艾克发誓,自己一定始终做到开诚布公。对于这样的奉承,只有最挑剔的记者才会无动于衷。

艾森豪威尔的公关意识不仅仅为自己服务。他通过报界来宣传盟国团结的思想。他相信,英美两国的友谊是取得最终胜利的必要条件,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使这份友谊诚挚而持久。1942年夏,他主要致力于协调英国公众与美国海陆空三军士兵的关系。前来英国的美军越来越多,驻英美军最后超过了两百万人。

艾森豪威尔身为美军司令,在影响英国民众对美军的态度方面,是最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勇担重任,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伦敦市民由衷地喜爱他。他是如此帅气、大方、乐观、睿智、坦率——如此地具有美国特色。

除了在报道中为人表率之外,艾森豪威尔还代表着为了赢得战争胜利远道而来的美国军事机器,所以他不可避免地成了众人关注的重点。他与伦敦报界和美国报界的关系都很融洽。他以平常心待人,既不模仿英国人的举止,更不会取笑他们的做法。读到这样的报道,英国人非常赞赏。有报道说,艾森豪威尔不许美国人用“cheerio(再见)”等英式说法,如有违反,当场罚款两便士,英国人读后都觉得好笑。

伦敦人津津乐道的还有一件事:艾森豪威尔吸烟很凶,每天要抽四包骆驼牌香烟。深感尴尬的美国大使在一次宴会后告诉艾森豪威尔,按照英国的风俗,人们在举杯为英王干杯之前,不会在餐桌上抽烟。艾森豪威尔听说此言,决定今天不再出席正式宴会。

除了与英国公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之外,他也和英国领导人相处融洽,尤其和丘吉尔交情深厚。不久,他就成了丘吉尔乡间府邸契克斯庄园的周末常客。艾森豪威尔的不拘小节使丘吉尔大有好感,所以也和他熟不拘礼。比如,艾森豪威尔7月5日晚在日记中写道:“傍晚我们坐在楼前的草坪上……然后去附近的树林里散了一会儿步,谈了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与战争有关的事。”晚饭后,他们看了一场电影,然后谈到下半夜两点半。当天晚上,艾森豪威尔睡在克伦威尔曾经睡过的床上。

蒙巴顿经常陪同艾森豪威尔参观野战演习。他们去伦敦南部时,就在蒙巴顿宽敞的乡间别墅布罗德兰兹庄园中过夜。他们往北前往苏格兰时,就住在蒙巴顿的游艇上。

虽然海军上将安德鲁·坎宁安爵士和自称“头脑简单的堪萨斯乡下人”没有什么共同点,但他却是另一位与艾森豪威尔成为挚友的英国名流。坎宁安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代表人物。他举止庄重,风度优雅,外貌出众,处事冷静,能力强,做事积极主动。战后,坎宁安在一篇文章中描写了他(以及多数英国人)见到艾森豪威尔后的反应:“我立即对他产生了好感。他诚挚、直率,也很谦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起初,我觉得他对自己不是太有自信,但是谁会怀疑这一点?他肩负最高统帅权,正在异国他乡指挥着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两栖作战……但是,不久之后,大家意识到他是真正的伟人。他坚强,有才干,做事直截了当,眼光长远,风度翩翩,对于自己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职位总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