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观止鉴赏大全集(超值金版)
1607100000018

第18章 周文(6)

文章为了揭示《春秋》原文含有的贤季札的深意,用主要篇幅记述了他让国以及在阖闾篡弑中以不杀止杀的事,从而颂扬了其能“以不杀为仁,不受为义”的美德。春秋之季,“世衰道微”,“礼崩乐坏”,统治者为了争权夺利,不惜骨肉相残,弑杀成风,由此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动荡和不安,人民对之深恶痛绝。而在这样的世风下,季札兄弟却能彼此相让,独张不争不夺之风,以不杀止杀,无疑是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安定的,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这也是本文有意详述他们兄弟事迹的原因所在。孟子曾申孔子作《春秋》之意是要对那些弑杀争夺者实行口诛笔伐,从而使“乱臣贼子惧”。本文则从另一方面来申《春秋》推崇揖让、表彰不争不夺之意,非常符合正统的儒家思想。但仅从称用人名上便得出贤季子让国之意,则未免有望文生义、过度引申之嫌,不妨当做一家之言姑妄听之。

本篇沿袭《公羊传》一贯文风,采用了连珠炮式提问题的方式,颇有种穷追不舍、一问到底的气势。虽然记述季札让国之事乃全篇重点,但正面刻画季札之处并不多,而擅长从侧面烘托,叙述简洁生动,主要笔墨都落在了其三位兄长一心“致国季子”、为使季子早日继位皆“轻死为勇”祈求速死的描写上。虽未直写季札,但季札之贤却由此不言而喻,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 妙评

泰伯让周,此则兄弟让国,可谓无忝厥祖矣!然不可以为训也。迨于潦、光,骨肉相残,非季子贤明,则流祸不止,此《春秋》所以重予之欤?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三

欲叙季子之贤,却不在季子身上写。极写诸君之至情,则季子高一分;极写阖闾之戾气,则季子又高一分;使而亡焉,至而君之,写得淡淡漠漠,身份愈高。

——清·高塘《公羊传钞》引俞桐川评

前以三兄之让,引出季子不辞,正衬也;后以二侄之争,形出季子之让,反衬也。以衬之反正作章法,复于宕逸中,间以骄悍,结以峭劲,此作者有意变化处。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二引朱进明评

榖梁俶——《榖梁传》

原典名片

《榖梁传》

别称:《春秋榖梁传》《榖梁春秋》。

作品特征: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来注解《春秋》。

作品简介:相传孔子的弟子子夏将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战国时鲁人榖梁俶(亦名榖梁赤,字元始),榖梁赤将之写成书记录下来,至西汉时成书。

由于《春秋》言辞隐晦,表述过于简约,给后人研习带来诸多不便,为了更好地表现《春秋》经文的微言大义,很多学者都曾为其著文诠释,以补原书之不足。但只有《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流传至今,被称为“《春秋》三传”。《榖梁传》既是为孔子《春秋》作注解所著,以释其义理、语言和格式,史事记载较简略,体裁、性质当与《春秋公羊传》相近,而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为儒家经典之一。记载时间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内容上着重宣扬儒家思想,务礼义教化和宗法情谊,为缓和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稳定封建统治的长远利益服务,因而受到统治阶级的极大重视。同时,它也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初演变的重要文献。

晋人范宁的《春秋榖梁传集解》,唐朝杨士勋的《春秋榖梁传疏》,清朝钟文烝的《榖梁补注》,皆为此书较好注本。

■ 郑伯克段于鄢(选自《榖梁传·隐公元年》) ■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①。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②。

“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③。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④。

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⑤!贱段而甚郑伯也⑥。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⑦。

“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⑧。

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⑨。

【注释】

①本文在解《春秋》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这句话使字用词所包含的“微言大义”。“克”者何……能杀也:先释“克”的本义为“能”,接着释“能”的深层意思含有“能杀”之义。“能杀”,即善于处心积虑地巧妙杀害。

②何以不言杀……徒众也:为什么不直接用“杀”字来表述而要用“克”字?因为共叔段拥有他的士兵和百姓,不容易杀害,而只有用计谋杀害他。

③世子:指古时天子诸侯的嫡长子,君位的合法继承人。母弟:同母所生的弟弟。目君:称君。这句是说:按照《春秋》的义理,凡是杀了世子和同母弟的,都要称他的君名。

④“以其目君”句:因为他称君名(指郑伯),所以知道他杀害的是亲弟弟。

⑤失子弟之道:抛弃了做人子和做弟弟的本分规矩。指段与兄郑伯争夺政权。

⑥甚:极力,更加。

⑦成于杀也:指蓄谋干成了杀弟之事。

⑧于鄢:意为共叔段逃至鄢,离郑已远,但郑伯仍追杀之。“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句:犹如说郑伯杀害共叔段就像是从母亲的怀中夺来杀死似的,是要更加贬责他!

⑨宜奈何:该怎么办。“缓追逸贼”句:不要对共叔段那么紧逼硬追,让他能够逃脱,这才是对亲人的友爱之道。

【鉴赏】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隐公元年》中的一句,《左传》将之演绎成《郑伯克段于鄢》(见本书卷一第一篇),《榖梁传》则阐释成本篇的样子,两相比较,可看出前者重在史实叙述,后者重在义理说明。

文章借解释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六字所蕴含之义,揭露了郑庄公兄弟骨肉相残的凶恶面目。第一层首先从释“克”字开始,指出其中含有“能杀”之意;第二层点明从何得知段乃庄公之弟;第三层解释段实为弟而不称其为弟、实为公子而不称其为公子,有责贬其丧失为弟之道的意思;第四层指出庄公处心积虑纵弟犯罪的险恶用心,之所以贬责段,其用意乃在加重贬责庄公;第五层解释“于鄢”二字,揭露庄公穷追不舍地杀害共叔段于远方之残忍,也是为了进一步贬责他。结尾一句是设想庄公应该怎样做才不失“亲亲之道”。全文逐层剖析、批驳庄公兄弟相残的事实,强调了儒家“亲亲”“仁恕”的正统理念,语言辛辣,一气呵成,揭露得深刻、彻底。

本篇为了揭示原文的所谓微言大义,也采用了自作问答的形式,且一问一答自成一个层次。如此一来,在文章结构与谋篇布局上就无需多花气力,行文也相对也较自由。但由于对所谓微言大义的过分追求,还是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如释“‘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不免引申过度,稍显苛刻。

■ 妙评

郑伯以恶养天伦,使陷于罪,因以剪之。《春秋》推见至隐,首诛其意,以正人心。《榖梁》只处心积虑四字,已发透经义,核于他传。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三

“能”字见深,“杀”字见辣。合”能”“杀”二字疏“克”字,乃见郑伯之忍、叔段之愚。逐层批驳,两下谳狱,绝无遁情。忽罪叔段,忽罪郑伯,变化不测。

——清·高嵣《榖梁传钞》引俞桐川评

处心积虑成于杀,即《左传》谓之郑志。意皆推见,庄公至隐。折狱老手,其锋则屈如铁,画如锥,利如刀。

——清·高嵣《榖梁传钞》

■ 虞师晋师灭夏阳(选自《榖梁传·僖公二年》) ■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①。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②。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③。“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④。

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⑤?”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⑥。”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⑦。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⑧。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

公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⑨。

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⑩。”

【注释】

①夏阳:《左传》作“下阳”,春秋时虢(guó)国边邑名,靠近虞国。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此句意为:按照《春秋》说法,只有攻下一个国家才叫“灭”,而今夏阳并非一个国家,为什么也称“灭”呢?这是因为要强调夏阳的重要。

②“以其先晋”句:因为它在晋国之前把夏阳推到了死地,所以不能不说“虞师”。

③“其先晋何也”句:为什么说它在晋国之前把夏阳推到了死地呢?因为它是使夏阳遭到灭亡的主要因素,有指责其起着“首恶”作用的意思。

④举,攻下。

⑤屈产之乘:屈地所产的马。垂棘之璧:垂棘所出的美玉。

⑥中府:宫中藏财宝的府库。外府:宫外的府库。中厩:宫内的马厩。外厩:宫外的马厩。

⑦达心:心中明白事理。懦:软弱,不坚强。少长(zhǎng)于君:谓与虞君从小生活在一起以至长大成人。

⑧中知:中等智力。

⑨挈:用手提,此指带领。

⑩操:拿着。马齿加长:马的年龄增大了。马一岁增一齿,故云。

【鉴赏】

本文旨在解释《春秋》僖公二年经文“虞师、晋师灭夏阳”的深刻含义。第一段提出并详尽分析了在记述夏阳被灭这件事上,为什么非国而曰“灭”、无师而称“师”。之所以这样写是有意要突出夏阳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以及虞在夏阳被灭这件事情上所起的不良作用。夏阳本为虞、虢之间的要塞,灭之,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取得虢;而虢亡,虞也就难保。虞假道与晋,实际上是等于虞出兵助晋灭了夏阳,这就是本段认为要用“灭”字和“师”字的用意所在,也揭示出了将“虞师”置于“晋师”前的微妙含义。接下来一段,叙述晋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的本事。末段,写虢灭之后,虞亦自食其果,不久亦为晋所灭。

全文围绕对“灭”字和“师”字的解释而展开,表达了作者认为在晋灭夏阳这件事情上虞应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的看法。其写虞君之失,一是只贪求眼前宝玉玩好,而不计国家长远利益;二是不听宫之奇之谏。有此二失,不但使夏阳遭灭、虢受其害,自己亦难逃一劫。文章最后特地将荀息牵马操璧的话记下,可说是对利令智昏的虞公的绝妙讽刺。尤其是文中通过献公和荀息、虞公和宫之奇两对君臣们不同个性的描写,非常有说服力地揭露了双方胜败的原因,并总结败方教训,寓意十分深刻。结尾荀息牵马操璧,得意洋洋地在献公面前说的那番打趣的话,真是机趣横生,耐人寻味!

文中叙事以对话为主,言语间将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如虞公的利令智昏、鼠目寸光,献公的纳谏从流,宫之奇的通达事理而又胆小怯懦。尤其是荀息对虞国、虞公、宫之奇的一番分析,生动妥帖,诙谐周密,充分显示出了他的老谋深算、洞察明辨,再加之以结尾的玩笑之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妙评

此一事《左氏》《公》《榖》各擅其妙。《左》载宫之奇语详得妙,此篇宫之奇语略得妙。《公羊》载虞公抱璧牵马,献公戏得妙;此篇荀息牵马操璧自戏得妙,俱算上乘文字。然至荀息料事处,独此篇最为曲尽。所云“玩好在耳目”数语,利令智昏,千古龟鉴,较之《左传》《公羊》,尤见得结构精神。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二

全篇总是写虞师主灭夏阳,笔端清婉,迅快无比。中间“玩好在耳目之前”一段,尤异样出色。祸患之成,往往堕此,古今所同慨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三

经书先虞后晋之故,左氏以为贿,《公羊》以为首恶,《榖梁》以为重夏阳。灭夏阳而虞、虢举,皆深得圣人之旨。左氏僖五年,晋执虞公传,载宫之奇谏词,洞达国势,谙悉情理,所言痛切详尽,似非言略而不能强谏者也。此叙荀息料事处详,叙宫之奇进谏处略,正可参阅。

——清·高嵣《榖梁传钞》

叙事处,与左氏详略不同,正于不同处擅胜,一结尤趣。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二

戴圣——《礼记·檀弓》

原典名片

《礼记·檀弓》

作品特色:对先秦古制的追记,内容广博,论著详实,蕴含深邃。

作品简介:《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重点记述了儒家礼教学说和先朝典章制度,还有许多篇幅是专门记录孔子和七十子言论和杂事的,集中反映了古代社会伦理观念、宗法制度和儒家各派的思想,在经学中的地位早有定论。其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后,其中多数篇章皆为七十子后学和汉代学者所记,兼收先秦其他典籍。编定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前者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后者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两书侧重与取舍不同,各具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此后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内容相当广博,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其中录有一些孔子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真谛的发挥,反映了古代礼制和当时的社会生活情景,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从治国方略到家庭准则都有专章论述,几乎包罗万象,处处体现出宗法制的原则和精神,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在儒家学术史上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从中可大致勾勒出孔、孟、荀之间乃至秦汉之际儒家各派思想体系传承关系的轮廓,为研究先秦儒学史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其中蕴含的礼学思想尤为丰富,阐述也最为精彩完备,是了解儒家礼学思想的重要参考依据。此外,它还结集了如《中庸》《大学》《礼运》等思想蕴含深邃的学术论文,皆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名作,传扬甚广。

作品风格: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还有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它与《仪礼》和《周礼》合称为“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檀弓》是其中的一篇,分为上、下两部分。檀弓是鲁国人,善于解说礼制,此篇首章记檀弓事,因以为篇名,杂记各种贵族礼制,以丧礼居多。

■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选自《礼记·檀弓上》) ■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①?”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②。”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③?”

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④。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⑤。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⑥。”再拜稽首,乃卒⑦。是以为恭世子也⑧。

【注释】

①盖:同“盍”,何不。志:心迹。这句是劝申生应该将骊姬陷害他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献公。

②君安骊姬:是说国君(献公)有了骊姬内心才安适。

③何行如之:逃往何处。

④辞:诀别。狐突:字伯行,晋大夫,时任申生的太傅。伯氏之言:指鲁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申生受命攻打狄人东山皋落氏(赤狄的一个部落),狐突劝他逃亡的话。

⑤君老、子少:谓献公此时年龄已大,而骊姬所要立的继承人奚齐年龄又幼小。国家多难:谓献公一旦死去,奚齐年幼,诸公子的争夺局面必然会出现,国家因而会多灾多难。

⑥图:谋划安国之策。

⑦稽(qǐ)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跪拜时叩头至地。卒:死。据《左传》记载,申生是在新城曲沃自缢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