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有道 领导无形大全集(超值金版)
1607300000032

第32章 生活——将生活与工作有机融合(2)

“自我实现者”摸透了自己的脾气、欲望和观点,他们在评论杰出的产品之前,用不着先偷看一眼商标;在决定是否观看一出新戏或一部电影之前,也用不着参考一下报纸上的评论。他们不必察言观色,他们走自己的路并相信这样的生活是幸福的。

“自我实现者”总是容忍未知,他们知道如何在变化无常的情况下生活,而不会感到提心吊胆、顾虑重重。他们接受这一现实,甚至有时还被它所吸引。当他们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时,他们采取承认的态度。事实上,他们总是倾向于去解开未知之谜,而不是坚持公认的真理。

“自我实现者”是现实主义者,他们具有一种不寻常的察觉虚假、欺骗和不老实的能力。他们不会通过玫瑰色的眼镜或墨镜看待生活。他们看到的是现实所在而不是自己的愿望、希求或是担心。作为马斯洛教授研究对象的一位企业家写道:“一个人不能因为水的潮湿或岩石的坚硬而抱怨不休,同样,当一个竞争者战胜了你,使你不能签订一份承包契约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由于“自我实现者”是按其本来面目,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待人接物的,他们就很少对别人感到失望。

他们不会对周围疾苦和不公正闭眼不看,他们也不会相信世界会因为使用一种社会和政治上的万应灵丹一夜之间就变好了。他们不走极端,既不激进,也不保守,兢兢业业,并努力从我做起来改善社会。

“自我实现者”对于生活中存在的司空见惯的美好事物总是带有一种新鲜的、朴实的感情,一遍又一遍地欣赏,也许这类体验对其他人来说早已变得多么乏味。他们会早晨起来读读报,开始工作;在院子里踱踱步;拜访朋友们;摆一束花;观赏日落——这一切都是无穷无尽的快乐之源。他们偶然碰到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珍奇独特的。一天,马斯洛注意到他的研究对象之一,一位产科大夫似乎心情特别愉快。“我刚刚接生了我的第一千名婴儿,”他说,“他似乎就像我接生的第一个婴儿那样令我感到惊叹不已。”

在这些“自我实现者”身上发现的品质,没有哪一样是我们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即使是他们“最高的体验”也不难得到。当我们将所有的怀疑、恐惧和紧张都置之脑后,体会到一种与宇宙融为一体的感觉时,这便是纯粹的、积极的幸福时刻。这样的时刻将会使我们普普通通的日子升华为一种充满意义的生活。爱因斯坦这样写道:“我们能够体验到的最美好的事物就是神秘莫测,这是一种存在于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摇篮中的最基本的情感。”他的话代表了所有“自我实现者”的心声,他们是幸福的。

幸福不是固定的,它有时到来,有时离开。尝试着用自己的努力去把握住它吧!

事业、家庭双丰收

事业固然重要,家庭生活也不能忽视,两者是互相促进的。情感太平淡,生命将枯燥无味。最关键的是要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寻求一种均衡。

一个智慧的领导者深知均衡原则的重要意义。在生活中,他们坚持这样的人生信条:远离极端,与激情告别。他们一方面敢于承担工作责任,另一方面也在恪守着自己的家庭义务。

1. 多和家人在一起

领导者工作再忙,也应该花上点儿时间陪伴家人。有时间要多陪家人出去走走,多给予家人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否则,婚姻将变得毫无意趣,最终导致双方感情疏远。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在陪家人一起游玩的过程中,自己也可以学到很多新东西。

2. 别把工作带回家

领导者在事业上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花费大量的心血,有时候因为任务繁重,不得不加班或者把工作带回家里做,这很容易引来妻子的不满。长此以往,妻子就会认为这是男人对家庭的不负责任。所以,在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的时间里,要尽可能地不去工作,也减少向妻子谈及工作上的事情,尽量多作些生活上的交流。

3. 架起理解的桥梁

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妻子理解并赞成丈夫的目标和计划,她会作为一名合作者,心甘情愿并关怀备至地帮助他取得成功。作为领导者,要多和妻子进行沟通,谈谈家庭生活,谈谈子女教育,架起连接双方心灵的桥梁,以求互相理解、比翼齐飞。

领导者要释放压力

压力的调适主要还得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压抑情感易导致心理障碍,因此,领导者要学会发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压力。

1. 倾诉自己的苦闷

倾诉,就是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尤其是怒和哀,毫无保留地倾诉给对方。这是一种感情的排遣,也是一种心理调节术。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八九,难免产生苦闷和烦恼。这些苦闷和烦恼如果长期郁积在心头,就会成为沉重的精神负担,损害身心健康。英国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积贮在心中的烦闷忧郁就像一种势能,若不及时加以释放,就会像定时炸弹一样,一旦触发即可酿成大难。若及时加以发泄或倾诉,便可少生病,保健康。

倾诉,是一种释放不良情绪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摆脱恶劣心境的必要手段。倾诉的对象很多,既可以是信赖的亲人,也可以是言无不尽的知己,还可以是素不相识的陌路人。

美国在内战时期,林肯总统曾写信给他的一位乡下的老邻居,请他到华盛顿来,说有些问题要和他讨论。这位老邻居到了白宫后,林肯同他谈了关于宣布释放黑奴是否适当的问题。几个小时后,林肯与他的老朋友握手道别,竟然没有征询他的任何意见。“谈话之后他似稍感安适”,那位老朋友说。林肯并没有要建议,他只是要一位友善的、同情的倾听者,这样他可以没有任何压力地发泄心中的苦闷。

2. 发泄情绪,不要压抑自己

一提起“发泄”,人们便认为它是贬义词。其实在医学上,“发泄”却是中性词,甚至是褒义词。由于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这就给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一个致病因素,压力过剩,就会失去心理平衡。所以,我们要善于及时释放心理压力,医学上把它叫做“发泄”。

正当发泄大致有两种方法:一是嘴巴发泄,二是手头发泄。

嘴巴发泄又分两种:一是自言自语。比如,有人受了上司的气,不敢对上司发作,只好买一瓶酒,一边自饮自斟,一边骂骂咧咧。别看他形象不佳,但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骂完了,气也消了,再蒙头睡一觉,什么事也没有了。不过,喝酒别太多,否则,气是出了,酒精中毒可就不合算了。二是对人倾诉。当我们有“一肚子气”时,不妨找一个亲近的人,理解我们的人,把肚子里的怨气全部倒出来,这样可以得到解脱。但这必须选准对象,因为不理解我们的人不可能静听我们的倾诉,听别人发牢骚毕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如果他一边听我们的诉说,一边做别的事情,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反而会使我们更加生气。不理解我们的人还会和我们唱反调,说一些“嘿,你真不应该那样……”之类的话,简直是火上浇油,把自己气个半死。

手头发泄亦可分为两种:一是用文字发泄。在我们受了某人某事的气之后,不妨利用手中的笔,一写为快,把它记下来,或者写一封措辞激烈的信,将对方骂一通。但请记住,这种信,只可以写,不可以发。美国总统林肯就常使用此法发泄胸中怒气。他在外面受了别人的气,回家就写一封骂对方的信。第二天,家人要为他发信,他却不让:“写信时,我已经出了气,何必把它发出去惹是非”。二是以创作发泄,这是发泄的最高境界。凡·高将苦闷发泄在画布上成为油画大师,巴尔扎克将生活的压力发泄在稿纸上成为一代文豪……

此外,还有一种手头发泄方法:摔盆打碗砸东西。因这不是正当发泄的方法,这里并不提倡。有人在外头受了气,回到家对着家里人吹胡子瞪眼、摔盆砸碗,将心理压力转嫁到亲人身上,这样做就大错特错了。

3. 释放情感

多年前一位医学专家说了一句话:“癌症是没有哭出的泪水。”这句说道出医学界多年的研究心得。压抑的情绪容易引起癌症,暴发的情绪容易引起心脏病。适当的疏解和表达情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知识。情感是自然的,如果不能适当地表达情感,不但造成身体的干扰,而且是开心的障碍,甚至会破坏和睦的人际关系。积压的伤痛会使人通过看电视、工作、过度沉迷于口腹之欲、情欲来麻痹自己。长期压抑会使人情感麻木。

我们情感表达的方式来自幼小的教育,当我们受伤、受委屈、难过或受挫折时,父母有没有容许我们疏解情绪?有的父母用一些转移注意力,如恐吓、打骂、羞辱、瞒骗等方式阻断我们的哭闹,因而伤痛深藏在内心。

这些没有疏解的伤痛积存在身体内作怪。一般男孩子不许哭,女孩子不许发脾气,因而许多男士的心中积压了悲伤,许多女士心中积压了愤怒。我们小时候所被教导的情感压抑方式也会教给下一代。然而这些没有释放的情感容易被触发,可以因一句话或一件事而伤心、发脾气。这些累积的伤痛一旦被触犯,像洪水泛滥,伤自己,也伤他人。

我们都知道孩子会以哭的方式释放情感,其实成人也一样,倾诉心声是最有效的方法,听的人尽量不要表达意见,只要听。

据说失去亲近的人的伤痛,需要在旁人关注下200小时,才能哭完泪水。每一个人都有累积的伤痛,一旦旁人与我们谈心时,我们常迫不及待地告诉他们我们的体验,能静心聆听的人有最多的朋友,情感的反应是在静下来时才能感受到。在忙碌中这些都不会被觉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很怕静下来,会不断地找热闹,忙碌是因为无法面对内心升起的感受。

幸福取决于你的选择

有这样一则寓言:

在意大利威尼斯城的一座小山上,住着一个天才老人。据说他能回答任何人提出的问题。当地有两个小孩想愚弄这个老人,他们捕捉了一只小鸟,问老人:“小鸟是死的还是活的?”老人不假思索地说:“孩子,如果我说小鸟是活的,你就会勒紧你的手把它弄死。如果我说是死的,你就会松开你的手让它飞掉。你的手掌握着这只鸟的生死大权。”

其实,人的命运与那孩子手中的小鸟很相似:你手中握着失败的种子,也握着迈向成功的潜能。我们有权选择成功,也有权选择平庸,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能强迫你,就看你如何去选择了。

选择与生俱来,与死共灭。摇篮里的啼哭无疑是选择受挫的抗争,而弥留中的叹息则是永远失去选择机会时的遗憾。有的人面对选择,坚毅、果敢,如勇士出征;也有的人面对选择,迟疑、胆怯,如临万丈沟壑。

有的人一生都在漫不经心地选择;也有人把一生的赌注都押给一次铭心刻骨的选择;有的人把选择的视野拓得很宽,唯独忘记自己;也有的人希望整个世界都成为他的垫脚石,为了更好地选择自己。

有的人因为一次选择前程似锦,也有的人因为一次选择抱恨终生;有的人从来都不曾思考应该如何选择,有的人宁愿别人代替他选择。

你可以深思熟虑地做一次选择,但很多时候你是那么的身不由己。朝夕之间,你唯一的权利,就是选择一个走向。你常常在选择,或许你常常别无选择。

无论如何,选择是躲不掉的。旧日的传统要求无论什么都要有个模式,按一条标准一刀切,形成了人们习惯于把选择的责任交给别人。而随着人生大环境的改变,人们开始觉得没有绝对适应一切人、一切场合的标准,人们认为应该在顺应历史前进潮流的前提下,做出适合自己的最佳选择。而且,当实现本身显现出了多元化的原形,一体化的思想解体后,人只剩下了他的个体,社会将逼着人们选择,甚至你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选择意味着机会,选择越多机会越多,虽然有时会因过多的选择机会感到困惑而不知所措,在几个机会撞在一起时,让人苦恼不堪,拿不定主意,也正是这各种各样的机会,能够使人一举改变自己的命运。

选择是躲不掉的,有志者也不应该躲避选择。

既然生活和工作给了我们机遇,我们就应大胆去把握和争取。只有毫不畏惧、大胆抉择的人,才能抓住成功的契机。此外,我们还要善于审时度势,因势而动,抓住时机,才能做出准确的选择。智者在选择时总是把目光向前延伸,综观全局,做出明智的选择。因此,拥有理性的选择,包含着更多的希望;充满经验的选择,蕴含着更多的机遇。在选择的分岔路上,我们多一分成熟和勇气,多一分理智和果断,成功或许就在前头。

人生离不开选择,面对选择,许多人是用改变初衷来代替忠实地按照自己理想的选择行事。因为现实中存在着许多干扰选择的因素:

(1)不相信自己。这种人在生活中永远是被动的,他们借口自己能力低,脑子不好,缺乏经验,凡事自己不去做主,听从其他人的意见,谈不上自我选择,只是依赖别人,或听从别人摆布。这种人没有能力选择自我,或者说只是让别人选择自我。

(2)自我奴役。自我奴役是指那些把自我关进心灵集中营的人,他们或者用无知、欺骗、分离来奴役自我,使自我丧失选择权;他们或者设置“围墙”,即给自己的愿望和目标设置障碍和条条框框,把自我选择权闭锁在这样的“围墙”里。

(3)以他人的认同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需要得到别人认同无异于说:你的看法比我的看法更为重要。这无异于把自己选择的主导权交给了他人的“脸色”,看脸色行事,或被别人的脸色吓住,悄悄地改变自己的选择,这在生活中大有人在。

(4)害怕冒险。许多人以“因为这样保险,所以……”为理由,而不愿或不敢进行选择,殊不知不敢冒险也是一种消极冒险。

(5)逃避应有的竞争。选择中遇到竞争对手,就退避躲让,借口“这个领域已处于饱和状态了”,或者采取闭目塞听的“精神胜利法”获得自我满足,因此失去了选择的机会。其实竞争是人生的一部分,同样是逃避不了的。

(6)迷信权威。迷信权威,盲目服从“必须”、“应该”之类的条条框框,从而限制了自己的选择权。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中隐含的道理。

在处于自己无法选择的关系之中时,人们常常想依靠别人的力量,被迫做违心的事。如许多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时,以父母的希望为指导思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如果存在着心理上的依赖性,就不会有自主的选择,而是产生怨恨和痛苦。

(7)自我挫败。自我挫败有两种表现:一种认为自己已经走到了尽头,“我也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了”;另一种是虽然好主意、好想法不少,但大部分没有付诸实行,主要是头脑中的消极思想作祟,如“大家可能会嘲笑我”、“要是去做,说不定被人家拒之门外”。人有了自我挫败感,就会缩手缩脚,举起“白旗”,放弃选择。

(8)追求完美。许多人渴望一鸣惊人,抱着至善至美不放。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好主意,被人家说了一通:“啊,好是好,但还有一些缺点”,或者“别人已经在做了,不是什么新东西”,因而把选择的主导权让位给缺点和缺陷。人才学研究证明,那些卓有成效的人,几乎都摆脱了对选择十全十美的苛求。